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2025-04-01 16:53:50

太和三年,七月初二日。

天微亮时,刘之烨已经模糊里打了两回磕睡,可每一回,他都强迫着自己忍下了睡意。

因为,他的儿子伯玉还在生病中。

至于荣娘呢?荣娘的精神头并不好,一个晚上里,又惊又急,她这会儿明明觉得整个人困倦极了。

可偏偏就是又没有睡意。

刘伯玉喝了庞大夫给开的方子,煎好的药汤。

这会儿,他睡着了。

当然,一个晚上里,荣娘没忘记用冷水的帕子搭了儿子的额头上,这般的为他褪了高烧。

许是庞大夫的药好,高烧是慢慢的褪下去了。

天微亮时,天边有一抹白色时。

庞大夫又来了一回,给确诊时,道:若是这孩子的发热能褪了,不再复发的话,应该就会没事儿。

不过……庞大夫有些迟疑后,还是被充了一句,道:这孩子年纪太不了,这一回发热的时间有些长,就怕将来对脑子有些影响。

高烧会对小孩儿造成多大的影响?荣娘想一想,有些害怕了。

后来,庞大夫还是安慰了几句。

才是让荣娘、刘之烨这一对夫妻心情好受些。

一个晚上熬下来,两人在天光大亮后,见着儿子真个没问题了。

这才是付了诊金,准备抱着儿子伯玉归家了。

昨个晚,那真是不好意思的在庞大夫家,打扰了别人一晚上呢。

庞大夫收了诊金与药费,又给开了一个疗程的药方子。

自然抓药什么的,就是在庞大夫的家中一手包办了。

于是。

回去之时,荣娘抱着儿子伯玉,刘之烨是提着分好了,打包好的药材。

刚回了三榕巷子口。

刘王氏、赵春花都是迎了上来,连连问了情况。

荣娘大概讲了讲。

赵春花瞧着女儿那大大的黑眼圈,也是心疼了。

我来照顾了伯玉,三郎、荣娘,你们赶紧去睡会儿。

想来昨个晚,你们都是没歇好。

赵春花这般讲了话道。

今个儿,荣娘家的铺子是没开了。

毕竟,昨个晚,两个壮劳力都去忙活了儿子的事情。

这早晨开始要卖的豆腐之类的,那是没做了。

以着赵春化的力气,还真是没法子一个干活儿的。

至于刘王氏这会儿也是提出了,给赵春花搭把手。

荣娘、刘之烨真是累狠了。

这会儿,见着儿子伯玉情况也是不错。

夫妻二人又是瞧了女儿刘玉娘,见这孩子还是睡得香甜,倒不吵醒了她。

夫妻二人洗漱一下,就倒榻上补眠去了。

皇城,东宫。

在太子司马仁的庶长子洗三之日。

太和帝给这个长孙赐了名,叫元曜。

司马元曜这个名字,让太子妃谢蕴挺满意的。

这一回的洗三之宴,东宫是小办了一回。

至于那位已经去逝了花良娣。

在洗三之宴上,没人提及的。

唯有杨昭训这个仇人,还是记挂着。

当然,心头也是不平衡的。

因为,杨胭脂这个昭训,离着良娣,这品阶差的可远了。

奈何花良娣是一个死人,杨胭脂是一个活人。

活人有时候,还真的争不过一个死人。

特别是这个死去的女人,为太子诞下了一个健康的小皇孙。

这一日。

在三榕巷子的荣娘,也是知道了,皇宫的太子司马仁新添了一个儿子。

不过,荣娘不在意的。

因为,倪锦这个少年郎,就是过往了。

既然过往,自然不会追忆。

时间慢慢的过去。

在七月的下旬。

建业城的外城北区的三榕巷子口,荣娘家的铺子中。

荣娘从买了馒头的一些苦力嘴里,听出了一些消息。

当晚,荣娘就跟夫君刘之烨谈了此事。

是有这么回事。

刘之烨没隐瞒,也是实话实说道:我听差役提过,建业城附近的一些县城,全数的严防死守。

不许东南路的那些灾民往建业城而来。

那水灾很严重吧?荣娘问道。

从六月下旬,见天就是雨,一直下到了七月上旬。

刘之烨的神色也是凝重的,他说道:这一回,朝廷也没拿出了什么震灾的行动。

我就怕,今年的秋赋又要加啊。

刘之烨说了他担心的地方。

建业城这等繁华的朝廷京城,肯定是外面天灾人祸了,这里还是歌舞升平的。

那又如何呢?就是如此繁华的建业城,那富丽堂皇的还是内城啊。

在外城的四个区,依然有许多活得穷困的百姓,每一年的季冬,依然有饿死、冻死的人。

你这一提,还真个有可能。

荣娘表示同意了夫君刘之烨的话。

这时代的朝廷,哪个出了问题,最容易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拆东墙补西墙,这是常事儿。

