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皇子,众位幕僚一下都变了脸色。
这几年,大皇子被关在府中,几乎已经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五年前,巫蛊之事,死了一位五皇子,皇帝头痛频发,人心惶惶,一件事闹得沸沸扬扬。
皇帝雷霆手段处置了大皇子,收回封王,软禁府中。
几乎一夜之间,大皇子倒台。
也几乎一夜之间,随着皇帝的头痛消失,所有的恐慌归于平静。
但是,巫蛊之事人人谈之色变,这个时候把大皇子拉出来,怕是费时费力。
不过,当初大皇子的事,确实有皇后恒王的手笔,如果是大皇子出手,他们确实可以最大限度的置身事外。
大皇子,在这件事情里来说,确实是最好用的刀。
彭幕僚一脸不赞同,站了出来:大皇子?不行。
如果让大皇子出手,我们首先就要让大皇子出府,回到朝廷,只有他有希望有能力,才有动机。
若不然,皇后季家一样会怀疑我们。
但是,大皇子若回到朝廷,那我们岂不是前头解决了狼,后头又放出了虎?白忙活一场?大皇子是嫡子,也是长子。
当初有多得圣心,在坐的老人都知道。
而大皇子本身不仅有能力,在老百姓中的口碑也好。
这样的人作为对手,也不是好事。
走了一个君恒,来了一个君晟,对他们来说好处并不大。
李幕僚瑶头,不不不,大皇子可和恒王不一样。
恒王有皇后,有季家。
而大皇子什么都没有,消失五年,当初支持他的人早已经不见了踪影,当初他的那些政绩,也没有几个人会记得,相当于和外界脱离了五年,更别说他身上还有巫蛊之事。
哪怕他出世,无论如何都需要一点时间,这段时间,就是我们的机会。
只要筹谋得当,我们先让大皇子起势,再让大皇子对付恒王,恒王倒台,皇后肯定对付大皇子,届时我们从中周旋一二,就能让他们两败俱伤,而坐收渔利。
这样一来,胜算便全在我们这边。
李幕僚越说越起劲,心中暗道真是天助我也,他今日下午无意中看到的那本书,和眼前的情况不说一模一样,但是其中的三分相似,已经足够他做出这些推断。
仿佛醍醐灌顶,拨云见雾。
众人听着,都默不作声,但是表情里传递出来的意思,都觉得这件事或许可行。
大家齐齐看向首位上的君策。
李幕僚拱手,王爷以为呢?君策抬头,看了李幕僚一眼。
这位李幕僚,是他在学院里发现的苗子,一直跟在他身边,家人都在策王府。
从收集消息开始做起,慢慢的到了他身边幕僚的位置。
和彭幕僚一左一右为他分忧解难。
这些年的确为他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彭幕僚比较保守,有些事情,大家没有看到的问题,他却能够心细如发的指出来。
但是,却没有太多开拓性的想法,是比较老成,比较稳重的性格。
而李幕僚却恰恰相反,他年轻有朝气,想法多点子多,比起彭幕僚来,算是大胆,常常能另辟蹊径,提出好的建议。
眼下这一番话,确实是李幕僚能说出来的。
这一左一右,两人完全不同,想法互补。
虽然他们的话,他不一定听,但是确实开拓了他的思维,打开了解决事情的其他思路,这是二人对他来说,最大的用处。
在眼下这件事情上,也是。
大皇兄吗……若不是李幕僚提起,他一起半会怕是还不会想到要利用他。
刚刚听完李幕僚的那些话,他内心却是有了一个行动雏形。
没准这个办法真的可以完美解决摆在他面前的所有问题。
大皇子当初事情的真相如何,别人不清楚,他却是心知肚明。
若是大皇子真能出手,对于他来说,确实是一把很好用的刀。
在这件事里,简直就是他最好的替死鬼。
但是,大皇子的能力和影响,他也心知肚明。
若不然,当初皇后也不会处心积虑的废了他,而他这边也看准风向使了一把力。
这件事,他和君恒是利益共同体,哪怕后面斗得如火如荼,也心照不宣,没有把这件事拿出来说道。
