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的雨季对于习惯于北地物候的契丹人来说,实在是个麻烦,不仅不利于骑兵已经辎重部队的展开,更加不利于打的攻坚战。
旁的不说,光是护城河水就比平日更要海海满满,泥泞的道路对于习惯风沙气候的北方人来说极不适应。
大宋朝廷便是选择在这个时机发动北伐,京东西路、河北两路征集丁壮士卒,号称三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北上,美其名曰固边。
这次主动出击可真是给大宋朝廷挣足了面子,朝廷上下一片歌功颂歌之声。
其实只有大宋神宗皇帝和枢密院的几个高层心里有数,大宋没有心思和辽人决一死战,希望辽人知难而退,以大宋认为体面的方式结束北线的局面而已。
那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早就有体面结束战争的想法,看来北线之战又是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剧目。
李二早就看穿宋辽双方不会殊死一搏,最多是以武促谈而已,同样认为两国会很快结束战争,对于双方即将开始的战斗也没有很多的关注。
反而是司马光的那篇驳文引起了轩然大波:哪个不晓得关云长掌中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胭脂马?司马光大人精通史学,却道关羽是用枪杀敌的,真个笑死人哩……世人如司马光那把熟知历史者寥寥无几,早就相信了《三国传》的描述,将历史和小说所混淆,自然不能接受关羽拿枪矛之说。
关云长若是用长枪杀敌,那还是关云长的么?司马光精通史学?我呸……谁不知道那《资治通鉴》是集万千人修撰而成?却被这老东西署上自家的名号,真个是欺世盗名之徒……《资治通鉴》一书集古今之大成,确实是无数人的心血所化,然世间人多认为是司马光一人所作。
于是乎不少腹中有些个文墨之人便脱离了争论《三国传》的范畴,直接对司马光司马大人展开人身攻击。
《三国传》自然是极好的。
《资治通鉴》亦为绝世之作,奈何司马公见不得后辈晚生有如此成就,唯恐为后辈超越,故一力打压耳。
司马公君实者,文则文矣,气度胸襟却是贴也小了许多。
人们甚至开始怀疑司马光的人品,纷纷猜测司马光写那驳文是怕《三国传》超越了《资治通鉴》。
若说文才史学。
驸马爷爷与司马相爷(如今地司马光虽不是宰辅,人们还是习惯于如此称呼)本是在伯仲之间;若说胸襟气度,嘿嘿,光是看驸马爷爷能够将那驳文刊载在邸报之上,便见得是比司马相爷高出了许多。
16K小说网.电脑站www..CN二人也算是一时瑜亮。
驸马爷爷有神鬼莫测之能,自是卧龙无疑,司马相爷颇有些个才能,气度未免狭小了些,便似那周公瑾一般。
嘿嘿。
也不晓得有没有三气周瑜的好戏?那说话之人也是个好事的:咱们看驸马爷爷的《三国传》也有些个时日的,自然算是《三国传》的里手,总不成叫司马相爷小瞧了咱们。
不如合作一篇驳文来驳一驳司马光相爷,如何?众人轰然叫好,若不是这《三国传》如何能够有了司马光对阵的机会?能和司马光在史学上交锋,若是胜了,那自然是名动天下,即便不胜,那也是虽败犹荣,毕竟败在史学宗师司马光地手下也不是甚么丢脸的事情。
一伙子人立刻动手。
洋洋洒洒的书写几千文字,抬头的标题便是《驳相爷文》。
那为首的吹干墨迹,嘿嘿一笑:便将这文字送于驸马爷爷,也好为驸马爷爷壮壮声色,哈哈哈。
众人俱为《三国传》地热心读者。
这么干一来是为李二助威,再者也是为自家捞取些名头。
毕竟对手是司马光,和他对阵的机会可是千载难逢。
李二看了这份读者送来的文字,呵呵一笑:如此甚妙,便让司马相爷和诸位读者大战三百回合,天下人便俱是知晓邸报的了。
