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事情已过,但若重新定性,也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在安抚人心方面,朝廷也会收到奇效。
于是,曹操便将他对当年陈蕃、窦武一事的看法和意见,以及当今应采取的补救措施,等等,写成有理有据的一篇意见书,上呈朝廷。
其最终便是一句话:为所谓的陈蕃、窦武叛乱事件平反。
曹议郎的意见书在朝廷引起极大反响,因为此时朝廷仍完全在宦官的控制中,关于第二次党锢之祸的事,谁敢提起?这是一个很忌讳的事情,极容易引起宦官集团的怀疑和恼怒。
而曹操,居然公开提出为第二次党锢之祸的首要人物陈蕃和窦武平反,这无异于晴空里响起一声炸雷,令满朝文武和宦官一片震惊。
朝中官员都认为曹操太冒失了,刚刚复职,又去刺老虎屁股,这一次定会使宦官更加恼怒。
而曹操何尝没有想到这一点?但他这样做,一是他的气度和责任感使然,二是他想到,既是出于无可奈何要他复职,也会出于无可奈何把他继续留下,何况他是向朝廷合法上疏,采纳不采纳全在于朝廷,上疏本身是没有过错的。
曹操估计对了,宦官集团虽然对曹操大为恼怒,但又不好把他怎么样,只得游说皇帝,不要理睬曹操。
因此,曹操的意见和提议便石沉大海了。
曹操上疏之后,久等朝廷回音,但一天天过去了,依然没有任何反应。
他完全能够直觉到其中的原因,便只有仰天长叹而已。
他不能不又陷入一种心灰意冷之中,自言自语道:这朝廷如此下去,是再也无望了……早在汉和帝永元十七年,即公元一○五年,司隶地区就发生大饥荒,朝廷居然无力赈济,导致饥民相食,并涉及凉州地区,更发生了饥民以牙互咬的暴乱事件。
桓帝建和元年,即公元一四七年,荆州及扬州地区发生大饥荒,饿死者满山遍野。
建和三年,即公元一四九年,京师地区大水,加上地震,饥民尸体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朝廷居然束手无策。
桓帝永寿元年,即公元一五五年,荆州饥荒,到处发生食人事件。
桓帝延熹九年,豫州发生饥荒,死者居半数以上,情况非常严重。
次年,桓帝去世。
灵帝继位之后,情况更为恶劣,饥饿的农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全面反抗,其中规模最大的便是由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
张角乃河北省钜鹿县人,他们弟兄三个,大哥张角,二哥张宝,三弟张梁。
兄弟三人给人治病,用太平道的宗教形式,联络群众。
大约十年光景,太平道传遍了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八个州,教徒多达几十万。
张角弟兄三人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首领。
他们还传着四句话,作为内部的暗号。
四句话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苍天是指汉朝,黄天是指太平道。
意思是约定天下三十六方在甲子年,即公元一八四年,汉灵帝中和元年,一同举行起义,那样就天下大吉了。
张角要他的弟子秘密地用白土在各地写上甲子两个字。
字有大有小。
大街小巷,店铺住家的门口有甲子两个字,不必说了,就连州郡官府的大门,甚至京师各城门都写着甲子两个字。
大方的首领马元义首先召集了荆州和扬州的教徒几万人,准备跟张角商议决定哪一天起义。
他亲自带着大量金银财宝到了京师,把礼物送给中常侍封谞和徐奉,约他们作为内应。
他们约定甲子年三月初五日全国同时起义,内外夹攻,来推翻东汉腐朽的皇朝。
马元义联络了封谞和徐奉,立即把日期通知张角,自己留在洛阳,暗地里把同党的人布置一下。
可是,在这个紧急关头,张角的弟子,马元义的助手唐周叛变,上书告了密。
马元义即遭逮捕。
马元义坚决拒绝了拜官封侯的赏赐,忍受了各种惨无人道的刑罚,终于慷慨就义。
朝廷得不到马元义的任何口供,可是从唐周嘴里问出了一些线索。
很快捉拿了与张角有关的人,光京师一地就被屠杀一千多人。
汉灵帝下诏书,嘱冀州刺史捉拿张角弟兄。
张角只好临时改变计划,火速派人分头通知三十六方提前半个月,全国同时起义。
所有起义者头上都裹黄巾以为标记,称黄巾军。
不几天功夫,三十六方黄巾军一齐攻打郡县,火烧官府,打开监狱,释放囚犯,没收官家的财物,开放粮仓,惩办赃官、土豪。
不到十天功夫,天下响应。
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个州的郡守、刺史纷纷向京师告急,汉灵帝如热锅上的蚂蚁。
汉灵帝拜国舅何进为大将军,首先保卫京师,在临近京师的八个紧要关口设置都尉,加紧防御,再发朝廷掌握的精兵,分两路去镇压起义农民。
一路由尚书卢植带领,向黄河以北进军;一路由北地太守皇甫嵩和谏议大夫朱俊带领,去攻打颍川一带的黄巾军。
为配合对黄巾军的讨伐,曹操被拜为骑都尉,率五千骑兵赶赴颍川助战。
曹操第一次发挥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在长社之役中,率骑兵队全力猛冲,使张角军团大乱,成功地配合了皇甫嵩的行动,很快将黄巾军团击溃。
曹操在率骑兵猛冲时,身先士卒,以他精湛的骑术,高超的剑法,所向披靡。
皇甫嵩正是趁这个机会,向黄巾军发起全线攻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