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梵语Deva-loka,音译为提婆。
天,在佛教中主要是指有情众生因各自所行之业而感得的殊胜果报。
如:六道、十界中的天道、天界……这时的天称为天人或天众,并非宇宙意义上的天。
佛教以为,天是有情众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去处。
只有修习十善业道者才能投生天部。
但是天虽然处于诸有情界中最高最优越的地位,能获种种享受,但仍未跳出轮回,一旦前业享尽,便会重新堕入轮回之中。
另外,佛经中说到天时,除了指作为正报的有情众生之一类外,还指其依报即这些有情众生的生存环境。
佛教也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其中欲界有六天,包括四天王天、韧利天和兜率天等。
色界有十八天(一说十七天,或二十三天的),主要有大梵天、遍净天、无想天、大自在天等。
作为佛教造像的表现题材的诸天主要是在前述有情众生一类的意义上说的。
只不过这些天人大都具有非凡的本领。
严格意义上讲的二十诸天:1、大梵天是梵文Brahmā的意译。
梵的意思是清净、离欲。
梵天与毗湿奴、湿婆合为印度教三大主神。
据《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等所说,宇宙出自飘流于混沌中的梵卵。
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飘流一年后,以意念力把卵壳破为两半,为天,为地,天地间出现了气体空间,以后是水、火、土、气、以太五要素,再以后是众神、星辰、时间、高山、平原、河流,出现了人、语言、情欲、愤怒、欢乐、忏悔,最后梵天自身也一分为二,一半为男,一半为女,他还创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
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
梵天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后,有时是释迦的右胁侍,手持白拂尘。
他又是色界初禅天之主,称大梵天王;2、帝释天梵文音译是释迦提桓因陀罗,意为能天帝。
因陀罗即帝释是印度古老文献《梨俱吠陀》中的主神。
帝释成为佛教护法神后,被视为忉利天之主。
按佛教所描述的世界,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帝释天就住在须弥山顶的善见城,统领其余诸天。
须弥山四周各有八天,加上中央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此即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
此处的天当指依报意义上的生存环境方面的天。
同样帝释天即可以指作为三十三天之主的天神,也可指其依报。
照佛教说法,任何行善积德之人,皆可转生帝释天。
帝释天以人间百日为一日,寿长一千岁,即合人间十万岁。
传说释迦牟尼佛本人就曾三十多次转生帝释天。
据《杂尼迦耶?天杂品》所说,作为忉利天主的帝释的前生是个叫摩伽的婆罗门,他与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后俱生于忉利天,以摩伽为天主,即帝释或帝释天,其余三十二人为辅臣,即其他三十二天。
帝释并不断七情六欲。
据《譬喻经》说,阿修罗王之女容貌姝丽,帝释天以重金聘求,并且扬言,如若不允,即诉诸武力。
阿修罗王大怒,遂爆发大战。
经多次酣战,互有胜负,最后讲和,阿修罗王以女纳于帝释,而帝释则以甘露作为回报;3、金刚密迹佛教中一位手持金刚杵专事守护的天神。
他是夜叉神的总头目,所以又叫密迹金刚、密迹力士。
夜叉本为印度神话中一种半人半神的小精灵,以捷疾著称,并非地道的恶魔。
《大日经疏》卷一说: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云密迹。
若浅略明义,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
;4、大自在天是梵文Mahe□vara的意译,音译为摩醯首罗。
据说他住在色界之顶,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又称大自在天。
大自在天在印度教神话中的原型即是湿婆。
湿婆是毁灭之神,又是苦行与舞蹈之神。
据说他有极大的力量,头上的第三只眼能喷出神火烧毁一切,还能主宰人间的一切悲喜荣辱。
其形象据说有五个头,三只眼,四支手,分别持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器物,浑身涂灰,颈上绕着蛇,乘坐条大白牛。
