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日军队开始反击

2025-03-30 09:00:20

一、推进军队现代化中苏战争爆发已经快两年了。

中国目前仍在固守北京。

但是,苏军从北京的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展开的数十个师庞大兵力的军事压力,有增无减。

对于开战以前就相互充满仇恨的中苏两国来说,战争的胶着状态井没有构成开始进行某种和平谈判的因素。

这种状态意味着中国要被迫作出巨大的牺牲和流血,而这是中国早就预料到并且作了准备的。

《人民日报》在一九七八年七月三十一日就发表了题为《提高警惕,准备打仗》的社论,说:为了用武力来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苏联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同美国展开了军备竞赛。

近几年,它每年军费开支高达千亿美元,加上其它用于军事目的的费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

苏联新沙皇已经骑上扩军备战的野马,东奔西突,不可制驭了,到一定时侯手就要发痒的。

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从七十年代后年期就开始宣传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理论。

上述《人民日报》社论也说:点燃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的,要么是苏联,要么是美国,危险主要来自苏联。

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虽说第三次世界大战迟早不可避免,但是,中国由于国力的限度以及军队现代化的落后等,一直在努力尽可能推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样,一旦发生世界大战,中国自己就可以少受损失。

上述《人民日报》社论也谈到了这一点,说:只要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伟大理论,团结第三世界,争取第二世界,结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着重揭露和打击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推迟战争的爆发是可能的。

绥靖主义是战争的催化剂。

要推迟战争的爆发,就要反对对苏联的绥靖主义,不管是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绥靖主义,都要反对。

这就是中国在中苏战争爆发以前对苏战略的根本思想。

不,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的世界战略。

根据这一方针,一九七八年缔结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一九七九年一月实现了美中邦交正常化。

概括起来说,其目的完全在于现代化。

中国急于从日本、美国、西欧引进最新技术,成套设备和资金。

现代化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只不过是为了加强防御苏联的力量。

党的主席华国锋也在同一时期明确地阐述了这一点,他说:我们一定要把基础放在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上,迅速实现国防现代化。

还要注意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要大力改善陆、诲、空军和民兵的武器和装备,不仅要拥有新式的常规装备和充分的弹药,而且要提高原子弹、导弹及其它现代化武器和装备的水平。

《人民日报》提到的军队现代化的具体目标是:建设强大的巩固的根据地(战略基地)和提高防空能力。

中国对于国防现代化的坚定信念是惊人的。

《人民日报》这篇社论表明了中国的决心。

社论说:任何敌人胆敢冒险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那就让它试试看吧!我国八亿军民早已严阵以待。

不管敌人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来侵犯,我们一定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歼灭之。

但是,虽然党中央对国防力量现代化抱有热忱,但是,在中苏战争开始之前,国防现代化的速度是缓慢的。

那是有几个原因。

首先,中国本身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农民。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种情况都是一样。

并且,从一九四九年革命成功到七十年代未,中国的工业界一直认为质量问题是次要的。

这是因为增加产量是当务之急。

譬如,钢铁产量,一九七八年达四千万吨,但是,能制造武器的特殊钢仅占其中的百分之五。

制造导弹需要的电子工业等更是落后。

实际上,可以说,从八十年代开始便生产或者从国外引进能够对抗苏联的现代军事力量的高性能的武器。

其势头因中苏开战而更加迅猛异常。

总之,中国被迫处于一边进行作战,一边实行军事现代化。

一九八×年六月二十日,苏联军队投入一百个师的兵力,从五个方向进攻中国。

大约在这一年之前,中国海军开始进行贸易谈判,以便从瑞典引进新型潜水艇,实现潜水艇队现代化。

要购买的是瑞典科克姆斯造船厂为出口而专门研制的43型一般潜水艇。

中国海军的最大武器是潜水艇。

当初在五十年代同苏联处于良好关系的时代,苏联提供过苏制W级(排水量千吨)潜水艇,而中国国内也开始建造同一类型的潜水艇。

接着,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在中国国内建造其改良型——R型军舰。

在六十年代中期,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中国海军每年建造几艘R型潜水艇。

但是,在性能方面不能对抗现代反潜水上舰艇,所以中国海军在争取取得新型潜水艇。

中国海军在七十年代中期首次建造了一艘核潜艇,但是,在性能方面,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且,价钱极其昂贵。

