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地球和其他一切天体都应当固守其位,只有暴力才能使它们移动。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物理学》关于土星有一椿奇怪事情。
1610年,当伽利略用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观察这颗行星——当时它是已知的最遥远行星——的时候,他在土星两侧各找到一个附属体。
他把它们比拟成把手。
别的天文学家则把它们称为耳朵。
宇宙中奇景众多,但是一个带耳朵的行星令人惊异。
伽利略至死也没有解开这个疑团。
随着岁月的流逝,观测者发现这两只耳朵……真奇怪,还有盈亏变化。
事情终于弄清楚了,原来伽利略发现的是一个极为稀薄的环,它环绕着土星的赤道,但在任何地方都不和土星接触。
在有些年份,由于地球与土星在各自轨道上的位置不断变化,环的边缘朝向我们。
因为环很稀薄,它看起来似乎消失了。
在其他年份,它面向我们,这时耳朵变大了。
但是,土星有一个环,这意味着什么呢?难道这是一个很薄的、乎坦的和固体的盘片,在中间挖了一个洞把土星装在里面?这个环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一连串问题立刻使我们想起震惊世界的碰撞,对我们人类而言两场完全不同的灾难㈠,以及使我们想起一个理由——除了已经叙述过的那些理由之外——正是为了自身的生存,我们必须到行星中间去。
我们现在知道土星的环(要强调说明是众多的环)是一个由小冰粒组成的庞大集团,各个冰粒都有自己单独的轨道,都受土星这个巨行星引力的束缚。
就体积大小而言,这些冰粒小到微尘,大如房屋。
可是甚至在近距飞行拍出的照片中,它们都没有大到可以看得出来的程度。
它们分布在一套精致细巧的同心圆周上,就僳唱片上的环纹(这实际上自然是螺旋线)。
在1980—1981年间当两艘旅行者号太空飞船近距飞过时,这些环的真正壮观景象才首次显露出来。
在我们的世纪里,土星的风格独特的环已经成为未来的一个偶像。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有人要我总结行星科学的主要问题。
我提出的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在所有行星中只是土星有环。
这已被旅行者号证明不是一个问题。
我们的太阳系中全部4个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与海王星——事实上都有环。
但是当时还没有人知道这个事实。
每个环系各有特色。
木星环很稀疏,主要由很小的暗黑粒子组成。
土星的亮环基本上是冻冰;一共有几千个分离的环,有的环是扭曲的,带有奇形怪状的、尘状的和轮辐式的斑纹,这些斑纹不断形成,又不断消失。
天王星的暗环似乎由碳元素与有机分子——有点像木炭和烟囱里的煤灰——组成。
天王星有9个主环,其中有几个似乎是在呼吸,一会儿膨胀,一会儿收缩。
海王星的环最为稀薄,并且稀薄的程度大不一样;因此从地球望去,这些环似乎只是一些圆弧,或不完整的圆。
好些环似乎都靠两个守护卫星的引力牵引而保持住,一个卫星离行星比环稍近一些,另——个则稍远一些。
每个环系都展示出自身的超越尘世的美。
环是怎样形成的?一个可能是潮汐作用:如果有一个在太空漂泊的天体走到行星附近,行星对不速之客靠近一面的引力作用大于背面。
如果这颗外来星体走得更近,如果它的内聚力很小,于是它会被撕裂成碎片。
我们偶尔看到在彗星走到离木星或太阳非常近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
另一个可能是在旅行者号对太阳系外围进行考察时发现的,就是星体相撞,卫星被撞得粉碎,于是碎裂物质形成了环。
这两个机制都可能起作用。
在行星之间的太空有众多奇形怪状的恶棍似的小天体在横冲直撞,它们都沿各自的轨道绕太阳旋转。
它们有的像一个县、甚至一个州那样大;更多的表面积和一个村或镇一般大。
小的小行星比大的要多得多,最小的犹如尘粒。
有的小天体在很扁长的椭圆形轨道上运行,因此它们定期跨越一个或多个行星的轨道。
有时候,真是不幸,会碰上一颗小天体。
