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斯克号出击》作者:[日] 久留岛龙夫 > 第四章 伊朗的亲苏政权垮台

第四章 伊朗的亲苏政权垮台

2025-03-30 09:00:20

一、人民党的失策一九八三年六月某日,伊朗最高宗教领导人霍梅尼所支持的巴扎尔甘内阁执政的伊斯兰共和国,由于人民党(伊朗共产党)发动政变,变成了亲苏色彩浓厚的人民社会主义共和国。

政变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同伊朗接壤的伊拉克、苏联和阿富汗等三国的军队,分别集结于各自国家靠近伊朗的边界,伊朗军队为保卫边界而聚集起来,就在首都德黑兰无人守卫的时候被他们钻了空子。

人民党亲苏派搞的政变获得成功的时候,苏联总书记罗斯托夫欣喜若狂。

他说,这一下子,苏联就控制住了西方的生命线--波斯湾。

我们拿到了一张大政治王牌。

苏联军队侵入中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宣布中立,都是由伊朗这次政变引起的。

从那以后,又过了三年岁月。

这期间,人民党的总书记基亚安努里就任总理,对外推行亲苏派路线,对内执行了社会主义政策。

也可以说是伊朗财富源泉的石油工业,几乎都国有化了。

从开采原油开始到精炼、贩卖和运输等等,几乎全归国营的伊朗.彼得洛.凯米卡尔公司掌握。

所承认的私有,仅限于基层的小加油站,而且大多也只限于农村地区。

巴列维国王时代,伊朗作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国,日产达六百万桶。

其中的五百万桶用于出口,赚取了大量外汇。

基亚安努里政权却采取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石油政策。

这就是,为保护石油资源,产量应该尽量压低。

原油的出口也优先卖给苏联,残余部分也出售给西方国家。

石油的产量控制到日产四百万桶。

年产约三亿三千三百万吨。

其中,伊朗国内的消费此巴列维国王时代减少百分之二十,平均每天八十万桶,一年间也只不过约四千七百万吨。

其差额约一亿八千七百万吨用于出口。

不言而喻,主要输往苏联和东欧。

接近用于出口的百分之六十的一亿一千万吨是送往苏联和东欧。

而且,价格是国际价格一桶二十八美元的一半。

据基亚安努里总书记说,这只不过是对以苏联为首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但是,因为基于这样的政治意图贩卖给苏联的结果,伊朗的国际收支经常出现赤字。

德黑兰大学的某经济学教授在报纸上登载了批评性的评论说,因为向苏联贱价售出石油,伊朝每年国际收支出现十三亿五千万美元的赤字。

这大体上与伊朗每年进口粮食数额相等。

他立即被勒令辞职。

基亚安努里政权是不容许对亲苏政策进行公开批评的。

粮食涨价就是因为政府卖给苏联的石油太贱。

即使卖给苏联石油,也应完全按照国际市场价格。

半价就太吃亏了。

结果还是我们倒霉。

这种不满开始在伊朗的普通群众,特别是城市居民中间散布开来。

即使这样,人民党政权也没有停止执行对苏联低价优先出售石油的政策。

国际收支的慢性赤字不断增加,因粮食进口受到控制,城市的粮价一直上涨不已。

基亚安努里政权着手推行提高粮食自给率政策。

伊朗国土的大部公是沙漠。

但是,从通过首都德黑兰北方五十公里东西走向的尼尔布尔士山脉往北,是与里海相连的倾斜度小的坡地,雨量多,树木繁茂。

完全象地中海沿岸般的情景。

确定的计划是,采伐这一地区的森林,开拓大规模的农场。

资金只好仰仗苏联。

伊朗既然加入了经互会,苏联也会提供经援的。

但是,基亚安努里的这种期望未能持续很久。

因为苏联来了通知,说无论如何也没有全力提供用于那样庞大的开发的资金。

其理由是,苏联本身为应付中苏战争,几乎完全停下了国内的开发计划。

结果,这项里海沿岸森林开发计划以画饼而告终。

对于连核导弹都能制造的苏联的技术水平,在伊朗朝评价并不太好。

在伊朗西北部的大不里士市郊外建设了一座冰箱工厂,原封不动地引进了苏联的设备和技术。

这是人民党政府要装扮成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苏伊友好关系象征的工厂。

但是,这所工厂造出来的大量冰箱的质量,很多是极其粗制滥造的。

德黑兰市南方集市的某电料行的店主对顾客说:顾客们,这种冰箱很便宜,但是因为漏气总也不凉。

如果一定要买,这里有价钱贵的西德制的好货。

与基亚安努里政权的设想相反,苏联建的工厂所生产的冰箱的质量是很坏的。

国民背地里对于苏联的工业水平都嗤之以鼻。

听到这些传说的苏联驻德黑兰大使,向新闻记者发表谈话说:冰箱质量不好是伊朗工人技术不熟练造成的。

原因不在于从苏联进口的机器。

这些话被大事报道了出来。

这件事严重地伤害了以波斯帝国后裔而自豪的伊朗人的自尊心。

人民党政府急忙要求苏联大使撤销这次讲话,但是为时已晚。

苏联的工业技术能制造原子动力潜艇和核导弹,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有空白点。

在伊朗的知识分子中问迅速流传着下述担心:依靠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的国家建设,果真能搞好吗?另一方面,军队大吃苏制坦克出现大量故障的苦头。

