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反物质飞船》(又名《CT飞船》)是威廉森的反物质系列系列代表作。
在本部小说中,谁掌握了控制反物质的方法,谁就拥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而这一切,取决于关键性的CT底盘是否研制成功,各路人马为了争夺CT底盘展开了惊心动魄的争斗。
刚刚大学毕业的德雷克·瑞克为了寻求星际公司对其父亲的反物质研究项目的支持,留在了地球。
而当他发现星际公司正企图利用他,甚至他的父亲吉姆·德雷克的技术,从事反物质导弹的研发;太空中再次出现反物质碰撞事件时,他马上冲破星际公司的层层阻挠,与父亲的好友罗拔·麦奇一道驾驶再见·简号飞船,踏上了探索反物质能源和平利用研究的危险之旅。
主人公瑞克由此成为早期科幻小说中理想主义者代表的化身。
《反物质飞船》中的另外一些正面人物,特别是瑞克的父亲,同样是这些理想主义者中的一员。
当太阳系各方势力都不惜一切地争夺反物质文明遗留下来的CT底盘时,他却坚持着自己那份看似愚腐,实则如金子一样闪闪发光的理想主义信念,为反物质能源的和平利用倾心竭力。
正是这样一些人,给我们带来了激情的体验。
导读杰克·威廉森和他的《反物质飞船》姚海军作为美国科幻小说的大师级作家,杰克·威廉森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潜在的异族》、《月亮孩子》、《智能机器人》、《天网坠落》、《星桥》、《海底世界》……他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给中国读者的想像力带来震撼性的冲击。
威廉森1908年出生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后来几经搬迁才在新墨西哥州东部的一个偏僻农场定居下来。
1926年,威廉森怀着成为科学家的梦想高中毕业,但家庭的困难却迫使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恰在此时,正在连载A·梅里特作品的著名科幻杂志《惊奇故事》出现在他面前。
威廉森完全被迷住了,开始试着为《惊奇故事》写一些梅里特式的故事,很快处女作《金属人》(ThcMetalMan)就出现在《惊奇故事》上。
提到当初的写作动机,威廉森坦率地承认,除了喜欢科幻外,最主要的动机是为了钱。
不过他很快发现:科幻对于他远非挣钱那么简单,它解放了他的创造力,成就了他的事业,还帮助他克服了因出身贫寒而产生的自卑。
1984年他在《惊奇的孩子:我的科幻生涯》一书中对这段生活做了详细的回顾(这本书获得了1986年的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
这些回忆再现了早期的通俗科幻杂志在它的第一批读者中所引起的轰动效应,使人们清晰地看到了威廉森这位大师级科幻作家的成长历程。
威廉森在写作上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他总是能够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与风格使之适应市场的变化(这正是他的创作力长盛不衰的秘诀),其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45年以前,他的创作集中在当时流行的太空歌剧上,被誉为太空歌剧的两大台柱子作家之一;1945年以后,他的创作则更加多样化,并开始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物心理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威廉森第一阶段的长篇有十多部,它们大都以在杂志上连载的形式发表,包括《外星智能》(AlienIntelligence,1929)、《乌托邦要塞》(FortressofUtopia1939)等等。
他在这一时期最好的作品是航时军团系列中的《时间军团》(TheLegionofTime,1938),它表达了作者的未来观,即任何未来都有可能存在,但实际上能够存在的未来却只有一个。
威廉森通过这部作品第一次提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
随着坎贝尔黄金时代的来临,威廉森一夜之间成了老前辈,但他用令人赞叹的速度适应了新的环境,1940年他发表了《潜在的异族》(DarkcrThanYouThink),接着发表了反物质系列——这个系列包括《反物质飞船》(SeeTeeship)和《反物质辐射》(SeeTeeshock),分别于1942-1943和1949年在《惊奇故事》连载。
威廉森在谈到他创作反物质系列的背景时说,他当初打算写一系列有关在小行星带开采新能源物质的故事,他把这种想像中的物质叫做地物质,后来是坎贝尔启发了他.从而创造出了反物质这一名词,50年代初,威廉森面临着自我超越的困境,一直到60年代,都较少有独立的创作,更多的是与别人合作。
虽然与冈恩合作的《星桥》(starBridge,1955)再次证明了他在太空歌剧方面的非凡造诣,但他与波尔的合作却更长久。
在第一个系列海底三部曲获得成功后,他们又接着创作了星孩三部曲和布谷鸟系列。
前者是描写人类进化成为行星生命的壮丽史诗,完全舍弃了太空剧的结构;而后者,则在语言上进行了新的尝试。
威廉森是个标准的榜样式的作家,他在繁忙的创作之余,更以一种令人敬慕的精神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
