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黄剑道全集 > 第一章 小蜀兵

第一章 小蜀兵

2025-03-31 02:23:44

相传在鸿蒙时期宇宙就像一个巨形的蛋,到处一片灰蒙。

没有时间,没有左右上下,天圆地方之说。

在这片鸿蒙中有在宇宙混沌时,相传有个叫盘古的人,法力通天,感觉这片天地没有生机,就破开天地清者而上形成天,浊者而下则为地。

盘古身殉左眼化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

而脊梁却成了天地间的支点不周山脉。

元神一分为三上升遇到清气化为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通天道人。

身体的九成精血却散于天地之间,容于四方,其聚者,吸天地灵气,纳宇宙精华,渐渐演化成十二巫祖蓐收:金之祖巫句芒:木之祖巫。

共工:水之祖巫。

祝融:火之祖巫。

天昊:风之祖巫。

玄冥:雨之祖巫。

强良:雷之祖巫。

翕兹:电之祖巫。

帝江:空间速度之祖巫。

烛九阴:时间之祖巫。

奢比尸:天气之祖巫。

后土:土之祖巫。

开天斧斧头化成了太极图,斧刃化成了盘古幡,斧柄化成了混沌钟,各自飞开消失在洪荒之中。

混沌青莲化为三颗莲子也飞向不同方向,金色莲子飞向不周山,红色莲子飞向了盘古肚子所化的血海,黑色莲子飞入虚空消失不见,记载着天道法则的造化玉牒,一分为一片大的,和无数小的碎片消失在混沌中。

盘古开天的大功德,因为老子早生,天地玄黄玲珑宝塔被老子所得。

先天五行之气化为先天五旗(中央戊己杏黄旗、东方青莲宝色旗、南方离地焰光旗、西方素色云界旗、北方玄元控水旗)!女娲造人,原来的荒芜世界变的生机勃勃,充满灵气,而人类成为天地间得天独厚的物种,成为万物的主宰。

天地初开时不稳定,时而出现混乱,时而地火风从归混沌,于是盘古大神炼就十二方鼎分别镇压在这片宇宙的十二个方位,以此来镇压天圆地方称为十二乾坤鼎。

后来龙凤劫时,龙族与凤族大战十二方鼎出现裂痕,后又遇巫妖大战天地破裂,十二乾坤鼎分崩离析,圣人老子得到一鼎演化玄都天,元始天尊得一鼎演化为玉虚宫,通天教主得一演化为碧游宫以及女娲的娲皇宫,西方二圣的极乐天,昊天上帝的三十三天,镇元子的地仙界,三皇的火云洞,一鼎被紫霄宫的鸿钧炼为乾坤鼎赐予女娲炼石补天,还有一鼎化为天界的四个洲部及山山水水,最后两鼎,一鼎被帝俊所得,另外一鼎在众圣合击的情况下化为十二半坠落一个蓝色的星球上消失不见。