根本不适合大量生产。

中国本身设计潜水艇的能力也有限,因此,为了加紧实现国防力量现代化,不得不从国外引进最新技术。

被选定的是瑞典的43型潜水艇。

这种常规型的潜水艇,水上排水量为一千三百五十吨,全长为六十二米,水中最大速度为二十一海里,最大潜航深度为二百三十米、续战日数为四十五天,有三十二名船员。

这种舰用于沿岸防御和近海破坏通商作战,价格和性能对中国海军都是最理想的。

在中苏战争开始三个月之前,五艘潜水艇到达中国,以上海海面的舟山群岛为基地,进行服役训练。

中苏战争爆发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停止了向中国出口新武器。

但是,瑞典不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所以不受其约束。

它继续向中国出口武器。

在出口第十艘以后,位于中国南部广东的黄埔造船厂取得了专利,开始生产。

现在对中国海军来说,瑞典设计的43型潜水艇是不可缺少的一张王牌,它可以切断苏联从符拉迪沃斯托克经由朝鲜海峡,到达旅顺的军需品运输线。

钱舰长指挥的28号潜水艇,四月十八日半夜离开舟山群岛基地出航。

深夜出航是为了防止受到苏联海洋监视卫星的侦察。

这是因为,如果被测知出航的日期、时刻和路线,就可能中途遭到伏击和被击沉。

出入舟山群岛的潜水艇基地的潜水艇全部都是夜间行动。

航向,正东!深度,潜望镜深度!钱舰长从司令塔顶上的露天舰桥向舰内指令室下达指示后,又迅速钻进甲板升降口,顺着垂直的阶梯下到舰内。

三十秒钟后,司令塔淹没在波浪里,只有潜望镜露出水面。

潜水艇28号以每小时八海里的慢速向东方前进。

28号舰慢慢向前行驶,三千五百马力的发动机静静转动,水中排水量达一千五百吨。

打开机雷探测器!潜航不到十分钟,钱舰长发出了这样的命令。

对潜水艇来说,最可怕的敌人是机雷。

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爆炸。

很明显,一碰到它就会爆炸,全体船员就会被炸死。

钱舰长一直认为,对在水中行动的潜水艇来说,碰上机雷此坦克碰上地雷更可怕。

坦克碰上地雷也只是炸断履带,不能行动而已。

但是,潜水艇则不同。

水压可以准确无误地把全体船员送到另一个世界去。

水浅的东海无论海底和海中都适合布雷。

苏联海军对机雷战很有研究。

已有几艘僚舰在东海被机雷击中。

钱舰长变得神经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舰长经常对部下说:机雷探测器是最大的武器。

由于有装在一米见方那样大箱子里的电子计算机那样的机雷探测器,28号舰便可以在远距机雷的爆炸感应距离的地方预先发现机雷。

一发现机雷,改变一下军舰的航向就可以了。

钢铁制造的机雷都带有磁性。

从尽可能远的水中探到这种磁性的是机雷探测器的作用。

因此,瑞典造的43型潜水艇安装了消除舰体磁性的装置。

磁性探测器也好,舰体非磁性化也好,都是中国海军过去没有的技术。

依靠自力更生根本得不到这样高超的技术。

瑞典的潜水艇的技术性能良好。

四人帮认为引进外国技术是洋奴思想,完全是错误的。

钱舰长的确是一位重视技术的海军军人,他不仅那样确信,而且一有机会就这样说。

因此,文化革命中被那些重政治的人所憎恶,降职后被派到守卫孤岛的部队。

他感到,现在终于轮到自己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左四十度方向,有军舰的螺旋桨声音。

