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2025-04-01 16:53:50

咸安元年,八月。

荣娘、刘之烨这一对夫妻,自然是随着母亲刘王氏去探望了道观中的刘遂歌。

有供奉的香油钱献上。

道观自然没为难。

荣娘这是打从出了刘府,事隔十二年零十一月后,再次见到了曾经的刘府遂歌大姑娘。

当然,如今得叫一声大姐。

荣娘赶紧的递上了,她们家备好的礼物。

刘遂歌对荣娘的态度挺平静的,既然不热络,微是冷清。

当然,应该有客气话,还是有的。

只是,荣娘瞧的出来。

这位大姑姐可能还是意难平吧?在这个时代的士族姑娘眼中,荣娘的出生,确时低的可怜了。

荣娘倒不在意的。

毕竟,人嘛,过得平安日子就好。

这次来,娘有一事与你商量。

刘王氏对女儿刘遂歌说了起来。

荣娘在旁边就是静静听着,她不发表了意见的。

其实,婆母刘王氏接下来要讲了什么?荣娘是知晓的。

因为,这个提议,本来就是荣娘跟夫君刘之烨讲的。

由刘之烨跟亲娘刘王氏再提了一嘴儿。

中间没表露了是荣娘的意思。

刘王氏知晓后,只当是儿子心疼亲姐姐了。

娘,是什么要事儿?刘遂歌对于亲娘刘王氏的话,自然是在意的。

如今朝廷里掌权的是桓公。

咱们家与桓氏一直有些联系的,在桓公当政的人里,也有一些门路。

都是老一辈儿留下来的旧关系。

刘王氏说了这话时,也是因为她真让儿子刘之烨给说动心了。

遂歌,你这般年青,娘不能让人一辈子枯死在了这道观里。

娘决定花了一笔积蓄,贿赂一些人。

让你出了这道观。

这话从刘王氏的嘴里吐出来后,刘遂歌的眼睛是眨了眨。

不过,刘遂歌没打断了亲娘刘王氏话。

刘王氏继续说道:这事情娘有几分把握的。

桓公手下的人,若得了好处,肯定也会行了方便。

只是,往后你得改名换姓了……遂歌,你可愿意随了娘的一点念想,将来出去后,嫁了一个好人家,过了常人的生活?刘王氏对于女儿的期望,就是如此的小。

刘王氏活得这岁数,真不盼了什么荣华富贵的。

她就想一双儿女,都能有一个安稳的日子,平淡过一辈子没什么不好的。

……刘遂歌的睫毛动了动,随后,她轻轻的点了点头。

见女儿同意了,刘王氏欢喜的笑了。

荣娘在旁边瞧着,也是花了一口气。

只要大姑姐没意见,这事情婆母刘王氏自认为有把握的话,应该挺不错的。

荣娘为何这般热心?嗯。

荣娘也是没法子了。

因为,婆母刘王氏老来盯着她家啊,就想让荣娘、刘之烨夫妻赶紧多添了子嗣。

荣娘还是决定了,让大姑姐也是过点正常人的生活。

到时候,若是忙碌了大姑姐的人生大事,婆母刘王氏肯定是会忙碌许久的。

许是等大姑娘刘遂歌的事情忙碌完了。

荣娘家的玉娘、伯玉又长了岁数。

到时候,两个小孩儿已经稍稍能明了大人话中的事理。

到时候,荣娘也是乐意,与夫君一起再添了子嗣的。

只是事情得一步一步来,莫要操之过急嘛。

转移婆母的注视力,这就是荣娘这般热心的原由。

当然,从本心上讲,当年在刘府时,刘遂歌这个大姑姐待她也不错。

在观里吃什么素,一辈子枯守名节,于荣娘眼中,也是可怜人。

若有好日子,让亲人过得更好些。

荣娘不介意出出主意的。

毕竟,女人不为女人,在这个时代里,大家都弱势者啊。

更应该多多体谅一二嘛。

至咸安元年,冬。

建业城的冬天,已经冷了下来。

不过,许是因为大江在中原十三州的南边,倒是不会向更北边的大河那般,到了冬天有结冰的现象。

冬季了,还是南来北往的商贾在做了生意。

荣娘家自然也是继续做了买卖。

到腊月时。

荣娘家添了一口人。