苏联很重视把伊朗紧紧地控制在苏联圈里,毫不吝惜地把最优秀的T72坦克大量地提供给伊朗陆军。

但是,苏联政府对这笔贷款却毫不客气地催收。

伊朗陆军的编制是,一个坦克中队是十五辆。

但是,为经常使十五辆坦克行动,就必须拥有二十辆以上,有时甚至要有二十多辆。

这是由于有经常因故障而不能动的坦克。

从整个军队来说,就不得不被迫付出大量多余的经费。

另一方面,巴列维国王时代进口的英国的百人队长式坦克的故障率极低,引擎大修的间隔也长。

苏联的坦克本来是针对北方的气候水土设计的,而不适合酷热的伊朗的沙漠。

伊朗军部不满地说:在国际武器市场上可以买到故障率更低的优秀的坦克。

例如西德的豹式Ⅱ型坦克、法国AMX32型坦克。

没有必要特意购买故障很多的苏联的T72。

人民党政府对于上述不满却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军队内部对苏制武器的暗中轻蔑的念头开始蔓延起来。

甚至连标榜亲苏政策的人民党政府也有难以忍受的事情,这就是驻在德黑兰的苏联军事顾问的蛮横粗暴的态度。

苏联陆军中将扎波依科所率领的军事顾问团总数超过了两千人。

在德黑兰市的北方修筑了象巨大城堡似的独立的办公处,同苏联大使馆不同,完全成了另外的存在。

扎波依科将军以教育伊朗军使用苏制武器的方法和进行苏式训练的名义,把多数苏联技术人员和军人派进了伊朗军的基层部队。

在德黑兰,扎波依科中将在人民党政治家当中也开始建立独自的人事关系。

谁是死心踏地的亲苏派,谁是民族派,扎波依科中将都了如指掌。

亲苏派完全被拉拢过来,在军事以外的领域,例如在教青、外交和经济政策等方面,军事顾问团也可以插嘴了。

苏军顾问团的权势远远超出了驻德黑兰的佩西丘洛夫大使。

在德黑兰,伊朗的人民党政权之外还有个第二政府。

这就是扎波依科所指挥的苏联军事顾问团。

这种谈论已经在德黑兰的各处流传开来。

伊朗政府的轻工业部长同苏联援外机关取得联系,缔结了在里海沿岸的巴博勒援助建设氨乙烯工厂协定。

但是,苏联军事顾问团对本国政府作了工作,使这项合同废除了。

扎波欣科中将主张,建设有助于发展军事工业的工作母机制造工厂以取而代之。

那个无所不管的将军,连我国的经济计划也插嘴。

自已是干啥的都搞不清了。

谁都认为是亲苏派的基亚安努里总理也忍无可忍向苏联大使提出了抗议,但是却杳无音信。

扎波依科中将不仅不把苏联大使放在眼里,就连基亚安努里总理的意向也完全不顾,是个旁若无人的为所欲为的权欲熏心的家伙。

不久,苏联军事顾问团连伊朗中学(义务教育)使用的教科书的内容也管起来了。

德苏战争中活跃的苏军英雄在伊朗的教科书中却毫未提及,真是咄咄怪事。

还应写明苏军解放柏林是欧洲解放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民党政权的教育部长不得不谋求妥协,接受了扎波依科中将要求的一半,在中学二年级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用五页篇幅记述了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活跃情景。

这种处理的结果,伊朗的知识分子自不必说,而且一般家长也非常气愤。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占领了伊朗的北半部,强行建立了亲苏派的地方政权,这一痛苦的回忆仍旧深深地遗留在国民的脑际。

但是,无论怎样说,国民对人民党的支持下降的最大原因是人民党党员轻视伊斯兰教的态度。

占国民百分之九十七的伊斯兰教徒同自命为马列主义者的人民党党员虽然都同样是伊朗人,但是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却完全两样。

获得政权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基亚安努里总书记为首的人民党的领导人,为出席党内的秘密会议和群众集会,而不出席对于伊斯兰教徒来说可谓之神圣义务的星期五礼拜的情况越来越多了。