距离不明。

好象是一艘驱逐舰。

在指令室的一个角落里,战士小陈戴着耳机,盯着声纳,大声向舰长报告。

关掉发动机。

沉到海底。

全部打开充水阀,关闭排水泵!这一带的海水深仅一百米。

如果在水中乱动,就可能被声纳测到。

钱舰长认为沉到海底,停止活动是英明的。

舰长对这艘舰的安静性抱有很大的信心。

如果停止开动发动机,就可以完全没有一点声音。

推进装置安装在具有特殊弹性的防震装置上。

发出噪音的所有舰内区域都贴上了吸音效果好的材料。

船体和螺旋桨的形状的设计考虑得很周到,以便尽可能不发出声音。

只要我们不发出声音,大概就不会被敌舰的声纳测到我们的声音。

舰长说了这样一番话。

他知道,即使敌人使用声纳探测,但是,在水浅的海里,海底发出的回音大,因此难以探测到沉入海底的潜水艇。

开动杂音测定器!安装在舰头、司令塔下面和舰尾等处的音量测定器立刻开始操作。

这是一种自己测定潜水艇散到外部的杂音量的装置。

可以叫安装在潜水艇外壁的噪音测定装置。

是零点十五分贝。

几乎没有发出声音。

测量员的报告送到了舰长所在的指令室。

钱舰长放心地说:这样,可能不会被发现了。

果然,声纳兵报告说:驱逐舰的螺旋桨的声音迅速地消失在右舷斜后方。

速度和方向没有变化。

钱舰长高度评价了瑞典建造的潜水艇的安静性和无磁性,但是对潜航时问短极不满意。

这是因为电池消耗很快。

实际上,以最大的速度航行,电池一小时就可以消耗完。

按现在每小时八海里的速度计算,也只能潜航三十个小时。

如果一直按照这种速度航行,那么驶抵最危险的对马海峡时,为了充电必须浮上水面航行。

舰长认为,在日苏两国驱逐舰巡逻的海域,不能冒那种危险。

舰长决定,即使多少冒点危险也要在航行于东海的情况下,采用通气管航行方式充电。

上浮!开始使用通气管航行!两台柴油机开始飞转。

但是,潜水艇没有完全浮上来。

使吸气和排气用的两根大导管突出水面,舰体在水面下继续航行。

这是一个不冒浮上来的危险也能为电池充电的装置。

在采用通气管航行中,停止使用雷达。

因为如果使用雷达,雷达发出电波,在我们根据其反射波测到目标之前,苏联的舰艇和飞机等就可能测到雷达波和追踪过来。

只能开动探测敌电波的反探测装置。

接受到了雷达电波。

根据波长来看,是苏联海军反潜巡逻机‘铠甲’发射的。

安装通气管航行三小时后,传来雷达兵的报告。

钱舰长立刻命令迅速潜航。

至此,基本上已充电百分之九十。

如果以每小时五海里计算,可以潜航八十个小时。

这样可以穿过对马海峡。

28号舰到达对马海峡西口,是离开舟山群岛基地后的第四天的事。

无论如何必须突破这个海峡,进入日本海,攻击苏联船队,以减轻苏联军队对北京的压力。

这是舰长等三十二名船员的共同想法。

此时,钱舰长选择了最大的航线,即选择了通过壹歧海峡。

壹歧海峡是位于壹歧和九州本士之间宽不到二十公里的狭窄的小海峡。

不选择朝鲜海峡或对马海峡,而选择靠近九州的壹歧海峡来突破。

钱舰长作出这种决断是有理由的。

苏联海军也好,日本人民海军也好,都万没有想到中国潜水艇会从这里通过。

这是因为这里警戒最弱。

而且,在这个海峡,日本海流的支流以迅猛之势从东中国海流入日本海。

如果停开发动机,沿着这条海流,那么军舰就可以无声无响地进入日本海。

以后就该轮到我们显威风了。

从结果来看,这一判断是准确的。

苏联海军以及与其合作的日本人民海军,甚至在对马海峡设立了前进直升飞机基地,对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严密地进行反潜巡逻。

