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简 介武功山天龙堡主蓝公烈与其妻冷面仙子冷心韵因受坏人挑拨而发生误会,冷心韵受到蓝公烈冷遇、羞辱后以假死而隐匿出走。
十六年后,中原武林连续发生命案,且死伤者皆为天龙武功所致。
到底谁是凶手?各门各派纷纷卷入这场是非纷争的漩涡。
蓝功烈爱徒慕品扬忍辱负重,最终化解了这场纷争。
总 序世上存在着的东西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侠小说在中国存在已经几百年了,沾点儿武侠边的文学,打唐人传奇算起已有千年历史了。
在民间,中国武侠小说因它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民族特色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在中国文坛,武侠小说却一直处于受轻视的地位。
从客观方面来说,统治者认为儒以文载道、侠以武犯禁,武侠小说有号召造反的嫌疑,所以民国时禁过《三侠五义》,后来则更是将武侠小说打入禁宫,长期禁锢。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武侠小说才挣脱了它身上的桎梏,获得了与广大武侠迷自由见面的机会。
从武侠小说自身来看,除了一些名家创作出了一大批名作以外,有许多武侠小说受商品潮的影响,粗制滥造现象严重,还有一些作品甚至走上拳头加枕头的歧途。
这使得武侠小说名声大受影响。
在中国文学界,武侠小说是弱小的一支,没有阵地,兵力少得可怜。
然而在阅读界,武侠小说却拥有一支强大的兵团。
不管世人怎么看,不管世人怎么评说,庶出的也罢,打入另册的也罢,禁闭也罢,声讨挞伐也罢,武侠小说总是顽强地生存着,而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谁也不能无视成千上万武侠迷的存在,谁也不能无视他们文化消费的需求。
也正因为需求的刺激,所以武侠小说市场十分混乱,粗制滥造的作品充斥地摊,盗版伪冒者比比皆是。
为了维护武侠小说爱好者的正当权益,我的心愿是为他们做一点实是求是的工作,或是推荐或是评介。
前年我向读者推荐过一套《台湾武侠小说九大门派》,后来又推荐过《台港新派武侠小说精品大展》,还推荐过温瑞安的许多新作。
从武侠小说的发展史来看,民国时期曾有过一个高潮,出现过几个大的群体,南北两个大派曾出现过数十名武侠小说家,其中以向恺然、姚民哀、文公直、顾明道、赵焕亭、还珠楼主、宫白羽、王度庐、郑证因、朱贞木十大家为最。
出现了像《蜀山剑侠传》、《四海群龙记》、《十二金钱缥》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到了当代,又出现了一个武侠小说革新的高潮。
出现了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港台两大群体,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武侠小说作品。
就武侠小说所取得的成就来说,它受到的待遇是极不公平的。
为了争这个公平,为了使世人看到武侠小说确实有着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一次请台湾著名武侠小说评论家胡正群先生在前次为江苏文艺出版社编选的《台港新派武侠小说精品大展》的基础上,又遴选了六部组成了这套港台名家佳作。
胡正群先生在推荐这些作品的时候,对每一个大侠从生平到著作特点、艺术特色都有介绍,各有侧重。
除了介绍名家名作以外还有一个深意,他认为台湾全盛时期有武侠小说写家百余人,作品上千部,一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难免不产生粗制滥造之货。
武侠小说的创作,本应遵循文学是人学的原则,当作一门学问去钻研,而许多人则受商品化的诱使,追利逐名,趋之若骛,许多港台的劣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而今天又是这样厚颜无耻地改头换面涌入大陆市场。
特别是许多劣作往往盗用名家的名字,堂而皇之,登堂入室,造成了大陆武侠小说市场的一片混乱。