56岁时.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新墨西州大学教现代小说和文学评论,直至1977年退休。
这期间,他努力促使科幻成为一门正式的理论学科,为提高科幻文学的地位做出了贡献。
1976年,他被世界科幻小说协会授予科幻大师奖,两年后又被推选为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协会会长。
70年代和80年代,威廉森以《月亮孩子》(TheMoonchildren,1972)和《天网坠落》(Lifeburst,1984)等作品赢得了各方面的好评,尤其是前者,可以说是威廉森成功超越自我的象征。
进入90年代以来,威廉森的创作力依然旺盛,用《滩头堡》(Bcachhead,1992)、《月亮魔鬼》(DemonMoon,1994)、《黑太阳》(BlackSun,1998)等一系列代表性作品不断证来着一个已经连续写作了七十余年的老牌科幻大师令人敬畏的活力。
2001年93岁的威廉森又以一部《最终的地球》获得科幻大奖雨果奖,从而创造了科幻史上的一项奇迹。
《反物质飞船》(SeeTeeShip)是威廉森的早期代表作,作为反物质系列中的一部,它首先于1942~1943年期间在《惊奇故事》上连载,然后于1951年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
连载小说的特色之一在于它们构成了对作者的情节组织能力及悬念运用能力的考验。
威廉森通过了这种考验。
天空中让人恐慌的神秘闪光,超越常识飞行的再见,简号飞船,谜一样的反物质文明以及他们历经万亿年光阴的诺亚方舟,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悬念链条,激起读者一探谜底的好奇本性,进而使之欲罢不能。
《反物质飞船》也可以说是威廉森理想主义风格的发端。
刚刚大学毕业的德雷克·瑞克为了寻求星际公司对其父亲的反物质研究项目的支持,留在了地球。
而当他发现星际公司正企图利用他,甚至他的父亲吉姆·德雷克的技术,从事反物质导弹的研发,同时太空中再次出现反物质碰撞事件时,他马上冲破星际公司的层层阻挠,与父亲的好友罗拔·麦奇一道驾驶再见,简号飞船,踏上了探索反物质能源和平利用研究的危险之旅。
主人公瑞克由此成为早期科幻小说中理想主义者代表的化身。
《反物质飞船》中的另外一些正面人物,特别是瑞克的父亲,同样是这些理想主义者中的一员。
当太阳系各方势力都不惜一切地争夺反物质文明遗留下来的CT底盘时,他却坚持着自己那份看似愚腐,实则如金子一样闪闪发光的理想主义信念,为反物质能源的和平利用倾心竭力。
正是这样一些人,给我们带来了激情的体验。
但是《反物质飞船》毕竟是一部创作于半个世纪前的作品。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部作品的人物塑造显然没有超越50年代科幻小说那普遍性的平面化模式。
即使是书中当初那些由反物质引发的悬念的吸引力,也难免被半个世纪的光阴打了折扣。
显然,将这样一部作品列入世界科幻大师丛书还有更重要的理由,这理由就是《反物质飞船》表现出的对反物质的惊人预见。
《反物质飞船》创作之时世界上还没有反物质这一概念,威廉森在谈到他创作反物质系列的背景时说,他当初打算写一系列有关在小行星带开采新能源物质的故事,把这种想像中的物质叫做地物质。
后来是坎贝尔启发了他,从而创造出了反物质这一新名词。
而今天,我们的科学家竟然实现了反物质这种神奇物质的人工制造(1995年欧洲核子实验室在累计15小时的实验中,共记录到9个反氢原子存在的证据;1996年,美国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成功制造了7个反氢原子)。
外星(当然包括火星这样太阳系行星)改造,或者说外星地球化,现在也已经是一个通俗的百姓话题。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是杰克·威廉森,在这本《反物质飞船》中创造了地球化(terraforming)一词。
当我们今天谈论反物质,谈论火星改造时,我们不能不惊叹于威廉森,这位科幻大师在半个世纪前的惊人想像。
这构成了我们出版这部《反物质飞船》的最重要的理由。
前言CT是一种反物质,它也可以说成是物质的一种倒转的体现形式。
对于地球来讲,CT是陌生的,但在太空中却存在着许多由它构成的流星、慧星和小行星。
CT原子由带负电的原子核和带正电的电子组成。
这是一种肉眼不能看见的差别,但也是一种致命的差别。
CT物质看起来与普通的物质别无二致——只要二者不碰触到一起。
一旦碰触发生,两种物质正好相反的电荷互相抵销,相反的粒子发生爆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著名的爱因斯坦方程式曾演示过这种能量释放比率。
和这种彻底的反应比起来,铀裂变就像是划燃一根安全火柴一样微不足道。
然而,仍然有人想要控制住这种巨大的能量。
像布莱恩和德雷克一类的太空工程师梦想着制造出CT机器来开采和冶炼CT矿石,用以建造CT发电站。
他们都是大傻瓜。
CT是不可触碰的,理论上,用物质建成用以支撑CT工具的安全底盘是不可能成功的。
只有一点是肯定的,CT流星群对于星际航行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摘自《宇航员手册》中保罗·安德斯上校所著的《高层太空卫队》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