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料得到,昔日武林第一美人与高丽第一大将的一段邂逅, 造就了岳妗粼离奇的身世,也改变了大明的国运…… 身为禁卫队队长,关靳封奉命来到地处偏僻的发财村缉捕反党,然而坏人还没抓呢,他却虎落平阳被虫欺,已被小虫子咬得满身包! 豪迈不羁地跳入浅溪洗澡去,却发现有个鲁莽姑娘竟捕鱼捕到他身边来? 与岳妗粼尴尬的初次会面,最后在他点了她昏穴后结束,然而,彼此的情缘已注定牵扯不清── 他从此染上观察她的坏毛病,暗中为她捕鱼打猎砍柴, 甚至在她发现他的存在之前,偷偷喜欢着她。
但国师的提醒让他渐渐发现,她的身分不只是个村女; 而是高丽大将的私生女,为了躲避追寻才隐居此地, 权倾一时的父亲为了寻她,甚至有可能攻打大明……序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一三一一年出生,祖上世代为官。
刘伯温自幼十分好学,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兵法、阴阳等,几乎无所不读。
元至正二十年(一三六○),刘伯温纵观整个局势,感到元朝统治即将灭亡,而各路群雄缺乏统一全国的大志,难成气候;唯有朱元璋雄才大略、兵强马壮,又能用人,较得人心,且占据了大江南北的富庶地区,具有统一天下的条件。
正逢朱元璋广招能人贤才,于是刘伯温毅然到应天(今南京)投靠了朱元璋。
此后,刘伯温奉献自己在政治、军事上的聪明才智和深谋远虑,辅佐朱元璋战败群雄、统一天下。
同时也以一位杰出的军事谋略家身分,为后人所称道。
明朝建立之后,刘伯温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他又以古鉴今,整顿军队,创立了军卫法,为加强和巩固明初封建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洪武元年(一三六八)五月,太祖赴汴梁,刘基与丞相李善长留守京师。
中书省都事李彬犯法,李善长为其说情。
刘基不顾情面,杀了李彬,触犯了李善长。
刘基感到不安,于八月间请求致仕归乡。
这时,太祖正于凤阳经营中都,又一意想消灭扩廓。
刘基临行前上奏说: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王保保(即扩廓)未可轻也。
不久,扩廓果在塞外击败明军,这使太祖想起了刘基临走时所说的话,便又召其回京供职。
洪武三年(一三七○)十一月大封功臣,封刘基诚意伯。
洪武四年(一三七一)正月,刘基又请归老于乡。
胡惟庸唆使人诬告,说刘基看中了家乡一块含有王气的土地。
刘基怕招惹灾祸,因而留京不敢归乡。
洪武八年(一三七五)三月,因病才回归青田,在家乡住了一个月即去世,年六十五岁。
一说刘基是被胡惟庸所毒死,但未可考。
突然在故事前放序是因为,本故事发生在洪武二十二年,在这个时候,刘伯温早已经死了。
但因为妮子读了烧饼歌,一时非常向往这样的预言,遂让死人复活,以添故事的神秘性。
这样更改历史,我也是战战兢兢。
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都被我改过了,唯一真实的部分只有高丽大将李成桂于洪武二十五年称王,向明朝输诚,明太祖封其为朝鲜国王这件事。
我利用这件事杜撰了全部的故事,得郑重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与任何真人实事概无关系,如有雷同,皆属巧合。
谨祝,看书愉快。
另,烧饼歌附于后记,有兴趣的人可以瞧瞧。
楔子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某日,御书房内,皇上长叹一声。
国师,你说,朕是个好皇帝吗?刘伯温抚髯一笑。
皇上泽披天下。
那为何朕统一天下至今,依旧未能四海升平?刘伯温羽扇轻遥皇上可是为了高丽国的事烦忧?隐含怒意的哼声自鼻间喷出。
自朕起兵,逐鹿天下,高丽态度始终摇摆,从未真心称臣,怎不教人气煞?刘伯温抬头,凝视雕花梁柱半晌。
日前,臣夜观星象,得知高丽将有变故;或许可解皇上忧烦。
皇上眯起眼。
国师有何妙计,尽管直言。
臣需借重禁卫队长关靳封一用。
借他?皇上话里添了迟疑。
国师,你与关禁卫不是向来不对盘?哈哈哈,相似之人,看不得自己的缺点在别人身上出现,这是很正常的事。
易言之,就因为关靳封与刘伯温某些恶劣性子太像了,才会相看两相厌。
皇上大笑。
既然如此,朕就下道圣旨,让关禁卫暂时跟着你办事吧!谢主隆恩。
朕等你的好消息。
臣定让高丽从此再不为患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