人民党重视伊斯兰教,经常注意使社会主义同伊斯兰教结合起来。

尽管党发表这类正式声明,但人民党党员同占国民大多数的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关系却逐渐冷淡。

在伊朗国民中间,特别是在深居传统的伊斯兰教寺院内的伊斯兰教领导人中间,反对人民党的言行已经公然传播开了。

二、发生反政府暴动一九八六年七月四日,面临波斯湾的城市姆沙赫尔处于蒸笼般的闷热之中。

上午十点,气温很快就突破了四十度,湿度也超过了百分之九十。

街道上几乎没有行人。

为了避暑,人们不得不呆在家里。

在这般热得使人发昏的情况下,一群人在市政府的后面集合,准备到大街上游行。

每人都拿着标语牌。

上面写着面粉更贱些!给婴儿以牛奶!拿鸡蛋来!等等。

这是因为粮食不足和价格猛涨而发出哀鸣的一般百姓的街头游行。

由约七十人组成的这一群人,在游行到离市中心街约一百米左右的时候,被分乘五辆装甲车的国家警察队挡住了去路。

安装在装甲车上的扩音器传出让立即停止游行和解散游行队伍的命令。

这一群人还要继续前进,但前进了十米左右,突然,从装甲车上纷纷跳下了国家警察队员,把游行队伍包围起来,并开始朝天空鸣枪威吓。

我们只是要求粮食的和平游行。

并没有做出需要警察阻挠的事!游行队伍的带队人高声训斥着警察。

这句话尚未说完,国家警察队便开始向这群人开枪,顷刻之间大街变成了战场。

付出了死二十九人、重轻伤三十五人的惨痛牺牲。

基亚安努里政权听到这项报告后深成震惊,但是却采取了严密封锁消息的做法,努力不让国民知晓。

尽管如此,这个消息却一传十,十传百,不到一周期间就传遍了全国。

这更快地激发了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对人民党政权的愤怒。

姆沙赫尔事件的反应,在一周以后便很快地表现了出来。

位于德黑兰东方二百公里的塞姆南展开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示威的要求也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口号。

六千多名群众齐声高喊着打倒人民党政府!苏联人滚出去!的口号在街头游行,有的人放火焚烧汽车,抢夺商店。

人民党政府看到警察已处理不了,于是下命令出动军队。

出动了一个营约六百人的伊朗军队,但是,被过多的示威队伍的声势所吓倒,只是站在远处观望。

军队不能镇压示威游行,对基亚安努里政权来说是个严重冲击。

这个示威游行的背后有伊朗伊斯兰教徒的最高领导人。

必须限制住他们的影响力量。

在总理的直接指示下,逮捕了住在圣地古姆的伊斯兰教寺院的霍梅尼,软禁在里海沿岸。

于是谣言散布开了:霍梅尼被杀害了,不!听说被带到苏联去了。

事情发展到这般地步,人民党政府同伊斯兰教徒的对立已经无法挽回。

在那两周以后,首都德黑兰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反政府暴动。

民众中间郁积的不满爆发了。

人们喊着:赶走基亚安努里!要更便宜的粮食!苏联军事顾问滚出去!给更多的自由!恢复伊斯兰教民主!军队宣布中立,拒绝执行人民党政府镇压示威游行的命令。

采取了与一九七九年一月对反巴列维国王示威游行宣布中立时的相同的态度。

因为军队内部,尤其是在高级军官中间,反人民党、反苏联的趋势增长了。

基亚安努里总书记不得已下命令出动人民党直接控制的公安军。

在过去的巴列维大街云集了二万名群众。

当公安军对这些群众开枪之际,可以说,就是伊朗的人民党政权事实上结束之时。

这是因为,以这次血的星期四的镇压示威游行事件为开端,过去宣布中立的军队站到了示威队伍一边,成为打倒人民党政权运动的组成部分。

基亚安努里总理采取了最后手段要求苏军介入。

是为了镇压示威游行,但是,军事顾问团团长扎波依科拒绝了这项要求。

他说,对于正在进行中苏战争的苏军来说,没有那样多余的兵力。

自己的政府要靠自己的力量保卫。

苏军驻扎在伊朗的主力,就是驻扎在波斯湾进口处阿巴斯军港的海军。

靠海军力量镇压首都德黑兰发生的示威游行是不可能的。

另外在伊朗北部和西部的两处和里海沿岸三处的空军基地驻有苏联航空部队。

是苏联防空军在中亚方面的前进基地。

但是,这种航空部队本来是为了教育使用空军飞机的技术集团,对他们来说,没有镇压示威游行的地面战斗能力。

德黑兰发生的反政府暴动转瞬之间就扩展到了全国的主要城市。

这样,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五日,亲苏派的人民党政权,建立后三年零三个月便宣告垮台。