若是现在自己要这么做,那就是打破这件事背后的默契。
默契……呵呵。
想到君恒,君策嘴角露出一抹冷笑。
当初陷害君晟的那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久,哪怕爆出来,那也是皇后和君恒首当其冲。
他在这件事情里面有恃无恐,没什么好怕的。
他就不相信,君晟若出来,君恒敢拿当年的事情做文章。
君策越想越觉得事情可行,仔细回想了刚刚李幕僚说的那些话,脸色逐渐放松下来。
他复而在椅子上坐下,看了一眼底下的幕僚,目光落在林老身上,开口问道:林老对这件事,怎么看?自从六月大雨事件,林老在君策面前露了脸,之后有什么事情,君策都会下意识的问一问,到现在几乎已经成了习惯。
林老和彭幕僚李幕僚都不一样。
林老说的话,要更有深度一些,每每都让他感觉,林老说的和他想的居然差不多。
有时候他几乎都要以为林老能看穿他的心思。
还有好几次,他故意反驳林老的话,林老也没有改变原来的建议,而后来的结果:林老说的都是对的,这让他对林老更为信任。
众人见状,都看向林老,心中却是明白:君策既然这么问了,肯定是心中也赞同的。
林老站出来,对着君策拱了拱手:回王爷的话,属下以为,李幕僚说的办法,可行。
釜底抽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君策目光直直的看向他,面露疑惑:哦?其实他心里从做了决定,就大约已经知道事情应该怎么动作,事情会向哪个方面发展,但是他还是想听听林老的意思。
林老开口,回答的话几乎都是顺着李幕僚的话说的,由此延伸:当初大皇子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属下也知道一些。
我们想要让大皇子出手对付恒王,首先必须要让大皇子知道当年事情的真相,就是皇后和恒王的手笔。
大皇子心中肯定知道自己是被别人冤枉的,只是奈何苦于没有证据,而且自己现在被关在府中孤立无援。
若是有能力,他一定会报仇。
这时候,我们可以给大皇子提供帮助,但是这忙不是白帮,我们得提条件,具体提什么,王爷心中自有定论,这样一来就能把大皇子收入我们的阵营。
就像李幕僚说的:大皇子知道自己被谁陷害,一朝得势,一定会不遗余力的反扑,我们再从中悄悄的帮助一二,必定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让恒王倒台。
无论大皇子用何种方法,恒王都难逃一死。
李幕僚说得对,到那时候皇后心虚,大皇子出手,哪怕怀疑到我们身上也无可奈何,因为前面有个大皇子挡着。
而大皇子被困府中那么多年,早已跟朝廷分裂,要站稳脚跟必定需要时间,我们可以暗中用这件事在皇后跟前烧一把火,让这火焰燃得更旺些,趁着皇后反扑大皇子,我们再将他们一网打尽……林老说完,大家都陷入了沉思,脑中都在想这件事情,如此这般的可行性有多高。
林老依旧站于下首,没有再多话也没有再补充。
从君策问他这个问题,他并没有说太多别的,而是直接给出了解决方案,直接把大家带入那个场景,直接给出行动路线,这比什么苦口婆心的劝慰都有用。
这是在无形当中,带节奏。
其他的人不会发现,前头的两个这会在事里一时半会也不会察觉到他这种做法有些许冒进。
等他们发现,事情已成定局,策王府已经踏上了这艘船,他们更不会说那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最多只会觉得自己胆子大。
只是,到那时,这件事,便已经板上钉钉。
还有他刚才话里话外都提到了李幕僚,每提一次,便看李幕僚一眼,一是为了提醒大家,这件事最初是李幕僚提出来的,跟他没有关系,他现在是顺带着提。
