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五零(03)

2025-03-22 08:05:23

一群男的喝的高兴, 好酒啊,好酒。

杨清早早吃完,椅子背靠着大门左侧的墙, 听着哥哥叔叔还有爹他们聊天,说酒话。

心里却才想起回忆原身的那些记忆。

原身今年十八岁,结婚十个月。

记忆中原身也是离婚了, 一开始不知道前夫郑江为什么要和她离婚。

也没有去告状, 还有因祸得福得到一份工作什么的。

记忆中原身十月怀胎, 几次被前夫的消息刺激,早产, 在怀孕八个月时, 生下了儿子杨磊。

儿子五岁时再婚, 嫁给本村的一个鳏夫。

日子过得不咋地, 那鳏夫脾气不怎么好, 但对原身不敢打,最多就是骂骂原身还有继子杨磊。

后面原身又生了一儿一女,还有继子继女, 夫妻俩带着五个孩子, 日子过得很艰难,即便有娘家帮衬, 可后面的丈夫不是个有责任心的,做事也不卖力,全靠原身一个人卖力做事。

但前夫郑江与马水莲在市里日子过得很好,有工作, 生了两个女儿。

那糟心的男人不只是用一生的闲暇时间败坏原身的名声还从来不管亲生儿子, 即便面对面遇到也懒的多看一眼原身与他的儿子杨磊, 目光跟仇人的似的。

穷困潦倒的过了一辈子, 一直到原身的死前,原身都记挂着自己当年结婚一年不到被离婚的事,觉得自己无限委屈,明明她没有做错什么事,做错的人反而活的滋润,到老那对狗男女还到处说她,踩她,凭什么,原身带着强烈的不甘。

原身没有说出什么意愿,但内心的不甘委屈 ,怨气一直积郁在心中。

她一生过得不好,也没有能力孝顺父母,孝顺一直把她当亲生女儿相待的二叔二婶,三叔三神。

她很想孝顺他们,让他们也早点享到她的福,可惜困苦了一生的她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至于细枝末节的一些事情,杨清不想多回忆,心中有数就行。