碰撞使拦路撞来的小天体和被撞的卫星(至少是被撞的那个区域)都粉身碎骨,砸成碎片或粉尘。
由此形成的碎片从卫星抛射出来,但速度不够快,因此摆脱不了行星引力作用,它们会暂时形成一个新的环。
它的成分由两个相撞的天体决定,但一般说来主要是被撞卫星的成分,而不是恶棍似的小天体的成分。
如果相撞物体是冰冻的,那么由此形成的环由冰粒子组成。
如果它们的成分是有机分子,则出现有机分子的环。
{有机物受日光照射会缓慢地转变成碳。
)土星所有环的总质量,不超过完全破碎的单独一个冰冻卫星的质量。
用小卫星的瓦解,同样可以说明其他3个巨行星环系的形成。
除非是离它的行星太近,否则一颗被击碎的卫星会逐渐再次聚积起来(至少有相当大一部分是这样)。
这些大大小小的碎片大体上仍然在碰撞前卫星的轨道上运行,它们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
以往位于核心的碎块现在是在表面上了,反过来也如此。
由此形成的大杂烩似的表面可能是奇形怪状的。
天卫五看起来像是乱七八糟堆集起来的,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
美国行星地质学家尤金·苏梅克(Eueene Shoemaker)提出,太阳系外围的许多卫星都曾被这样消灭过,然后又重新形成——自从太阳和行星由星际气体与尘埃凝聚而成以来的45亿年中,每颗卫星都经历过不止一次,而是若干次这样的变化了。
旅行者号在对太阳系外围的考察中发现了这种情况:这些宁静又孤单的守护卫星不断地会遭到来自太空的不速之客的骚扰,于是出现惊天动地的大碰撞;卫星被撞成碎片又重新聚成,它们就像火凤凰一样,从自己的骨灰中再生。
但是一个离行星很近的卫星,如果被粉碎了,就不能再次形成卫星——附近行星的引力潮阻止它这样做。
碎片一旦散布成为一个环系,就会存在很长时间——至少与一个人的寿命相比是这样。
现在绕巨行星运转的微小的、不显眼的众多卫星,也许有朝一日会变成既巨大又美丽的环呢。
太阳系中有大量卫星,这证实了这样的想法。
火卫一有一个大陨石坑,叫做斯蒂克尼,而土卫一的大陨石坑名为赫歇尔。
这些陨石坑,和月球上的以及太阳系各处的陨石坑一样,都是由碰撞产生的。
一个天外来客砸到一个较大星体上,在碰撞点引起一次大爆炸。
于是形成一个碗状的坑,而较小的撞击体粉身碎骨了。
如果形成斯蒂克尼和赫歇尔陨石坑的不速之客再大一些,它们就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把火卫一与土卫一砸得粉碎。
这两颗卫星算是 男 逃过了宇宙劫难,而许多其他卫星却是在劫难逃。
每当一个世界被击得粉碎,就少了一个横行霸道的不速之客,这就好像是太阳系规模的撞车比赛㈡,是一场消耗战。
这样的碰撞已经发生了许多次,这正表明恶棍般的小天体已经大部分消耗掉了。
那些在圆形轨道上绕太阳旋转的小天体,即不会穿越其他天体轨道的小天体,不大可能撞上一颗行星。
那些在极 馔衷采显 转的小天体,也是跨越其他行星?道的小天体,或迟或早不是撞上某些天体,就是由于近距掠过行星,受到引力加速而被逐出太阳系。
几乎可以肯定,行星是由小天体或星子聚积形成的,而它们又是从围绕太阳的一大块扁平的气体及尘埃云——现在在年轻的近邻恒星周围可以看见这样的云——凝结形成的。
因此在太阳系的早期历史中,在碰撞形成行星之前,小天体应当比我们所见到的要多得多。
真的,在我们自己的后院里也有明显的证据。
要是我们把在地球周围横冲直撞的小天体统计一次,就可以估计出它们撞击月球的频数。
让我们采取十分保守的假设,即不速之客的数目从来就和现在差不多,那么我们可以算出在月球上应当有多少个陨石坑。
得到的数目比我们在月球惨遭蹂躏的荒原上所看到的原来要少得多。
人们预料不到的月球上陨石坑充斥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情况是何等馄乱,天体在互撞的轨道上横飞乱闯。
这样的解释是很说得通的,因为行星是小得多的星子聚积而成的,而星子本身又来自星际尘埃。
在40亿年前,月球上的碰撞比现在要多出几百倍;而在45亿年前,当行星还没有发育成熟时,撞击比起现在平静的时代也许要多10亿倍。
当时装点行星的环系比现在更为艳丽多姿,也许这些环系缓解了混乱局面。