二是给李幕僚卖个好,年轻人总想着出头想着在主子面前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特别是像自己这样被主子认可的长辈,对他表示赞同,他一定会觉得沾沾自喜,这是被认同的意思。
更何况,李幕僚作为君策身边第一幕僚梯队的人,总是有些骄傲的。
话里话外提到李幕僚,并表示赞赏,是在变相的跟李幕僚交好。
不说别的,等下回他提出了什么建议的时候,若是李幕僚也赞同,言语上肯定会相帮几句,这就是同事间的相处智慧。
所有的点,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看似无意,其实每一步都是筹谋。
君策的目光从林老身上收回来,按照林老的提示去想,画面逐渐清晰起来。
再想到这些场景可能就会发生,结果对自己来说,只指向有利,他长吸了一口气,胸前一阵起伏。
君策掩住自己的激动,没有表态,而是看向幕僚们:这件事你们怎么想?回王爷的话,属下赞同李幕僚和林老的提议,这件事或许真的可行。
我们把真相告诉大皇子,大皇子一定会想报仇,但是他现在无权无势无地位,人还被困在大皇子府,只能借助外力。
若这个时候王爷帮了他,他一定会对王爷感激涕零。
他解决了恒王,我们直接把矛头对准他,如此,以后我们便再无后顾之忧。
其他的幕僚纷纷上前回话,都是一样的意思,表示赞同。
只彭幕僚还是持反对意见,觉得这件事的决定太随意了些。
君策垂眸,拍了拍桌子,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夜色更深了,冬日的夜晚,外头没有一点声音,越发显得夜色寂静。
君策一副垂眸深思状,他很认真的在考虑这件事情。
底下坐着的人,一个个屏声静气,大气都不敢出。
不知道过了多久,君策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茶,这才看向众人:这件事,容后再议,大家回去都好好的想一想,左右也不急于这一时,等使臣的事情过去,再来商讨。
他总觉得这件事情没那么简单,好像自己忽略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他不敢轻易做决定,也不想失去一个这么好的契机,便想着先观望观望,过两日再想一想,没准会有新的发现,总之,小心驶得万年船。
彭幕僚一下松了一口气,从椅子上站起来,对着君策行礼,率先开头:王爷英明,此事事关重大,确实大意不得。
君策知道彭幕僚什么性子,只点了点头并没多话,看向李幕僚。
李幕僚有些看不上彭幕僚的畏首畏尾,虽然彭幕僚向来如此,但这一回的事情,他还是很有把握。
彭幕僚还是如此,他便对彭幕僚有些不满了。
只是不满归不满,他也没有在君策面前表现,只言语间还是带着坚持:王爷,属下以为,大皇子是最佳人选,若王爷觉得可行,还是趁早筹谋为好。
这件事做成了,北燕那边的交易也就无所谓了,那时,朝中根本没有可与王爷抗衡之人。
其他幕僚一听到北燕,都点了点头,赞同李幕僚的话。
釜底抽薪,一劳永逸。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多大的诱惑。
而且还摒弃了北燕那边那么危险的事情。
哪怕是死,比起通敌叛国被诸九族,他们更愿意是因为筹谋失败,技不如人。
通敌叛国那是愧对列祖列宗,到地下去了,他们都没脸见自己的族人。
君策嗯了一声,也没有多话,看向林老。
林老出声:属下以为,王爷想得确实周到。
属下的态度和李幕僚一样:这件事情可做。
但是倒也确实不急着这一时,等一等缓和些影响也不大,属下赞同王爷的想法。
嗯。
君策点点头。
这件事到这里,后面没有人再提起,除了李幕僚有些不甘心的看了众人一眼,最后也只能摇了摇头。
大家就明日的太后寿辰商讨了一些事宜,才各自准备散去。
只是人还没走,前头便有人来传话:王爷,有新消息,我们的人发现东晋有人半夜去了恒王府。
