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兄弟全集 > 第四章:决战辽西(二)

第四章:决战辽西(二)

2025-03-31 02:32:05

锦州告急全线震动,顾墨三回到南京之后,向老头子汇报了卫立煌等不肯出兵辽西的情况,老头子极为愤怒,决定亲自出马调兵遣将,与共产党在锦州决战。

9月30日,他带领空军司令周至柔、海军司令桂永清一行飞到北平,与傅宜生(傅作义字宜生)研究抽调华北兵力增援锦州的事宜。

傅宜生虽然出身晋绥军,但是自脱离阎老西之后自立门户之后,也算是上了老头子的贼船了。

已经是‘华北王’的他当然知道锦州失守,华北难免池鱼之殃,只能全力配合老头子组建‘东进兵团’。

对于傅作义全力支援锦州战场,李延年倒并不觉得奇怪。

傅作义出生于山西省荣河县(今临猗县)安昌村,世代务农,耕种黄河滩地。

直到父亲傅庆泰一辈,才凭借贩运煤炭成为荣河县有名的富户。

但即便如此傅家依旧以简朴治家。

这也就养成了傅作义清廉简朴的作风,在国军之中有布衣将军的美名。

其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后来回到山西,加入阎锡山的晋军。

担任营长期间,便经常把自己的薪金补贴在练兵上,因此得到官兵的信赖。

1927年,当国民革命军在河南临颍大战中击溃奉军主力,胜利北上时,阎锡山放弃了与奉系张作霖的联合,接受南京政府的委任,担任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将晋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并于1927年9月29日誓师北伐奉张,一路沿京汉铁路北进,一路沿京绥铁路东进。

傅作义率第4师附炮兵团奔袭涿州。

10月初,傅作义利用奉军换防之机,从太原深入奉军腹地,一举占取涿州,造成对奉军的致命威胁。

在晋军各主力部队迭告失利,纷纷撤离京汉、京绥两铁路线之际,涿州成为孤悬于奉军包围中的唯一据点。

傅作义依旧采取固守待援之策。

当奉军主力在少帅张学良的统帅之下,凭借优势对涿州发动九次总攻。

傅作义以不足万人的无援之师,死守涿州达百日之久。

直到陷于弹尽粮绝,兵民交困的绝境才在阎锡山的授意之下与奉军停战议和。

虽然涿州之战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却成就了傅作义善守之名。

1930年5月,蒋、冯、阎中原大战之时,傅作义又被任为晋军第3集团军第10军军长,负责指挥津浦线北段战事。

而随着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中央军胜利宣告结束。

傅作义率部移防绥远,从此开始了他对绥远的经营。

绥远省是中华民国时的塞北四省(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宁夏省)之一,自古以来便是蒙汉交界的蛮荒之地。

清末以来更是连年动乱,土匪遍地,民不聊生。

傅作义接任绥远省主席之后,向国民政府提出移民、实边、发展生产、巩固国防的治绥方案,并励精图治,整军经武,消解匪患,整顿税收、金融,疏浚河渠,发展工农业生产。

在短短几年之内,绥远面貌大为改观。

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绥远省社会基本安定,经济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财政税收增加,库存现金84万元,白银210万两,部队的装备和给养也有了改善,为绥远抗战准备了条件。

1936年日本为了阻绝中国西北对外交通,割断中苏的联系,察哈尔、绥远地区积极扶植蒙奸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和李守信,成立所谓蒙古军政府;还收买土匪王英,组织所谓蒙汉西北防共自治军和大汉义军。

直接挑起与绥远省政府的冲突。

并酝酿武装暴乱。

虽然蒋介石要以傅作义忍让为主,非不得已时,不可轻易对日作战。

当得知德王在日军指挥下,准备分三路大举进犯绥远的消息之时,傅作义认为已到不得已之时。

亲率第三十五军骑兵、汽车纵队星夜奔袭,出敌不意,抄袭侧后,在红格尔图、百灵庙、大庙重创日—伪蒙联军,从此傅作义善于指挥骑兵打闪电突袭也同样威名赫赫。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傅作义出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兼绥远省政府主席,积极指挥部队参加平绥线作战、忻口战役和太原保卫战。

在太原失守后,任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驻防山西河曲。

时傅作义驻防区和陕北区八路军第一二○师贺龙部隔河相望,双方信使往来不断。

交换情报,建立联防。

傅作义赞成共产党的全民抗战的主张,赞赏许多共产党员的品格和才华,对周恩来十分信服,多认拜会过毛泽东主席,并同王若飞、南汉宸等结为知友。

后来傅部移驻河曲,还邀请八路军程子华、南汉宸及牺盟会的续范亭等举行会谈和聚餐,交流整军抗战的经验。

傅作义仿照八路军的建军经验,建立了北路军政治工作委员会,自兼主任。

总部设立政治指导室,指派周北峰(中共党员)为委员兼秘书,军队各级相应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其中许多负责人由延安派遣的干部担任。