如果那时地球、火星和其他小的行星有小卫星,那么本来也会有装饰它们的环。
对月球起源最令人满意的解释来自它的化学分析(分析阿波罗飞行带回的样品)。
这个解释认为几乎在45亿年前,由于一个与火星大小相近的天体撞上了地球,被撞击地方的岩石地幔被砸成尘埃与热气体,冲入太空。
一部分碎片进入绕地轨道,然后一个原子又一个原子、一块石头又一块石头地逐渐重新聚积起来,终于形成月球。
要是那个未知的撞击天体再大一些,结局就会是整个地球被毁灭掉。
太阳系中也许有过别的行星——也许甚至是有生命的行星——它们被某些恶魔般的小天体击中而完全消灭了,而我们今天甚至并不感到有这种威胁。
太阳系早期演化的情景,并不像一系列循序前进的庄严事件,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发生,终于形成了地球。
与此相反,看来在不可置信的暴乱中,只是由于偶然交上好运,①我们的行星才能够生成并幸存下来。
我们的世界似乎并不是能工巧 车 塑出来的。
这又是一个暗示,说明宇宙并不是为我们创造的。
我们今天给越来越少的小天体取了各种不同的名称:小行星、彗星、小卫星。
但是这些都是随意的分类——真正的小天体才不理会人类怎样给它们命名分类呢!有些小行星(英语词asteroid的含义为像星似的,但实际上与恒星肯定无关)由岩石构成,有的为金属的,还有一些富含有机物质。
小行星的直径都不超过1000千米,它们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一条带里。
天文学家一度认为主带小行星是一个行星崩裂后的残余物体,但是正如我曾提到过的,另一种想法现今更为流行:太阳系一度充满了小行星似的天体,其中一部分聚积成行星。
只是在木星附近的小行星带上,这颗质量最大的行星的引力潮不让附近的残余碎片聚合成一个行星。
因此这些小行星并不是一度存在过的某一颗行星的残骸,而是命中注定无法聚积成行星的小天体。
把小到1千米的小行星全部汁算在内,总共大约有几百万颗小行星。
但是在辽阔的行星际空间,这仍然不足以对飞向太阳系外围的太空飞船构成严重的危害。
伽利略号飞船在它飞往木星的弯弯曲曲的旅途中,于1991和1993年分别拍到了加斯普拉与艾达两颗主带小行星的照片。
大部分小行星都在主带内运行。
要想研究它们,我们必须像伽利略号那样去它们那里访问。
彗星则与此不同,它们有时前来拜访我们,例如哈雷彗星最近两次于1910和1986年出现。
彗星主要由冰和少量岩石及有机物组成。
在彗星受热时,冰粒蒸发,被太阳风与太阳光压力向外吹成长长的、可爱的尾巴。
在多次经过太阳附近时,全部的冰都蒸发掉了,有时留下的是一个死寂的岩石和有机物的世界。
有时因为冰散失了,原先由冰结合在一起的剩余物质粒子散布到彗星轨道上,形成一道围绕太阳的残迹。
每当像沙粒一样大小的一点儿彗星物质以高速闯人地球大气时,它起火燃烧,产生一条短暂的光迹,地球上的观察者称之为流星。
有些溃散彗星的轨道与地球轨道交叉。
因此地球在绕太阳持续不断运行时,每年都会穿越也绕太阳运行的彗星碎片带。
这时我们看到流星雨,甚至流星暴——整个天空闪现出一条条彗星残骸的光迹。
举例来说,大约在每年8月12日见到的英仙流星群,来源于一颗垂死的斯威夫特一塔特尔彗星。
可是不能让流星雨的美景欺骗我们:这些在夜空中闪烁发光的天外来客与能够毁灭地球的小天体是一丘之貉。
有少数小行星偶尔会喷出一点气体,甚至长出一条短暂存在的尾巴,这表明它们是在彗星与小行星之间的转换过程中。
有些绕行星旋转的小卫星,可能是被行星俘获的小行星或彗星。
火星的卫星以及木星的外围卫星,可能就属于这个范畴。
重力能把太凸出的东西拉平。
但是只有大天体的重力才能强到足以使山脉和其他凸出的物体由于自身重量而崩坍,于是使天体变平。
实际上,我们观察小天体的形状,就几乎总会发现它们的表面凹凸不平,不规则,就像马铃薯那样难看。
有好些天文学家,他们最乐意于的事情就是在寒冷、无月的夜晚通宵不眠地拍摄天空的照片——他们拍的是同样的天空,去年拍过了,前年也拍过了。
你会问道,如果上一次拍好了,为什么要再拍?答案是:天空在变化。
在任何一年都可能有以前完全不知道的、从未见过的小天体朝地球走来,而这些有献身精神的观测者在注视它们。
