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2025-04-01 16:53:54

宣文六年。

夏末时分。

这个挂着夏天尾巴的时候。

东屠国的朝堂之上,自然又是起了一场的波澜。

若说起来,这事情跟东屠国当然有些渊源。

那是因为东屠国的西北邻居,高丽国被大魏朝攻破了京城。

当然,高丽国的王室提前的迁移了,去了陪都。

所以,只是留守的一些朝臣与王室成员,被大魏朝的军队是掳获。

可这等事情,还是引起了震动。

为何?因为大魏朝于北方的这些小国而言,真可为是一个庞然的大物啊。

自然是有朝臣提起了之前的事情。

那便是半岛三国的结盟,共抗大魏朝。

这事情各有支持者,各有反对者。

大家站的立场不同,自然是支持了不同的意见。

这时候,刘长石是没有明确的表态。

君王没表态,朝臣们自然是更闹腾了一翻。

付王后自然看得出来,夫君其实似乎在等待了什么?这些日子,付王后出了月子。

不过,君王和王后还是同寝了,当然,是盖了被子,纯纯的睡觉。

毕竟,付王后才是生产了长寿小公主,这身体还是需要休养的。

至少,也得等待产期过后三个月,这是养回来了。

这夫妻再是谈一个什么鱼水之欢嘛。

对于君王刘长石而言,他自然也是爱惜了妻子的健康问题。

不过,本着不谈了那些男女之事。

这谈了纯粹的朝中一些事情。

刘长石也会跟枕边人分享了一些消息的。

夫君已经有了决断?付王后还是懂得枕边人的一些想法。

是,我还在等了一些消息。

等那消息传来后,我再做了选择了合适的方案。

刘长石心中自然有决断。

不过,这决断嘛,也不是一份计划。

而是军机阁的翰林们,那是按着行事的发展,做了好几份的规划。

刘长石等待的是军卫司、龙卫司的情报。

他这一位君王自然要根据了情报的进展,来下了决断。

这叫天下大势一盘棋,总要看了大势来布局。

半岛?半岛三国在刘长石的眼中,还太小了一些。

朕扩张了军队,养兵千日,用在一日。

非是做了无用功,而是等待了机会……刘长石的军队已经扩张了好几倍。

军队人数多增为了什么?自然就是为了大战准备的。

那些新兵整日的操练,不是用在那儿白白的消耗了粮食。

而是为了打仗,为了开疆拓土。

这些年,多翻的贸易。

刘长石把私库和国库里的多余金钱用来干嘛了?不外乎,就是扩张了武器的库存,和粮食的库存。

这开始都是在预备了,大战里的消耗。

说起来。

东屠国的发展,在刘长石眼中目前就是支了一个点。

这个点要翘起来的,那是一个大局面。

如今的一切一切,还是准备罢了。

为了什么?为了有一日,重返中原。

夫君一定会得到那个机会的。

东屠国的未来,必然是鹏程万里。

付王后对于她的夫君,自然是信心满满。

这信心比刘长石还自信了。

对于一个全心信任你的枕边人,刘长石自然是满心的喜与爱。

彼时。

高丽国陷在了困境之中。

东屠国还在等待了,而南韩国的朝廷之上,也是同样的争论。

半岛三国,一直以来就有传统,那就是共抗了西面的皇朝。

为何?那是因为半岛三国的体量,相比起西面的皇朝太小了,个头小,自然是单打独斗就是个个被击破的局面。

这也是为什么?南韩国的进退两难的局面。

臣请求大王派遣使臣,说合东屠国共同出力,以免我国、东屠国的袖手旁观让高丽国的社稷不存。

若如此的话,等待大魏皇朝再是东侵,怕是……怕是有不忍言之事。

南韩国自然的有臣子进言了。

这等唇齿相依的有关系,说得够明白。

也是说了唇亡齿寒啊。

这唇自然指了高丽国。

这齿自然指了南韩国、东屠国。

请大王圣裁。

……南韩国一直不是一个国力太强大的国家。

一直以来,就是联合了曾经的新罗国,来平衡了高丽国的野心。

如今眼看着高丽国也是不成了。

对于大魏皇朝,南韩国自然也是心有戚戚焉。

所以,以往的国策自然又是拿了出来。

说白了。

南韩国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就是想联合了一堆的小国,大家合力把大魏皇朝先给送出局。