其严密的程度甚至达到了从这里通过的中国潜水艇一艘也逃不过去。

但是,对壹歧海峡的反潜监视根本没有重视。

只是有时候从日本海返回佐世保的舰艇通过这里,没有进行定期巡逻。

这是因为认为:中国潜水艇不会通过这样又窄又浅的海峡。

钱舰长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漏洞。

顺海流而下,不开动发动机,没有声音地通过海峡的战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潜水艇从大西洋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时采取过的战术。

但是,当时,美英舰艇安装着磁性探测器,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潜水艇。

当时的技术水平,能消除声响,但不能消除磁性。

本舰不仅没有声响,而且具有消除磁性的装置。

被发现可能性极低。

钱舰长的意图实现了,安全地通过了壹歧海峡,第五天的傍晚到达山口县见岛西北七十公里的地方。

因为发动机停止转动,也完全不再使用电池。

钱舰长脸上浮出了胜利的微笑,说:简直象旅行似的。

这天半夜,正在巡逻的28号军舰在日本海西南水深五十水处测到了一个大船队发出的螺旋桨声音。

肯定是苏联的船队。

向船队快速前进!速度提高到每小时十五海里,28号舰到达了在日本海西南方向南下的近三十艘苏联船队的左前方。

从这里可以瞄准要袭击的任何一艘商船发射鱼雷。

升起潜望镜!潜水艇即使深深地潜在水中也可以发射鱼雷。

这是因为,靠电子计算机和高性能声纳,在即使着不到的情况下也能知道目标的正确位置。

钱舰长冒着危险升起潜望镜是由于他想捕获一个大目标。

因为在水中只靠声纳是不能判断船的吨数和船的种类。

幸亏,海面起了风浪,盖住了突出水面大约一米的潜望镜,没有被护卫的苏联驱逐舰的雷达发现。

瞄准前面第三艘大型油船。

距离一万六千八百米。

方位二百四十五点三度。

发射四枚鱼雷。

四枚鱼雷无声地从发射管发射出去,每枚之间间隔两秒。

这种43型潜水艇发射鱼雷,不是采取通过传统的高压气的方法,而是采取鱼雷本身在发射管中转动螺旋桨发射的方法。

采取这种办法声音低,不易被敌人发现。

四枚鱼雷都是采取有线制导的方式。

最初两千米的航行是根据舰内电线的指令控制鱼雷的速度和方位的。

待鱼雷完全按照瞄准的目标的方向前进时,就切断电线,以后由鱼雷依靠其本身的力量航行。

确信会命中的钱舰长在发射鱼雷后立刻命令军舰掉头朝与船队相反的方向高速躲避,这是因为尽可能与敌人的护卫驱逐舰保持距离。

八分钟后,在海内响起的四声爆炸声传到舰内,这证明油船被击沉了。

钱舰长并未升起潜望镜核实战果。

相反却不断下达命令。

深度三百五十米!测定器!据认为,43型潜水艇的安全设计深度为二百二十五米。

但是,舰长说,此安全设计深度再下沉一倍也没关系。

潜航越深越难以被探测到。

水温测定器也开动了。

这是测定时刻变动的舰外水中温度的装置。

音波由于水温不同传播的速度也不一样。

舰长懂得,如果海中的水温发生不规则的变化,那么音波就会复杂而曲折,这时无论性能多么高的声纳也难探测到潜水艇。

事实上,随着深度的增加,水温也不断发生变化。

并不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肯定温度会一律下降。

在水中二百五十米到三百米处有冷冰块。

此周围的水温低三度。

水温测量员送来了报告。

舰长让军舰在这样的冷冰块的下面移动。

这样,驱逐舰和反潜巡逻机的声纳就测不到潜水艇。

