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三章 云南寺庙(4)

第三章 云南寺庙(4)

2025-03-31 02:11:26

松赞林寺与其他藏传佛教建筑样式相同,扎仓和吉康两座大殿矗立在寺院的中央,八大康参、僧舍等建筑高矮错落,层层围绕在它们的四周,衬托出这两个主体建筑的雄伟。

扎仓为藏语,意思为僧院,是寺院中僧人学习经典、修研教义的地方。

它坐北朝南而建,是一个木式结构的藏式碉房式楼,殿宇屋角饰兽吻飞檐,屋顶上饰镀金铜瓦,具有汉族寺庙建筑的部分特点。

扎仓下层大殿有108根柱楹,代表佛家吉祥数,正中大殿可以容纳1500人打坐念经。

这里还排列着著名的高僧遗体灵塔。

它的左右墙壁为藏经万卷橱,大殿前座上供奉有五世达赖铜像。

后殿供有高3丈多的宗喀巴、弥勒佛、七世达赖铜佛,这里有楼梯直通上层。

中层是八间拉康,分别为护法殿、堪布室、诸神殿、静室、膳室等。

它的内壁回廊雕饰十分精美,有众多精美的壁画,中央三面开窗采光,隔窗都是六层镂空杜鹃木雕成的汉式窗户。

前楼的客厅是供贵宾宴会和观赏羌姆舞的地方。

顶层正中设有一个精舍佛堂,里面供奉着五世、六世、七世达赖的佛像,以及贝叶经卷、唐卡、传世法器等,在佛堂正南还有一座高耸的钟鼓楼。

在主体建筑四周就是八大康参和僧舍。

松赞林寺的僧侣组织分为扎仓、康参、密参三个级别。

扎仓是最高层次的僧侣组织,扎仓的下属组织就是康参,它的汉语意思是僧团,康参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小院子,它们与松赞林寺的关系,就如同大学中的很多学院一样。

康参一般按照僧侣籍贯来划分,把所有的僧侣划分为很多团体,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组织。

康参大多由老僧人主持,在他之下设有念哇、格干等人员,他们主要管理教区的行政、宗教和经济事务。

松赞林寺的八大康参分别是:扎雅康参、独克康参、东旺康参、绒巴康参、结底康参、洋朵康参、卓康参、乡城康参。

卓康参是纳西族僧侣组织;乡城康参是中甸与四川部分地区的僧侣组织,其他的康参则是中甸地区区域组织。

在扎仓和康参之下的基层僧侣组织是密参,意为一户僧舍,它们是特定区域的僧人形成一个共同生活和居住单位,人数大约在十几人左右。

松赞林寺内收藏的历代珍品很多,其中最为珍贵的有:8尊五世达赖、七世达赖时期的包金释迦牟尼佛像、贝叶经、五彩金汁精绘唐卡、黄金灯、万年灯。

寺院内还收藏着10部《甘珠儿》,其中2部为金汁手书经文;200多部《丹珠儿》和各种精美的鎏金或银质香炉。

六、剑川宝相寺寺庙一角宝相寺位于大理剑川县城西石宝山的后崖壁间,始建于元代,最初名为祝延寺。

后来寺院被大火焚毁,在明嘉靖年间进行了重建,建成后初为道观,后来由于佛教兴盛,逐渐又变为佛寺。

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寺院进行了扩建。

因为寺院四周怪石林立,有的成仙佛鸟兽相,所以改名为宝相寺。

寺分上下二层,筑于一处大石崖上,下层有大殿,上层有玉皇帝、弥勒大佛等,殿堂建筑与悬崖峭壁合为一体,建筑十分奇险,被誉为云南的悬空寺。

从石宝山大佛地箐谷而入,穿过一个石坊,沿之字型石磴拾级而上,就可以看到山半腰以上高约400米、宽约300米的巨崖,寺院的主要建筑弥勒殿、玉皇阁、六角亭、观音殿、瑶池宫等都修建在它上面。

进硬山式山门,就可以来到悬山式天王殿,接下来就是古朴的庑殿式大殿——大雄宝殿。

这些建筑均层层升高,厢房楼阁两旁都有古树绿苔,在深幽中显得十分壮丽。

从寺院的东厢房小门出去,沿盘山小路向崖唇楼阁而上,这时候再看宝相寺的殿宇,它们就变得非常的小了。

通过栈道,爬上宝相寺后的第一层崖唇,这里有不少彩塑的神像,玉皇宫、六角亭、弥勒殿、登天梯等都傍石就岩,镶嵌在崖唇之中,显得突兀而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