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魔王娇养指南 > 第1022章 国与国的纠缠

第1022章 国与国的纠缠

2025-03-22 06:33:10

千岁咦了一声:这小国君的病比你还重,又不是心疾。

好一会儿,宣王才缓过劲儿来,燕三郎即道:王上保重。

不妨事。

宣王捂着嘴,声音干涩而虚弱,老毛病而已,这几天又染风寒罢了。

燕三郎仔细打量着他,又听这同龄人问:对了,罪民一家如何处置?削去王号,怀王降为汤山侯。

司家内迁至汤山。

宣王有点失望:竟未株连九族?我王大婚,不想多伤人命。

两边又问答几句,颜烈还插嘴问了几句韩昭的近况,并且道:我亦曾在天望台与韩将军切磋过,惺惺相惜。

说到这里,似是忽然想起,是了,我听说你救过卫王性命,还不止两次?那是何时?不过是恰逢其时。

燕三郎自谦一句,心里有少许惊讶。

宣国距离盛邑数百里,中间还隔着广阔山脉,按理说消息往来不便,摄政王却掌握不少情报。

他这清乐伯只是个虚名,无官无职,本不该被重点关注。

惊讶之后就是警惕。

这恰好说明了,颜烈着重查过他,也即是说,颜焘的确和兄长事先通过气了。

否则,他一个小小的清乐伯,连官儿都算不上,哪里能劳动天子接见?护国公还是镇北侯时,我就随他平定凤崃山叛乱,又与当今天子一同北上,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国都盛邑,最后杀昏君于赤弩山。

颜烈动容,宣王听得眼中异彩连连。

当真是少年出英豪。

颜烈鼓掌笑道,清乐伯前途不可限量,假以时日,还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什么事儿?这话说得怪异,再说他才三十出头,正当壮年,谈什么老字?燕三郎和宣王一起看了过去。

不过颜烈面无异色,仿佛只是无心之语。

适才来过的风将军,仿佛和你也有交情?摄政王又问,她对你赞不绝口。

这厮的问题怎么无穷无尽?千岁不耐烦了。

我原是梁人,与风将军的丈夫相交莫逆。

燕三郎毫不客气抢黄大功劳为己有,也是他夫妇的媒人。

摄政王恍然一笑:竟有这一重关系?清乐伯年纪轻轻,却是交游广阔啊。

他还待再问,宣王忽然又咳了起来,称不上惊天动地,但就是停不下来。

颜烈提声道:御医呢?速来!偏殿的小门里当即有医官提着药箱子奔了进来,给宣王诊治。

内侍也快步去备毛巾和温水。

殿里人人都忙起来,只有燕三郎被晾在当场,默不吱声。

他看出众人是忙而不乱,显然宣王这病不是一天两天了,周围人心里都有数儿。

燕三郎方才仔细看过他的脸色,心里也有点谱了。

这时颜烈才对他道:今天就到这里,清乐伯请回。

既要游览安涞城,我派人给你领路。

说罢就去观顾宣王了。

不待燕三郎回话,领他前来的内侍已经上前一步:清乐伯,请。

燕三郎也知自己拒绝不得,转身走了。

风立晚还候在偏殿,见到少年身影出现才放下手中茶盏,站了起来:如何?无事,可以回去了。

……直到登上马车,往驿馆而去,风立晚才放下车帘:颜烈找你作甚?他想试探,我对卫国来说是不是无足轻重。

燕三郎心里亮如明镜。

如果他有份量,摄政王把他当回事儿,就不一定会由着颜焘胡来,毕竟外交无小事;反过来说,若燕时初只是无名小卒,颜烈又怎么会扫兄弟的兴致?很通透嘛,风立晚挑了挑眉:然后呢?这少年有什么应对之法?我夸大了些,又怕远水解不了近渴。

燕三郎冲她一笑,因此我把你搬出来了。

和大名鼎鼎的风将军扯上关系,颜焘也得忌惮些。

风立晚一怔,随后也笑了:就怕我的面子不够大。

顶用几天就行。

燕三郎不假思索,我在安涞城不会久留。

风立晚仍然提醒他:注意颜氏兄弟,这一对儿都不是省油的灯。

另外安涞城是童渊人的天下,他们在这里横着走都无人敢管,后头你也莫要惹事,省得授人把柄。

我知道。

燕三郎目光深沉,没有一点少年人的浮躁和不服,这一路走来,也见识过童渊人的跋扈了。

他给风立晚举了个例子:我们途经一个奚族的小镇,发现七八个童渊人将一对母女拖进郊外的野地欺侮,女孩最多不到十岁。

往来镇民埋头走过,好像没听见她们的呼救声。

我手下有人按捺不住,出手打残了一个,待要将剩下的也都打死,镇民出来求情了。

他们苦苦哀求,让我们饶这些作恶的童渊人一命。

燕三郎接着道,这七八个童渊人要是死在附近,他们整个镇子都要给这几人陪葬。

这是有先例的,还发生过不止一次,因此人人都深信不疑。

风立晚听得柳眉竖起,随后又长叹一声:是啊,这便是宣国。

也难怪它立国仡今,常有暴乱,又以今回西边的起义最大。

燕三郎低声道:我听闻童渊族和原先的奚国、铎国都有旧仇。

那是灭国之恨。

起先是这两国联手灭掉了童渊国,童渊人被赶出故乡,流离在外半甲子。

几代童渊人发誓要回返祖地、重现荣光,但均告失败,直至颜枭终于寻到强大的盟友。

拢沙宗?燕三郎博览群书,在盛邑,藏书阁是他去得最多之处。

陆地上大小势力的背景通史,他都了然于心。

正是拢沙宗。

风立晚面色凝重,颜枭从这个强大的玄门那里获得大量支持,重新拉拔起童渊族的队伍,愈打愈强,先后战胜奚、铎,成功复国。

复国不容易。

读史可以知兴替,是以燕三郎明白,这天下大小国家林立,可是灭国以后还能重新光复的,翻遍青史也难觅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