原身的那些记忆如电影般在她的脑海随时能快进快退也能随时截图。

她可以随心所欲的调取那些电影画面。

关于市里的发展记忆中都清清楚楚,毕竟原身一生都坚守在家乡,即便离开也是很短暂的时间。

包括市里每一步的建设每一步的规划,周围的发生的大小事,都印在脑海中。

有了这些记忆,未来如果只是在市里发展,她能把握每一个风口,站在风口也能飞一段时间。

喝完酒,杨清知道二叔来的事情。

一大家子都咬口咬死,杨清买房子翻盖老宅几间房的钱都是父母还有二叔三叔他们出的。

长辈们如此做也是想告诉周围的人告诉郑家,杨家的女儿没有男人也能过得很好。

当然这些钱等杨清上班以后每年还一些。

十里八村都知道杨二叔有钱,从部队回来有带钱,还有现在每个月依然有补助补贴。

定下计划以后,就是买房翻盖老宅正房三间带两边耳房加围墙。

买房后的第二天,杨清在市里忙活。

杨家人在老宅忙活,先打地基。

幸好是春耕以后,要不然没有时间。

前进,你家可真阔气,也太惯着清丫头了。

平时又不住,干啥要盖房子,年节回来在你老大那边挤挤就好。

蹲在一边说闲话的男人是村里马家的老二,一个酒鬼,做事一般,喜欢发酒疯,喜欢打人,还特别爱吹牛。

他是泥瓦匠,对于杨家盖房不找他,心里是很不舒服的。

因为杨前进找的是隔壁村的一位老师傅以及老师傅的一众徒弟们。

在下面帮忙的杨前进,头也没有抬,淡淡的说道,我家清清也是结过婚的人,哪能一直住在娘家。

当然要有自己的小家。

盖砖瓦房怎么滴吧,我们三兄弟愿意,钱不够我还找战友借了一些。

老子愿意,你有意见啊?我们家就是要让清清住的舒服些,一步到位,以后有钱了把其余的东西厢也盖起来,马老二你羡慕就直说,别阴阳怪气的。

杨三叔走过来爬上来喝水,稍作休息,也蹲在马老二身边,马老二,管好你们家,别管我们家的闲事。

我们家与你们相反,你们一大家子你这一辈大半都是嫁出去的姐姐妹妹。

男的就是你与你堂兄弟,要不让大家也凑凑给你们兄弟俩也一人搞一套砖瓦房。

说完,拍拍屁股又跳下去做事。

看热闹的一些人都在一边插嘴,是滴哟,马二,你让的姐姐妹妹们或者你叔他们几家也凑凑给你搞搞砖瓦房。

滚蛋,有你莫得事,廖大,你个屋脊上开门的小气鬼。

瞅瞅你家那屋子,花点小钱修修,再不修,你家的屋都要塌了。

呵呵,不会塌的。

花什么钱,我自己就能修。

廖大一点也不觉得自家的屋还要花钱请人修,叼着一根狗尾巴草,□□的很。

杨父家里,厨房里杨母带着两个儿媳在家里带娃做饭。

也有来串门的妇女们,有人好奇的拉着杨大嫂郭桂芬问,桂芬,你家公婆掏空家里给你小姑子买房盖房,你怎么不说说啊。

你与习文可是长子长媳,那家产大半都是留给你们小家。

现在这样不得亏死啊?杨大嫂望了一眼身后,笑着说,那有什么,清清说了会还钱。

家里存的那点钱,本来就是爹娘之前攒下的。

从我进门以后,家里接连的娶儿媳,孩子出生,嫁女儿,这些年也没有攒下钱。

还花了不少之前攒下的钱。

其实大部分家庭都是泥巴萝卜吃一节洗一节,哪有什么存款。

不倒欠账,就已经是富裕的人家。

边上的妇女好笑的嗤一声,桂芬,你搞笑的很嘞,之前那些年都没有解放,你家租田种,能攒下钱,是说笑吧?怎么不能攒下钱,我公爹和三叔那时候都会编竹筐,编凉床还有卖些山里采的板栗卖,怎么就不能攒钱。

我公爹还会木工,手艺又好,那个也挣过钱,咱村就是周围的十里八村谁不晓得啊?一直挑是非的妇女难得没有反驳,认同的点头,那倒是,你公爹和你三叔都有手艺,那时候长期带着你男人他们几个孩子一起做木活,是挣钱的。