司马光和一无名小卒展开史学大论战,可真是炒作的绝好机会,司马光这三个字便是最好地噱头,李二自然要把这事情大炒特炒!且说次日,刊载了那驳斥司马光文章的邸报一出,众人尽皆惊诧,市井之间顿时鼎沸。
真个是狂生,竟然敢于叫板司马相爷,真个是……疏狂的甚了。
司马光怎地?便驳不得么?孔圣人亦有不是之时,难道司马光尤胜圣人不成?驳的好!人才辈出才是好的哩,难道我等后进便是永受制与前辈?不论是何等的理由,驳斥司马光的文章一出,顿时引起极大波澜,高声大骂者有之,极力盛赞者有之,鼎鼎沸沸不一而足。
儒林之中反响更是强烈,最为愤愤的自然是司马光的徒子徒孙,看了那邸报立即恼了脸面,一面大骂那狂生,一面准备撰文反击。
如今的读书人哪里还有半分地斯文,看了些野史传闻,便如此的诬蔑宗师,真个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定撰写文章驳斥这狂生一个体无完肤……斯文?看这狂妄的口气也不似有斯文气儿的,分明是想借了宗师地名头往上爬,不可便宜了这等小人……不论如何,挺司马光的文人亦是极其快捷地撰写文字反驳,文字间也少了文人的温文尔雅,多了几分战斗的火药气息!对于这样明显的战斗檄文,李二完全便是来者不拒,甚至是大为欢迎,只有如此才能提高邸报的人气。
相关,这篇文字明显是贬《三国传》而挺《资治通鉴》的,相关不会也刊载的吧?自然是照常刊载,不论是贬低还是褒扬,为的便是有读者,只要有人看就是好的,明日把这贬《三国传》之文发出,且要刊载在醒目位置。
李二哈哈大笑的看了三国派和资治通鉴派的战斗逐渐升级。
大有坐收渔人地快感。
在炒作这个问题上,李二还是比古人高明的多了。
想那后市,何等别出心裁不择手段的炒作都有,不炒不火,不炒不红,就是坨臭狗屎起劲的炒上几遍几十遍,也能变成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狗屎。
李二深知炒作的妙处。
没有噱头还想找几个噱头,如今有这大好的炒作机会,怎么舍得放弃?新一期地邸报很快的安排布置完毕,李二自去与母亲等人用晚饭,饭后还是要准备书写那《三国传》的。
许是今日到后头来的早了。
春娘还不曾过来,只母亲和喜儿在絮叨些个闲话。
哥哥,你也尝尝。
喜儿递给李二一个锅贴:忒好吃的哩。
我不食,你吃地吧。
母亲笑道:我的儿,这锅贴确是不错。
你也用些。
李二依言接过,将那小巧玲珑的锅贴咬下一确,果然是十分的鲜香。
大赞一声:好东西,还不曾吃过这般我美味哩。
哥哥,晓得是甚什所作?喜儿妹子最是爱吃,对于美食也多少有些个研究,洋洋自得的炫耀:这锅贴可不一般,名唤笋肉锅贴,锅贴里裹了鲜笋肥肉,以文火烘烤。
肉香不溢,笋鲜不去,才是个原汁原味地哩,我也是在长春宫的时候才食过几回。
不错,真个是不错哩。
喜儿若是喜爱,便学着做一些来食。
才不做哩。
家里的下人才做,我只管吃就是了。
母亲笑道:这么好地物件儿为娘的也不曾吃过哩,只是在早年间便听闻淮南笋肉锅贴的美名,今日才有口福吃在嘴里,真个是地道的紧了。
还有这牛皮糖也很有个嚼头哩……喜儿从那大包的牛皮糖里取一把出来塞给李二:哥哥,好东西,吃!李二笑笑将牛皮糖塞回喜儿:孩子的吃食我却是不用的。
喜儿却将两个粘连在一起的大团子塞给李二:这个不是孩子地吃食,高邮双黄蛋,很有名气的……高邮双黄蛋却不是想象中的煮鸡蛋,而是两个粘连的大丸子,一香一甜,味美量足,极是实惠。
如今的高邮双黄蛋却没有了过去地实惠,早已经演变的面目全非了。
李二本没有吃零嘴地习惯,顺手将那高邮双黄蛋递给母亲。