这既愚弄了广大武侠小说爱好者,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也破坏了武侠小说的声誉。
介绍好的作品,介绍作家的写作风格、特点,介绍他们的创作历程,无疑能够帮助读者提高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
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 江上鸥1996年4月-------------------------扫描校对导 读惠山巧手慕容美——由《烛影摇红》探讨几个武侠创作问题一、替作者寻根《烛影摇红》的作者慕容美先生,在台、港武侠文坛上不是等闲之辈。
早在一九五九、六○年间,春雷惊蛰、大地复苏之际,台湾的武林剑气也破土而出,直冲霄汉,于是风起云涌,各家英雄仗剑纵骑,竞逐鹿鼎,终于蔚成台、港武林战国百家争雄的局面。
台北,是台湾人才荟萃之地,卧龙生、伴霞楼主、诸葛青云、司马翎几位,此时固已俨然一方之雄,但闻风景从、应运而出的更是来自四面八方,像萧逸,古如风、孙玉鑫、武陵樵子等人,也都夺州据县,渐成气候。
就在此同时,远在南部的高雄,也崛起一家英雄,他就是本名王复古的慕容美。
一九三二年出生的王复古是江苏无锡人。
无锡,素有江苏米仓的美誉,不仅是道道地地的江南鱼米之乡,也是我国纺织工业的重镇。
不仅此,无锡地处太湖之滨,不但具山川、庭园之胜,惠山的泥娃娃更是名闻遐迩。
像这样一处兼山川、人文秀美灵逸的地方,出几位文人墨客自然是意料中事了。
由于王先生远在台湾南部,又任职公家的税务机关,即使来台北,大部分时间不是和朋友品茗雅叙,就是和几位同道手谈竟宵,故而他的生平就鲜为人知了。
不过从他生活中对茶道、棋道、书画的喜好,小说中引经据典的旁证博引来看,当是位涉猎广博、风趣飘逸、江南才子型的雅人;而这位雅士,却偏偏在财税机关供职,倒是现实百态中满有趣的事。
一九六○年初,他以烟酒上人的笔名,推出第一部作品《英雄泪》而踏入江湖,旋易名慕容美,以《黑白道》、《风云榜》二书扬名立万,与萧逸、上官鼎等辈并驾齐驱,驰聘于武林疆场。
至一九八五年因中风辍笔,终于在一九九二年逝世,一生共写了二十三四部小说。
二、《烛影摇红》的成就与不足在慕容美一生二十多部小说中,《烛影摇红》应属中后期的代表作。
出场的人物虽然动员了武林老少四代,但故事并不复杂。
平静的武林,尊天龙大侠蓝公烈为泰山北斗。
蓝公烈以天龙爪、龙鳞镖威镇江湖。
但江湖风云诡谲多变,少林、武当、终南三派弟子忽遭人杀害,而凶器竟是龙鳞镖,手法则是天龙爪以及天龙大侠享誉武林的一元指。
天龙门下的三徒慕品扬得少林弟子报讯,念存为师分忧,决心独力侦查;获致警讯之际,适天龙老人外出,而查事出之期,小师妹龙女篮家风恰又不在家;而诸多阴错阳差的事件,使慕品扬担心乃小师妹任性所为而间下的大祸;念及师门恩重,而恩师仅此独女,为期事态不致扩大,并早日弭平,遂易容代天龙老人约见五派掌门;更因此约未克赶上恩师寿诞,诘问下,又有难言之隐,终于导致被逐出师门,但仍矢志追查真凶。
随后,又连连传出云梦二老、天风老人被害,接下来,白石先生的义奴、八指驼叟的爱徒又遭毒手,形成江湖巨变。
在这场巨变中,王凤帮崛起武林,因而引出多位世外高人,也激起多年来的江湖旧日恩仇,并牵动了西域喇嘛僧,惊动了闻名丧胆的九子魔母,最后幸蒙息隐庐山的高人牯老亲自重下匡庐,才得消弭这场武林浩劫。
而这场腥风血雨的巨变,肇因却只是天龙大侠的元配——冷面仙子冷心韵,当年夫妇间一场误会,愤而走上极端,另创五凤帮以取代天龙堡,所以才嫁祸予天龙门。
而九子魔母之深入中土,也是为了天龙大侠少年时期与其爱女(当年武林三美一枝花的第一美女一枝花)的情怨而兴问罪之师。
综观全书,其所要写的本事并不复杂,但经作者刻意的经营、设计后,就热闹纷纷、高潮迭起了。
慕容美能在武林占有一席,当然不是幸致。
在人物的塑造上,像天龙大侠领袖武林的威德、气概,龙门棋士古今同的风趣突梯,弄月老人的飘逸出尘,四海神丐及丐帮的重义轻生,冷面仙子冷心韵的孤傲刚愎,九千魔母的威猛,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三姬的妖艳狐媚,严尚性的贪婪荒淫以及掌握阴阳、医圣毒王司徒求和老毒物司马浮师兄弟之间的勾心斗角,无不写得入木三分。