暗戳戳的在心里悄悄的盘算着,杨家人有手艺,这些年挣了多少钱。

可惜,她算了半天也没有算明白。

家里热火朝天的忙碌了起来,在市里的杨清也没有闲着,布置家里,家具都留给了她。

她连跑了几次黑市,卖了一些手表。

空间里的几储物箱特意定制的这个时代的手表,都是在原厂定制的。

只是用了以前的制作工艺,换了不少的钱,这些手表现在不需要票,价格却比市供销大楼要卖的贵一些。

因为供销大楼里时常断货买不到。

有些人结婚订婚急需,就只能上黑市买。

换了钱的人,还顺便在家里让人帮忙改造了一番。

改造后的家里 ,更适宜人居住。

此时的市里,最高的楼也只有三层,各大单位大部分都是平房。

各厂也很少有楼房,楼房在这样一个地级市很少很少,到处都是灰尘扑扑的黄土路。

老街因为在战争年代有拓宽,勉强不是黄土路,还有一些狭窄一些的老街依然是青石路。

但凡是新开拓出来的路,都是尘土飞扬。

市区一共不到九万人。

家里加紧改造完毕,该置办的全都置办好。

即便是院子里,改种上的蔬菜也种好,还有种了西瓜,种了八方瓜,以及香瓜。

在院墙边还种上了葡萄,种三方院墙都有种,还有院子里种了一棵桃树,一棵橘子树。

家里弄的齐整,每一间房间都买了老式深蓝色高低床,配上老式的床头柜。

每个房间标配的一个老式衣柜,用砖头垫脚,衣柜放在砖头上。

还有一个放置脸盆搭毛巾的三角架。

书桌,椅子,小圆桌。

屋内的窗帘也是清一色的蓝色窗帘。

唯独她自己的房间窗帘在深蓝色的基础上有小小的亮色边边。

转眼杨清已经开始上班,厂里的仓库有很多。

她在废旧仓库做管理,全是做废了的次品堆放仓库。

她不负责看仓库,只是负责登记造册。

进了多少,出了多少,出去的那些次品是流向什么地方。

这些要一一记录在案,她的工作总体来说还是很轻松。

工资比车间的一些年头旧的高级技工是要少一些,可也还行,养活母子俩,稍稍结余一点也有。

六月三日,一上班就被仓库管理科的秦科长喊住,小杨,你再去一趟次品仓库,等下有一批次品要入库,你去登记入册。

好的,科长,这次次品是什么咋回事?杨清想提前每年都囤一些次品布料,以后家里好些年不用再买布料。

压花没有压好,但问题不大。

哦。

带着笔与册子,杨清朝隔壁走去,他们仓库管理科就在第一排仓库的头一间。

次品仓库在后面一排,次品肯定是不好卖,一般都是用来节日作为职工的福利发放下去。

或者厂里的职工自己愿意的可以花钱购买一些瑕疵比较少比较轻的次品。

卖给厂里的职工,价格都很低,一是创收,二也是造福职工。

走出去,杨清直接去到次品仓库等待着。

看守后面一排仓库的老职工快退休的龙盛。

龙叔,等下有次品送来。

杨清在小屋门边坐下,望向外边。

再有几年就要退休的龙盛,一脸的胡子拉碴,精神状态萎靡,看着就丧,有气无力的拿出来钥匙放在桌子上,问,多不?不算很多。

上班的这段日子,杨清知道眼前的人是个什么人。

不好不坏,常常游走在灰色的边缘地带。

杨清几次看到他与厂里的一个人搞的像是秘密接头一样,两人肯定有猫腻,具体是什么,她不知道,也没有精力去查。

挺着大肚子的杨清,等了一会儿就等来了送次品的一群人,用推车推着,一群人都各自推着走过来。

站在仓库内,一批批的登记入库。

工作简单,轻松。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十月一日,国庆节,杨清正常上班,刚入库了一批次品,杨清拿着本子朝外走,肚子疼的不行。

豆大的汗珠往下淌,她喊住身边的女同志,声音很小,小黄,小黄,找人送我去医院。

年轻的小姑娘小黄,吓的不轻,她还没有结婚,更没有生过孩子,被杨清抓住衣角,吓的浑身一抖。

好好好,杨姐,我喊人送你去医院。

杨母最近不放心她,在半个月前就进城照顾她。

一顿手忙脚乱后,几人用厂里的三轮自行车把杨清送去了市医院。

杨母被厂里的人通知,着急忙慌还不忘记拿着之前闺女自己准备好的大包包就朝医院跑。

等到她到医院,杨清刚好生下儿子。

一个胖嘟嘟的大儿子,生的真快,自然生产。

杨母望着小家伙,眉开眼笑,她觉得闺女即便以后真的不再找一个,有了儿子也能防老。

至少在她的固有观念中是这样的。

在医院三天后,杨家的长辈全来了,接杨清出院,回老家坐月子。

产假给了两个月。

老宅子翻盖的正房耳房全部按照杨清的要求盖好,里面的家具早已到位。

回到家里就被安排躺在软乎乎的被窝中。

躺好,盖好被子。

杨母给闺女和新出生的孙子掖好被角,风风火火的出门 。

隔壁的堂屋杨二叔与杨父杨三叔说起路上杨清说的事情,三人商量着。

大哥,我看这样,我家的房子暂时不用盖。

习学以后结婚了也不会长期住家里,只是休息的时候回来,家里的房间还有空着三间,以后他生的再多也能挤挤。

老三家里先给两个孩子盖土坯砖,好准备,现在你和老三都要开售准备木材,还有瓦片,真要是如清清说的那样,以后这些可不好弄。

还有清清说的在那个公布之前,我们利用几年的时间,多赚一些钱。

以后备用。

好,不管怎么样,瓦片,还有木材得先准备起来。

杨父也赞同。

不过今年肯定是不行的。

必须等到明年春耕以后。

弄不好要到双抢以后 ,也说不定。

杨二叔虽然只是听侄女大概说那么一些,其实心里已经想了很远,他在外面打仗多年,跟随部队去过很多的地方,也曾经得到首长的青睐重用,眼界见识肯定比在老家的哥哥弟弟要强,他想的就比较深远。

清清说的村里现在搞养殖业,在荒山种果树,盘活经济的事 ,他必须要加紧事件运作,在明年春天就要开始搞起来。

只是从哪儿去弄那么些果苗,至于养殖业,村里最多只能养猪,养鸡。

养鸭肯定是不可能的,养牛也能养,但本钱从哪儿来。

摊子铺开,需要很多很多钱。

想着想着脑壳疼。

家里的女人们可不管那么些,帮忙忙碌着,鸡肉已经炖的香香的,还有杨清出钱,在市里买了不少的猪肉,排骨。

几个孩子趴在杨清的床边,小小声的与杨清说话,还时不时的要看看弟弟。

小姑姑,弟弟会喜欢我吗?问话的是杨清大哥的亲儿子,四岁的杨建民,解放那年出生的小家伙。

眨巴着黑黝黝的眼睛,嗦着口水,伸手在睡着的小弟弟小脸上轻轻戳。

软乎乎的,很好玩。

侧身面对几个小家伙,温柔的笑着,会的,弟弟肯定会喜欢你们。

好了,去厨房找奶奶大奶奶要吃的去。

四个孩子,听说有好吃的,手牵手的毫不留恋的走了出去。

一眼都没有回头。

几天后,杨清生了一个儿子的消息传去了郑家。

郑父听着对面的人吧啦吧啦的说了半天,说的口干舌燥,假装不在意的说道,孙子,我家又不是没有,有啥的。

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我家不稀罕。

对面的妇女,讥笑的站起身,好笑的望着郑父,不在意啊,也是,你家三个儿子,老大也生了一个带把的,老二即便一辈子也生不出带把的也没啥。

你们家还有老三,确实不缺。

老杨家也不缺,人家家里本来就有,对了那孩子姓杨,长得那个好看哟,白白嫩嫩,杨家人真舍得,把清清的月子伺候的那个好哟……说完,瘪屁股一扭,摇摆着离开,走出晒场前还大大的呸一声,呸,一家子的歪瓜裂枣。