将他作为主要崇拜对象的宗教派别,在佛典中被称为自在天外道或涂灰外道等,佛教亦将此神吸纳进来作为自己的守护神,配于色界之顶。
又因其居住不同而有大自在天、商羯罗天、伊舍那天等种种名称;5、散脂大将是梵文Panika,又译作散脂修摩、散支、半支迦等,意思是密神。
散脂大将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八大药叉将之一。
其余的是:宝贤大将、满贤大将、众听大将、应念大将、大满大将、无比大将和密严大将。
佛教中有四大天王各有二十八部众鬼神将帅的说法,其中尤以散脂大将的地位最高,他统帅二十八部众,巡行世界,赏善罚恶。
其来历一说是鬼子母的儿子。
《陀罗尼集经》说鬼子母有三男,长名唯奢文,次名散脂大将,……一说是鬼子母的丈夫。
《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说,半支迦(散脂)与鬼子母曾指腹为婚,长大后成亲,还生了五百个儿子。
散脂大将为金刚神将模样,手持铁?(矛);6、辩才天是梵文Sārasvati的音译,又叫大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还称美音天、妙音天。
这是一位主管智慧福德的天神。
《最胜王经?大辩才天女》云:若人欲得最上智,应当一心持此法,增长福智诸功德,必定成就勿生疑。
若求财者得多财,求名称者得名称,求出离者得解脱,必定成就勿生疑。
其性别,佛经中也说法不一,但以女性为多。
辩才天本是印度沙拉斯瓦地河(现已不存)河神的神格化,在《吠陀》中就是重要的女神而受到崇拜。
以流水的妙音,而成为音乐之神,又是智慧学问之神,雄辩技艺之神。
据说她有两副面孔,一副是大美人,一副是丑八怪,以供不同场合使用。
她那一双利眼,常让人不寒而栗;7、大功德天即吉祥天女。
梵文Maha□vi的意译,音译为摩诃室利,摩诃意为大,室利有二义:功德和吉祥,合起来就是大功德或大吉祥。
和辩才天一样,其原型在吠陀时代就受到信奉。
在印度教神话中,她是毗湿奴的妃子,被尊称为伟大的神。
传说她是搅动乳海时出现的,所以又有乳海之女的名称。
在佛教中,据说她成了毗沙门天的妃子或妹妹。
依《金光明最胜王经》记载,她住于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居城有财城。
又据该经所述,功德天在前生种下许多善根,只要今世之人念此天女的名称并供奉,即可以其功德,使祈愿的人五谷丰收,财宝充足,一切衣食皆可满足。
随着《金光明经》的普及,人们对于功德天的信仰也日渐兴盛。
她的形象在《金光明经》中没有明确的记载。
在《毗沙门天王经》中说,她眼目修长,面部神情宁静,头戴天冠,以璎珞、臂钏装饰。
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执开敷莲花。
在《陀罗尼集经》中记得更为详细,说他容颜端正,两臂有各种璎珞环钏。
头戴宝冠,身披天衣。
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执如意。
其左右有五色祥云,如散花天女。
背后有七宝山,天上五色祥云里有六牙白象。
象鼻绞玛瑙瓶,瓶中倾出种种宝物,灌于功德天顶。
天神背后画百宝华林,头上作千叶宝盖,盖上有诸天伎乐,散花供养;8、韦驮天佛教护法天神。
韦驮天梵名作私建陀提婆,直译意为阴天;9、坚牢地神梵文Prthivi的意译,音译比里底毗,意为此神有如大地之坚牢。
坚牢地神又叫地天、大地神女。
地天的职责是保护土地及地上的一切植物;10、菩提树神即守护菩提树之天女。
菩提树本名荜钵罗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卵形,茎干黄白色,树籽儿可作念珠。
传说释迦牟尼就是在此树下,历经七天七夜,逆观了十二因缘,终于觉悟成佛,故而此树就被称为菩提树了。
菩提就是觉、智的意思。
菩提树在释迦成佛之前就守护在他身旁,大概要算最早的佛教护法神了;11、鬼子母亦作欢喜母,爱子母,民间以鬼子母为守护幼儿的慈悲女神,后来又将她与妇女生育联系起来;12、摩利支天也作摩利支提婆,意为阳焰,或威光,实际上是古印度的光明女神。
相传她是帝释天的部属,又常随从日宫天子。
当日宫天子出巡时,她在前头飞走如箭。
她最大神通是能隐身。
由于能隐身,故而无人能害,无人能缚;13、日宫天子源于古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苏利耶。
作为佛教护法神,又称日天、日天子、日宫天子,异名宝光天子、宝意天子;14、月宫天子又叫月天子、月天、大白光神、野兔形神、宝吉祥等。
月天住于月宫中,据佛经描述,此月宫是正方形建筑,边长四十九由旬,共有七重垣墙,七宝所成。
殿中有一青琉璃做成的大辇,高达十六由旬,宽八由旬。
月天据说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故称宝吉祥天。