即使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匡庐高人牯老,写来也是笔力万钧。
而几位剑胆琴心的少年男女,如慕品扬的仁厚敬孝,小棋士赵冠的精灵古怪,龙女的任性刁钻,凌波仙子、巫云绢、红凤的儿女情怀,刻画都极细致,尤其写那令凤黄元,更是痴情得感人至深。
故事虽以皆大欢喜而略带遗憾地收场,但作者对曾着力塑造的巫云绢、红凤的归宿,未能清楚交代,而牯老对黄元不但器重、疼爱,甚至还有过口头上的承诺;对妙手空空儿罗集也有允诺,结果却一走了之,不免令人遗憾。
台、港武侠小说,虽曾营造出空前的风光和盛况,但它被学界重视、研讨、评析,却是近几年的事。
而学者、专家们,有的信奉西方理论,有的执着传统观点,评论文字虽多,仍是仁智互见。
即以慕容美为例,《风云榜》是他早期的成名代表作,名评论家叶洪生先生就认为他博涉文史掌故,能一空依傍,能近取譬,而许为迫至今世,除香港金庸天才高妙,能兼得雅、俗共赏之趣外,台湾唯有慕容美左右逢源,两者兼擅,不让金庸专美于前。
叶先生尤其称许慕容美者,是写到书中涉及的名胜古迹,都能引经据典地写出山川形势及历史沿革,并能适时、因人、因地引用古人诗词赋章,来加深读者的印象。
如以此为评析标准,则《烛影摇红》也应属上上之作,因为书中人物每到一地一处,作者都也引经据典考证一番,也借书中人物吟咏古人名句。
凡此,足以证明作者的确是腹笥甚丰,肚里装满了经、史、子、集,能够出口成章。
事实也确实如此。
试看第三十四章《警讯频传》里,葛品扬仿师父笔迹,代写给冷心韵的那封信——……公烈自惭德薄能鲜,以致孤鸿北渡,劳燕东飞。
中宵枕畔,半夜灯前,壮怀未已,绕室长吁!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夫人惊才绝代,愧我白首须眉,念云出无心,合镜有意,同裘恩爱,岂可忘怀?……这封信写得不仅文笔雅清,情意更是真挚。
放眼台、港武侠文坛,能挥洒这种骄骊雅文的还真找不出几位。
《烛影摇红》中的人物,如慕品扬、龙门棋士古今同、小棋士赵冠、医圣毒王司徒求、老毒物司马浮、妙手空空儿罗集、巫云绢、蓝家风、五凤帮的凤、鹰,几乎人人都精擅易容术。
古时的易容术精致、神妙到什么程度姑且不论,但也绝不是人人都擅长,何况即使精于此道,但面对的皆非泛泛之辈的高人,又岂有看不穿的道理?武侠小说中的易容,偶一为之,尚具神来之笔的新奇,用滥了,反倒不足为奇了。
三、联想到写作上的两个问题(一)写稿与写书台、港,尤其台湾,以笔者编副刊三十年的经验,体会出武侠小说有写稿、写书的不同。
在报纸连载的,可称为写稿。
由于报上每天要刊用一千多字,而几位名家又不可能整部写完再送报社,多半都是逐日写一篇。
这种写作方式有其优点,就是在每天的千把字之内,必须弄点小高潮,卖点小关子,让读者看了还想再看下去。
总括起来说,这种写法优在紧凑,废话不能多。
写给出版社印书发行的,可名之谓写书。
在武侠全盛期,写书的作者,只需把开头的第一章写得动人、紧凑、紧张,就一定会被出版商接受,接受之后,作者就可尽情挥洒了。
如果作者善于卖弄才华,或是喜欢拖一点,一段形容、解说就可能写上一两万字。
这一两万字印在书里,翻上十页八页就过去了,而如果这本小说在报上连载就糟了。
试想,一段冗长的描写、解说,分成十天、半月一段一段地刊出,那还有什么情节和高潮?慕容美的《烛影摇红》,总体上看,都能做到情节紧凑、悬念迭起、跌宕有致;当然,个别章节也有上述毛病,但唯其个别,故整部书仍可入精品之列。
(二)可以新,但不能太新随着天体的运行,什么都在变,武侠小说不仅作者在变,其实读者也在变。
自有古龙的新派武侠之出,新就成了话题。
新指的比较广泛,它包括了写作文体、结构、技巧,涵容了思想、价值观的表达以及遣词、用字;而这些新必须能和谐地融入而不被排斥。
如果写武松,说他在狮子楼掏出左轮手枪,就新得离谱了。
在《烛影摇红》第五章《静雅山庄》里,有一段奇怪的描写——巫云绢以手指在慕品扬膝盖上画了一个?,然后目注慕品扬,疑讶而迫切地等候回答。
现代的读者,任何人都能了解?是问号,但慕品扬的时代,绝不会有人懂得使用这个?。
您说是吗?看完《烛影摇红》,发现了一点关连到写作上的问题,一并写出来供参考。
胡正群-------------------------扫描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