但凡是个三观正的女人,都不喜欢出轨的渣男,那支持渣男出轨的家人,也在她们唾骂的对象。

郑父气得一脚踢向对面的椅子,对着离去的妇女怒吼,滚远点,以后我家不欢迎你。

走出去的妇女,扭头站定,扯着嗓子喊,谁稀罕来你家,一家子的豺狼虎豹,全是恶心玩意儿,臭大街的东西,早几年你家老二得浸猪笼,搞破鞋闻风臭十里的东西……妇女也不是吃素的,她可是骂人的高手,随随便便不带重样的能骂上两天。

再呸一声,拉着一位路过的人大声的宣扬老杨家的喜事。

她本来就是嫁去南云山村,是那边的媳妇。

嫁过去很多年,早已把自己融入南云山村,回到娘家反而不习惯,有些生疏。

被拉着的人津津有味的听着八卦,还时不时的问几句,发几句感叹,那老杨家真挺疼闺女的。

那可不,杨家老三兄弟出钱给清丫头在市里买宅子,还翻盖老宅几间屋。

那大头都是我们村村长杨老二出的,他有钱。

那时候受伤回来,都以为他是不行了,没想到活了过来。

他从部队回来的,有钱,现在每个月还有补贴有钱,儿子又在市里上班,也不需要他给儿子出钱娶媳妇。

清丫头那一代就一个女娃娃,三兄弟多疼她,家里的哥哥们也都让着她。

当初人家家里五个哥哥要联手过来咱村这边大人呢,要不是杨老二是村长讲什么打人犯法,早就过来要打死郑老二。

还让他再结婚,想得美!妇女的话,信息量大,听八卦的人啧啧说道,那是,杨家在你们南云山村可是大族,有好多家吧?真打起人来,郑家要被砸成稀巴烂。

那可不,杨家在我们那一共有四十多户人家。

还有搬去镇里的搬去市里的,加在一起那可不老少呢?人家杨家人护短着,男人又多,清丫头家里的几个哥哥要来没有拦住的话,我们村的杨姓人家至少一大半都会来助威,压阵。

哎呦,那可是大架势。

当然咯,有些人还心里不明白,想欺负清丫头,真是找死。

人家家里是不搞仗势欺人那套,要不然咱周围方圆几十里,谁家敢欺负他们老杨家。

瞅瞅,妇女自豪的很,好似厉害人的是她。

在郑家所在的村子里,关于杨清生了儿子还有过的比在郑家好一百倍的日子的八卦,在村里传到年底过年,出了正月才被别的八卦代替。

一直挂在郑家所在村子里的热搜上。

郑父到田里去做事,还遇到吃瓜群众打招呼,老郑,你家老二的儿子你去看了没有,长得好看不?像你家老二还是像杨家丫头?郑父已经这些天不知道被村民们问过多少次,他很想大喊一声,告诉所有人,别再问了。

可是他终究不敢得罪这些八卦爱好者。

铁青着脸,抿紧嘴唇,不说话,其实他心里也有些后悔,早知道杨家人底子那么厚又那么给力,他就该拦着些老二。

老杨家的杨前进也不是吃素的,从部队回来的,真要动真格的,也能给杨清在城里找份工作。

有一就有二,加上杨家那三兄弟愿意出钱,以后老二过上好日子还能拉扯家里。

只是现在后悔又有什么用,事情已经这样了。

再后悔也没有意义。

歪路只能歪走,好在现在的儿媳马水莲又找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给老二也找了一份临时工。

你问他恨不恨杨清搅和掉马水莲在纺织厂的工作,他当然恨。

只是恨也没有用,暂时也不敢有大动作。

还有杨家确实不是吃素的,他也不敢多做小动作。

至少现阶段不敢。

低着脑袋背着锄头,心里郁闷 。

城里,机械厂。

马水莲文化程度不高,小学都没有上两年,勉强认识几个字。

她在大伯的操作下,进了机械厂。

在机械厂的食堂上班,专门负责收票打饭。

工作也比较轻松。

至于郑江,在机械厂做临时工。

中午下班,郑江都不用排队,饭菜已经打好,随时能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