君策一听,眉头皱起:东晋?谁?十三公主。
十三公主好好的去恒王府做什么?第417章 这才应该是够资格站在他身边的女人传消息的侍卫低头:属下不知。
前头来的消息,只说刚刚过了亥时没多久,十三公主便悄悄的出了使臣别院。
去了恒王府。
是从恒王府的侧门而入,那道侧门早早的有人在候着,见着十三公主,似乎并不惊讶,直接便把人放进去了。
对方做得很小心,前头派出了侍女假装十三公主出门,是底下的人疏忽,忽略了前面那位,才误打误撞守到了后头那位真的。
十三公主身着恒王府丫鬟服饰,若不是咱们的人一路跟过去,夜色下,盯着恒王府的人也只会以为只是恒王府的下人,不会想到是东晋的公主。
恒王府周围盯得紧,我们的人不敢贸然进去,但是我们里面的眼睛传出消息说,十三公主进了恒王府没多久,原本在书房跟底下人讨论事情的恒王离开了一会儿,回来面带笑意,甚是喜悦。
底下的幕僚们听到这里,俱是一惊,忍不住出来说话。
东晋?难道说,恒王勾结了东晋?另一人立马接话:东晋别的没有,却甚是富庶,东晋经商者众多,不仅周边番国,还有三个大国,都有生意来往。
若是他们合作,恒王不仅能得到钱财,而且还能利用这些经商赚钱铺消息的路。
恒王倒是好打算。
王爷,这件事我们得阻止,无论他们是以何种目的合作,我们都不能再给恒王找帮手。
王爷,你说恒王最近这么邪门是不是里头有东晋的原因?要不然怎么是刚好这段时间,若不然东晋公主怎么半夜去了恒王府,而且恒王府还有人替她开门,这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原本就有来往。
还有这位东晋九皇子,听闻东晋九皇子,非常得东晋皇帝的喜爱,一直看重得跟眼珠子似的。
今日他进宫面见陛下,说的是:来大周游历,最近才偶然得知有使臣来的大周,所以才来京城拜见陛下。
这话谁信呢?他若是个不受宠的皇子,那肯定什么都不知道,他作为一个受宠的皇子,若东晋有使臣前来,他必定第一时间便会收到消息,由此可见,这位东晋九皇子在说谎。
是,这位九皇子来了京城,没有先入宫觐见陛下,而是先去了逸王府,而逸王随后就把接待使臣的事交给了恒王,若说东晋九皇子不是恒王的说客,没有帮着恒王,我都不相信……这些事情不说,还想不到一起,但是这样一说,好像每一样都能串到一起。
众人细思恐极。
君策听着大家的分析,脸色更是阴沉。
那种对事情掌控的无力感,一下子浮上心头。
这么大的事情,他们现在也只探听到一点点蛛丝马迹,他根本不知道他们背后发生了什么,甚至连他们之间有联系,他半点都不知道,这种未知的恐惧让君策陷入恐慌。
仔细盯着东晋使臣别院,还有恒王府,若他们再有下次见面,尽力探听到他们究竟说的什么内容,本王要知道老四到底干了什么?是。
侍卫退下,众人面面相觑,君策也没了再讨论明日寿辰的心思。
往日,太后寿辰,他必定是要跟君恒明里暗里比较一番的,但现在,对比于眼下发生的,其他都是小事。
眼前的大事,是现在的君恒,让他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他不能坐以待毙。
君策掩住心中的焦躁,看向幕僚们:你们都下去吧,明日皇祖母的寿辰礼,一定不能出错,你们三位留下。
其他幕僚明白君策这是要把彭幕僚李幕僚和林老三人留下来商量要事。
应了一声是,齐齐退了下去。
屋子里只剩下了四人,宽敞的书房,气氛凝重。
对这三人,君策没有藏着掖着:你们觉得,东晋会和老四合作吗?彭幕僚先开口回答:这件事不好说。
不过恒王似乎并没有什么东晋看得上眼的东西。
而且来的这位公主,我们之前也查过,在东晋并不受宠,是一个透明的边缘人物。