傅还制定了《北路军政治工作守则》,规定废除打骂士兵;实行经济公开;活跃士兵文化生活;帮助劳苦百姓,提倡军民合作;实行军政统一等等。

同时还参照八路军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制定了《十项纪律》,对行军、宿营、作战等方面的群众纪律作了具体规定。

这些做法,密切了军民关系,受到老百姓的称赞,显示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气氛。

但却遭到老上司阎锡山的忌很,到处攻击傅作义把部队带赤化了,第三十五军已成为七路半了。

但是此举却正好中了一心分化晋绥军的蒋介石的下怀。

193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傅作义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傅作义从此摆脱了阎锡山的控制,返回绥远。

他设长官部于五原,积极整饬军、政,除设立动员委员会,改组省政府外,1939年5月在百川堡亲自举办抗战建国讨论会(简称抗建会),轮训各级军政干部。

参加人员有国民党员、共产党员和无党派人士。

先后举办五期,历时三月有余,对促进军政密切配合,壮大抗战力量起了积极作用。

但也因此引起国民党当局的责难,派中央监察委员姚大海从重庆到百川堡,以考察为名,要傅排除共产党。

傅作义出于无奈,只得将各军政机构中大部分共产党员送回延安。

1940年为实现政治民主、经济平等、言论自由,傅作义着手对绥省政治、经济进行若干改革。

为摆脱绥省财政困难,整顿金融和税收,将平市官钱局改组为绥远省银行。

傅提出银行以服务为目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方针,将平市官钱局历年经营的积累,除留下固定资金50万元外其余全部缴纳省政府转入地方金库。

同时,严禁烟土走私,提高烟土税率,使烟土税成为军饷的主要来源之一。

成立战地复原委员会,负责处理汉奸逆产和整理土地。

为此成立了处理逆产委员会和土地整理委员会(后改地政局)。

没收附逆汉奸所有土地。

制定《土地法》,对王公大户的地产进行清理,将其执照外的土地收归省政府所有,转租给农民耕种,政府按三五成租收租。

这样,农民能够耕有其田,政府也可以得到大量粮食,保证军需供应。

同年,在狼山县境,创建军耕农场,安置随军烈士家属和伤残官兵。

利用丈余公田,在临河、五原、晏江、狼山等县创办了五个合作农场。

1941年1、2月间,又提出民养军,军助民,军民合作发展粮食生产的口号,开展屯田活动。

对促进生产发展,繁荣河套经济起了很大作用。

1942年5月4日,傅作义召集军政高级干部会,颁发职官十二戒条,规定:绝不贪污腐化,绝不吸食鸦片烟、赌博,绝不蒙上欺下、弄权欺世,绝不接受人民下级馈赠,绝不与商人来往、不兼营商业等等,违者给以惩罚。

1943年又提出治军治水并重的口号,发放农田水利贷款,大兴水利。

长官都成立了水利指挥部,统一调配军工、民工。

军工所修干渠达1700里,支渠超过1万里,水浇地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绥远一时获得了塞上江南的美名。

虽然在傅作义主政绥远几年间,凡到过河套地区的人,都有耳目一新之感。

成就国民政府时期,绝无仅有的业绩。

但傅作义视绥远为自己的根基地盘,自成一体的思想已然成型,从此便踏上一条新军阀之路。

因此自日本投降伊始,傅作义虽然在抗战时期与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有过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出于扩充实力和巩固地盘的需要,傅作义还是分兵绥远、察哈尔、热河,抢占已被八路军解放的县城,与共产党人兵戎相见。

1946年傅作义更在华北战场之上袭占张北,夺取张家口。

并受到蒋介石的特别嘉奖。

1947年1月,第十二战区改组为张垣绥靖公署,傅作义任主任,更以其嫡系部队第三十五军为基干扩编成三个军,同时建立独立师、骑兵部队和地方保安旅、团、队等,以加强军事实力。

12月2日,国民党政府撤销北平行辕,及张垣、保定两个绥靖公署,成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任傅作义为总司令。

虽然这时解放军已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傅作义也对国民政府前途也开始产生忧虑,是否接任有所犹豫,但想到自己实力的增大,还是欣然接受新职,将总部移往北平,统一指挥晋、察、冀、热、绥五省军事,成为拥有60余万兵力的五大军事集团之一。

