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午饭过后,贺国光、张立三以及镇上的一些士绅陪着冯华、邢亮和李九杲他们在客厅品茶闲聊。
宾主双方经过这场激烈的战斗之后一下子熟络了许多,气氛显得异常融洽、热烈。
昨晚的这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不但让贺国光对自己的决断感到甚为满意,也让一干乡绅们对义勇军有了新的评价。
说是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贺国光与冯华在说话,间或邢亮、李九杲和张立三也插上几句,其余的人大都充当了陪客。
这倒不是贺国光、冯华有意冷落众人,只是他们说的话题这些人几乎一无所知,根本就插不上嘴。
正当几个人聊得高兴之际,黄德贵和郑偃武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
他们报告说,在清查俘虏时,发现了一名东洋人。
说着,黄德贵把从日本人身上搜出的一张地图交到冯华手中。
冯华仔细地查看了一下,发现这是一幅手工绘制的吉林地区山川形势图。
看了一眼邢亮,冯华把地图递给他,然后问黄德贵道:那个日本人呢?黄德贵低声地回答:看守的战士一时疏忽,那个东洋鬼子自杀了。
死了吗?死了!都是我太疏忽大意了。
黄德贵自责的说道。
冯华与邢亮交换了一下眼色,眉头都不约而同的皱了起来。
贺国光不明白只不过是死了一个小鬼子,冯华和邢亮的表情为什么会如此凝重?连忙问道:这个东洋人难道还有什么背景不成?邢亮听到这儿,把地图拿给贺国光:五爷请看。
贺国光看了一会儿后,惊讶地说道:这图上画的好像是咱们这疙瘩嘛!就是啊!这张地图绘制得相当详细,不但吉林周边的山川河流道路一应俱全,就连龙口街四乡二十八屯都标在上面,看来小鬼子的野心不小啊!邢亮回答。
邢亮的话就有如一颗重磅炸弹,立刻引起了在座众人的纷纷议论。
甚至有几个性急的,不管是看得懂还是看不懂,呼啦一下子围了过去。
日本谍报人员的突然出现,把冯华的思绪一下子就拉到了烽火连天的甲午中日战争的战场:按照时间推算,甲午战争应该已经爆发。
时下,怕是汉城以南已经完全被日军占领,日军正在向平壤挺进。
想到这里,他突然抬起头:五爷,您是否听说过咱们大清和日本人在朝鲜开战的消息?咳!咱们这地方偏僻,消息相对闭塞。
还是前两天,有从盛京过来的客商提起过,只是那时正忙着对付小飞龙,我也没顾得上详细了解。
贺国光听冯华问起这件事,心里隐隐约约地有些明白了,难不成这件事与正在进行的中日战争有关。
听到冯华与贺国光的对话,那些士绅们也停止了议论,都想仔细听听这个神奇的年轻人有什么高论。
经过这三十多个小时的接触,义勇军的军纪严明、英勇善战以及冯华等人的谈吐气度、果断干练,已经让这些本来对义勇军不以为然的士绅们刮目相看。
他们尤其觉得这个叫冯华的年轻人不但见识不凡,而且分外的神秘。
冯华先是喝了一口茶,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娓娓而谈:六月二十三日(公历7月25日),日舰击沉我‘高升’号运兵船,船上一千多名官兵大部壮烈牺牲。
同一天,日本陆军偷袭我牙山驻军,日本不宣而战。
六月二十七,我军败走牙山成欢驿,北撤平壤。
七月初一(公历8月1日)咱们大清正式向倭人宣战。
这些情况,五爷都已经知道了吧?贺国光点点头:这些事情那个客商都说了,而且他带来的那份儿《大清光绪皇帝宣战谕旨》中也提到了一些。
倭人卑鄙无耻、肆意挑衅,实在是可恨之极!看到在座众人也对贺国光的话表示赞同,冯华补充道:其实,日寇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可谓由来已久,早在日本明治维新刚开始,它就制定了旨在征服中国的‘大陆政策’。
第一步侵占我国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我国东北;第四步征服全中国。
二十年前,它在美国的援助下,派兵三千多人侵入我国台湾,几年后吞并了琉球国,还强迫朝鲜订立了不平等的《江华条约》。
这些年它更是积极扩军备战,几年前就已经建立起了一支拥有6万名常备军和23万预备军的新式陆军。
去年,日本成立了战时大本营,加紧了侵华战争的准备,其参谋本部不断派遣间谍……看到贺国光等人有些不明白,他解释说:就是探子,到朝鲜和我国境内搜集情报,秘密测绘朝鲜半岛和我国东北、渤海湾地形图。
日本亡我之心昭然若揭啊!贺国光不同于一般的乡里人,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对外国列强觊觎中华大好河山是有一些认识的。
只是他不明白冯华怎么会知道这么多的军国机密大事?佩服之余,他对冯华的好奇愈发强烈起来。
对那些士绅而言,这些话都是他们从来不曾听到过的,既觉得新鲜,又感到震动。
一个个都竖起了耳朵,唯恐听得不仔细,漏掉了一句话。
扫视了一眼厅里的众人,冯华接着说出了一番令所有人目瞪口呆的话:虽然我军目前已经退守平壤,但是从目前的态势,以及我军的士气和布防情况来看,平壤以及义州的陷落只是早晚的事。
而且日本人绝不会满足于占领朝鲜,下一步日军必将渡过鸭绿江,攻我安东、凤凰城和岫岩等地。