李幕僚出声提醒,那还有九皇子呢,东京使臣也来了几日了,我们一直盯着恒王府,但为什么是今日十三公主去了恒王府?跟东晋九皇子的到来,究竟有没有关系?林老也开口说到:若是他们二人真有什么勾结、合作,必定不会让外人知道他们的合作内容,我们只要知道东晋和恒王府有不可告人的联系,他们的联系一定是对我们有威胁的。
李幕僚:是,属下也是如此认为。
管他们合作了什么,对我们来说,对王爷来说,一定不是好事。
彭幕僚没有接话,而是把刚才侍卫说的话,仔仔细细的想了一遍。
若真的是东晋和恒王有联系,照理来说,应该是东晋九皇子去才合情合理,怎么还让东晋公主去了呢?还深夜前去,从侧门而入,万一被人发现,东晋公主的名声可就毁了。
李幕僚想了想:十三公主去见恒王,有没有可能是恒王骗了十三公主呢,有没有可能九皇子根本不知道。
毕竟十三公主少不更事,恒王若有什么心思,骗骗小姑娘也很有可能,若不然实在说不通,为什么去的是十三公主。
林老面露疑惑,问道,你是说:和亲。
李幕僚愣了一下,他还没想到和亲这件事情上,但经过林老这么一说,好像确实是,他想到什么,接着林老的话讲:王爷,不是没有这个可能,恒王妃刚刚去世,忠勇侯府又回了老家。
皇后倒是张罗着替恒王新选王妃,身份低的皇后看不上,身份高的谁愿意这个时候把自家女儿往火坑里推。
除非局势明朗,否则这恒王府的人选怕是很难定下来。
对于这件事皇后很是生气,但是也无可奈何。
恒王妃的位置悬空,其他也没有合适的好人选,这个时候恒王如果娶了东晋公主为恒王妃,虽然不至于说得到整个东晋的支持,但是有一个大周的皇帝是自己的女婿,想来东晋皇帝也会很乐意,并且为这个目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林老接话:怪不得上一回使臣宴会上,恒王把西凉和北燕贬得一无是处,明里暗里把他们敲打了一番,而且话里不带脏字,北燕和西凉就是想反驳也不能,只能生生的受着。
三国使臣,挤兑其中两国,那么剩下的那一国,又是扮演了什么角色?原来不仅是做给陛下看的,还是做给东晋看的,想来那就是恒王给东晋的投诚信吧。
林老的话拉扯了几句恒王在使臣宴会上的高光时刻,君策想到那一幕,心中很不是滋味。
彭幕僚越听越觉得事情复杂,脸色又凝重了好几分:怕是对方早就布了局,这会儿正一步一步的走在局面上。
只是,恒王何时变得如此聪慧?彭幕僚看向君策,一脸担忧,王爷,无论如何,这件事对于我们来说是大不利。
先不说恒王无论是和东晋九皇子合作,还是要和东晋公主和亲,就说他们有那么多的联系,我们竟然一无所知,这件事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恒王已经不是当初的恒王了。
就连他现在表现在我们面前的幸灾乐祸得意忘形,我们都不知道他是真的性情如此,还是演戏给我们看,好麻痹我们。
王爷,这恒王,越来越可怕了。
不得不说,彭幕僚这畏首畏尾的性子,说出这么危言耸听的话,在这个时机里面,还真让君策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若这话是李幕僚说的,君策可能还没那么着急,但这话是彭幕僚说的,他不敢掉以轻心。
这件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彭幕僚低下头,没有说话,因为这件事事发突然,他根本想不到怎么做才能万无一失,才能保全他们这边的人,才能不出差错,越是如此,越是小心翼翼,想的也就越多。
君策看向林老,林老也面露纠结,但到底还是开口了:王爷,属下以为,这件事我们只能先观望。
事发突然,我们现在做什么都怕是不对,只能先搞清楚他们究竟要做什么,才好做出应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若是贸然出手,怕是结果并不会太好。
只是,恒王和东晋公主和亲一事,属下是不赞同的。
