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三池煤矿当中的大量的矿工和其他产业工人,被征召到日本军队。
日本本土劳动力极度缺乏。
面对强烈的战争物资生产需求,三井等财阀强征大量盟军俘虏,并从中国、朝鲜等地掳掠大批青壮年劳力,前往日本充当奴工。
由于大批奴隶劳工的到来,三井公司开启了大量封闭时间长达二年的危险矿井。
即使对于日本熟练矿工来说,这些矿井都是具有极大危险性的,爆炸和塌方随时可能发生。
三井公司等财阀,用强制劳工的生命,换取了巨额的利润。
日本兵交代完毕,就带我们去了3英里外的大牟田煤矿,把我们交给矿上的平民矿工。
矿工们把我们分成8组,每一组有两个日本矿工做师傅。
我们这一组坐人车下井,用了5分钟,到达了工作的巷道。
一个日本矿工告诉我,我们要在在干草堆里寻针,换句话说,我们要榨干这座煤矿所有剩余的煤炭。
因为这座煤矿在很多年以前就关闭了,能开采的煤都被采空了。
我们的工作就是进入采空区去挖掘保安煤柱(矿井正常开采时所留下的支撑顶板的煤柱)上的煤。
所以日本矿工一开始就教我们打顶,也就是挨着煤壁竖起一面结实的岩墙,支撑住顶板和防止压力集中而造成煤壁片帮。
他们一再强调,一定要加倍小心,不能马虎,支撑墙打得不结实,顶板随时可能冒顶,也就是塌方,巷道里的人全得玩完。
日本矿工指着一个大约有16英尺宽的煤炭墙告诉我们,这就是顶,是采煤的时候故意留下的支撑顶板的安保煤柱。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安保煤柱上的煤采出去,安保煤柱成了我们的掘进工作面。
后来,我才逐渐了解到,我们建立的其实是一根大柱子。
三池煤矿在二十年采用的是柱式采煤法。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从水平角度来说,每开采16英尺的煤层,就要保留相同长度的煤柱作为支撑。
当时遗留的煤柱16英尺宽,16英尺长。
师傅告诉我们,顶要牢靠,必须找大石头做基座,而且必须找到一些小石头填补大石头之间的缝隙,然后才能继续往上建。
等我们把柱子建到3英尺高的时候, 师傅让我们去铲他们上次建的那个柱子旁边散落下来的碎石。
这是他们工作的经验,可以做到废物利用,省时省力。
我们把这些小石子堆上去,柱子上的缝隙更严实了。
然后我们继续堆石头,差不多快有5英尺高的时候,师傅又让我们铲小石子填缝隙。
按照先前的操作步骤,我们把所能找到的小石头把柱子的缝隙再度填满,然后又往上堆比较大的石头。
到顶的时候,石头柱子大约有7英尺高。
为了进一步加固石柱,师傅们又让我们在墙头上打上木楔子把石柱子和顶板之间的缝隙塞满。
师傅说,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使得支撑柱吃得上力。
我们当天工作的巷道差不多80英尺长。
我们搭建了3个16英尺×16英尺的支撑柱,每隔16英尺就搭建一个。
我们的打顶见习期,仅仅持续了一个星期。
一个星期之后,师傅就不教我们了。
我们开始独立工作,日本人派了监工监督我们的工作。
我们建筑队的任务是给采煤队提供安全的作业环境。
短短一周的时间,已经让我适应了矿井的环境,至少我知道日本人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只要我们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就不会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