稍微停顿了一下,冯华提高了嗓门,声音也不由得激昂起来:诸位!中日宣战已经整整半个月了,日本海军已经倾巢出动,正在寻机与我北洋海军决战。
此战的成败异常重要,如果失利,让日本人控制了黄海与渤海的制海权,我大清将会在以后的战争中陷入极端被动的局面。
那么日本人登陆辽东,攻金州、犯大连、陷旅顺亦将为时不远。
中华的大好河山从此将被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的父老兄弟姐妹就要受到侵略者的欺凌奴役!除了邢亮之外,冯华的这一席话让在场众人大惊失色,嗡嗡之声又起,七嘴八舌的再次议论起来。
这些土生土长、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士绅们,由于从小受到华夷之辨的正统教育,他们一直认为: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乃是堂堂的华夏上国,区区日本蛮夷小邦怎么能是我天朝的对手。
在震惊之余,贺国光不由得有些疑惑:在这方圆百十里,自己也算得上是消息灵通人士,中日宣战的时间并不长啊!可是冯华却好像对战场的情况,甚至战局的发展都了如指掌。
这些人莫测高深,莫非真的有点儿什么来历不成?虽然贺国光并不像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那样,有一种所谓天朝大国的盲目虚骄和高傲自大,但冯华如此不看好这场中日战争的结果,还是让他惊疑不定:怎么,国势会如此颓败吗?近二、三十年,朝廷采取‘师夷之长技’的方策大办洋务,以图自强。
如今,我大清的经济、军事实力都较之‘鸦片战争’前,有了极大的提高,陆海军的实力都号称亚洲第一。
就拿十年前的中法战争来说,法兰西是何等的强大,却仍然让我们取得了镇南关和谅山两次大捷,日本蕞尔小国难道还在话下吗?而且听说朝廷今次派到朝鲜的军队全部为淮军的精锐之师,人数也已达两、三万人,战局应该不会如此不堪吧!冯华笑了笑,摇头道:我大清的经济、军事实力是比以前强多了,然而我们的所谓办洋务,仅仅是学了西洋人的一些皮毛。
例如新法练军,只不过是采用了部分洋械和操典,建制却仍为勇营、绿营的组织形式,其实是换汤不换药。
武器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战略战术和军事指挥尤为关键。
而且朝廷在朝鲜的军队,分属淮军、盛军等多个系统,缺乏统一的指挥,各军‘有令不行,各行其是’,此战焉能不败?另外,表面上声势浩大的北洋海军,由于舰船质量低劣,将士缺乏训练,军纪松懈,以及内部的腐化作风,其‘亚洲第一’的海军只不过是虚有其名罢了。
冯华长叹了一口气,接着说:反观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全力进行西式改革,经济及军事实力都发展得很快。
日本人的胃口大得很,早在光绪12年(1886年)他们就推出了《讨伐清国策》的报告书,主张在光绪18年前(1892年)完成对中国的作战准备,以便有机可乘时,突然发起攻击。
报告书中还说:日本战胜中国缔结和约时,应将满州、山东、舟山群岛以及台湾、澎湖直接并入日本版图。
并提出如有可能应将山海关以西,长城以南的直隶、山西、河南、江苏以及浙江的杭州、绍兴、宁波等府归于日本!他们这次可以说是‘以倾国之师,为孤注之举’,力求要实现《讨伐清国策》的战略。
说到这里,他突然提高了声音:如我所料不差的话,由于当前朝廷上下仍未对此形势认识清楚,用不了多久我军就会在朝鲜战场上一败涂地,战火也将波及到我国境内。
冯华的话让包括李九杲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尤其是贺国光更是在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从虎门销烟开始,这几十年真可以说是烽烟四起,天下大乱。
先是洋人数次入侵,乱我中华;后又有长毛、捻子犯上作乱,战争和混乱几乎就没有停止过。
不过自己的家乡,除了闹几个胡子,还算是太平世界。
如今东洋探子把地图都画好了,看起来如果倭寇占了盛京,下一个目标就是吉林了!想到此处,贺国光猛然意识到这场本以为是在国门以外的战争,正在步步逼向自己的家乡:啊!日本人会不会打到吉林来?他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
虽然冯华刚才的分析十分清楚透彻,但那些生活在山乡僻壤的士绅们,仍然有些半信半疑。
可贺国光此刻的一句问话,却让他们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毕竟这也事关他们的身家性命。
不待冯华回答,又有好几个人关切地问道:是呀!如果日本人打到这里来,那该怎么办呀?那种期待的神情、虔诚的语气,已经足以说明冯华此时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
话已经说到了关键之处,冯华有点儿危言耸听:日本人一直想染指朝鲜、关东,如果盛京失守,小鬼子的下一个目标必将是吉林。
当然,冯华知道,甲午战争史上日本人连盛京都没有占领,更别说吉林了。
