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温暖心灵的40部电视剧:黄金档 > 插图:第四章之师徒

插图:第四章之师徒

2025-03-31 02:02:26

说起那些峥嵘岁月,杨洁感慨万千:我们首先定下了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原则。

它本身是雅俗共赏的东西,一定要忠于原著才能把它精神拍出来的。

不能想当然就去拍。

《西游记》这本书容易拍得强调了俗的方面,怎么好玩怎么来,就会拍出比较低级、比较闹的东西。

慎于翻新呢?它毕竟是一个文学性的东西,你要把它变成电视剧,用真人在真山真水里头演,这个改编一定要慎重,不管加一些什么情节、人物,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讲究情节的合理性,等等。

用了那么多戏曲的演员和表演程式,倒不是有意于立足戏曲,而是因为孙悟空和猪八戒有些东西,要需要借助于戏曲舞台上的表演。

什么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猴子抓耳挠腮,蹦上跳下,它需要借助舞台上猴子的表演。

但是你要把它完全变了,变成真人一样的,那就不是猴哥了。

第一次我们试集,又演猴又演人,就搞得孙悟空无所适从。

所以还要借助戏曲舞台上的东西,既然这样,其他人的表演就要往这方面靠,你不能弄两张皮。

再还有原因就是我当时主要搞戏曲,戏曲方面认识的演员比较多。

我想把它努力地糅合,把戏曲演员和电影演员、话剧演员的表演糅合在一起,但是现在看起来糅合的不太好,戏曲痕迹还是多了一些。

当时在《西游记》里面用了很多成名的戏曲演员,像马兰、左大玢、赵丽蓉老师,很强的阵容。

那个时候,请他们来演的角色,时间耽误不了他们太长,不影响他们的舞台演出,另外就是他们也喜爱这些人物,适合这些人物。

我选人都是根据人物的特点选的,你比如马兰,我为什么来选他演唐僧的母亲呢?唐僧的母亲是凡人,而唐代崇尚胖美人,就是丰腴一些。

马兰是个圆脸,虽然身上并不胖,可是脸给人感觉像杨贵妃似的,就选中了马兰。

我们要拍的时候,她正好在合肥演出,我们在云南大理。

剧团给了一天的假,头一天晚上走,第二天到那拍完之后,立刻飞机送走,不影响第二天的戏。

这就是我们的组里传的佳话:千里送马兰。

从1982年到1985年,三年拍了15集,为什么这么慢呢?因为《西游记》着重在于个游字,我们在全国找景,选景不只是名山大川,还有没名的,张家界、九寨沟那时候都没名,都是荒山野岭。

我们到了有名的地方去找,往往不太合适,你比方黄山、峨嵋山,没有适合演出的地方。

除了九华山以外,我们都用的是人们不熟悉的地方。

一个是找景,一个是选演员,一个是搞特技,一个是做模子人物造型,这些要素加起来,我们不得不慢。

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7)那个时候,我们根本就不懂什么叫特技。

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72般变化,怎么来表现这些东西?那时候根本没有特技,只听说过有什么蓝幕抠像。

但是我们把人搁在蓝幕前头抠出来的像是死的,怎么也不像飞起来的。

后来有香港的同行来看了我们的样片,他说你这个根本没有重量感,你得把他吊起来。

于是我们就请假到了香港去了,他们当时拍一个片子,一个鬼从坟墓里飞出来。

就看见一堆人拉着钢丝往那跑,这个就鬼就出来了。

跑了两三遍,这个镜头拍完了。

问也问不清楚,我们没办法我们就回来了。

就照那个想法,把人绑在钢丝上,自己想的办法,就像一个穿裤衩一样的,把他绞起来背后拴着。

吊起来,上面拴个滑轮,那面人拉着走,这边人就飞起来了。

但是钢丝有承重量,什么样的钢丝能吊多少重量,我们搞不清楚,害得演员摔了不少跟头,好在没出人命。

其他的特技也是这样,一个镜头要搞好多遍才能搞成。

比如说孙悟空带着小猴子飞进水帘洞,那个镜头就是拍了四五次,拍了一个猴子进去,再一个猴子进去,合成了七八次,才完成这一个镜头。

光是这一个镜头,大概需要一个星期,你说时间能不长吗。

《西游记》本身是一个一个故事组成的。

唐僧在西行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妖怪,如何避免雷同性,就有意在每一个故事里面塑造不同的风格。