总之,那赋的名目繁多,有些时候,连差役贴了公文,要念时,可能都得对着公文念了名目繁多的赋。

税,那是朝廷的正税,这个是有定制。

可赋不同,那弹性可就大了。

实际上,历朝历代的税,真心都不高。

奈何那个弹性大的赋,可就是要人命的苛政了。

毕竟,你架不住朝廷想收就收,衙门想倒腾一个名目时,就倒腾出来一个名目。

若不然,为何讲了草民二字?那就是说平民百姓,低如草芥,在那些士族豪门眼中,不值得一提。

毕竟,司马氏的天下,与其共治的那是士族高门,与平民百姓没半毛钱的关系。

百姓嘛,羊牛而矣,需要时,随时宰了亨煮,又如何?平常年月,剪一剪百姓身上的羊毛,那就更是小事儿。

这便是百姓似羊,朝廷似刀,年年剪羊毛。

咱家管不了别的,只能照顾好自己。

刘之烨安慰了妻子荣娘,说道:放心,以咱们的家底,能应付过去的。

荣娘点了点头。

她当然知道的,以他们家的家底肯定没问题。

毕竟,若是荣娘这等里正之家,都破家的话。

这建业城都得哀鸿遍野了。

过了夏天。

进入了秋季。

秋天,一个丰收的季节。

可对于老百姓而言,却不是太友善的。

因为,东南路的水灾,朝廷表示要震济。

于是,大晋朝廷的治下,又是加赋了。

朝廷若想收一文钱,到了下面,真是收刮百姓时,官吏们不翻上了几倍的话,那真是不可能的。

那又如何呢?朝廷高官们的旨意,有天子的印玺,那是诏告天下的。

各处的衙门,肯定不会放手了这等上下齐捞的好机会。

秋。

东南路的更南边,有大股小股的造反队伍,起来反抗了朝廷的收赋,更是杀了小吏小差役。

对此。

朝廷就是派兵剿灭。

桓大将军的儿子,桓小将军的军队一直扎根在靠着大江的南边。

这是离着建业城的距离嘛,并不是特别的远。

于是,太和帝派了天使,去宣了圣旨。

由桓小将军冷兵,南去灭了乱民。

桓小将军在天使名面的圣旨,暗中的另外一些好处下,当然,那些好处嘛,是太和帝的意思。

桓小将军在利益面前,自然是同意了。

桓小将军领兵南征了,又不是打仗,就是剿一剿乱民。

这等功劳,于桓家军而言,那可谓手到擒来。

毕竟,桓家军一直以来的对手,可是大魏朝的国军这等百战胜军。

战场上的撕杀,让桓家军那是真正的边军,而且个个老兵都有真本事的。

建业城。

皇宫。

太和帝从传旨的太监归来后,就是心情非常不错。

特别是确切的得了秘奏,桓家军南下后。

太和帝就更加的开心了。

此事你办得不错。

赏。

对于传旨的太监,这个太和帝的心腹,太和帝自然是赏赐了一翻。

太和帝是得意了,更是高兴了。

当然,这不过是帝王大业的第一步。

在太和帝的心中,一直以宏大的目标。

那便是从士族手中,慢慢的拿回了司马氏的权柄。

别看天子至高无上,实则,在皇族司马氏手中的权柄是无限的小。

因为,帝王也是受困于士族们的制约啊。

整个朝堂之上,太和帝发现,翻来复去,全然是那是高门子弟。

寒门没出头的机会,就是有也非常可怜的。

这些年了。

太和帝借着帝王之威,也不错小小的调整了一些。

当然,幅度不是太大。

倒不是太和帝不想一朝天子一朝臣,而是朝廷之内,士族力量过于庞大,他没奈何。

毕竟,太和帝的人手,在这个朝廷制度里办事时,那来来往往的,就是士族,就是与士族相关连的一群利益者。

这一回。

桓家军的离开。

太和帝自然准备动手了,他准备了太久的时间。

那便是寻了一些士族中的软杮子开刀,一点一点的削了士族的力量。

同时,还是要团结一批人的。

比如谢氏一族。

太和三年的冬,格外的冷。

这一个冬,整个建业城的气氛特别不好。

士族高门也是气氛压抑的,因为,太和帝提拔了太多的自己人,特别是那些人还是寒门出身。

当然,更有一些士族表示不满后,被太和帝明里暗里的打压了。

潜流暗动的建业城,哪怕是平民百姓也觉得不对头。

一些士族中的纨绔子弟,在这个冬天,也是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