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目光凝固在她的身上。
女君要往匈奴?他问,声音不辨喜怒。
正是,伏惟陛下恩准!徽妍重复道。
皇帝的眉梢微微扬起,似有几分玩味,你往匈奴,是怕朕那些兵将一时心血起来就灭了王庭,还是担忧蒲那与从音?徽妍仍跪在地上,答道,禀陛下,妾乃阏氏女官之长,今王子与居次有难,妾出力营救,义不容辞……你跟着去,可做什么?皇帝打断她的话,冷冷道,漠北动乱,去到就是刀兵恶战,你跟着去,是你救别人还是别人救你?妾虽无力参战,但也绝不会拖累他人。
徽妍忙道,陛下,妾在王庭八年,通晓匈语,亦熟知各部之事!而王师入漠北,除了杀伐,还要与各部打交道,妾可为参谋!皇帝看着她,有些啼笑皆非。
他走到她面前,看着她,忽而道,王徽妍,你见过杀人么?徽妍愣了愣。
皇帝不紧不慢:敌我相接,刀剑进去便是惨嚎,鲜血泼面,人首断肢散落一地,无论你是何人,都逃不过你死我活的厮杀,半点道理不讲。
你想过么?徽妍面色一白,却没有退缩。
禀陛下,她说,妾想过,妾亦见过,也做过。
轮到皇帝愣住:什么?四 年前,左谷蠡王叛乱,趁阏氏往离宫避暑之时,欲杀阏氏以绝乌珊与汉庭之好。
当时蒲那王子不足两岁,统共不过百人,被数倍暴徒围困宫帐之中,援兵来到之前, 妾用弩射杀了两人。
徽妍神色恳切,眼眶中已经泛起了泪意,陛下,妾正是知晓厮杀何其残酷,才自请往匈奴。
阏氏待我等侍臣有大恩,王子与居次身处险境, 而妾安居中原,将来有何脸面到黄泉下去见阏氏……她越说越激动,声音忽而一哽咽,不能言语。
皇帝注视着她,没有立刻接话。
徐恩,听到了?少顷,他看向徐恩。
徐恩忙道:听到了。
让郑敞去安排吧。
他吩咐道。
徐恩讶然,张张嘴,但看皇帝神色不似说笑,忙应了去办。
徽妍没想到皇帝会答应得这般痛快,转悲为喜。
谢陛下!她再拜行礼。
左谷蠡王之乱,当时中原亦动荡,却是朕忘了。
皇帝道,唇边露出笑意,女君情义深重,不吝生死,朕甚感欣慰。
徽妍忙擦擦眼角残留的泪水,道,妾自闻知此事以来,心中焦虑,夜不能寐。
此去匈奴,虽知出力绵薄,且道路凶险,但只要能救出王子与居次,妾亦无憾。
皇帝缓缓道:女君可想过,若王师未及救出,或他二人现下已罹难,又待如何?徽妍心绷了一下,抬头,正遇皇帝平静的脸。
她沉默了一下,答道,禀陛下,妾以为无论何事,难免有隐忧。
可若想着坏处而不为,无异因噎废食。
无论王子与居次是否在世,妾都要将他二人寻到。
皇帝注视她,若有所思,却没再多言,颔首,如此。
************************徽妍到了长安之后,就直接去了大鸿胪府,然后又去见皇帝。
从未央宫出来之后,她没有去周浚和王缪的府上,而是吩咐驾车的家人,到驿馆中过夜。
家人十分诧异,徽妍却不解释,让他照办。
她并不想让王缪与周浚得知她明日就去匈奴,他们会如何反应,徽妍不用想也知道。
她知道戚氏的吩咐,也没有告诉张挺和跟随自己来长安的家人,她心意已决,告诉他们,只会徒增烦恼。
夜里,徽妍在驿馆写了一封长长的家书,细述情理,向母亲告罪。
第二日,天还未亮,就有馆人来敲门,说有人来寻她。
徽妍忙出到驿馆前,只见一辆马车已经等候在了那里,跟着两三从人。
一人身着期门武弁之服,向徽妍行礼,在下奉郑中郎之命,来接女君,请女君登车!昨日在宫中,郑敞与她约定了出发时辰等事宜,如今,正是不早不晚。
徽妍还了礼,看向身旁一脸不明所以的家人。
女君,这……这是……他支支吾吾。
徽妍没回答,将家书拿出来,递给他,此书交与母亲,此事前后,我俱已说清。
替我告知她,我此去,万事皆会小心,归来之后,必负荆请罪,任她责罚。
家人面色不定,接过那家书,唯唯应下。
徽妍看着他,片刻,不再耽搁,转身登车。
天才蒙蒙亮,章台宫前,军士已经集结。
北军发万人往朔方,皆骑兵。
领军的是卫将军杜焘,徽妍被安排在将军幕僚之中。
杜焘来检视的时候,看到徽妍,露出讶色。
替徽妍驾车的从人忙解释,他明白过来,脸上玩味的表情却没有收起。
军中从无女子,他坐在马上,居高临下地看着她,女史切莫以为是个闺秀,便可得优待。
徽妍毫无惧色:将军放心,妾既敢来,便从未想过要优待。
杜焘微微扬眉,不再管她,策马自往别处。
从长安到朔方路途遥远,为不致耽搁,车马先行。
万蹄踏过,犹如滚雷,大道上尘土漫天。
徽妍回望长安,只见高高的城墙矗立着,越来越远。
正如八年前,在同一条道路上,她离开家人,奔赴塞外。
只不过那时是被迫,而现在,是自愿。
夜里歇宿时,是在野地里。
徽妍坐在毛毡上,从包袱里拿出一把匕首来,拔出鞘,只见锃亮如故。
她看了看,取出一块巾帕,慢慢擦拭。
