方家这般热闹和忙碌, 刘勤书这个方家女婿自然也要过去帮忙了。
刘勤书的上司还特意和他打听了程彦之的家事,透露出一点想结亲的意思。
刘勤书笑着说了场面话。
他可知道老太太和二姨姐的打算,根本就没打算在这会儿给程彦之娶亲。
要他看也应该如此。
程彦之年少有为, 二十岁之前就应该拼着学业事业, 等到有了出息再想娶媳妇的事。
等到帮着方家张罗完这场热闹, 刘勤书才有了闲心,去外面酒楼吃饭应酬,又叫了有名的歌姬来作陪。
散场离开时,正巧碰上刚出来的方瑾,刘勤书亲热地打招呼。
方瑾一见是刘勤书, 就拉住他非要一起吃酒。
原来方瑾收到了小鱼弟弟询问宜佳姐和勤书师兄婚姻状况的信,原本就打算要找刘勤书聊聊。
现在碰上了也省了他的事。
方瑾为人机灵, 知道这事不能硬聊, 就先从自己谈起,和刘勤书抱怨他家里那点小事。
刘勤书听了就要劝啊,毕竟是嫡亲的师兄弟, 又是实在亲戚,他不能像对付外人那样敷衍。
方瑾心里也正为难呢。
他爷爷是刘秀才的师父, 刘秀才又是他的师父, 他和刘勤书的关系比亲兄弟也差不了多少。
可现在小鱼对刘勤书有了不满,觉得自家姐姐受了委屈, 方瑾就不能不管。
方瑾半真半假地抱怨起了他媳妇的娘家:到底是商户,比不得正经人家, 满脑袋里就想着钱, 家里的规矩也是乱。
现在看咱们家又厉害了, 就想着多占些好处, 还想着把他家的嫡长孙女说给我长子, 说亲上加亲呢。
被我拒了后,梁家又有了新想法,看咱们家彦之前途好,就想牵线把姻亲家的一个女儿许给彦之当二房。
你说说,这事不是瞎胡闹嘛!哪个正经人家会在少爷成亲前先纳个二房的。
这不是诚心想耽误咱们家彦之外甥的好姻缘嘛!刘勤书说:你态度强硬一些,再把弟妹管好,你岳家也没有办法。
刘勤书对这种事很有感触,真心劝道:我那两个舅舅不也是如此,一看我当上官了就想拉关系,让我娶表妹做二房三房。
吴家的便宜舅舅我就不说什么了,到底是和我没血缘关系。
可我亲舅舅呢,也是颇多私心。
唉,这种事我也就能和你说说了!方瑾听到这里,目光灼灼:哎呦,什么时候的事,我怎么没听四姐说过这事!咳,你可没搭理这事吧?刘勤书给这个小舅子倒了杯酒,笑着解释:这种事怎么能让你四姐操心,我就直接处置好了。
小瑾啊,你还不了解你师哥我嘛!我根本就不会在家里纳妾的。
方瑾嬉笑道:你是不正经纳妾,但你家里不也有几个红颜知己嘛。
要不然我二奶奶怎么会发现多出了两个没有血缘的曾孙女呢。
刘勤书身上的酒意散了大半,头脑立刻警醒起来,发觉出方瑾这次谈话的意图。
小瑾弟弟,咱们都是男人,你还不理解通房这种东西嘛,不过就是个玩物。
再者说了,你也知道咱们这里外出交际的风气,那互送小妾丫鬟是多正常的事啊。
刘勤书想要争取到方瑾的理解:上面的大人请我去他家里吃酒,让他家的姬妾来招待我,高兴了就把这女人送给我了。
这是给我这个做下属的面子,我能不接着嘛!方瑾自然是了解这种习俗的,所以他才觉得为难。
但是再为难他也要力挺自家人,小鱼和他是亲兄弟,那宜佳姐就是他亲姐。
方瑾硬着头皮强词夺理:收女人可以啊,你放家里当个普通丫鬟不就行了嘛。
还非得物尽其用啊?刘勤书这下也来了小脾气,把烤鸭子的推到方瑾跟前,用筷子敲鸭嘴。
你做了我这么多年的亲师弟,就算和你姐亲,也不能全把我当外人啊!你不也是有好几个通房的,咱不算庶女了,就连庶子你都有两个了。
方瑾把鸭头揪下来,嘎嘣嘎嘣嚼完,脸红了,使劲想他的词。
咳咳,我和你能一样嘛!我娶到的是个商户女,你娶的是个正经读书人家的小姐。
方瑾找到了辩论逻辑,立刻有了气势:我没师哥你有媳妇命。
我要是能娶到像我四姐这样好人家的媳妇,我就哪个女人都不看,就一心和贤良妻子过。
刘勤书张张口,到底也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
师兄弟两个沉默啃烤鸭,最后还是方瑾觉得不好意思先转移了话题。
方瑾使劲嚼着脆骨,气哼哼地说:我这几天也没给梁氏好脸。
