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2025-04-01 16:53:51

刘王氏也是想念了外孙谢知源,听儿子三郎这般一讲后,也是跟着转移了视线。

母子二人又是谈起了今天同样拭儿礼的谢知源。

等到了谢府时。

果然不出所料,谢府这会儿也是宾客满堂。

刘之烨是男子自然是在谢府的前院里,参加了男客们的宴会。

至于刘王氏则是在小丫鬟的引路下,去了后院之中。

刘王氏跟谢府目前的主母谢王氏这一位堂姐妹说了话儿。

不多时,她也是瞧见了女儿王遂娘的到来。

谢王氏自然懂得给别人留了空间。

所以,刘王氏得了机会,就是与女儿王遂娘私下里去谈话。

当然,这之前,刘王氏好好的瞧了瞧她的小外孙谢知源。

刘王氏心情好,她说道:真是一个俊巧的小郎君。

夸了自己的外孙,刘王氏是夸得自然。

王遂娘也是高兴着。

毕竟,儿子满周岁了,拭儿礼多大的事儿啊。

这等喜庆时,她满面笑容,春风得意。

打从生下了儿子谢知源后,王遂娘也算是在谢府里站稳了脚跟。

如今的情况,就是背靠着嫡婆母谢王氏这个名义上的姑母,又有夫君谢绍的宠爱。

在谢府里,王遂娘过得如鱼得水。

至于夫君谢源的生母钱姨娘?在瞧着亲孙儿谢知源的份儿薄面上,钱姨娘对王遂娘那是客客气气的。

这一套婆母倒也是相乐融融。

娘别夸了知源。

小孩儿可不能多夸了。

嘴里这般讲,王遂娘还是笑得开心。

真是巧了,今天知源和他的表弟们叔玉、季玉,都是同一天的拭儿礼。

娘你是受累了,来来回回的奔波。

王遂娘自然明白的,今天她的母亲刘王氏肯定累得紧。

刘王氏却是摇摇头,说道:不累,不累。

哪怕年年如此的来回奔波,娘也欢喜。

刘王氏自然盼着多子多福的。

所以,她对于孙儿、孙外们的拭儿礼,来回奔波也没一点儿累的感觉。

那心气儿,叫一个精神抖擞。

……听到亲娘此话时,王遂娘却是面色微微一动,她的嘴皮子轻轻一抿,似乎想说些什么。

却又有点儿难开口的模样。

怎么了?可是出了什么事情。

刘王氏对于亲生女儿王遂娘那是了解的。

这会儿,她直接就是开口寻问了。

母女之间,哪有什么真正的隔核,刘王氏问了。

王遂娘还是打发了屋中侍候的仆人,尔后,才是小声的与母亲刘王氏说道:娘,女儿当初在宫里时,落了一胎。

这些年了,也是娘多费心思,让女儿好好调养,才是平安的生下了知源……其实,女儿应该知足了。

好好的养大了知源,将来盼着知源娶妻生子,让女儿抱上了孙儿。

王遂娘说了这话。

虽然,没明白的说了什么。

刘王氏是过来人,一下子就是听懂了。

你……刘王氏握了女儿王遂娘的手,小声问道:你可是生知源时,伤了胎宫?王遂娘见母亲刘王氏说得明白,她没隐瞒了。

我专门请为我调养的太医,暗中诊过脉了。

我这一生,许就是只能有知源一个孩子。

王遂娘说了她得到的答案。

刘王氏先是眉头一皱,尔后,又是松开。

你和女婿有了知源,那么,遂娘,好好的养大了知源。

将来只要知源有本事,能你给争了气。

一个孩子养得好,比那些败家子儿的一堆都强。

刘王氏这般安慰了女儿。

娘放心,女儿这些日子也是想开了。

王遂娘点点头,她道:如今又得娘的开解,女儿心底也是踏实了。

母女二人又是谈了一些事儿,倒也是移开了这一个话题。

这一日。

谢府的拭儿宴上,刘之烨也是认识了一些大人物的小跟班。

没错,就是小跟班。

刘之烨有自知之明,他能围结的人物,肯定得合乎了他目前的身份。

人嘛,还是要懂得小圈子,那是要拿捏好了自己的分寸。

这点上,刘之烨是一个务实之人。

也因为如此,在建业城的外城北区,刘之烨好歹是人脉更充实了。

衙门里,也是来来往往的,更加多了一些关系。

太元七年,秋慢慢过去了。

入了冬时。

天凉了。

彼时。

遥远的几千里之外。

东屠岛,东屠国。

刘长石乘船归来。

他这一行,在初秋时,是载着货物北行。

从大魏朝的治下,一路北上,前往了大草原。

要说,人这一辈子,还真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当然,刘长石本人是读了许多书,这一回,更是行了几千里路途。