因为冷冰块对即使在接近水面的地方发射的音波也能反射回去,所以在其冰块下面潜水就不会被发现。

果然,苏联驱逐舰仅仅用一小时的时间搜索了附近海面,便很快离去了。

哎,免它一死。

鱼雷还剩下十二枚。

发射的太多了。

结果,28号潜水艇在离开基地航行了二十六天后安全返回了舟山群岛的母港。

共击沉五艘舰船,商船三艘(油船一艘、货船二艘)、军用运输船一艘和驱逐舰一艘,战果辉煌。

黄埔造船厂陆续建造的同样类型的潜水艇,不仅配备到舟山群岛,还配备到青岛和连云港的潜艇部队,投入了破坏苏联通商的战斗。

尽管有几艘在对马海峡被捕获击沉,但也有不少潜艇象28号舰那样,平安无事地进入日本海并取得很大战果。

中国的方针是要边战斗边推进军队的现代化,目前这一方针正在取得成功。

二、夺取山海关在从国外进口新武器方面,中国又想出并采取了巧妙的做法,即中国政府在引进技术的同时,直接雇用世界上主要武器制造厂的技术人员。

这始终是中国政府同个人之间签订的雇用合同。

这样一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就不会违反与苏联达成的不卖给中国武器的协议。

至少中国是这样认为。

有这样一种情况:白苏联获得伊朗的石油和波斯湾的通行权以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为了安全地得到中东石油,不得不向苏联妥协,即在中苏战争开始以后,也不向中国出售武器(实际上是限制)。

中国则巧妙地将计就计。

中国最初注意到的是美国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研制的激光制导铜头炮弹。

在这以前的炮弹,自十四世纪发明大炮以来,弹着全都通过炮的瞄准来左右。

如果瞄准正确,弹着点也就正确。

但炮弹本身是盲目的,由于风(特别是侧风)、地球的引力、炮弹的形状等,弹着点多少会产生误差也是难免的。

过去的炮弹,修改瞄准是奏效的,可以对固定目标进行炮击,但几乎不能命中正在地面上高速行驶的坦克、装甲车等。

因为从发射到弹着这一期间,目标的位置在变,只能指望偶然打中。

但是,人类终于给炮弹安上了眼晴,那就是激光制导炮弹。

如果激光射在目标上,例如射在正在行驶的坦克上,就会产生反射波,这种铜头制导炮弹就会沿着激光的反射光线飞向目标,具有甚至可以说一定命中的高性能。

这是把曾经在越南战争中大显威风的灵巧炸弹应用于炮弹的结果。

在轰炸北越末期以前,大量使用的是自由落下方式的炸弹。

使用那种炸弹,无论多么有名的飞行员也未能炸毁河内郊区的平隆桥。

可是灵巧炸弹却一发就摧毁了这座桥,因此这种炸弹出了名。

到了八十年代,技术的进步终于成功地把应用于大型的灵巧炸弹的激光制导方式用在小型炮弹上了。

大概可以说,为苏联装甲部队的进攻能力感到苦恼的中国陆军,为击毁苏军的坦克和装甲车而注意到了美国研制成功的激光制导炮弹是当然的。

美国的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的工程师约翰斯通应中国陆军总参谋长的直接邀请乘机到达上海。

这是苏军进攻中国一年零三个月以后的九月中旬的事情。

约翰斯通工程师带着制导炮弹的详细设计图和几名精通激光制导技术的同事一起来到了中国。

为了制造制导炮弹,精密工业的合作是不可缺少的。

炮弹上必须安装陀螺仪集成电路片等。

幸而日本在中苏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在广东郊区建立了一个大量生产集成电路的工厂,在南京建立了一个精密机械厂。