党总书记兼总理职务的基亚安努里从德黑兰国际机场勉勉强强同苏联军事顾问团一道逃往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

许多没来得及逃走的人民党领导人被军队逮捕,立即判处死刑。

以哈扎兰为首的新内阁成立了。

他是位热心的伊斯兰教徒。

是获得法国巴黎大学神学博士学位的学究式的政治家。

人民党政权时代逃到法国避难。

哈扎兰内阁宣布,对内实行伊斯兰教民主,对外执行不结盟中立政策。

虽然这样说,但实际上无论在思想上和政策上,靠拢西方的倾向是明显的。

伊朗的石油再度被自由世界方面夺回。

可以说,美国再次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确保了行动的自由。

伊朗成立人民党政权以后,美国为了防止伊朗革命的影响波及到中东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立即作出拼命的努力。

幸亏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教的传统性限制远此伊朗严格,王室的权威也强大。

沙特阿拉伯的这种后进性在防止沙特阿拉伯苏联化方面起了作用。

来自苏联的正式、非正式的种种引诱都未能奏效。

后来,苏联改变了手法,向沙特阿拉伯南郊的南也门共和国提供了大量军援,挑起了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边界纠纷。

南也门在伊朗成立人民党政权的很早以前就是亲苏派政权。

克里姆林宫以调停沙特阿拉伯和南也门的边界纠纷为借口打算打入沙特王室。

但是,华盛顿政府对苏联的这种意图迅速采取了对策。

向沙特阿拉伯提供军事援助,与此同时,对处于沙特阿拉伯和南也门中间的北也门加强了经济和军事援助。

这就是说,打算利用北也门防止南也门对沙特阿拉伯行使武力。

这一意图完全取得成功,其结果,苏联企图动摇沙特阿社伯的意图没有得逞。

在波斯湾岸边的伊朗的海港城市姆沙赫尔,最早开始出现反人民党的群众行动时,美国已经在印度洋建成了第五舰队。

在印度洋中央的迪戈加西亚岛设置了基地,舰只有:由第七舰队调来的航空母舰一艘,大型登陆舰六艘,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二艘,驱逐舰八艘。

另体,以迪戈加西亚为墓地,P3C反潜巡逻机经常在印度洋上巡逻,监视苏联舰队的行动。

六艘大型登陆舰上,经常搭乘海军陆战队两个团,采取能立即投入战斗的态势,以便随时能够登陆。

伊朗发生反政府暴动时,美国政府内部也有人主张愿派第五舰队介入,援助伊朗的反政府运动。

但是,最后因为担心刺激伊朗的民族主义情绪,没有让美军舰队介入。

但是,采用了炫耀武力的方法,即派美国舰艇游弋于从阿拉伯半岛东岸近海到波斯湾进口附近。

其目的是,与表明美国关心伊朗反政府运动的深度的同时,阻止苏联海军向伊朗方面增强。

最后,伊朗的反政府暴动按美国所期望的路线进行。

华盛顿政府最感头痛的停在波斯湾入口处阿巴斯港的苏联海军舰艇,在哈扎兰内阁成立的同时从伊朗撤走了。

驻扎在伊朗的苏联海军的最大的舰艇--航空母舰斯摩棱斯克号为了经过好望角返回本国,从波斯湾尽头处同三艘驱逐舰一起出现在阿拉伯海面的时候,与正在同一海域巡逻的美国原子能巡洋舰沙乌斯卡洛采纳号在洋上交错而过。

由于距离很近,达到相互可以用肉眼清楚地看见对方的程度,沙乌斯卡洛采纳号上的非值勤人员都到甲板上向斯摩棱斯竟号挥帽致意。

欢迎的情景完全像见到了久别的恋人似的。

沙乌斯卡洛采纳号舰长一面从舰桥上鸟瞰着甲板一面开着玩笑地说。

挥舞着帽子的船员们的心中涌起一种共同的喜悦,太好啦!到底从伊朗滚出去了。

伊朗亲苏政权崩溃的消息,使大岛感到比听到中苏战线上的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还高兴。

压制着美国手脚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扳掉了。

苏联失掉了强制美国实行中立政策的王牌。

如果搞得好,美国可能被卷到解放日本的战争中来。

那样的一线希望,掠过了大岛的心头。

那时,日本解放委员会外交委员关川卓在华盛顿,接连不断地会见美国政府的要人,拼命做说服工作。

这是根据大岛的指示,为了争取得到美国对日本解放战争的援助。

说起来,关川是在敦促援用日美安全条约。

这项条约援用得太晚了。

《明斯克号出击》作者:[日] 久留岛龙夫(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Xinty665 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