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不知道跑了多少天,来到了秀丽的嵩明坝子。
他不敢住进城里,就到山上的寺庙投宿。
一天,他来到地藏寺,长老热情地赐给建文帝斋饭,并留他住宿。
晚上,建文帝睡在屋子的拐角处,蚊子很多,外面的蛙声很大,又痒又吵,他怎么也睡不着,就大叫道:蚊虫滚出屋外,蛙声远退五里。
说完后,蚊虫果真没有了,蛙声也灭绝了。
第二天,建文帝洗漱吃斋后又启程赶路。
刚到屯锁水桥,天开始下大雨,建文帝没有避雨的地方,就到桥下躲雨。
这时修河的人来到,见桥下面有人躲雨,就请他出来,说自己要修一下里面,怕雨水淤在这里。
建文帝说你们只修两头就行了,我还要在这里躲雨,但是我保证以后这里不会淤水。
修河的人只好只修两头,没想到水到了这里果真不受阻了,而是先钻下去又冒出来,转流而去。
天晴之后,建文帝继续前行,来到一个村子,感觉肚饿难忍。
他看见一个老人在场上晒荞麦,便上前施礼求老人家给自己点饭吃。
老人家说家中啥也没有,只有这点才打下来的荞麦,可一下子晒不干,还做不了饭。
建文帝指着旁边的一块石板说,你把它们搬到这石块上,很快就会晒干的。
老人家就照着做,果然荞麦很快就干了。
于是,老人在石磨上磨了些荞麦,和着水蒸熟给建文帝吃。
他吃了后大加赞扬,说这东西很好吃,后来这个村便更名为得食村。
建文帝吃完饭后又上路了,几天后来到武定狮山,就在这里的寺庙当了和尚。
建文帝当了和尚后,在狮山住了几年,每天都要到山脚下挑水,然后到山头的寺院里浇灌罗汉树和各种花卉。
一天,他放下担子休息时指着山脚说:这里要是出水就好了。
第二天,那地方果真有些潮湿,他用锄头挖了几下就出水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到半山腰说:要是这地方出水就好了。
第二天那地方也真的有些潮湿,他又用锄头挖出了水井。
数月过去后,建文帝叹气说:大门前要有水就好了。
第二天门前果真又出了水。
用水方便了,寺院里的各种花草树木更容易培植,也更茂盛了。
一次,武定知府的大少爷到狮山寺院游玩,见这里的花很漂亮,便伸手折了一些。
建文帝见后,很生气地说:我见你是州府的大少爷,要不然一定给你两个嘴巴。
说完他就走了,虽然他没真打,可大少爷的脸上却有五个指掌印。
大少爷回到家里,武定知府见儿子脸上有掌印,忙问下人:谁打了大少爷?下人回话说:谁也没打,只是大少爷折了狮山的花卉,一个浇水的和尚说:‘我见你是州府的大少爷,要不一定给你两个嘴巴。
’他只说没打,可大少爷脸上就有了五个指印。
武定知府说:既然没打着也就算了。
可是他太太却说:你还是一州的长官,儿子被和尚欺负了,你也没办法管啊?武定知府被激怒,当下吩咐人上山把那个和尚给抓下山来,打入大牢。
就这样,建文帝被兵丁不由分说抓下山来,推入牢里。
可他走到门口时,这些人却怎么也推不进去。
建文帝见他们着急了,便说:你们想要把我推进去,必须先把门染红,在门上挂一把画有虎头的瓢。
这些人按他说的做了,这样才把建文帝推入牢房。
管监的心肠比较好,见建文帝很可怜,就悄悄对他说:你在这里没有大官帮助,我还是放你跑吧,要不你会死在这里的。
建文帝见监官心好,就撕下一块衬衣,咬破手指写好血书交给了他,然后吩咐他到昆明的国公府去见沐国公,如果他家人不让你进去,你就是滚也要滚进去。
见到沐国公,你只要喊沐小子(沐国公曾是建文帝家里的杂工,沐小子是他的乳名),快来接圣旨,其他的事情就不用费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