1993年3月25日,一群小行星和彗星的狩猎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玛天文台察看在一个多云之夜断断续续拍摄的照片,发现底片上有一个暗弱的、扁长的斑点。
它是在一个很亮的天体——木星附近。
于是卡罗琳(Carolyn)和尤金·苏梅克以及利维叫其他观测者一齐来看看。
他们发现斑点原来是一个令人惊奇的东西:大约有20个小而亮的物体,一个接一个像一串珍珠,都在绕木星旋转。
它们合在一起称为苏梅克一利维9号彗星(这是这些合作者共同发现的第9颗周期彗星)。
但是把这些天体总称为一个彗星容易引起混乱。
它们是一个群体,大概是一颗单一的至今没有发现的彗星的分 残骸。
它在40亿年中寂静地绕太阳运转,直到几十年前跑到离木星很近的地方才被太阳系中这个最大行星的引力所俘获。
在1992年7月7日,它被木星的引力潮撕成碎片。
你可以了解到,这样一颗彗星的靠里面部分受木星吸引的力量应比外面部分稍强一些,这是因为里面部分比外面部分离木星更近一些。
吸引力的差异肯定很小。
我们的脚离地心比头稍近一点,但是我们不会因此而被地球的重力撕成碎片。
既然彗星能被这样的引力潮撕裂,它原来内部的引力必然非常微弱。
我们认为,它在分解之前只是很松散地聚集在一起的冰、岩石和有机物。
它的直径可能仅约10千米(6英里)。
不久后,这颗撕裂彗星的轨道被很精确地定出了。
在 1994年7月16日至22日之间,彗星的所有碎片,一个接着一个与木星碰撞。
最大的碎片大约有几千米大。
它们与木星的碰撞是很壮观的。
事先谁也不知道这一连串的碰撞对木星的大气和云会有什么影响。
这些被气尘包裹的彗星碎块,实际上也许比它们看起来的要小得多。
也有可能它们根本不是一个整体,而只是松散地结合在一起——就像一把碎石在近似相同的轨道上一同遨游太空。
如果这两种可能性中有一个是真的,那么木星可以把这些彗星碎片无影无踪地吞食掉。
其他一些天文学家设想,当彗星碎片坠人大气时至少会有明亮火球与巨大烟柱。
还有人认为,伴随苏梅克一利维9号彗星碎块的稠密尘云会破坏木星的磁层,或形成一个新的环。
计算结果表明,像这样大小的彗星撞击木星,每隔1000年才会发生一次。
这不是一生中得见一次的天文事件,而是十几代人才有一次。
自从望远镜发明以来,像这种规模的景观还从未出现过。
因此在1994年7月中旬,通过完美协调的国际科学合作,整个地球上以及太空中的望远镜都指向木星。
天文学家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作准备,算出了彗星碎块绕木星运动的轨道,并认定它们都会撞上木星。
碰撞时刻的预报更精确了。
令人失望的是,计算表明所有的碰撞都发生在木星的夜晚的一面(即从地球望去看不见的一面)。
然而在太阳系外围的伽利略号和旅行者号飞船都能够看得见。
毕竟令人庆幸的是,各次碰撞都发生在木星破晓前仅几分钟(即由于木星自转,撞击地点刚要进人从地球望去的视线之际)。
为第一个碎片(编号为A片)预定的碰撞时刻来到了并过去了。
地面望远镜没有发来报告。
在美国巴尔的摩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行星科学家们越来越愁容满面地凝视着电视监视器的荧光屏,屏上显示从哈勃太空望远镜传来的信息,但是看不出有什么异常现象。
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们暂时放弃了他们要作的果蝇、鱼和 ⒎敝车氖笛椋闷鹚餐毒倒劭茨拘恰K潜ǜ?说,看不出什么动静。
这个千年一遇的碰撞,看来很可能是一场空了。
可是不久后从加那利群岛㈢拉帕尔马的地面光学望远镜传来报告说,碰撞已经观测到了。
接着发来信息的是日本的一架射电望远镜、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以及芝加哥大学安装在南极冰天雪地的一架仪器。
在巴尔的摩,一群青年科学家围聚在电视监测器旁边——他们本身又被美国有线新闻网的摄象机所监视——开始看到了一些动静,并且正是在预定碰撞木星的部位。
你可以见到从惊愕到迷惘,再到狂欢的转变过程。
他们欢呼、大叫、雀跃。
房间里充满了欢笑。
他们打开香槟酒。
这是一群美国青年科学家,其中约三分之一——包括组长哈梅尔(HeidiHarmmel)都是妇女。