自从回到这个年代,他为了生存下去、为了兄弟们对自己的信任,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
与李九杲、黄德贵结义后,虽然暂时有了立脚之地,但是他明白,做土匪是没有出路的,即使是打出中华义勇军的旗号,轻易也不能得到社会及公众的认可。
不过,当年东北王张作霖的成功,到给了他一些启迪。
现在,他一直在寻找、或者说是在等待的机会终于出现在了眼前。
自己要是不能把握住,别说要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做出自己的贡献,就连最后的生存也会成问题!事到如今,他们要想改变命运,也只好耍点儿心眼儿了。
虽然是危言耸听,可是这番话却与贺国光的想法不谋而合。
贺国光插嘴道:盛京到吉林有两条路可走,北路经昌图,南路就是咱们这里呀!不错,走北路还要绕一个大圈子,咱们这条近路必将首当其冲!冯华进而分析道:咱们的国家就是一块大肥肉,英国人、法国人、老毛子、还有小鬼子,哪个不想美美地吃上几口?不但是小鬼子想一口鲸吞我们关东,老毛子也时刻想着着我们的东三省啊!说到这里,冯华将话题一转:当然,有骨气的中国人,谁也不会答应!谁都不会任由自己的家园被人随意践踏!我们中华义勇军的每一个战士都是中华好儿男,中华义勇军就是以救国救民为自己的宗旨,我们会誓死抵御外侮,保家卫国!这一番话义正词严,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极大地感染了已近不惑之年的贺国光。
一时间,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突然产生出要与这些年轻人一起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念头。
中华义勇军刚到龙口街时,因为大敌当前忙着备战,宾主之间始终没有机会长时间地叙谈一番。
此时,双方终于有了深入了解对方的机会。
这贺国光少年时代进过学,算得上是一个儒商。
他年少之时,父亲也曾指望他十年苦读,金榜题名,荣宗耀祖。
那时正当左宗棠出关西征之际,他夜读诗书,经常沉醉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意境之中,欣赏铁马秋风,楼台夜雪的那种豪情,盼望着有朝一日壮岁旌旗拥万夫,投笔从戎,杀敌立功,为国家献身出力。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朝廷的软弱,少年意气,冰消瓦解。
遂一心一意,继承了祖业。
但他那颗蛰伏已久的心却一刻也没有安分过,时不时地发出国雠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的感叹。
有道是:人生在世,难得知音相逢!如今,听到冯华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对当今社会弊病的贬斥,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见解,贺国光不由得佩服万分,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冯华就中日战事侃侃而谈,不但语惊四座,更是激发了贺国光埋藏了二十多年,未酬的报国壮志。
尤其是,当冯华提出只有富国强兵,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中华民族只能任人宰割时,他更是禁不住击掌叫好,连声称赞。
此刻,他在冯华带领的中华义勇军身上,已经隐隐约约看到那支强大军队的影子,刚才闪过的念头也更加强烈了。
众人散去之后,厅中只剩下了贺国光与冯华两个人。
贺国光既然已经动了心思,少不了还要再对冯华的来历和想法多进行一些了解。
而冯华也借机把自己兄弟三人此次从西洋回国,就是要干一番事业的身世以及抱负一一和盘托出。
贺国光听得很认真,虽然还有几分怀疑,但也没有太在意,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说出来的隐私。
哈哈一笑,贺国光有些调侃地说道:原来冯队长是从海外回来的,难怪如此博学多识、见解不凡。
想当初,我还以为老弟你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了呢!一句话说得冯华哈哈大笑起来:五爷相信吗?本来我是不怎么相信这些的,现在倒有点相信了。
看到贺国光说得很认真,冯华有些奇怪:五爷这么说,子夏到有些糊涂了。
冯队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无不知晓,军国大事,行军布阵,无所不能,如不是诸葛再生,子房再世,平常之人谁能如此?五爷谬赞了,实在是让子夏汗颜。
冯华谦逊的说道。
二人越扯越远,越说越投机,一直聊到了掌灯时分。
直到贺国光那宝贝千金菱儿前来唤他们吃晚饭,这次谈话才总算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