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5-03-30 06:29:30

《蜕变》 作者:【美】本特利·利特(译:王海雷)作者简介本特利·利特出生于美国亚利桑那州一个商人的家庭,曾在加利福尼亚州从事报社记者,电视台摄像等工作,后成为专业作家。

其在小说创作上的造诣很快使他声名鹊起,他的一系列惊险小说都在畅销书排行榜前列,不仅受到斯蒂芬·金的称道,也被评论界誉为继斯蒂芬·金之后最有影响力的惊险恐怖小说作家。

迄今为止,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并被搬上银幕和荧屏,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在影视界造成一股强大的本特利·利特作品的冲击波。

内容简介入夏以来,兰多小镇怪事连绵,神父失踪,教堂遭毁渎,八十老妪莫名其妙怀孕……夜幕降临,恐怖的气息弥漫着整个小城,更离奇的事情正待发生……出版前言提起恐怖小说,人们立刻会想到斯蒂芬·金。

考虑到他的作品在全球超过亿册的销量及其复活恐怖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历史功绩,把他的名字与恐怖小说紧密联系起来,也算是言之有理。

名由实生,古今一理。

但是,假若凡言恐怖小说,只有斯蒂芬·金一名,那就有点儿名过其实的味道了。

这就好比爱听相声的人除了候宝林大师的段子外一概不睬,如此走极端,怕也不是艺术欣赏者应有的胸怀。

斯蒂芬·金固然了得,但若一眼望去只此一人,那却未必证明这一人的伟大,反倒衬出放眼者视角的狭窄,留下的肯定是视城缺失的遗憾。

当然,这种缺憾的主要原因恐怕是我们译介的太少,想多看也没有。

正因如此,我们现在就向广大中国读者隆重推介另一位恐怖小说大师——本特利·利特。

他同样是这一领域自成一家的高人和快手。

这次,我们一下就译介了他的八部长篇,但这些还只是他创作旺盛期的一部分作品。

同样是写恐怖小说,但他所讲故事的背景却更广泛,从城市到乡间,从大学校园到公司写字楼,可以说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

但不管地点、人物和事由怎样变化,融恐怖、死亡、幻想、心灵遥感于一体的神秘基调,仍然是这类创作的固定框架。

所以,我们在翻译、编辑的过程中,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本特利·利特与斯蒂芬·金加以比较。

由于他们的落笔处有所重合,怪力乱神免不了成为题中应有之意;随心所欲,不求高雅,破坏细节的真实,都是他们的共性。

但是,我们感觉,本特利·利特似乎更能引发普通读者的感慨。

这是什么原因呢?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本特利·利特——从本质上讲——不像斯蒂芬·金那么狂乱。

换言之,前者比后者多一些理智。

在斯蒂芬·金不那么讲究是非对错的地方,本特利·利特却要分出个善恶美丑来。

比如《失禁校园》中的爆破专家,《小镇惊魂》中的杜戈,《蜕变》中的布道者……他们显然都是善或正义的化身。

他们在故事中,即使不是最终的也是暂时的胜方。

这使我们掩卷之余,觉得没有白受这些惊吓之苦,对大难不死的人们保留了信心。

(不像斯蒂芬·金的《厄兆》,人和狗你死我活地对峙良久,我们却不知道哪一方更有道理。

)行文至此,我们不得不谈一谈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为什么会有恐怖小说以及为什么要译介这种怪力乱神的东西?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说得好:作品在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里产生,在他生活的现实里生根立脚,但是它反映这些情况和表示这个背景的方式可以有各色各样。

斯蒂芬·金也好,本特利·利特也罢,他们创作毕竞是有感而发。

感从何来?当然是他们生活其间的那个社会现实。

不错,他们营造的的确是一个又一个虚幻的世界,但正因为那不是文书或文献而是文学虚构,经过文字凝炼折射出的有些失真的影子才会在读者心中产生更强烈、更有冲击力、更意味深长的共呜。

因为聪明的读者们早已不把细节是否真实,现象是否有科学依据作为判断这类文学创作的价值尺度了。

否则的话,即使用X光机透视油画或雕塑,又能看出什么名堂来呢?所以,我们不妨大胆地做一个结语:享受恐怖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需要。

既然如此,如果我们忽略它,不也像只见金不见特一样目缺一块么,何况这还是不小的一大块呢。

恐怖小说仍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占有它相应的位置,不会退出文学的舞台。

所以,现在,我们尽可以心安理得地找个舒服位子坐下,心存敬畏地静候大幕拉开,好好欣赏这座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吧。

目录第一部序幕  神奇的陌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