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了东屠国的进一步打算,看了东屠国之前的承诺,是真是假?南韩国吗?刘长石告诉了他自己,暂时还不急。
等大军归来,为立功的将士同贺。
刘长石说了这话。
付王后自然是同意的。
有功的将士,是国朝的根基。
王室的荣耀,建立于勋功之上。
这王与王后谈论的,自然就是这等大捷之后,关于赏赐与宫宴的事情。
蓬莱行宫。
荣娘夫妻自然也是得到了这等喜讯,这真是让人振奋的消息啊。
荣娘听说后,也是高兴的。
当然,更多的还是骄傲的。
这一回,宫里肯定又要举行了宫宴。
荣娘与夫君刘之烨谈论道。
自然是的。
刘之烨表示了肯定。
只是,说话到这儿后,刘之烨又是提道:荣娘,近日里你要受累些。
你得跟母后多谈一谈某些事情。
我想着,有些外面的风声,最近还是需要按一按。
刘之烨这般提了。
荣娘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她说道:我是指那些打着为王室好的名议,希望君王纳了贤惠的妃子一事的人?按说,王室确实需要了继承人。
刘之烨说了这一句后,又是叹息,道:可立嫡立长,中宫无嫡子。
纳什么妃子入王宫,未必是好事。
真是伯玉的孩子,将来全是咱们的孙儿。
这王室之中闹了萧墙之祸,这不是王室之福。
这才是刘之烨顾及的地方。
王室的血雨腥风,从来都跟继承权有关的。
是啊。
我劝母后时,也是多有讲了。
明月还年轻,伯玉更年轻。
他们能生下了爱宗,自然还能诞下了更多的子嗣。
荣娘如今顶着婆母刘王氏的意思,就是拿了这个名头。
中宫的嫡子,是他们夫妻盼着的。
荣娘夫妻一起顶了太王太后的意思,自然还是能顾到了局面的。
至少,面对儿子、儿媳双双的反对,哪怕如刘王氏这位太王太后,也需要了三思的。
立嫡立长,至少中宫有了嫡子。
朝堂会更安稳。
这是刘之烨的看法。
其实,百姓家中,如今都是长子立门顶户的。
哪百姓家中,也不存在了嫡子庶子。
毕竟,一个媳妇嘛,肯定就是全然的嫡子。
只有王室啊,才会更关心了嫡子庶子,贤明与否?这一对夫妻谈了朝中大捷一事,这谈着谈着是转移了话题。
可夫妻二人也没有在意了。
毕竟,他们之间是随性的。
这聊的自然是更在意的事情。
朝堂上的事情那是君王与重臣们在意的。
作为了太上王、太上王后,自然更关心了王室的平稳。
彼时。
就是在荣娘夫妻谈论了,关于王室继承人的那点事时。
太王太后啊,这会儿也是召见了一些外命妇。
当然,这些外命妇们还是带上了族中的闺秀名媛,来给太王太后请安。
殿中更活跃的,还要数了宁国公主王遂娘。
王遂娘已经瞧出来了,她的母后啊,这是一门心思的想给侄儿伯玉这位君王,纳一些长得漂亮的,出身不错的妃子。
可在王遂娘瞧来,这更多的涂劳无功。
这些闺秀名媛再是漂亮又如何?就当今东屠国君王的性子,还真不是贪图了美色的。
若不然,岂会到现在了,还是后宫独宠了王后一人?王遂娘常常进宫,更看得出来,王与王后的感情甚好。
这旁人是难插一脚的。
所以,王遂娘觉得她的母后的打算,八成就是没意思,得落空了。
至于那些害羞的小姑娘,又或者装了害羞,心中有些野望的小姑娘们,注定要失望了。
算了,算了。
最后,王遂娘决定装傻了。
她啊,两不相帮。
至于母后这儿,太不了,后面再多哄一哄。
母后啊,也许只是年纪大了,觉得太闲了,想寻一些热闹吧?小女最爱双面绣,这小小的一点技艺,拿出来也是请多多指教。
至于这一扇小绣,是小女对太王太后的一点敬意。
望太后莫嫌弃了小女的技艺不够精妙。
这时候,一位外命妇是巴巴的,让她家的闺女送上了小扇屏。
非常不错。
至少,这是王遂娘瞧了,给出的评价。
看得出来,这绣功是好的,绣得双面绣,那主人也是费了心思的。
宁国公主王遂娘瞧着,是喜爱的。
在场的诸人,这一位挑头了,想给太王太后展示一下,这一位名媛的一些小本事。
妇容、妇言、妇德、妇工。
这女红也是一门让人在意的巧活儿。
王遂娘这会儿,还是夸赞了两句。
有她这位宁国公主的起头,一时间,殿中又热闹了起来。
自然又有外命妇家的闺女,又是呈上了什么琴谱与画卷。
总之,各有千秋,不全然是草包美人,肯定更能陪着君王来一个红袖添香夜读书。
非常多面手。
一时间,殿内越发的热闹。
太王太后是笑眯了眼睛,似乎瞧着哪位闺秀,也是一个好的。
王遂娘一直在的瞧了母后的心情。
这等一场的小聚会结束后,王遂娘瞧着空旷了,安静下来的殿内。