算上来回,加上海路的话,还真能凑合个万里征途。

水分嘛,肯定有的。

大王万胜,大王万胜。

……归来时。

除了收获的马匹与物资,刘长石更是带回来了许多的人口。

是的,就是人口。

在这个时代里,人口意味着战略资源啊。

毕竟,在交通全靠走,通信要靠吼,取暖抖一抖的时代里。

人口意味着,更多的未来啊。

别看东屠国小,四百余里的地盘。

可这些地盘,三千余户,还真是开发不了整个东屠岛的地盘。

刘长石想要发展了东屠岛,想要走上了更良好的循环经济,那人口自然是越充实,未来就越有希望啊。

夫君辛苦了。

来迎了归来队伍的王后付明月,一见到了风尘扑扑归来的夫君刘长石,那是满面欣喜。

可在众人面前时,她又是显示了她的贤惠端庄。

轻轻的福礼。

夫妻之间,默契自然有。

更多的,还是一起与欢呼的民众,表示了高兴。

贸易的收获,可不是贪入了东屠国王与王后的私人腰包里,而是公私分明的入了国库与王库。

整个东屠国目前的情况,那是集中起来办大事儿。

所以,更多的时候,还是整体的规划。

为何如此?不外乎了,人口太少了。

走,咱们回家。

家,心安处,即是家。

刘长石发现,东屠国这一片小地盘,也是他的家。

在大魏的治下,不管是繁华的城池,还是凋敝的村庄,刘长石对那一片土地,少了一种归属感。

到了大草原时,刘长石更发现了,那里的胡人其实挺好客的。

至少,对他这等冒充了商贾的人,胡人们非常的好骗。

是的,就是好骗。

不管是盐,又或是茶,那真是相当抢手的物品。

至于胡人们更想要的兵器?抱歉,那东西刘长石也缺啊。

要知道,以东屠国目前的小盘子,刘长石也缺了好钢好铁,他的火绳枪更新换代计划,一直就是计划而矣。

无它,力量不足罢了。

好,回家。

付明月听到了夫君那浓浓的感觉里,那一个字眼儿家。

在这等初冬之时,她的心底也全然是暖意。

当晚。

夫妻二人在国宴后,又是一起小酌一回。

果酒之香,香得纯粹。

二人饮酒,更像是品了温馨的时刻。

夫君,北行一趟,你可是下了决心吗?付明月如此问,自然是有原由的。

小小的东屠国,它有前途在东屠国王刘长石的手中,他就像是这一艘名叫东屠国的船的舵手。

前进的方向,得舵手来操控了。

是驶向了光明的未来,还是撞上了冰山?这可得刘长石这一位舵手,把握了分寸与方向。

嗯,已有决断。

刘长石不隐瞒,肯定的回了话。

什么决断?东屠国的起家靠什么?它的前身就是海贼嘛。

虽然,如今换了一名叫海军。

可这个在东屠国的某一些老一辈的眼中,这个只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活。

目前的东屠国,在垄断了东海上的贸易。

简单的说。

那就是收了过路的保护费。

当然,对于某些不给保护费的,东屠国的海军也不介意,再扯了旗帜,挂了海贼的名头又去快乐的抢一把。

为何?东屠国需要了贸易。

同时,也需要了利益。

海上,东屠国有火绳枪的进阶版本,那可以叫一下小火炮了。

总之,在这个时代里,还是非常有技术优势的。

毕竟,这个时代的海贼更多的是接舷战。

有小火炮的热武器的威力,暂时东屠国的海军没遇上了天然的敌手。

在东海称霸,那是有基础优势的。

可大陆之上的强国却不同,他们是有更多的人口优势。

像是人口众多的大晋朝、大魏朝,那不光有水师,同样是有非常多的禁军、郡兵。

特别是大魏朝,那部族的军队更是有利害的骑兵。

这等南北对持的大国,东屠国惹不起,只能乖乖的当了贸易的小藩国。

不提大晋朝、大魏朝。

便是高丽、南韩、新罗、日出等国,东屠国这等小海岛也是招惹不起的。

至少,想靠岸了,都得换了大晋朝的牌子去贸易了。

若不然,铁定就是给这些东边国家的衙门送了人头去。

在高丽、南韩、新罗、日出等国,东屠国的名声,最近也是传扬开了。

总之,并不太得到了友益。

当然,这后面煽风点火的,就是新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