约翰斯通工程师视察这些工厂的生产设各、能力和工人的熟练程度后,显出一副满意的样子说:有这样的水平,总能制造出安装在制导炮弹上的零件。

经过半年的突击以后就制造出了五十发激光制导炮弹的样品,并立即进行了试射。

试射地点是在南京以南二十公里的坦克师的演习场。

结果,取得的成绩此预想的好。

对停止的坦克的射击是十五发中十四发。

对正在行驶的坦克,发射二十发也有十五发命中弹。

没有想到用中国的技术和劳动力竟这么快地就造出了精度高的制导炮弹。

它将为击败苏联装甲部队发挥巨大威力。

约翰斯通工程师认为这是六个月内夜以继日的努力的结果。

他显得很高兴。

一心一意推进这项计划的杨总参谋长更为高兴。

于是便立即在重庆的炮弹制造厂开始大量生产。

一天二十四小时全天开工生产。

中国本身也在致力于实现坦克的技术现代化。

长春有个制造西德豹式Ⅱ型坦克的工厂。

中苏战争开始前,中国陆军曾指望这种坦克成为防御苏联力量的骨干。

但是,由于苏军闪电般地占领了东北地区,这家工厂被原封不动地夺走了。

在苏联坦克部队开进长春的中国坦克工厂之前,好容易逃出来的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现在都已集中到武汉,在那里修建了新的坦克制造厂,继续制造豹式Ⅱ型坦克。

豹式Ⅱ型坦克是西德向世界夸耀的一种坦克。

八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大量生产。

它已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心地区对苏防御的重要武器。

中国也引进了豹式Ⅱ型坦克,把恢复国士的希望寄托在这种西方最新式的坦克上。

但是,豹式Ⅱ型坦克也有弱点。

炮塔的钢板厚度由于要考虑车体重量的关系,正面最厚的都分也只有十二厘米。

装备在苏联最新坦克T72上的一百二十二毫米炮如果将它命中,就能穿透这样厚的装甲。

不仅T72的主炮能把它穿透,甚至连每个苏军师的最前线战斗单位--分队(八人编制)中人手一门的RPG7型反坦克无后坐力火箭炮(无制导,射程为三百米)只要命中,就能在豹式Ⅱ型坦克的炮塔上打个洞。

难道不能把坦克的炮塔搞得更牢点吗?如果说对T72穿甲弹能把它打穿没有办法,那对多数步兵拿的小口径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无后坐力炮之类的武器,难造就不能抵住吗?这是杨总参谋长以及中国军队坦克兵的一致愿望,满足这个希望的是英国生产的乔巴姆。

乔巴姆是研制成用于这种特殊装甲的钢的英国陆军研究所的名字。

这个乔巴姆研究所想的不是单纯地增加坦克、地塔的装甲厚度,而是想研制出一种夹心面包片状的特殊装甲板。

它的结构是在两块钢铁之间夹着陶制的板。

陶制板是一种超硬度的陶磁器,起初是作为保护用于洲际弹道导弹再次冲入大气层的弹头的盖子而研制的。

是一种能经得住洲际弹道导弹冲进大气层时产生的高温的特殊材料。

在耐热性这点上,远比钢铁强。

在破坏坦克的装甲方面,目前使用的是两种炮弹。

一种叫穿甲弹,它是用弹头的钢的硬度和运动量(速度)来穿透装甲的。

另一种叫成形炸药弹,它的特性是,当命中坦克的装甲、板时,弹丸内部的火药就象奔流似地喷出,用其高温和冲击力,在装甲上穿出小洞。

把耐热性强的陶制板夹在中间的乔巴姆钢的威力之大,可以说达到了使这种成形炸药弹失去威力的程度。

穿甲弹只能打坦克的主炮。

其他反坦克武器,比如象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无后坐力炮等,都是用这种成形炸药弹。