又传说,有狐、兔、猿异类相悦,帝释天欲验证修菩萨行者的道行,降灵应化为一老夫,让三兽为他觅食,只有兔子空手而归,一激之下,兔子就让狐、猿找来草木樵苏,兔子竟毅然投身由樵苏点燃的火中,以求为老者充此一餐。
帝释于是恢复原形,让兔子灵魂升天,寄之月轮,此即月宫天子,故又称野兔形神;15、娑竭罗龙又作娑伽罗龙。
意为咸海之龙。
《妙法莲华经》谓有八龙,《华严经》谓有十龙,其中都有娑竭罗龙王;16、阎摩罗王又作阎罗、阎罗王、阎魔王、焰魔罗王、琰魔等,均为音译,意思为缚,缚有罪之人。
阎罗本为古印度神话中的管理阴间之王,在《梨俱吠陀》业已出现。
阎罗本身又有多种义蕴:一曰双世,即彼于世中常受苦乐二报之意;一曰双五,《玄应音义》说阎罗兄妹二人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理女事;又曰平等王,谓其能平等治罪。
《一切经音义》卷五称:火阎魔,梵语,鬼趣名也。
义翻为平等王。
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阎罗的前身为毗沙国王。
以后又有十三冥王之说,实即十三佛,但它被流行的十殿阎罗的说法所取代。
他们分别是第一殿阎罗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历,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天子包,第六殿卞城王毕,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转轮王薛。
显然这套汉化的十殿阎罗是仿照人间官衙设置的。
而二十四天中的阎王主要是与佛教传说系统当中的地狱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法苑珠林》说,阎罗王为地狱主,有臣佐十八人(即俗之判官),分别主管十八层地狱。
早在南朝时这十八层地狱的说法就已流行。
中国人把阎王和地狱完全汉化,让它们和本土的泰山治鬼等神话传说相结合,再融入佛教六道轮回说,从而附会出许多新的耸人听闻的传说,如奈河(奈何)桥、黄婆(黄酒的黄)送迷魂汤、望乡台,这些都是汉语谐音双关式的具体形象化。
其他还有牛头、马面、黑无常、白无常、勾魂牌等;17、东方持国天王:梵文:Dhritarastra。
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
住须弥山黄金?,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乐神,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四天王;18、南方增长天王:梵文:Vidradhaka。
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
住须弥山琉璃?,身为青色,穿甲?,首握宝剑。
为的是保护佛法,部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
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五天王;19、西方广目天王:梵文:Virapaksa。
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古名广目天王。
住须弥山白云?,身为红色,穿甲?,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部信奉佛教,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
他负责守护西牛贺洲。
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六天王;20、北方多闻天王:梵文:Vaisramana。
又名毗沙门,多闻以福,德知名闻于四方。
住须弥山水晶?,身为绿色,穿甲?,右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卧神鼠-银鼠。
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人民财富。
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在唐代他曾帮唐明皇退蕃兵的围困,轰动一时,唐明皇为感恩,特命诸道州府城西北及营寨并设其相供养,佛也特设别院供养。
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三天王。
(以上均摘自网文,因与小说情节关系密切,故单独建立一章于此,以便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