你可以想象到,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会认为做一个科学家真有乐趣,科学研究是一个好行当,甚至可以让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许多碎块击中木星后,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火球迅速上升,升到很高的空中。
即使碰撞地点还处在木星上的夜晚之中,火球仍能看得清楚。
烟柱升起后,很快变成煎饼式的扁平形状。
我们接收到了从碰撞地点传播开来的声波和重力波,还看到最大碎块使得和地球一般大的一片地区变了颜色。
以每秒60千米(每小时130 000英里)的速度撞上木星后,最大碎块的动能有一部分转变为冲击波,一部分成为热能。
估计火球内的温度高达几千度。
有些火球与烟柱比木星的其余部分要亮得多。
为什么碰撞后会留下暗黑的污点?它可能是木星云层深处——地球上观测者一般看不见的区域——的物质向上涌出并散布开来。
然而碎块似乎不会穿透到这样深的地方。
或许是彗星碎块中原先为彗星物质的分子形成了这些污点。
苏联的维佳1号和维佳2号以及欧洲空间局乔托号飞船(它们都飞往哈雷彗星)探测的结果告诉我们,彗星中多达1/4的物质可能都是复杂的有机分子。
正是它们使哈雷彗星的核心成为漆黑的。
如果在碰撞之后有一部分彗星的有机物质留存下来,它们可能形成了污点。
最后,还有可能形成污点的有机物并非彗星碎片带来,而是由木星大气的冲击波合成的。
全世界七大洲都有人亲眼目睹苏梅克一利维9号彗星碎块与木星的碰撞。
甚至天文爱好者用小望远镜也看得见烟柱以及随后木星云层的变色。
就像在体育比赛时球场各处及头顶上可操纵的高处都安装电视摄象机从各个角度扫视一样,部署在太阳系各处的美国国家宇航局的6艘飞船运用各自的不同观测专长,把这个新的天界奇景记录下来。
这6艘飞船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国际紫外探测者、远紫外探测者(以上3个都处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尤利西斯号(Ulysses,当时在观测太阳的南极)、伽利略号(正在与木星会合的途中)以及旅行者2号(已经远远越过海王星,在飞往其他恒星的途中)。
科学家正在收集和分析观测资料,一旦工作结束,我们对彗星、木星以及天体剧烈碰撞的认识将大为增进。
对于许多科学家——尤其是对卡罗琳和尤金·苏梅克以及利维来说,彗星碎块一个接一个自杀式地撞击木星,这是一件伤心事。
不妨说,他们和这个彗星同住了16个月,看见它分裂,而被尘埃云遮蔽的碎块散布在它们的轨道上玩捉迷藏游戏。
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个碎块都各有自己的个性。
现在它们都一去不复返了,都在太阳系最大行星的高层大气中融化成为分子和原子。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几乎要哀悼它们。
可是从它们在烈火中的消亡,我们学到了知识。
当我们了解到在太阳系的浩瀚宝库中还有100万亿颗这样的彗星时,或许我们也就宽心了。
已经知道有大约200颗会走到地球附近的小行星。
它们总称为近地小行星,这是名副其实的。
仔细察看它们的外形(与它们在主带中的堂兄弟姐妹相似),就可立刻了解到,它们是剧烈碰撞的产物。
它们中间的大多数可能是过去某些较大的小天体的碎片与残骸。
除掉少数例外,近地小行星的大小只有几千米或者更小,它们绕太阳转一圈需要几年的时间。
它们中间大约20%迟早会击中地球——其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在天文学中,迟早的意思可以长达几十亿年)。
西塞罗所作的保证,即在一个绝对有秩序和规律的天空中,找不到任何机遇和危险,这是一个根本错误的概念。
苏梅克一利维彗星与木星相撞这椿事情提醒我们,行星际的剧烈事件甚至在今天还是常有的,虽然与太阳系早期相比,它可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和主带小行星一样,许多近地小行星由岩石构成。