如能研制出使成形炸药弹的威力无效的装甲板,那么,这种坦克除敌人的坦克外,别的武器都对付不了。

这意味着,突然从背后出现的步兵用轻便的反坦克武器是不能把坦克击毁的。

对于乘坐在坦克里的人来说,象这样好的装甲是再好没有了。

因为只注意车体人、容易发现的敌人坦克就可以了。

不能从英国聘请精通乔巴姆钢的技术人员吗?应杨总参谋长的强烈邀请,前陆军技术少校布尔默从英国来到了中国。

他原来是乔巴姆研究所的技术主任,为了以个人身分受雇于中国政府,他退出了英国陆军的现役。

他想在实战中试验自己研究出来的技术对苏军有多大效果。

这是再好娃有的机会了。

我要努力,以便早日把我研究出来的乔巴姆钢的炮塔安装在中国制造的豹式11型坦克上。

武汉钢铁公司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合作。

至于陶制板,中国为了保护它自己研制的洲际弹道导弹,正在进行初步研究。

布尔默少校稍带不满地说:和英国制的相比,耐热度不够。

但由于时间来不及,所以决定在进行若干改良后,使用中国制的陶制板。

不久便首次研制出了试制品,和试验制导炮弹一样,也是在武汉以南的演习场进行的。

RPG7型反坦克无后坐力地向临时装载在旧式坦克上的乔巴姆钢制的炮塔发射了七发炮弹,但都未能把装甲打穿。

真令人吃惊,简直不能相信。

这样,我们的坦克在和敌人的装甲部队混战时,经受住苏联步兵的强大攻击的可能性就会迅速提高。

参观了这种炮塔的中国坦克师的干部们皆大欢喜。

接着又发射了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

这种导弹使用的是成形炸药弹,由于装填的火药的数量多,所以,火药的奔流穿过陶器板进入了炮塔内部。

尽管如此,中国陆军坦克师的有关方面人士仍对乔巴姆钢的效果抱有期望,他们说:苏联的萨格尔反坦克导弹的装药量远比它少。

好的话,大概不会在装甲上打出洞。

而且,中国装甲部队所期待的武器已从瑞士运来。

这是安装着雷达自行高射机关炮。

瑞士埃利孔公司制造的这种三十五毫米双管高射机关炮装载在履带式炮车上。

炮车上装有雷达和电子计算机,完全和坦克一样,具有机动能力。

坦克开到哪里,它能跟到哪里,具有能立即击落苏联空军的对地攻击机的能力。

瑞士不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所以在向中国出口武器方面不受任何限制。

在激光制导炮弹、乔巴姆钢、自行高射机关炮装备齐全之后,杨总参谋长便下定了重大的决心:反击侵入华北平原东北部的苏军的时期已经到来。

现在决定把已深入到玉田(位于北京以东约一百公里)的苏军打回到滦河(位于玉田以东约八十公里)一线。

如果可能,想夺回山海关。

对于从张家口方面向我压来的苏军,当前只能进行持久战。

中苏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中国军队开始进行反攻。

正在武汉附近进行整编的中国陆军二十个师的总预备队将投入这场作战。

这是一支由十个坦克师、十个机械化师组成的最精部队,装备的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新式武器,和过去装备差的中国陆军不一样了。

