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三章 历史印痕(4)

第三章 历史印痕(4)

2025-03-31 02:11:25

马家大院外观有精工雕凿的福寿康宁、五福临门、牡丹朝阳、二龙戏珠和琴棋书画等民俗图案;柱头和接口都雕有金瓜、葫芦等造型。

大院北面的正房楼上是一个佛堂,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和福禄寿三星;楼下的一间房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南面的二楼是客厅,挂有袁嘉谷、陈荣昌等名家的字画。

大院建成时还有一个广植桑树、刺柏、元柏、紫荆等大树和各色花草的后花园,并凿有一个小小的水塘。

逢年过节时,马家就在花园大宴宾客,但是现在花园已不复存在了。

马家大院在建筑结构上很独特,它承重结构的立柱和梁穿斗相互连接,形成互为依托的框架,梁坊、立柱、穿坊斗拱又结合为一个稳固的整体。

在建筑的围护方面,采用了土基镶墙,屋面用嵌泥座浆的筒板瓦屋面,这样就可以避免屋瓦脱落,防止风沙入侵。

由于建筑精细、选料认真,大院建成至今虽经80多年的风雨,却依然保存完好。

大院生动地体现了中原建筑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既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老四合院,又融入了独具白族特色的典型民居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001年,在联合国亚太文化遗产评选中,亚太地区有40多个国家申报了约500个参评项目,昆明马家大院顺利入围。

五、茶 马 古 道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是我国西南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贸易。

人们在用四川和云南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时,以马帮来进行运输,他们所走的路线就被后人称为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不仅连接川、滇、藏三地,还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更远处甚至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

根据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早在汉唐时期,西南就出现了马帮运茶的古道。

两宋时期,滇、藏、川的茶马互市交易频繁。

明清时期,茶马互市的规模更大,内容也更加丰富。

当时运进西藏的主要是茶叶、瓷器、丝绸、布匹;从西藏运出的大多是马匹、羊毛、皮张和药材。

据相关资料显示:仅在清顺治十八年(1666年)一年的时间内,运入云南的茶就达3万多担,交换了上万匹骡马。

从云南、四川至西藏,往来的商人和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长久跋涉,由此形成了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滇藏道,它是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中甸(今香格里拉)、丽江、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再幅射至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然后出境至缅甸、印度;另一条则是川藏道,它是从四川的打箭炉(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经后藏的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印度、缅甸等地。

在云南段的古道上有一个必经之地——十二栏杆。

这里危崖耸立、山势峭拔,号称滇藏茶马道上第一道险要,还是当年内地接通中甸的咽喉之地。

这里的马帮路只有1尺多宽,下面就是万丈深渊。

道路对面就是玉龙雪山,路两旁悬壁如削、古木参天,令人胆战心惊。

茶马古道不仅在古代的商贸中有重要地位,在近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抗日战争中,我国的东南沿海相继沦陷,外援进入要走的滇缅公路也被日寇截断。

这时茶马古道就成了我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我国西南一条进行对外联系和交流的国际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