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2025-04-01 16:53:54

这个春末。

奉国公爵萧仲玉病了,他病了,所以他不知道外面的消息。

等春过了时。

萧仲玉知道了,高丽使节团已经离开了。

当然,那一位美丽的和淑公主离开了。

至于那一位公主殿下的师傅仙清子,却是永远的深眠在了东屠国京府道的某一处土地下。

谁人动的手?能在东屠国里动手的人,自然是王室的供奉。

这等消息余大海这一位暗卫司的首领自然不可能独断专行,他不过是奉了上令。

至少,得了秘报的东屠国君王刘长石是非常高兴的。

在他瞧来,这不过是小小的教训。

在告诉了高丽国的使节团小动作太多,要被斩了手脚的。

刘长石的意思就是那么的明显,表达了东屠国的意愿。

入了夏。

天热了。

萧仲玉这一位奉国公爵病好后,就是请了假。

他准备游历一翻,到京府道四周去游览一翻。

你确定了吗?荣娘是舍不得儿子的。

奈何儿子心意定了,她倒也不好真的阻止了。

求母后成全。

萧仲玉觉得汉京城的气氛,他暂时不想待了。

也许出去走一走,见识多了,他更舒坦一些。

想着儿子前面病一场。

尔后,荣娘从长子伯玉那儿听了一些消息。

到底心疼了儿子,荣娘最后同意了。

只叮嘱了儿子,外面多有不便,一定得照顾好自己。

萧仲玉陪笑道:母后放心,儿子谨记您的吩咐。

对于次子游历的一事,荣娘也是与夫君探讨了。

刘之烨自然是满口的答案。

反过来,刘之烨还劝了妻子荣娘。

这乃好事。

多瞧一瞧外面的风景,让仲玉将来更得担了大任。

刘之烨不觉得一个男子汉,四处游历了有什么不好的?像是次子出去了,那身边又有跟随保护的人。

这没什么不好的。

安全有保障。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刘之烨对于长子伯玉治下的东屠国,那是有信心。