虽然不是中央军的嫡系,但是傅作义却深知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与南京国民政府紧密相连的道理。

此刻的傅作义早已不是当年主政绥远一省时的军政长官,而是掌握着整个华北的封疆大吏,其深知自己和自己所部各军的政治命运完全已经绑死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战车之上,一旦共产党人在内战中获胜,他多年以前所努力的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因此在华北傅作义接连发布《行政人员守则》、《组织人民办法条例》,甚至效法共产党,在北平近郊进行土地改革和二五减租,号召部下为人民服务。

而在华北战场之上,更是谨慎用兵,小心翼翼的保持对华北聂荣臻所部的压力。

但是,企图在不根本变更政治、经济制度的条件下,用这些改良办法来收拾人心挽救国民政府的军事颓势,最终还是徒劳的。

因此在增援东北战场的问题之上,傅作义原比其他几大战区的司令长官来得慷慨的多。

除了傅作义嫡系所部的三个军(第三十五军、暂编第三军、暂编第四军)及各个独立师被部署位于平绥线及北平附近之外,之外所有华北地区可以调动的机动兵力几乎全部用于驰援锦州战场。

在蒋介石的统一指挥之下,第十七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华北的第六十二军、第九十二军一个师、独立第九十五师由塘沽海运北上,守卫烟台的第三十九军两个师也渡海北上,在葫芦岛会合原驻那里的第五十四军,以十一个师组成东进兵团,在海、空军优势的配合下由锦西登陆向东攻击前进,增援锦州。

一时之间塘沽、烟台各地一艘艘海军舰艇升火待发,全副武装的国军士兵列队登船开赴锦西战场。

策动整个华北投入援锦之后,老头子又于10月2日飞到阳,不过他对东北将领的态度就没有对傅宜生那么和蔼了。

他在师以上军官会议上说:我这次来沈阳是救你们出去,你们过去要找共军主力找不到,现在东北共军主力已经集中在辽西走廊,这正是你们为党国立功的机会。

我相信你们能发挥过去作战的精神,与关内部队协同动作,是一定可以成功的。

万一你们这次不能打出去,那么,来生再见。

会后,蒋介石单独接见了廖耀湘,见面就大发脾气说:你是我的学生,为什么你也不听我的命令?不容廖耀湘辩解,老头子就下了命令这次沈阳军队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完全交你负责。

如有贻误,也唯你一人是问!老头子铁了心要架空了卫立煌,直接命令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第七十一、第四十九军五个主力军和三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廖耀湘统一指挥,向彰武、新立屯攻击,切断解放军的后勤补给线后,再向锦州前进,与华北兵团夹击锦州的解放军主力。

听着李延年对东北战局近期剧变的介绍,叶永茂也深感本来由沈阳独立出兵援锦,最终形成了东西夹击的局势。

东北战场的局势可以说是第一次出现曙光。

老头子满心欢喜,还对廖耀湘说:现在的问题不纯粹是撤退东北主力的问题,而是要在撤退之前与东北共产党进行一次决战,给他一个大的打击!否则华北就有问题。

可惜最终一切还是徒劳无功啊!看到叶永茂脸上欣慰的表情,李延年惟有再度报以苦笑。

10月6日,老头子带领东进兵团司令侯镜如、海军司令桂永清、空军司令周至柔等一大批高级将领,乘‘重庆’号巡洋舰来到葫芦岛,在国民党第五十四军军部布置援锦行动。

老头子对团以上军官训话:‘这一次战争胜败,关系到整个东北的存亡,几十万人的生命,都由你们负责。

你们要有杀身成仁的决心。

这次集中美械装备的优势部队,兼有空军助战和海军协同,是一定可以消灭共军的。

’又命令侯镜如马上去唐山调动部队,塔山前线先由第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指挥,桂永清和第三舰队司令马记壮指挥军舰用重炮摧毁塔山阵地。

部署完后,老头子又与锦州的范汉杰通话,告诉他援军马上就到,让他放心。

不过下午,老头子登上‘重庆’号返回塘沽之时。

带着白手套在军舰上到处乱摸,发现军舰上有灰尘,大骂桂永清:‘海军腐化堕落成这样,要亡国,该死!’一直骂到吃完饭还没息怒。

对于锦州之时蒋介石的焦虑和狂燥,李延年早已听同僚绘声绘色将过多次了,但此刻自己讲起来却不免有些悲怆。

第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是黄埔四期步科毕生生,淞沪抗日之时曾驻守上海罗店,与日军反复争夺,阵地失而复得。

苦战经月,战况惨烈空前,以至于罗店战场被喻为血肉磨坊。

此后在抗日战场之上由参加过武汉战役、昆仑关战役,但是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以后参与和领导的腾冲战役。

