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历史上曾经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
因为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瑶族又有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盘瑶、山子瑶、顶板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统称为瑶族,现在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一、瑶族礼仪及禁忌瑶族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礼仪,有许多礼仪禁忌。
盘王节场景瑶族人在路上相遇时,不管相互之间认识与否,都要热情地问候对方,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
如果遇到的是老人,不但要主动打招呼,还要让到路的下方,如果骑着马或者自行车,见到老人时必须立即下马或车。
在日常生活中,平日用的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
与老人和长辈同桌共餐,要让他们坐上席,主动为其添饭加菜,好的菜肴要放在老人和长辈面前。
在老人或长辈面前,不能跷二郎腿,更不允许说脏话、随地吐痰,或者直呼老人和长辈的名字。
同时,瑶族人还忌吃狗肉、乌龟、蛇和鳝鱼,而且忌讳把衣裤对着门户晾晒,忌讳在屋内乱吐痰。
他们一般在鸡日不杀鸡,猪日不杀猪,牛日和马日不买卖牛马。
客人来到家里,先要和主妇打招呼,这样主人才会高兴,否则会被认为傲慢无礼。
此外,火塘在瑶族家庭中具有重要地位,火塘上的三脚架和灶膛不能用脚踩踏,火塘内的柴火忌讳倒着烧。
瑶族女人生了小孩后,会在门上悬挂柚子、黄果和桔子枝条,以示禁忌。
在小孩未满月时,外人不能穿鞋进入产妇家。
小孩生下的第三天,要举办诞辰礼——打三朝。
按瑶族人的礼节,参加打三朝要送给婴儿一顶小花帽或一件花衣服,还要送产妇鸡、鸡蛋和红糖等物。
小孩若体弱多病或日夜啼哭,家人还要为孩子找一个干妈,这样小孩就能健康成长,瑶族人把这称为拜寄。
所谓拜寄,就是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为孩子选择好拜寄的父母,然后带着孩子到准备拜寄的干妈家,让干妈在孩子的手上拴一根红线就可以了。
有的地方是在门口插香棒,几天内来的第一个人就会被认作是干妈或干爸。
一般情况下,被选为干妈和干爸的人都不得推辞,要高兴地接受主人家的要求,在孩子手腕上或脖子上拴一根红线,并说一些祝福的话。
瑶族的男孩长到12岁时就要举行成人礼,接受瑶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度戒。
参加度戒仪式时,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而且在整个度戒过程中外人不得随便与孩子接触和交谈。
按照传统习俗和谷物收成的情况,瑶族人一般3—5年举办一次盘王节,日期为农历的十月十六。
届时,村寨和房舍都要打扫干净,男女老幼必须换上节日盛装。
瑶族也过春节,大年初一时,妇女不准串门访亲,不能吃青菜,有些地方还要在门外插一青枝或木牌,而且在正月初三、初五、初六时,家人都不能出门。
瑶族人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还要举行祭龙仪式,仪式的内容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盘古、玉皇、神农等,目的是希望龙能保佑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祭祀的同时还要扫寨,并禁止所有妇女参加,也谢绝外人进入寨子,已在本寨的外人要等祭祀完后才能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