早便听过高邮双黄蛋的,要不是有人送来还真没有这个口福……母亲满面是笑的将高邮双黄蛋咬开,细细的品咂:用的是肚腩肥肉,香是香了,却没有了咬头,嗯,还是用松香熏过的……这是个甚?怎……怎?说话间母亲从大丸子里拽出个布条:这高邮双黄蛋里怎还有布条?莫不是那店家的抹布掉落进了陷子?真个是不干净……还有字哩,我儿看看这上头些的是甚?李二差异的拿过那小小布条,果然是有字迹,密密麻麻的满是蝇头小楷,一见之下眉头紧皱,仔细的看完,见了那落款署名不由得急急追问:这些个吃食是哪里来的?自然是有人送的哦。
甚人送来?看李二慌张的神色,母亲笑道:我儿莫急,这些个吃食自然是熟人所送,不必担心里头有甚的勾当。
母亲虽是朴实憨厚,却不是那缺心眼儿的,晓得李二也有暗地里的对头,生人送的东西自然不会胡乱入口。
李二闻听顿时明白,喃喃的说道:真个是出了大事情的……也不待说完拔脚便往外走。
我儿哪里去,便是要开饭的。
母亲自用饭食,不必等我。
第259章 本是神仙(由于家里计算机故障,更新不稳定,已经开始在网吧码字了,很不方便)笋肉锅贴本是淮南一带特产,那双黄蛋更是有名堂的,原是扬州高邮才有,此等诸般吃食多来自淮南,乃是新任的淮南路扬州府泗州转运使所送。
想那泗州转运使本是阳谷县县大老爷,托了李二的门路才得升迁,自然是派人送了些土特产来以示心意。
如此这般种种,俱为寻常举动,母亲自然是不疑有他,坦然而受,不想这名动天下的高邮双黄蛋却是另有玄机。
淮水中下,自宿州始,崩处无算,仅泗州一地崩房七千余,流离者万千,然府库空虚,黎庶无着。
州府旬曾上奏,无果,学生一旬两奏,未曾闻得朝廷只讯,然黎民倒悬子民水火,谨记宗师之语,不得已以此策行之……李大老爷任转运之始,不曾有懈怠之心,几次三番上奏泗州灾情,却是如同泥牛入海又似雪进汤锅,竟然闻不得半分消息,如何能够不急?想那李大老爷也是官场中的积年仕途上的都头,自然晓得这官场上的种种作为,定然是上峰严密封锁灾情,好不叫朝廷得知,不得已用此下策!精忠驸马的门路自然是阔的甚了,李大老爷又是李二的门生,只得将这消息报与李二得知!李二心中极是震撼:如此看来月前王麻子秀才所发之书函确为真实,却不晓得为甚不见后续的消息。
若是两淮在月前便有了灾情,如今正是大汛之时,淮水沿岸定然已成泽国。
位于淮河中下游的泗州还有不少的湖泊为调节,然小小泗州已经是万千人流离失所,淮南东西两路之灾情可见一般。
两淮一线十年九灾,便是有了再大的水患也不足为奇,所以朝廷才下大力量,甚至从内库调拨银钱治淮。
泗州灾情竟然发送不出。
这实在超出李二的意料。
李二从来不会相信大宋那些熟读诗书饱受圣人教诲的大老爷们真个是为民做主的,俗语说的好:千里当官只为财。
几乎可不加思虑地肯定:两淮吏治已经崩溃糜烂,两淮之灾其形为天灾,实则是人祸。
若是有了好处,哪个管他黎民,谁个理会苍生!大宋吏治本就臃肿,虽是造就了管理混乱的局面。
却是最大限度的完成对官员的制约,正因为如此,终大宋南北两朝,从不曾出现唐时地方割据的局面。
司马光等反对王安石新政便是主张革新吏治,百姓虽仍是伏首农桑。
很显然大宋之官吏早已不是高太后曾言的那般勤勉政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王獾郎虽为李二所重,然在百姓地利益之前,所有的顾虑俱是要让路的。
李二已经思虑到此事件对新上台的王荆公有莫大影响,依旧是毫不犹豫的准备修改已经准备妥当地邸报小样:本能掀起波澜的反《三国传》文章被撤换,以两淮灾情取代!刊载之《三国传》挪下。
显要位置刊载两淮灾情!相公那《三国传》已经过了失街亭的桥段,想来诸葛卧龙正要出奇兵以挽危局,如何能够……换!李二也不多做解释。
蕊蝶虽是低眉垂首,对于罗芊芊的言语极是忿忿:既是恩公说要换,那自然是有换的必要,何必如此忒多地话语?难道恩公的意思还需怀疑的么?这罗芊芊真个是没有灵性地,枉自学了那天舞的模样……不待吩咐蕊蝶已然铺开纸张,提笔蘸墨递于李二。
…Wap.16K.Cn对于蕊蝶的善解人意,李二很是欣慰,抬首冲她微微一笑以示鼓励。