少数以金属为主,因此有人建议把一颗这样的小行星转移到绕地球的轨道上,然后有计划地对它开矿——这会是一座在几百千米高空的高品质矿山——经济回报将大得难以估计。
单是一颗这样的天体上的铂族金属的价值就可高达若千万亿美元。
(当然,如果可以开采到这样好的矿藏,白金之类的价格将会一泻千里。
)有些人——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行星科学家刘易斯(JohnLewis)——正在研究从某些适宜的小行星提炼金属和其他矿产的方法。
有些近地小行星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而这种物质显然是太阳系刚形成时遗留下来的。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奥斯特罗 (StevenOstro)发现,这类小行星中有一些是成双的,即两个小行星接触在一起。
也许这是一颗较大的天体在经过一个像木星那样的行星附近时,被引力 撕裂为二。
更有趣的说法是:两个在相似轨道上运转的小行星可能轻轻地相碰并连结在一起。
这种过程可能是行星与地球形成的关键。
至少有一颗小行星(即伽利略号飞船所见到的第243号小行星艾达)有自己的小卫星。
我们猜想,两颗接触在一起的小行星和两颗互绕旋转的小行星,两者的起源过程是有联系的。
有时候,我们听说一颗小行星差一点没被击中(为什么我们要这样说呢?其实我们的本意是它几乎击中目标)。
但是当我们稍许仔细阅读全文才发现:它与地球的最近距离为几十万或几百万千米。
无论怎样说都可以——反正它太远了,甚至比月球还远。
如果我们有一份所有近地小行星的清单,甚至把直径比1千米还小得多的小行星都包括在内,我们就可以推算出它们未来的轨道,并预定出哪些小行星潜伏着最大的危险。
现在估计大于l千米的近地小行星有2000个,其中我们如今已经观测到的只有百分之几。
直径大于100米的小行星,可能有20万颗。
对近地小行星都取了发人深省的神话名字.诸如俄耳甫斯(Orpheus)、哈索尔(Harhor)、伊卡鲁斯(Icarus)、阿多尼斯 (Adonis)、阿波罗(Apollo)、刻耳柏洛斯(Cerberus)、胡富(Khu-fu)、阿莫尔(Amor)、坦塔罗斯(Tantalus)、阿登(Aten)、弥达斯(Midas)、拉一沙洛姆(Ra-Shalom)、法厄同(Phaethon)、图塔蒂斯(Toutatis)、奎扎尔科特尔<Quetzalcoatl)。
还有几个小行星,例如涅柔斯(Nereus),值得特别探测。
一般说来,去近地小行星往返飞行,比去月球要容易得多。
涅柔斯的直径仅约为1千米,就是最容易到达的小行星之一。
②它正是一个从来没有探测过的新世界。
有些人(都是前苏联人)在太空中已经生活过的时间比去涅柔斯往返所需时间还要长。
去那里的火箭技术已经是现成的了。
比起上火星来说,去涅柔斯只是小得多的一步,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再上月球还要简单。
然而如果出了什么差错,我们就不能仅在几天之内安全返回。
就这方面来说,去涅柔斯的难度是在上火星及登月之间。
在将来探测涅柔斯的许多个可能的方案中有这样一个:花10个月从地球到达那颗小行星,在它上面停留30天,然后只要3个星期就可返回了。
我们可以用机器人去访问涅柔斯,或者——如果我们真想这样干——就送人去。
我们可以考察这个小小世界的形状、结构、内部、历史、有机化学性质、在宇宙中的演化以及与彗星的可能联系。
我们可以带回一些样品,在地球上的实验室里从容地进行研究。
我们可以判断,它是否真正拥有具备商业价值的金属或矿物资源。
如果我们一旦决定要送人去火星,那么近地小行星就是方便的和适宜的中途目的地——它们可以让我们鉴定装备和探测计划,同时也研究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小世界。
这就好像我们准备再次跳进宇宙海洋之前,先用脚蘸一点水来感觉一下。
㈠指1994年的彗木碰撞和6 500万年前导致恐龙绝灭的小行星撞击地球。
——译者㈡参加者各驾破车互擅,最后剩下未撞毁的车获冠军。
——译者㈢位于大西洋东北部。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