她才是说道:母后,您真是瞧上了哪几家的闺秀吗?都是些好的小姑娘。
太王太后说了这一句。
尔后,太王太后又是笑道:可惜,光是哀家喜欢有什么用?还得看了伯玉的心思……唉。
太王太后叹一声,又道:不光是要看君王的意思,还得看了哀家那一对儿子、儿媳的意思啊。
王遂娘也跟着沉默了。
片刻后。
王遂娘忙是哄了话,道:母后,您是知道的。
弟弟一直是想着得了中宫的嫡子。
想来,肯定是为了立嫡立长的事情。
到底这也算是好事,不怕将来……王遂娘说到这儿,停了话。
因为,太王太后的脸色并不是太好看。
哼,中宫嫡子。
哀家岂会没给了机会?太王太后有些怒了,她说道:这都多少年了,结果呢,如今君王膝下就一位公主?瞧瞧汉京城,外面多少流言?那些诽谤之语,中伤的还不是君王没继承人一事?太王太后这时候是真个儿生意了。
母后,像弟弟、弟妹讲的,大王和王后还年轻。
先开花后结果,如今有了长寿小公主,往后,自然能诞下了一位小王子……王遂娘在劝话。
对于王遂娘而言,她是不想她的母后,跟弟弟、弟妹闹了矛盾。
罢了,罢了,不提这些烦心事情儿。
太王太后打断了女儿的话。
因为,太王太后是瞧出来了女儿的心思与女儿的为难。
王室这些事情,在太王太后看来,就是归根结底,还是王室的底子薄。
一切啊,全系于君王的一身。
这也是为什么?太王太后一门心思啊,就是盼着君王多纳了妃子,能给王室添了继续人。
王室的继承人,在太王太后看来,不怕多了,就怕少了。
在秋天的尾巴过了,在初冬将将来临时。
东屠国西征的军队回来了。
汉京城里,百姓们也在盼望着,那些守卫了国家的有功将士们回归。
这一日,君王与重臣是出城二十里迎接了得胜归来的胜利之师。
这于军队而言,是荣耀。
二十里外。
这一日,天气不错。
在这个初冬来临时,算是一个暖和的阳光天。
那郊外,有君王与重臣,有王室的禁卫军在守护。
等胜利的大军归来时,远远的,能瞧见了那一眼望去,似乎望不到际头的军队啊。
礼乐……这等时候,岂能没有奏响了乐典?在传统的文化中,那自然是典礼与乐章的。
与此同时,还有诗歌以和唱。
不过,在刘长石最初的教导里,教导的是诗经秦风中的《无衣》。
为何?无外乎,他中爱了奋三世之余烈,一统中原的那种气魄。
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警告,不要忘记了,秦二世而亡的悲剧。
以史为鉴啊。
刘长石就是这般时时在提醒了他自己。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在礼乐之中,军中唱起了《无衣》。
君王自然上前,走到了专门搭起的高台之上,在立定的军队面前,深深的一躬。
尔后。
是王室的乐章在《无衣》之后,奏起了诸侯之音。
这是编钟的奏鸣,这是曲章的合乐。
其实。
这更是君王对有功将士的感谢。
这是音乐,这更是一种赞歌。
当然。
传令兵更是在骑着马,像着这些归来的将士,传达了君王的赏赐。
那是财富的赏赐,那是将士们最好的抚慰。
军中,因为军纪。
将士们眼神是热烈,可人人都立得标准,他们没有任何的杂音。
他们在聆听了传令兵讲述了,君王的感谢。
这一场的郊外亲迎。
与其说,是为了感谢了将士。
不如说,这是君王刘长石在做了场戏。
因为,他需要了牢牢的握住了军权。
他在宣示了,他是这个国家的王。
这些将士们在意吗?他们在意的,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朝为田舍郎,慕登天子堂。
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白了。
那向上的阶梯在那儿,只要有的话,那么有本事的人才,就会被纳入了这个集团之中。
这是君王天然的大义优势。
等到这一场郊外的亲迎结束后。
这不算真正的完结。
还有赏赐,还有宴饮。
那王宫中,众臣的同乐,才刚刚开始。
这是一天的热闹,这是一天的繁忙。
对于君王而言,这是再正常不过了。
君王手执社稷的权柄,自然也是要付出了的。
在王宫里。
这一晚。
君王又是歇下的很晚。
作为枕边人,付王后自然知道的,她的夫君又要思量了重要的事情。
哪怕是宴饮结束了,也没有停歇的时候。
只是,她心疼了。
所以,付王后在默默的守候。
她从来不会反驳了君王的意思。
她只是静静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