开始撰写两淮灾情的文字。
寻常时候,在李二书写时候,蕊蝶总是以十分的心思注意,今日却是心存他念魂不守舍。
恩公是在说我做的对了哩!罗芊芊哪里有如此的心思……泗州大洪,损者万千……各州各府俱匿之以为政绩……在报道淮河大水的同时李二以尖锐地笔调大肆抨击淮南两路的官员。
贪官墨吏的文字充斥字里行间,直接将淮南两路官吏批驳的体无完肤。
以一己私而损万千黎民。
实为国之祸端,此等官吏实为社稷之巨蠹,若不除之……对于这样相互勾结,为谋私利而对百姓疾苦示若枉闻者实为李二所深恶痛绝,自然也用不到和他们客气。
这可不是炒作,这么许多的贪官串联勾结,瞒上而祸下,若不得揭发,两淮百姓真个是没有活路了地。
当官不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素来为李二所信赖,若是那些个大老爷们顺手牵羊的捞取些须地好处,只要还能顾全大义,心里头还念及了百姓,也算还可以容忍。
若是如两淮官吏这般至灾情于不顾,仍然是一心的思虑好处政绩,真个便是自寻死路了,便是斩杀几十个来回也有富余。
写罢了淮南的灾情,李二这才开始书写那《三国传》一文,街亭失去,诸葛亮局面不妙,不得已而用那空城之计。
这本是《三国传》中一大高潮,奈何李二心中所想还是淮南的灾民灾情,思路已不若以前那般的清晰,写了千余字却不能满意,叹息道:做不到心无旁骛,今日便是不录了的吧,芊芊先去安歇了的吧……罗芊芊亦是看出李二心绪不得安宁,说了两句宽心的话儿便是回房。
蕊蝶亦是觉察李二的反常,单等了恩公抽身之后好收拾书房,心底却是极不愿恩公如此的离去,毕竟和恩公这般单独相处的机会实在是太少。
蕊蝶不晓得恩公是否还要录书,只是仔细的将笔墨纸张备好,以备李二随时使用。
看李二若有所思的坐了却不得言语,便是十分乖巧的伴了。
花眉大眼的蕊蝶斟了盏子热茶,双手捧了轻轻放于李二面前,李二抬头报以微笑,蕊蝶心底甚是甜蜜,如今这般没有旁人扰乱。
能和恩公单独相处,才是最最幸福的时光,不由呵呵的笑出声来。
蕊蝶笑地甚么?你好快活的么?蕊蝶点头,如此这般真个是欢畅的,便是那天舞起时也没有和恩公在一处时候来的踏实安稳,此时此刻,真个是甚么也不必想。
甚么也不小做的。
人世间不光是有苦难,便真个是有值得留恋的东西,自家命里便是属于恩公,自打得见恩公才感受到生命的光彩。
有了恩公,以前地种种非人待遇又算得甚么?看蕊蝶纯净满足的笑容。
李二心绪稍宁,平心静气的说道:蕊蝶才是最好的,你晓得我为何如此看重两淮水患的么?李二自然明白蕊蝶是不会回答,微笑了说道:我便是最见不得世人受苦,尤其是见不得老百姓遭罪。
我地想法自是和这世上许多人不同……哎,有许多话儿却是永远也不能让旁人知晓的,即便是如同春娘喜儿也是不成。
母亲……母亲也不能知道,要永远永远的窝在我心里,便是我死了也不能吐露。
蕊蝶只有你才能晓得有话窝在心里是甚么滋味,你说是也不是?蕊蝶心中真个是有万语千言想对李二言讲的,只是有口而不能言,其中苦闷实在非常人可以理解。
忽然听得恩公说起这个,心头大为欢喜,当即便是明白在这世间只有恩公和自己是心灵相通。
要不然恩公如何能够明白自己的想法?看蕊蝶点头如同鸡啄碎米,李二笑道:蕊蝶果然是个心思聪慧地,有话在心而不得宣讲的苦楚只有你我二人才能明白,旁人怎能理会得到?有个天大的秘密地窝在我的心中已有数年,实在是难受的甚了。
便是母亲也不能知晓,今日便说于蕊蝶的吧……母亲也不能知晓的秘密那自然是比天更大比海更深。
蕊蝶听得恩公如此郑重的单独对自己说这天大的秘密,心中明白这秘密说出来一定是石破天惊,比那天舞比那神器尤甚。
既然恩公只对自己单独言讲,不消说也明白自己在恩公心里那是有极高的位置。