至少,留一点自保之力。

对于南韩国发生的事情。

东屠国的君王刘长石自然是知道的。

毕竟,东屠国的君王有外面的眼睛,不管是军卫司,还有龙卫司,都是有秘报上奏的。

可南韩国的想法,不是东屠国君王刘长石的想法。

刘长石传唤了龙卫司的首领刘之义这一位族叔。

在君王的书房里。

刘长石已经看了好几回,那军卫司、龙卫司上奏的秘报了。

这时候,刘长石需要的是更确切的消息。

龙卫司选定的棋子,何时能入局?回大王,九月九的重阳节前后,会一一发动。

刘之义行了跪拜大礼,回了君王的话。

好,寡人就等龙卫司的成绩。

希望不要让寡人失望了。

刘长石这时候,也是一种敲打啊。

说起来,这些年了。

大魏朝的统治都不太安稳。

在大魏朝的内部,因为部族军的某些策略,或者说,倾向性太明显了。

这大魏朝内部的起义是连绵不断的。

老百姓嘛,求一个活路。

若没得吃了,自然就要起来弄造反了。

原由?刘长石也看懂了一些。

那就是大魏朝内部,这些年月里,不是旱灾,就是水灾的。

总之,没个平静的日子。

这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祸也插一脚。

没什么一方有难,八方来援。

而是一方有难,四方来踩上一脚。

本来就惨,再来一个雪上加霜,老百姓不起义,不造反,那就是一个死。

既然要死,肯定是先舒服一把,把头上的贵人拉下马再说。

说起来,也是老百姓不幸运,大魏朝的部族军这正是兵强马壮时。

这也是为什么,起义那么多,总是被镇压的原因了。

刀把子够硬,这杀了许多的人,不服就杀。

所以,大魏朝的局势,一时间瞧上去,还真给镇压住了。

可作为局外人。

东屠国的君王刘长石明白,这一时的镇压能有效,可期呢?这是一座活火山啊,只是在等待了下一回更凶猛的爆发。

而刘长石等待的,就是大魏朝的部族军被起义的百姓洪流给涛涛吞噬。

那时候,南韩国、高丽国,就是东屠国的囊中之物。

那时候,便是更北边的大魏朝的羁绊之地,那一些在黑山白水之间的小部落,也许能收入了东屠国的统治之下。

那黑山白水的更西北,更北边可是草原啊。

对于草原刘长石有一种莫名的感情。

那是因为中原的皇朝,最大的敌人除了自身外,就是北面的草原部落。

可以说,历朝历代,草原就没有真正的平静过。

而刘长石想做的就是真正的驯服了草原。

因为,在刘长石得到的记忆里,那位X先生的记忆里。

工业时代啊,那开端的产业就是纺织。

纺织的原料有很多,棉花、羊毛等等,其实都可以的。

那么,诺大的草原,那些遍地的牛羊。

牛可以来到中原,是农耕最好的畜力。

羊的羊毛可以是纺织的最大原料之一。

其实,在工业时代的草原,它可以被驯服的。

当然,更正确的说法,在工业时代里,草原啊注定是原材料一个不错的采积地。

臣领旨。

刘之义忙是恭敬的回话。

退下吧。

寡人等候佳音。

刘长石说了这话后,就是让族叔刘之义退下了。

对于龙卫司,刘长石已经给了足够的支持。

剩下来的就是看一看,他们有没有辜负了君王的期盼。

若没有,自然是往后继续支持。

若是辜负了,那么,龙卫司肯定又要洗牌了。

刘长石需要的一双眼睛,一双手臂。

这等责任,是龙卫司应该担负起来的。

毕竟,君王给龙卫司那般多的支援,可不是要打了水漂的。

宣文六年。

秋。

中秋节,平乐伯爵刘叔玉、安乐伯爵刘季玉是满了十周岁的生辰。

当然,这一天的长亭子爵王知源同样是满了十周岁的生辰。

过了中秋。

至九月一日。

奉国公爵萧仲玉过了十三周岁的生辰。

在这个朝代,十三岁的少年郎应该订婚了。

作为君王的弟弟,萧仲玉自然在许多人的眼中,也是一个香饽饽的。

荣娘这一位太上王后就是得了许多的奉承,当然,更是少不了外命妇们以各种的理由,就是想让太上王后得了一些暗示。

总之,奉国公爵夫人的位置,太多人在明里暗里想争了它。

对此。

静国公主刘玉娘是含笑着,偷偷乐了。

她啊,还是打趣了好几回二弟仲玉。

母后,您可是有什么打算吗?仲玉弟弟确实应该订婚了。

刘玉娘在母后面前,自然是有话就讲,特别不瞒了什么的。

本来是有这等打算的,给你二弟订婚了。

荣娘说了她本来的打算,尔后,又是摇摇头,笑道:不过,你父王有话,说是再缓缓。

咦。

刘玉娘觉得奇怪了。

她父王为何让二弟的婚事缓一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