该让她长长记性,别一门心思用在她娘家身上。
弟妹也算贤惠了。
刘勤书赶紧接话:头两个月不还张罗着给你买通房丫鬟呢,你家里子嗣也兴旺,这都是她的好处呢。
两人再没了吃酒的心情,结账后匆匆告别。
刘勤书这边刚进了家门,管家就来汇报:爷,京城方大人来信了,您和夫人各一封。
夫人已经看过了,正在写回信。
刘勤书赏了管家,快步走到书房去读方瑜给他写的信。
怪不得呢。
难怪方瑾今儿和他说了这一堆没头脑的话。
原来是方探花知道了这事。
刘勤书心里不大舒服,觉得方家实在是太过了。
这可是他们刘家的家事,方家人凭什么这般干涉。
幸亏宜佳和他是一条心的,和方家其他人性子不同,要不然他可真是腹背受敌了。
刘勤书到底不能和方家翻脸,还是耐着性子给方瑜写了封体面的回信。
从这以后,刘勤书和宜佳商量好了,家里的通房丫鬟要是有再怀孕的就送到庄子上去。
所有庶出的子女也不上家谱,就在庄子上养着。
一个月后,刘勤书接到消息:乐平县知县冯骞升任同宁府同知,乐平县县丞冯晋升任知县。
刘勤书这下服气了。
方瑜的岳父在县城一干就是十多年,半点升官的动静都没有。
现在,方瑜这个女婿成了皇帝宠臣,冯骞这个老丈人就立刻升官了,说这两者之间没关系,谁会信啊。
冯骞走马上任,一到府城就先去拜见了知府大人,然后就是去方家走动。
府城的大户人家多精明啊,现在眼看着知府家江河日下,冯家和方家的势力开始起来,立刻就望风而拜。
冯府和方府门口总是很热闹,连带着方家女婿刘勤书也成了香饽饽,在府城官场里人人都给他大面子。
刘勤书享受到了好处,再也不喊委屈了,对家里的丫鬟没了太多的想法。
刚升官的冯骞红光满面,他还特地在家里请了方家亲眷。
刘勤书属于方家亲眷,一直陪在席上,看冯大人对真正的方家人嘘寒问暖。
宴席上,冯骞对程彦之夸了又夸,然后和方瑾叙了登山偶遇的旧事,还说女婿在信里还托他要多照顾方瑾和程彦之。
提到明年的乡试,那时方瑾也正好出了母孝,可以和外甥结伴去省城考试。
方瑾现在学习用功,全身心地投入到准备乡试的复习中。
可没成想,正是这紧要关头,他的妻子梁珍珍却犯了妇人病,不能照管好家里。
方瑾家人口不少,一天的大事小情总有那么五六件,没了主母管着怎么能行呢。
老太太听说后,就把同一条街的侄孙家接管过来,宜文也帮着张罗,总算是没有打扰到方瑾的复习。
宜文还特意来安慰梁珍珍,带了些补血益气的阿胶和红枣,又陪着她说话聊天。
梁珍珍面容衰败,头发枯黄,这一病就好像老了十多岁。
宜文看梁珍珍这般病容,心里咯噔一下,有了种不详的预感,只是还要笑着宽慰病人。
私下里,宜文特意问了来治病的郎中。
那郎中说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这是上次生孩子难产留下的病根,一直没好全,现在一齐发作了。
宜文去找方瑾说他媳妇这病,方瑾也没有办法,只能不吝惜银钱看病买药。
老太太也怜惜侄孙媳妇,替她多请了几个郎中。
只是这时的医疗条件本身有限,梁珍珍这样接连生过六个孩子的妇人所损伤的元气也没法补救。
为了冲喜,老太太交待宜文为梁珍珍备下上好的棺材,又在寺庙道观里捐了不少钱祈福。
老太太也怕这些事打扰到方瑾的复习,特意让方瑾搬到这边府上,和程彦之的院子挨着住。
方瑾看过妻子,又宽慰她几句,就带着行李离开了乱糟糟的家。
同一时间,京城。
方瑜如今手里有了不少钱,又在京郊有了地皮,天天走起路来都带风。
托皇帝的福,方瑜的名声再上一层楼,方家女眷也成了知名人物。
皇后和宁平公主很喜欢方家出品的话本,连着看过了两遍图文共赏会,她们对上官家三姐妹的故事还是意犹未尽,就想召话本作者入宫一见。
不得不说,皇帝一家都有顶级追更人的潜质。
等到方瑜收到了宫里的通知,心中便有些隐忧。
作者有话说:咳咳,明后天,我会多更一些的……我发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