猪八戒就是绝对轻喜剧风格,三打白骨精有点恐怖片的感觉了。

我们尽量地把它找出不同点,强调不同点,包括化妆、服装、人物性格上,尽量地让人感觉到风格不一样。

但是毕竟它是一个个国度,一个个妖怪,本身就有雷同性,就找不出更多的不同了,所以就感觉到特点鲜明了。

《西游记》的音乐我是非常在意的。

我觉得它是神话剧,神话剧就要不受局限,活泼、明快,而有的地方又有哀伤和抒情,女儿国有抒情的音乐,玉兔那集有异域风情的音乐。

主题歌要有一种奋进的精神,天不怕地不怕,勇往直前取真经,又要感觉到一年一年不容易,所以这个歌要表现的内容很多。

找到许镜清这个作曲以前,有八个还是九个作曲家来试过,都是名家,但是他们做的作品,都太四平八稳,太老气横秋了,像唐僧在念经。

所以虽然是播出了几年了,因为每集春节都要拿出来播出,我还没找到理想的主题歌。

后来我听到了一个小曲子,只有一分多钟,后来我取名叫《欢乐的花果山》,也就是众小猴在花果山里面,饮酒作乐的伴奏曲。

这个曲子是由电声音乐伴奏的,这就是我所需要的群猴嬉戏的场面,我说你有找他给写一个主题歌。

结果就写出了《敢问路在何方》,我看这个名字和这个歌,一听我觉得就是他了。

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很简练地概括出来了。

11集播出以后影响很大,这时噩耗传来了,家里头听说开了专家会,要换作曲,换主题歌。

罪名是什么?就是没有时代感。

时代感是什么,就是要像《诸葛亮》,像《四世同堂》学习。

他们那个就用的完全是民乐。

另外,说中国的民族怎么能用电子音乐,好像是不入流的东西。

当时我就炸了,说孙悟空出世之前,出世之后,都是上千年的历史了,你说他哪个时代的。

太上老君、玉皇大帝、阎王老子是哪个时代的?另外,用中国的笙箫管笛来表现一个神话题材是远远不够的,不要说电声乐器,有更多的乐器我都拿来为我所用。

我说我现在是导演,我对艺术负全责,没有第二个主题歌比这个更合适。

女声不合适,改男生唱,民族唱法来替代通俗唱法。

于是作曲家保留了,主题歌也留下来了。

到了88年全部播出的时候,用的是蒋大为唱的主题歌。

所以这个主题歌和《西游记》的作曲家是我保留下来的,反正也是得罪了不少人。

许镜清的作曲比较多元化,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感情需要,就有不同的音乐,这还是不容易的。

一戏一格西游记 六载春秋铸经典(8)《西游记》里面美女如云,演员怎么找的?这个我就奇怪,拍《西游记》好像有点天助我也,需要什么就有什么。

你比如说观音,这是我在湖南1976年拍《追鱼》的时候,她就演了个观音。

我当时说你这扮相,将来我要拍有观音的戏,我就用你。

没想到这个预言六年以后就实现了。

左大玢就像观音,肿肿的眼泡,微翘的上嘴唇,一种慈眉善目的样子。

还有像朱琳,我也是看了一个电影,就觉得她是中国女性很秀丽也很端庄大方的美,就定这个演员演女儿国国王。

那李玲玉就更绝了,我在《大众电影》上看到她很小的照片,我说这个女孩子好,为什么呢?他洋气,又靓又洋,玉兔出来时已经到了天竺国了,他需要有点印度女孩的洋味,所以就是她好。

当时说这个人在东方歌舞团,能歌善舞,我说赶紧去把她借来。

至于何晴,是我在火车站碰到的,到苏州去拍《撞天婚》那段,真真、爱爱都有了,就是个怜怜找不到,结果在火车站碰见了。

她刚刚拍完一个戏本要回团里,正好我们同车。

演嫦娥的邱佩宁原来是战友歌舞团,后来到了央视国际部。

她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美,演了特别合适。

试集里的王后原来找了李维康,结果出发之前,告诉我李维康不能来了,我就傻了,后来在当地找了一个,凑合先演下来,反正我很不满意。

后来试集基本上是重拍了,王后也换成了向梅。

有一部分没有重拍,猴子的表演在全景里头的还凑合的就算了,国王、王后、唐僧、猴子的近景全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