在刘之烨瞧来,儿子治下的东屠国那就是一个越来越好的国度。

萧仲玉独自上路了。

当然,说是独处也不对,还有保护他的暗卫。

当然,明面上至少他是一个游历的。

没兄弟姐妹,没爹娘亲人的相随。

汉京城,是萧仲玉眼中的家。

哪怕走再远,父王、母后在这儿,亲人们在这儿。

他总归会回来的。

汉京城,东屠国最繁华的城池。

这里不光是经济的中心,也是政治的中心。

这里的治安良好,这里的人口众多。

可以说,这是一座让人来了,舍不得离开的城池。

萧仲玉离开了汉京城,心头莫名的眷恋,莫名的不舍得。

京府道,是萧仲玉这一回的目标。

在夏日里赶路,自然是清晨与傍晚,午时,那就得寻了民宿歇一歇脚。

清晨里,有晨光的明媚。

傍晚里,有彩霞为伴。

萧仲玉走一处,就是写了他的游记,就是记了他的心得。

路过一座小城时,一日的午后,他醒来时。

还是瞧得出来,他借宿的民居外,那些小孩子们的打闹与嬉戏。

萧仲玉干脆着,去了这个村子的村中央,那是一颗大树下。

在树下,有许多的纳凉了。

当然,全是孩子与老人。

至于青壮年,是一个也瞧不见的。

少年郎,瞧你是一个读书人?一个老人招呼了萧仲玉,旁边还有些好奇的目光。

老人是这个村子里的宿老,辈份颇高的。

在老人堆里,也能服众了。

萧仲玉随了大家的称呼,唤了一声闵老。

因为,这个村子叫闵村。

闵老,你瞧出来了?萧仲玉颇不好思模样,说道:学生就是读了一些书,目前尚未读出了大学问来,愧疚了。

哈哈哈……这闵老笑了。

笑过后,闵老指了指这一座闵村,颇是说了一翻话,道:咱们东屠国,宣文王是一位明君,你啊,多用心读书了。

将来在汉京城一定能谋了好差事。

到时候,肯定得让人叫一声官老爷。

老朽瞧着,你这少年郎有贵气。

闵老说这话时,还是抚了胡须。

是啊,是啊。

闵老说得对。

……旁边多有附合声。

这一般在大树下,大家伙就是纳了凉,又是聊了天。

起头,萧仲玉颇不好意思的。

到后面,他也是放开了。

就是打探了一二。

萧仲玉问道:我瞧着,一路行来,似乎一种上的村子里,多是老人与孩童。

似乎青壮年全是去服了徭役?为何如此讲?因为萧仲玉发现了,京府道的村子里,真是没什么青壮年。

少年郎,你可说错了。

如今可没徭役了。

你可不能给大王抹黑。

那闵老没开口,旁边一位老人就是说道。

少年郎,我这族弟说的对。

如今大王是明君,东屠国已经没有了徭役。

那闵老跟着也说话了。

他还是摇了手头的蒲扇,摇一摇后,说道:莫说徭役,就是如今的兵役,那是想服了,也没有。

这当今天的兵粮,哪家都盼着,都争着吃啊。

……萧仲玉瞧着这些老人说话时,似乎对当今的君王全然的崇拜。

这一刻,萧仲玉对长兄那也是满满的崇拜。

如今是好日子到了。

萧仲玉附合了一句。

闵老就是说道:可不,如今是好日子到了。

想当年,老朽少年那会儿,前朝的赋悦多啊,那徭役也重啊……当今不同了。

大王明君啊,那收税按了田亩来,有专门税官管了税。

哪像以前啊,上头让多交,就得多交。

随时加了赋税,咱们老百姓连为何多交了,也是心底没个数儿……如今的日子好啊。

老朽活着,是真瞧个盛世是啥模样了。

闵老这感概呢。

旁边的老人也插话,道:可不,如今没人头税了,没徭役了。

青壮年可不是地里闲了,就去打了短工。

如今短工多了,那原来让出丁的徭役,如今可是去做活了,都按天算工钱的。

如今啊,还是明君在位,老百姓有奔头。

对,对,是明君在位,大王就是明君,朝中全是贤臣啊。

……莫名的,一路行来。

听了这些百姓的夸奖。

萧仲玉有一种于有荣焉的感觉。

萧仲玉懂得的,就是百姓们都谈论了日子好过了。

说长兄是明君,是朝臣是贤臣。

特别是前朝兵役,这在东屠国时,当兵已经是多少人家抢破头的美差。

萧仲玉莫名的,觉得在他心中本来伟岸的长兄身影。

如今是越发的伟岸了。

这个国度,这个生机勃勃的国度,是长兄一手建立的。

萧仲玉觉得,他的那一点暗恋,在社稷山河面,什么都不算了。

那一位和淑公主?既然对于东屠国的社稷有碍难之处,那么,其实搁开了也好。

天下之大,总有男儿应该追有大业。

萧仲玉觉得他要附尾于长兄之后,在这个东屠国的大业之上,尽了他的绵薄之力。

等六月末时。

萧仲玉回了汉京城。

出去了这一回,他整个人长个头了,高了,也瘦了,同时还黑了。

那又如何呢?他整个人的精气神,却是完全的不同了。

在蓬莱行宫,给长辈们请安时。

太王太后是带了哭声。

奉国老夫人更是万般的心疼。

长辈们的心疼,萧仲玉自然是多有安慰。

在父王、母后那儿,萧仲玉得到的是鼓励。

更让萧仲玉高兴的是他的游记,每一日的记录,让长兄是拿去了日日批阅。

这等成绩,这等被认可,让萧仲玉份外的开心。

在王宫的书房内。

兄弟二人谈心。

刘长石望着二弟,夸赞道:你长大了,会明事理了。

是王兄的教导,让弟弟懂了道理。

知道了东屠国的社稷,来之不易。

如今弟弟享受的一切,全是王兄赐与的。

今后,弟弟想随着王兄,为东屠国的社稷尽了自己的力量。

萧仲玉表了态度。

刘长石自然是多有鼓励了。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这个时代里,自然是自家人更可靠。

因为,这就是一个宗族社会的时代。

七月初一日,万寿节。

这一日,王宫自然举行了大宴。

朝中百官给君王拜贺。

付王后自然在王宫之内,也是举行了宫宴,让百官与外命妇们参加。

当然,君王召待了百官,王后召待了外命妇的宫宴,自然是分了两处的。

这一场的万寿节,宫中热闹。

便是汉京城里,这一天也是颇热闹的。

待晚间。

宫宴结束时。

荣娘回了王宫里的寝殿歇息时。

她的夫君刘之烨这一回,有些微微醉意,已经在榻上歇息了。

荣娘沐浴后,也是准备早早歇息时。

宫人来禀了话。

荣娘一瞬间,全然没了睡意。

侍候本宫更衣。

这会儿,荣娘急了。

宫人自然懂得太上王后的意思,那是赶了时间嘛。

等简单的统妆好,更了衣后,荣娘领着宫人就是往儿媳的寝宫而去。

这时候赶去了,那是因为荣娘得了消息,儿媳付王后要生产了。

等荣娘到了儿媳付王后的寝宫时,瞧着长子伯玉正候了产房之外。

母后。

母子相见,荣娘瞧得出来,长子的情绪有些激动的。

只是,这孩子面上的不明显,可那眼眸子却是情绪波澜的利害。

进去多少了?荣娘关心了话道。

一刻半钟了。

刘长石回了话。

坐吧,咱们母子坐着等。

荣娘瞧着宫人搬来的椅子,对长子伯玉说道:这是明月的头一胎,咱们母子一起等。

因为是头一胎,荣娘明白着,这总需要花些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