若是像李幕僚说的那样,这件事东晋并不知道,只是恒王欺骗了东晋公主,那又另说。
我们直接阻止就好了。
李幕僚听到林老最后这一句,想到什么,立马接话道:王爷,其实无论他们做了什么,咱们都可以用十三公主作为突破口。
等下次十三公主再去恒王府,咱们直接把这件事曝到明面上来,陛下允许底下人有小动作,但是绝对不会允许有人私底下和外臣来往过多,更何况这个人是皇子。
到时候,恒王就是有一百张嘴都说不清,陛下有了怀疑,绝对不会同意和亲,也能借机敲打东晋,让东晋不敢动作。
管他们之间有什么,咱们先一力破坏再说。
李幕僚的话,让君策抓到了这件事情的重点。
既然不知道君恒要做什么,那就不知道,破坏就好了。
彭幕僚听完,想了想,也点点头。
若出面的是东晋九皇子,他们绝对不能轻举妄动。
这件事他们已经失了先机,只能最大限度的去了解事情的全貌,再作出应对才是对的。
但是,出面的是十三公主,性质就不一样了。
到最后他们有许多说辞可以解释。
君策:嗯,就这么办,让底下的人盯紧了,一有动静,即刻来报。
对于这件事,他得到的消息并不多,意识到这一点,让他心中有些抓狂。
但面对眼前这三人,他到底维持了表面的平静,作为上位者,喜怒不形于色才是对的。
等三人走后,已经是子时了,君策站在书房的窗口,看着天边挂着模模糊糊的上弦月,想着近日发生的事情,内心一阵烦躁,毫无睡意。
事情多,压力大,人就容易胡思乱想,君策喝了一口茶,让自己冷静下来。
他重新坐回案台前,侍卫来换了烛灯,屋子里亮堂了几分,但他的心中依然一片阴霾。
君策翻看着之前传上来关于东晋的消息。
没有任何和恒王府的交集。
这只能说明一件事情:就是君恒已经有能力避开他的耳目,做一些事情。
虽然早就有这样的猜测,但是当证据摆到面前,君策还是觉得很难接受。
他一点一点的查看,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细节,企图找到蛛丝马迹。
过了三更,管家送来了一碗参汤。
君策看了一眼窗外,上弦月已经不在了,夜色漆黑如墨,他起身动了动胳膊。
看着桌上冒着热气的参汤,心中想着,这时候,若身边有一个懂政事的红袖可以替他分忧,那该多好。
可惜他身边的女人,都半点没有这方面的天赋,那些侍妾更是只知后宅争风吃醋,两位侧妃倒是大家闺秀,但也只知琴棋书画附庸风雅,对政事一窍不通,觉得枯燥晦涩难懂。
他偶尔与她们说起这些事,要么只是附和他两句,要么什么都不说,也说不出来。
他脑中出现了一道声音,在策王府,他和苏雨澜的计划失败,那个人条理清晰,把陷害她的苏雨澜揪出来,骂了个狗血淋头。
何时该说话,何时该退让,何时该出头,都拿捏得刚刚好,倒是一个好苗子,可惜了。
还有郡主府门前那一遭,神情冷静,竟没有被自己的亲人牵着走,又半点不怵威胁,对于苏雨澜的打压,毫不留情的反击回去,干脆利落,丝毫不拖泥带水。
还有上一回,他在街上拦住了她,面对他不卑不亢,半点不给他面子。
面对权贵,她没有卑躬屈膝,也能不折不挠,不卑不亢。
这才应该是站在他身边的女人。
这样一个人,若是能为他所用,成为他的人,那该多好。
那必定是他的一大助力。
君策这时候想到绾宁,全都是她的好处,她冷静自持,不畏权贵,身份尊贵,貌美倾城,举手投足都让人赏心悦目……十二月十二……还有三十三日。
君策脑中想着,这三十三日,他能否让她成为自己的人,且心甘情愿的为他所用。
今日,李幕僚说要用大皇子去对付恒王,把策王府抽身出来,让他们两方去斗,而策王府坐收渔利。
他当时想的是:最好也能让君逸成为炮灰,消失得无声无息……君策喝了参汤,倚靠在榻上,听着外头传来四更的锣声,闭上眼睛眯了一会儿。
迷迷糊糊中,好像做了一个梦,梦里:全是苏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