1944年春,阙汉骞升任第五十四军副军长。

继而第五十四军作为为远征军的主力空运印缅,援助盟军,其间南下率部力战,解密支那盟军之危。

稍后返回云南,准备滇西大反攻。

第五十四军当时所接受任务是攻取腾冲。

腾冲位于滇西边陲,西部与缅甸毗邻,历史上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

在西汉时称滇越,东汉属永昌郡,唐设羁靡州,南诏时设腾冲府。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

1942年5月,日军打到怒江边,腾冲沦陷。

当时日军不费一枪一弹,仅200多人就顺着这条路开进城内。

而在占领腾冲的两年间,日军利用这座石城的城墙,把它修成一座坚固的堡垒要塞。

又兼有来凤山作为屏障,两地互为依托。

日军准备了充足的粮弹,奉命死守至10月底以待援军到来。

1944年5月11日,第五十四军强渡称为天堑的怒江,随即进攻可称天险的高黎贡山。

山势险阻,时逢雨季,气候恶劣,日军工事据险而修,进攻甚为困难,历时40多天,才将高黎贡山之敌完全肃清,进抵腾冲外围,部队兵力已大量耗损。

腾冲外围有敌人坚固据点,依山就水,很难克服,苦战月余,进展不大。

阙汉骞决定先攻占来凤山,最后围歼腾城守敌。

7月26日午时,在空军掩护下,第五十四军以优势兵力向来凤山的日军5个堡垒群同时猛攻,血战3日,在付出重大牺牲之后攻占来凤山,旋即扫清南城外之敌,对腾冲城形成四面包围之势。

但是腾冲城墙全系巨石,高而且厚,城墙上堡垒环列,城墙四角更有大型堡垒侧防。

8月2日第五十四军先以云梯登城,但牺牲惨重,无法立足,继又利用中美空军的轰炸,将城墙炸塌十余处,从缺口强行登城,经12日激战,才将城墙上的堡垒群逐次摧毁。

8月14日,阙汉骞统率4个整师兵力从南城墙,突进市区,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

由于腾冲城内街巷稠密,房屋相连,日军利用民房家家设防、巷巷筑堡,战斗异常惨烈,几乎每前进一尺,都要付出惨烈的代价,正如国军会战概要所言攻城战役,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垣,由于牺牲惨重,不得不又将防敌增援的130师投入攻城战役,经42天的焦土之战,才将日本守军六千余人全歼。

不过远征军也伤亡一万七千多人。

而阙汉骞也因此得到了猛将之名,军事生涯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内战伊始,阙汉骞转战山东,又从山东调到东北后还没吃过大亏,因此颇有些骄横自负。

而其麾下的第五十四除了第八师和第一九八师两个主力师之外,还有范汉杰调拨过来的暂编第五十七师,以及原属廖耀湘的新六军的暂编第六十二师。

同时华北方面侯镜如兵团的第六十二军第一五一师也先期抵达葫芦岛。

阙汉骞凭着手中的这五个师,口出狂言说:总统亲来葫芦岛,比增加十万大军还强。

而蒋介石的督战官罗奇公也认为他们的兵力比解放军多两倍,拿下塔山不成问题。

因此阙汉骞不等侯镜如的援军到达,便于10月10日提前发起进攻。

但事实上中共东北野战军在锦西以北至塔山东南之大小东山,锦州以南至松山街附近村庄的30余里空隙地区之上集结了四、十一两纵队及热河独立第四师和独立第六师以一个炮兵旅,仅防御正面便有8个师的兵力,此外还有主力一纵作为预备队,兵力远比国军预期中雄厚。

唯一不足的是塔山虽然名义上是山地,但事实上无险可守。

塔山位于锦西和高桥之间,是北宁铁路上一个只有百户人家的小村庄。

村南有一条干枯的河滩,宽约30米,叫饮马河,北宁铁路经过处有个铁路桥。

塔山村地势低洼平坦,有公路通过。

从东海岸到白台山脚下,整个防御正面有8000米宽,看上去无险可守。

东面紧靠渤海,岸边有个小山包叫打鱼山,涨潮时就是个小岛,退潮后中间露出大片沙滩。

海岸线边上有两个小居民点,一个是高家滩,前边一点是亮窝棚。

塔山村以西地势渐高,有个海200多米的制高点叫白台山。

白台山连接虹螺岘山,就是连绵的丘陵地带了。

当承担正面防御任务的东北野战军四纵抵达塔山之时,阙汉骞的攻击前锋已经抵达了距离塔山很近的营盘车站。

仅有两天的时间用于构筑阵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