中国的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对它的期望很大。

作战分两个阶段进行,打到滦河是第一阶段,打到山海关是第二阶段。

沿着从玉田向东延伸的公路上投入了主力部队十个师,六个师从东南方约二十公里的唐山附近,另外四个师从玉田以九十五公里附近,分别开始朝东前进,直扑深河。

这就是中苏战争爆发后第二年的六月十日清晨的情况。

在玉田正面同中国军对峙的苏军第八十六摩托化狙击师的乌拉基米尔少将吓破了胆。

因为没有想到中国会这么快地转入反击。

中国人是发疯了么,是不是想集体自杀呀?尽管这么想,他却命令师的全体官兵立即投入防御战。

从距离二千五百米远的地方接连不断地发射着萨格式反坦克导弹。

苏联兵用肉眼就能看清正在向前冲的中国军的豹式11型坦克的炮塔喷火冒烟,被击中了。

怎么回事啊?一个不停地直奔这儿来了!五个小时以后,这个师遭到中国坦克师的第一次三个师的猛攻,几乎全军覆接。

突破第一道防线后,苏军的防御就弱了。

因为完全没有预料到中国方面会迅速反击。

三天以后,中国军队的先头部队已到达滦河一线。

在从玉田到滦河的公路一带的开阔地里,烧焦了的苏联T72坦克、BMP装甲战斗车、 BTR6D装甲车等呈现出一片凄惨的景象。

这些基本上都是靠激光制导炮弹击中的。

这么多苏联坦克的残骸过去未曾见过。

用制导炮弹把坦克消灭掉,我们中国坦克就不需要参战了行进在公路上的中国坦克兵,一面说着笑话,一面向东挺进。

这种从容劲和欢乐的表情是很久以来没有过的。

从玉田突到滦河只用了三天时间,因此,杨总参谋长决心不让部队这里停歇而让他们继续渡河向山海关进发。

打仗要一鼓作气,加入在这里停下来,就会给苏军以防御的时间。

继续向前冲,对我军有利。

苏联大举出动战术空军阻碍中国军队渡滦河。

但是,这次中国方面的对付办法和以前完全不同。

河东岸的一大排瑞士造的自行高射炮一齐开始对空射击。

中国军队在弹幕下走过刚刚架设起来的浮桥继续东进。

最初飞来的米格23D型战斗轰炸机,从滦河上游方面以二百米的高度向这里俯冲下来。

飞机发射火箭弹,企图击毁浮桥。

不幸的是,这三十架米格23飞机好象是要从部署着中国军队的高射机关炮的地区斜上空掠过去。

这时,高射炮齐射五分钟后,二十多架米格23被击落。

大约在两年前,在牡丹江渡河作战中,中国空军的米格19吃过的苦头这次轮到苏联空军吃了。

苏联空军对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而感到吃惊。

从这天起,他们变得不大敢从空中向中国装甲部队发动进攻了。

杨总参谋长深为这种威力所感动,他说:对于低空入侵的飞机,带有雷达的自行机关炮比导弹有用。

从英国进口的乔巴姆钢正在日益发挥着作用。

部署在滦河以东三公里的苏军防御阵地第一线的一名苏联兵,从距离二千米远的地方向正在靠近的豹式11型坦克发射了灵巧反坦克导弹。

虽命中了炮塔的正面,但只是冒了一会火,其他没有任何反应。

豹式11型坦克反而加快速度向苏联阵地冲去。

苏联兵中开始产生失望和恐怖。

当豹式坦克冲到距离二百米的时候,一个苏联兵发射了RPG7型反坦克无后坐力炮。

打得好,打中了!这个苏联兵只是高兴了一会功夫就被从车里打来的机枪弹打中死去了。

危机发生了。

因为展现在眼前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苏联的第一线步兵部队已无对抗中国坦克的办法。

豹式坦克冲在前,乘坐在装甲车上的中国军队机械化步兵紧跟在后面。

他们一冲进苏军的阵地,就立即下车散开,逐个地消灭躲藏在堑壕里的苏联兵。

中国装甲集团一个接一个地突破设在抚宁、秦皇岛的苏军阵地,在渡过滦河后的第五天到达山海关。

东北地区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万里长城,是逼近渤海湾附近的天险。

杨总参谋长欢喜若狂。

终于把长江以南地区解放了。

但是,东北地区仍处于沙皇侵略者的占领之下。

还必须对付北京西北方的苏军。

不管怎样,反击的第一幕是以中国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这是边战斗边实行军队现代化的成果的体现。

中国军收复山海关的消息对于在上海的大岛来说,也是一个高兴的消息。

他感到,中国收复失地越快,苏军的损来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解放的现实性就会增大。

尽管如此,却仍未消除这样一种不安情绪:中国军这么善战,恐怕美国就不会为我们出力了。

《明斯克号出击》作者:[日] 久留岛龙夫(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Xinty665 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