即便是李二出那秘密,蕊蝶心底已经是彻底地满足,这等秘密春娘罗芊芊都不知晓,母亲也不得知,只有自己一人能够听得,单凭此点,已经足够蕊蝶幸福一生的了。
蕊蝶很是谨慎小心的关好门窗,再次确认四下无人之后,这才满是兴奋的回到李二身侧。
由于心头强烈的兴奋,蕊蝶整个身子都在微微颤抖,使劲地前倾着惟恐落下半字。
李二深深呼吸几下,凑近了蕊蝶的耳旁,以令人窒息地声调言道:蕊蝶你晓得么?我本是不属于这个世间的,我不是这个世间之!蕊蝶闻得,双眸陡然间便有了神采,原本就想过恩公是天上神仙的,众人却不这么认为。
如今恩公亲口所言,那是万万不会有错的!恩公真个是天上神仙!一念及此,蕊蝶便是颤抖,脑海中翻腾不休!这个秘密只有自己个恩公两人知道!蕊蝶颤抖的更加厉害,脑海心头已是空白!非此世间之人这个秘密窝在李二心中时日甚久,如此的惊天大秘自是不足为外人所道。
而蕊蝶为人自是可以信赖,且万不会泄露此秘密,亦是只能说与她知晓的。
然蕊蝶对所谓的这个惊天大秘却没有十分的惊诧模样,在此哑子女子心中,李二早已是天神一般的人儿,如今也不过是李二亲口说出罢了。
重重点头,打定主意万不泄露此只有二人得知的大秘密。
终于是将窝在心底的话儿讲了出来,李二亦是畅快几许:时候已是不早,蕊蝶且去安歇了的吧。
李二的话语蕊蝶自然遵从,蹲身福了一福回房不表。
这一日,神宗皇帝还真是个是忙碌的,河北东西两路,河东路经过许多时日的暗中筹备,粮秣器械,民夫丁壮诸般战争所耗之资已经齐备,俱去齐齐的往北行运。
自打年后朝廷便是在暗中准备,对于这次大宋开国以来的首次主动出击,神宗皇帝还真是用了心思的。
所有的布置已经历时七月,而暗中对禁军和厢军的战争动员早在西夏大战之后就开始有所准备的。
只不过大宋对于武人的态度举世皆知,莫说是中下级的校尉将官,便是各军司(相当于军区)各军府(不是地方上的行政单位,而是宋时候的军事级别,府有大小,大府战斗人员上万,小的也有五四千人之众,基本等同于现在的军分区)的统兵只将不知,便是在枢密院也不过仅仅有数人知晓。
神宗皇帝总是算不得是昏庸,诸般政事还算是比较得当,唯独却是太过急功近利了些,一门心思的想要超越祖辈,做大宋的千古之帝王。
且如今的大宋确实也是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单以军事方面而论,大宋所面临的机会确实是开国以来所仅见。
颇有些急功近利的神宗皇帝愈发的野心膨胀,欲成强爷胜祖的千古皇帝,既然文治再难有大的突破,不如成大宋武功千秋鼎盛之局。
今日与几个重臣议罢了北方之事,已是申时光景,神宗皇帝很是惬意的端起盏子,很是惬意的回味口齿间的茶香,漫不经心的拿起当日的邸报。
对于邸报上那些个朝廷的官吏任免等事,这位大宋皇帝并不是如何的关心,主要还是追看那《三国传》一文。
要说这《三国传》还真个是有些个味道的,莫说市井百姓喜好,便是神宗皇帝同样是最爱,尤其是诸葛卧龙出岐山讨伐中原,已经道了紧要关头,偏偏那马谡失了至关重要的街亭。
蜀君岌岌可危,正是诸葛亮施展奇谋妙计挽救危机之时,李二一句窃听下回分解打住,实实的是吊人胃口。
想来今日是要书写那挽狂澜于即倒之大厦之将倾的独到之计,自然是兴致十足的观看。
不成想原本放置《三国传》的先要位置却是为另外的文字所取代,细看之下,正是诉说淮南水患的文章。
淮南诸地顿成泽国黎庶失所民不聊生朝廷治淮然成今日局面地方官吏隐匿不报……不待看完神宗皇帝已是怒极,陡然将那邸报拍在书案之上,震的案上盖碗突的一跳,跌在地面摔个粉碎:好个李二,却来干预朝廷之事,愈发的容不得了……那些个宫人彩女见官家没有由来的突然发作,俱是战战兢兢不敢言语。
来人呐,火速宣召李二进宫……那个传太后懿旨……火速令精忠驸马夫妇进宫,太后……太后甚是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