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之围从八月十三日开始到九月十五日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不知道只有二十天粮草的十五万人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解围之后每个人都庆贺劫后余生,而杨广却在庆贺的同时陷入了深思:为什么贵为天子会这么狼狈?为什么雄心壮志却连高丽都平不了?以前的雄才大略哪去了?难道这一切都是假的?人这一辈子遭遇挫折并不可怕,怕只怕挫折来的不是时候。
年轻时受点挫折并不可怕,哪怕头破血流,却能够愈挫愈勇,而进入中年之后,挫折还是少点为妙,因为人到中年已经经不起失败。
杨广一路春风得意,一路走来都是成功,他没有想到进入四十岁以后他却接连失败。
三征高丽失败,北巡遭遇雁门之围,国内民变弹压不住,文武百官人心思动,以前这些都不是问题,而现在却都是问题。
雁门之围尽管短短的一个月,然而对杨广的触动却非常大,这次被围让他认识到原来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自己似乎也不是雄才大略,媲美秦皇汉武或许只是一个梦。
自此乐观激进的杨广变得消极保守,隋朝的历史在雁门之围之后大转弯,国运也开始急转直下,当一个人对自己都丧失了信心,那么无论多么大的庞然大物,都会轰然倒塌。
温室里只能长出花朵,却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
没有经历磨难的杨广遭遇挫折就此颓废,而经历风雨的李渊却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彩虹。
大业十一年,看似平淡,隋唐的历史却在这里转了一个弯。
迷途不知返,找不到回家的路大业十一年九月十八日,杨广从雁门郡抵达太原郡,是从太原直接回大兴,还是先回洛阳再回大兴,文武百官发生了分歧。
在纳言苏威看来,大兴是京城所在,而关中则是全国大局的棋眼,只有关中这个眼做活了,安抚住了,全国的棋局才能活。
事实证明,苏威是对的,跟前太史令庾质的观点一样,他们都知道大兴对王朝的重要性,而杨广却恰恰体会不到。
其实杨广并不是完全体会不到,主要原因还是大兴这个城市给了他太多的压力。
从十三岁封晋王开始,他就离开了大兴这个城市,从此对这个城市没有了认同感,而当他镇守江都时,大兴对他而言就是父皇居住的城市,是他的上级城市,每逢听到有使臣从大兴来,他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可以趁机在使臣面前好好表现,忐忑的是不知道使臣传达的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在压力中,杨广度过了十年镇守江都的生活,也正是在那时,他认定大兴不是他的城市。
现在苏威建议直接回大兴,尽管他也知道关中的重要性,但皇帝的心事又有谁能读懂呢?还是有人能读懂,这个人就是老搭档宇文述。
宇文述这个人打仗是个狠人,不过给杨广出的主意一般都是馊主意,别的先不说,先看他给杨广出的最后四个主意。
第一个主意:数千骑兵拥簇杨广突围。
这个主意已经被证明是馊主意,真要那样,杨广的结局可能就是被东突厥俘虏,想在江都被弑都没有机会。
第二个主意:从太原郡先回洛阳,然后再回大兴。
自此杨广再也没有回过大兴,也再也回不去了,关中的眼没有做活,隋朝的棋局只有等死了。
第三个主意:三下江都。
自此全国政局已经不在皇帝掌握之中,在交通和通信都不发达的隋朝,以江都遥控大兴和洛阳,那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