巫妖陨落后又有巫祖水神共工(康回)与火神祝融不和大打出手,共工头触不周山。

这不周山相传是盘古大神脊梁所化而成,连接洪荒世界的一切,被称为洪荒的脊梁。

山崩塌,地裂,二极颠倒,四季混乱,九州裂,妖魔横行,人类面临着天地初开第一次大劫,天地灵气溃散,洪荒修真人士渐渐发现修为难以提高。

于是有女娲借乾坤鼎炼五彩神石补天,又在四大洲部的北俱芦洲,杀死上古异种北溟玄龟,取其四腿分别撑起天地。

众圣又合力重划地风水火,重振乾坤,炼就九鼎,一定乾坤。

四季轮回更替,传说的仙界出现了,人教、阐教、截教、西方教、三大教为首。

封神大战,以截教灭教,阐教残胜,西方教大胜结局。

随后老子化胡立佛,出现百家争鸣,出现佛、道、儒三家相争。

因此出现门派都在下界传下道统。

昆仑山,是天下人眼中的修真圣地。

昆仑山在今青海省。

昆仑山雄伟高大,气势轩昂,群山连绵千里,山峰突兀,群山林立,景象万千,是中国的万山之祖。

传说原始天尊曾经在这里传诵天道,后又有西王母在这里羽化登仙,于是昆仑山便成为修真界里的圣地。

如今修真界是以昆仑的昆仑派为第一大教,而后分别是蜀山的蜀山派、灵器宗、娥眉的无极宗天山的草炼宗飘渺峰的逍遥派和南海的紫仙洞府七大派为首,其余像沦落为二流门派的五行宗、天师门、龙虎山等,又有新兴的修真门派如武当派等。

相传昆仑派开山祖师为封神时期的姜子牙。

蜀山派开山祖师李善长是老子的关门弟子。

灵器宗为十二金仙的云中子;草炼宗也是天师一派的炼丹大师葛古所创,而峨眉的无极宗则是西方界欢喜禅演变而成的修真门派,其余都是些小门小派。

蜀山的蜀山派是以剑入道,灵器宗是以阵法、炼器入道实力不下于昆仑派,并列第二。

虽然各门各派都有不少的恩怨,但是数几百年前魔妖的入侵,由于各门各派不和,使人间修真界损失惨重,人才凋零,又有元清时期外族的入侵使大量的修真秘籍遗失故有现在的凋零。

至此修真界才有规定:各个修真门派修真者不得干预世俗界,修真界与世俗界从此分离。

修真人士远离尘世,于是便出现古武者,所谓术业有专攻,古武练到极致,便可有武入道,因此世俗界出现了八大世家,掌握国家命脉。

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正符合万物阴阳生存之道:极盛而衰。

东汉王朝衰落,魏蜀吴代替,三国鼎立时期。

蜀国丞相诸葛亮本是儒雅书生却在昆仑山机缘巧合之下学道于封神时期昆仑派掌门人姜尚,学道有成偶感天下大乱将至,心中感叹百姓疾苦,游历各地大川,拜访文学大儒,名声鹊起,自比管仲、乐毅号称卧龙。

却说刘备心中也有大愿,大报复,只是时不奈何,闻听卧龙大名,随三次草庐拜访,诸葛亮观其外貌有真龙天子之相,随即出山,全力辅助刘备打下西川至汉中各大片土地,又极力促成三国鼎立局面,刘备称帝,诸葛亮官拜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感蜀国大势已去,随罢官而去,创立名叫鬼谷子门派,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伴。

李若年本是一游侠,一日却于姜维大战百日回合,心服口服甘愿做其手下亲兵。

李若年剑意融合贯通已快达到先天之境,剑势凛厉,就连姜维也是感叹其天赋,把从师傅所学全部传给李若年。

为感其恩,在蜀国为难之际甘愿去守护锦州屏障。

元帅,虽说我等靠这天线之势,却可阻挡魏兵,但也不可疏忽,属下曾听闻魏国大将邓艾善于偷袭与骑进,我等背后阴平一线天不可不防。

李若年看着面前比自己大不多少的诸葛瞻道。

遗传于其父的身姿,没有其父的睿智,却有着其父所没有的刚毅之美,刚毅剑俏的脸上出现少许的不耐,看着自己身旁比自己还要小上些许的,却有着凛厉气势处处透漏出钢阳之美的俊年,诸葛瞻也知道是姜维留下保护自己的安全的,稍微松了口气,收回目光跳向那万里锦州屏障,白雾飘渺,却是人间仙境,却不知道还能守护多久。

深吸口气才道:若年,我也知道我并不适合做一位统帅兵马的大元帅,可是如今蜀国形式危矣,内忧外患,皇上亲小人而不思进取,宦官争相权贵;外却放弃与东吴的联合共同抵抗魏国,放弃三国鼎立大好局面,如今却是大兵压境,国之危矣!元帅,属下愿去守护一线天,是于蜀国共存亡!李若年也知道诸葛瞻不愿待见自己,却主动离开去守护天线。

