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军师……,主公派孙乾送来重要情报。
堂外守卫跑进大厅报道。
诸葛亮心头突然有一种不恙的预感,忙道:快请孙先生进来。
孙乾一进大堂就朝诸葛亮报道:军师,江东攻打江夏甚急,主公担心关将军的安危,已令吕岱领水师与霍峻率军增援江夏了。
诸葛亮猛得一惊,皱眉道:江夏危急,以关将军的能力以及江东现在的实力,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关将军打得……,关将军的情报上怎么说的?孙乾摇头道:至令尚无江夏的情报,据我们在江东的探子来报,江东高顺、臧霸等将江夏围得水泄不通,而且兵分四门强攻江夏,另外江东在江夏附近又聚集了数万大军,所以……军师,这中间肯定有问题?新野邓芝在旁道。
诸葛亮心里暗恼,自已才离开荆州不久,就出现这种事情。
如此大事,为何不在出兵前通报于我。
诸葛亮略带抱怨道。
孙乾马上解释道:我们本想先请示军师的,不过主公一则担心关将军的安危,二则想借益州大军进攻江东之机,趁势夺取江东城池。
诸葛亮叹气道:所谓欲速则不达,主公怎么……唉!来人,马上派人给吕霍二将传令,让他们严加小心,以防其中有诈。
说完朝魏延望了一眼道:文长,寿春关系重大,你一定要小心防守,切不可有失。
魏延自信道:军师放心吧,有我魏延在,定保寿春无恙。
诸葛亮盯着魏延好一会儿,虽然心里还是有些不放心,可现在荆州再也找不出比魏延更有能力的将领了,荆州人才的紧缺的问题的越来越明显了,许多事都不能放手去做。
那好吧,亮须回荆州处事。
文长切记不管李世民如何挑拨都不须出战,以防寿春有失。
魏延心里暗道:我魏延是什么人,岂会中李世民之计。
不过表面上还是一脸受教的样子道:请军师请心吧,末将必不负主公与军师对我的厚望。
江夏城中的关羽终于证实自己的推测,探子刚刚来报,城外的江东大寨表面上气势汹汹,防守极为严密,实际上不过是一座空寨,只有少数兵马在寨上虚张声势。
将军,现在我们怎么办呢?是不是应该趁机出城追击呢?副将赵累问道。
关羽捋着长须,在堂中来回踱步,诸葛亮之前曾有严令,切不可出城追击,不过眼前的情况来看,江东军的情况已非常危急了,要是自己再趁此时出击的话必可使江东加速败亡。
不过江东李世民向来谋计多端,这中间会不会有什么阴谋呢?父亲,既然刘焉大举进犯,江东首尾难顾,正是我军出城反击的大好时机。
关平显然也是主张出战的。
关羽心里虽然有些怀疑,不过想到前几日江东疯狂的进攻,联想到可能是江东军得知益州进犯的消息后,想尽快攻克江夏,以免首尾夹击,情况更加糟糕,现在又故布疑阵,也是出于同一原因。
好,那我们就这么办吧。
关羽最后点头道,被困这么久的关羽,心里也充满怨气,要不是他顾虑重重的话,早就出击了。
将军,江东军防不胜防,江夏乃是我们在江东的根基所在,万一有什么不测,那……不如由末将率兵守城吧。
武陵潘浚上前道。
潘浚字承明,乃是武陵汉寿人,弱冠从宋仲子受学,初为刘表从事,后来刘备占领南郡襄阳等地后,潘浚就为治中从事,此次随关羽大军进攻江夏。
史载他与郝普、傅士仁、糜芳等人一起降吴,直接导致关羽败走麦城,事后唯有他得孙权重用,身居高位,而其它人并无多少记载,可见此人确实有真才实学的。
关羽向来轻视文官的,就算是自己的部下也不例外,潘浚的话无疑是怀疑他的决断,心里虽然不舒服,不过也觉得他的话有些道理,于是点头道:那好吧,我给你五千人马,郝普与傅士仁也留下来助你守城。
赵累、王甫等人早在几天前就准备好兵马,就等着关羽下令了。
江东大寨中本来就没有多少兵马,加上心里早有准备,所以关羽等率军一冲进大寨,江东军稍做抵抗之后就仓皇逃窜。
关羽一举毁去城外大寨,同时一面向荆州刘备传信,另一面率兵向长沙武陵等地进攻,因为据虏获的江东军嘴中得知,益州二十几万大军进攻培陵,情况非常危急,所以江夏城外的高顺等人布下疑阵率大军增援培陵去了。
一连几日,关羽大军进军极为顺利,迅速攻占江夏周围的小县,大军直奔长沙。
糟了,我们中计了。
正在快速赶路的关羽突然停下来道。
身边的关平大惊道:什么,父亲你说……关羽顾不上跟关平解释朝传令兵道:传令全军原地待命,派出所有斥侯探查周围的情况,有什么风吹草动马上来报。
一脸惊呀关平见关羽的神色就知道情况非常严重,此时王甫、赵累二将也闻迅赶来。
不解道:将军,为什么要停下来。
关羽皱着眉头,道:关某一时大意中小人之计也。
将军,这是……赵累盯着关羽道。
关羽阴着脸道:凭江夏城的坚固,江东军想要轻易攻取江夏绝非易事,所以故意以益州进犯为由,强攻江夏也是为了让我们相信益州已进攻江东,他们为免于二头受敌,所以想尽快攻克江夏的。
父亲,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关平大惊道。
如果我没有料错的话,我们的后路上必被江东军切断,我们前面也有伏兵在等着我们。
关羽神情十分严肃道。
报,将军,前方二十里处发现有江东大军。
一斥侯上前报道。
同时背后一快马奔来,未及下马就喊道:将军,我们的后路发现有敌军,打着‘邓’字旗号,应该就是江东的少年军。
关羽身边诸将脸色大变,都望着主将,看他有何应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