女君还带了兵器。
一个悠悠的声音传到耳中,徽妍抬头,却见杜焘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过来,站在她身旁。
徽妍向杜焘一礼,答道,正是。
自己买的?非也,此乃妾父所赠。
徽妍道。
杜焘了然。
昨日在殿上打过交道之后,他曾打听过徽妍的来历,知道她的父亲就是先太子太傅王兆。
杜焘当年不过是个低等外戚子弟,对王兆没什么大印象,听了这话,也并无多大想法。
女君预备做防身之用么?他问。
正是。
不瞒女君,此物最多能自刎。
杜焘莞尔,说罢,礼貌地行个礼,施施然走开。
徽妍哑然,看着杜焘离开的身影,再看看自己的匕首,少顷,继续擦拭。
……匈奴大多是化外之人,你随身带着,将来若遇了危险,可凭它自保。
当年她临行时,父亲将这匕首给她,曾如是说道。
如他所言,在匈奴八年,徽妍一直带着。
不过,至于唯一一次曾经用到它。
那是在左谷蠡王之乱时,叛军围攻离宫,眼看暴徒要杀进来,众人又害怕又紧张,侍婢们都哭了起来。
徽妍那时也害怕得要命,把这匕首拔出,心里却想着,万一那些恶徒冲进来,她宁死也要保住清白。
可想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
等到真的有人冲进帐来,徽妍却拿起了一名死去侍卫的弩,射出一箭又一箭……那物什她只看人用过两三回,没有亲手试过,可到性命攸关之时,她却一下就上了手,并且还杀了人。
那次算是有惊无险,因为接着,郅师耆就领着救兵杀退了左谷蠡王,救出了她们。
也就是那之后,郅师耆开始说要娶她。
徽妍自然没有答应,但是从那以后,她也明白,自己纵然失望、不如意,也从未丧失过生存之念。
而自己的勇气,远比她以为的要大;能做的事,也比她以为的要多。
看着光可鉴人的刃面,徽妍又不禁想起父亲,还有弘农的家人。
……戚夫人不知晓此事,对么?你不怕他们忧心?昨日,皇帝曾经这样问她。
徽妍沉默了一下,道,妾别无他法。
陛下,妾在匈奴时,日夜思念家人,而阏氏成全了妾的心愿。
如今逢此变故,阏氏若在世,必不顾一切护儿女周全,妾也要成全阏氏心愿。
*****************事情紧急,大军每日天未明即开拔,天色全黑时才歇宿。
徽妍的车夫,叫班启,是个在宫中做杂役的宦者,都徽妍很是和气。
她是女子,逢着歇息时,总有不便之事。
班启很是帮忙,替她遮掩时,大大方方。
徽妍从前也曾长途跋涉,且不止一回,却不得不承认,这次出门最是舒心。
她问班启:你从前侍奉过宫眷么?当然侍奉过。
班启说,从前先帝有个十分宠爱的赵婕妤,小人还替她驾过车!说罢,笑笑,不过她们都不如女君好说话。
徽妍莞尔,又问,郑郎中怎会派你来驾车?你可知此番去的是匈奴?自然知晓。
你不怕?怕甚!这么多北军军士跟着,可都是精锐!班启说罢,瞅一眼周围,低声道,不瞒女君,小人在宫中是早腻烦了。
正巧郑郎中说,女君曾在匈奴八年,此番再去,是要立大功。
小人跟着女君,定也能加个爵得个赏赐!徽妍赧然,忙道,我曾在匈奴八年不假,可这次未必能立功。
当然能!班启道,女君莫骗小人,宫中都知晓了,昨日女君在宣室殿舌战群臣,陛下便是听了女君的话才决意出兵。
陛下是何等人物?从登基前去平羌乱开始,就从未打过败仗!徽妍无语,相似的话,她这几日也在别的许多人嘴里听到过,有杂役也有军士。
皇帝对于他们而言,似乎已经超越了陛下二字,他们对皇帝,简直崇拜得盲目。
不过皇帝的战绩,徽妍自己也是清除的。
作为一个天子,恐怕只有开国的高祖皇帝亲征比他多,并且从无败绩。
徽妍想着,忽然很希望皇帝此番也能亲征,最好大军一到,混战的匈奴各部就乖乖停战,把蒲那和从音交给她。
别做梦啦。
心里一个声音道,徽妍苦笑,不再去想。
长途奔波,十余日之后,大军终于到了朔方。
除了长安的北军军士,从各地抽调的军队,加上朔方精锐,往漠北平叛的王师共有五万人。
而维持补给和辎重的后军也人数众多,徽妍从幕僚的议论中得知,此番征伐,调集人数足有十余万。
从决定平叛到现在,也不过半月,短短时日,便拉开了如此架势。
徽妍从前在王庭的时候,也曾见识过乌珊单于与他人摩擦,召兵待战,知晓其中准备不易。
徽妍以为,杜焘是主帅。
但无论在路上还是到达朔方,每每商讨事务,主帅之位却是空的。
她私下向幕僚询问根由,却被告知主帅未至。
徽妍诧异不已,直到第二日清晨,号角响起,一队人马开入城中,她才恍然大悟。
一人立在战车之上,身着金甲,众人见到,皆欢欣鼓舞,高声呼喊行礼。
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