至于李若年的离开诸葛瞻到没有什么感慨,说起来李若年也只不过是一个小亲兵而已,对于天险一线天,诸葛瞻从来没有担忧过,有什么敌人会爬上来。

李若年要离开,自己也没有什么理由留下他,在说自己内心还有一丝的嫉妒。

李若年也在想自己好像也没有在那里得罪过这位元帅,最后无奈的摇头,带领百十人守护在一线天之地,目光远眺这些层恋叠嶂,云山雾里的山峰,心头却有一丝明悟。

不说李若年全身心的体悟自己的心境。

自李若年走后,诸葛瞻整天心思不宁,因为自己是他的亲生子却不能得到其真传,而姜维只不过是其徒弟而已,为什么自己就不能?父亲,你身体安好?诸葛尚是诸葛瞻长子年仅十九,自幼深得亮喜欢,深得亮之才学。

是,尚啊!为父没有什么?只是在想怎么能守住这锦州天险之地?从深思回过神来的诸葛瞻看着儿子很里,暖暖的道。

看着父亲日益苦思,尚道:父亲勿忧!孩儿誓于父亲共守锦州。

是以没有什么心思加大警示,才导致最后的兵败身亡,当然这只是后话。

魏国兵马大元帅,司马懿也是心思诡异之人,早年从师于骊山老母,学业有成回到家族,跟随奸雄曹操南征百战,功高盖主,为曹操所嫉,随后隐忍而发。

骊山老母相传是截教封神之战后,截教弟子龟灵圣母在人间界传下的道统。

东吴一隐晦之地,一白发苍苍,面容呆滞,身躯佝偻的老人,不断的掐指,然后对一小童道:你去把陆逊那孩子叫来!孩童面露尊敬目光,躬身离开。

不会,一身材魁梧,面色红润,剑眉宽厚,头戴桂冠,身披华丽袍子的壮仪青年,恭敬面对老者道:师傅,不知找徒儿所为何事?为师,找你来,是要告诉你,天下将要一统,你也要和我一起回归佛门,参悟我佛大道!却说当年孙坚起兵伐董卓,因缘际会拜入佛门,是以得佛门支持在江东建立基础,后道家人教弟子玄都法师化身于吉,在东吴弘扬道法,佛教孙策极力反对并斩杀之,于吉恼怒孙策在东方之地引佛教东渡,杀死孙策后离去。

李若年在一线天感叹自然万物之道,慢慢进入修真界的门槛,引天地之气为自己所用,是为引起期的修为。

邓艾为求战功,兵分两路一路继续攻打锦州蜀国大营,自己却带奇兵,跨越天险到达阴平一线天。

耳边不时传来的惨叫声,令邓艾一阵为难,不知道自己这次对否?但现在境界已经如此也不得不继续攀登,从背后夹击蜀国。

对于邓艾已经攀到一线天时,看到远处百十尸体,无奈道:哎,天要亡蜀,与其奈何?自从李若年进入奇妙之境,心神游荡于天地间,这百十人就一直懒散,习以为常,才导致被杀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邓艾看到那毫无生机的站立天际悬崖边际,眺望远处峰峦叠嶂的崇山,仿佛与天地间融为一色的少年将军,心中升起难言的佩服与敬畏。

天地之势,令这些小兵难以承受压力,大吼着向少年将军推去。

不要!邓艾正在有景触情感伤,看见手下的动作急忙喊道,可是为时已晚。

只见一片血雾过后,方圆几米之地再无人影,清风过后,大军才回过神来。

邓艾惊讶为神人,为其重制金身,为其筑造将军台,三军参拜,九叩之后从身后夹击锦州。

随后锦州破,诸葛瞻、诸葛尚战死。

事后,蜀国降,吴国也归为魏国,三国归一,司马家族窃取魏国政权建立晋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