嗯,左邻右舍是不知道的。

吃午饭了。

荣娘做的午饭,摆了桌上后,去寻了大姑姐刘遂歌。

这会儿,赵春花和刘之烨也是回了堂屋里,大家伙一起用了午饭。

唯荣娘是去替了亲娘赵春花,先去忙碌了铺子里的小买卖。

至于刘玉娘、刘伯玉两个小孩儿,就是由得姥姥赵春花看顾一二,由得这两个小孩儿自己用了饭食。

小孩子嘛,也是要学会了独立的。

刘之烨吃饭速度快,他填饱了肚子后,就去替了荣娘的班次。

于是。

等荣娘上桌子,吃了专门给她留的饭菜时。

这会儿,刘遂歌还是挺细嚼慢咽的。

瞧着大姑姐那等优雅的动作,荣娘得承认了。

她们俩真让人一瞧,就瞧出了大大的不同来。

等到了午饭后。

荣娘收拾好了一些小杂活。

待她到了院子时,就看见了大姑姐正用沙盘教导着女儿玉娘、儿子伯玉识字呢。

当然,两个小孩儿里,玉娘还是学的有模有样的。

伯玉就是坐那儿,当了小背景板。

对此,荣娘挺无奈的。

这一晚。

荣娘跟夫君刘之烨谈了一个事情。

三郎。

要不,你平日城多教导一下伯玉?荣娘提了这话,是她瞧出来了,大姑娘对于傻愣愣的伯玉,似乎有些客套的过头了。

总之,若是荣娘、刘之烨夫妻教导两个孩子时,肯定是教导后,一一过问了两个孩子的一切。

哪怕是伯玉从来不答了,荣娘、刘之烨也会在意的问了。

总之,荣娘、刘之烨夫妻也在力求了一碗水端平。

刘遂歌许是一个认为天赋更重要的人,小伯玉那等傻愣愣的,这位姑姐就是问了一二回,未得回应后,倒也是看淡了。

对此。

荣娘能理解。

只是,荣娘是亲娘啊,她心疼儿子。

却也不好多讲了什么。

就怕哪儿说错了,挑起了家庭矛盾来。

玉娘是女孩子,让大姐教导挺不错的。

伯玉是男孩子,应该让你教导了才好。

他啊,还是得多学一学三郎你的为人。

荣娘表示了,她就是挑了话头之前,也是想好了理由的。

言传身教,以身做则。

我觉得这才是教导的最好法子。

三郎,你觉得呢?荣娘说了她的意思。

刘之烨听了妻子荣娘的话后,他点头同意了。

好。

依你的意思。

伯玉是一个小男儿,跟我这当爹的学习,那理所应当的。

刘之烨同意了。

打那一日后。

玉娘、伯玉平时,有在一块儿玩耍的时候。

当然,那是玉娘玩耍,伯玉在发呆。

更有时候,是刘之烨忙碌什么活,又或是外出有事时,更乐意带了儿子随行。

总之,刘之烨觉得,让孩子多见一见市面,许能慢慢的变得好起来呢。

过了咸安元年。

来到了咸安二年。

春,三月初一日。

荣娘过了二十三周岁的生辰。

三月初三日,刘之烨过了十八周岁的生辰。

入了夏。

七月初一日。

玉娘、伯玉,这一对龙凤胎就是满三周岁了。

在生辰那一日。

荣娘专门给孩子们做了长寿面。

玉娘、伯玉,吃了长寿面,长长久久。

荣娘哄了小孩儿。

当然,这也是大人们的祝福。

等两个小孩儿吃了长寿面后。

大人们还是给了各自的小礼物。

玉娘嘴甜着,便是一一道了谢。

小伯玉左瞧瞧,右瞧瞧。

在接了礼物后,开了口,道:爹、娘。

刘之烨、荣娘当时就愣了那儿。

这是打从伯玉周岁后,头一回开口说话了。

一时间,屋内的目光全数的聚集到了小伯玉的身上。

伯玉……荣娘捂了嘴,这会儿,她怕自己再开口,就要喜极而泣了。

伯玉,姥姥的乖孙孙,来,再唤一唤你爹娘。

赵春花这会儿上前,搂了小伯玉在怀中,又是哄了话道。

刘伯玉转了头,再是左瞧瞧,右看看后。

似乎在等了有片刻的功夫后,他才张嘴,唤道:爹、娘。

他的目光,却是望着了亲爹刘之烨,亲娘荣娘。

这会儿。

满屋人都欢喜了起来。

荣娘走上前,更是从亲娘怀里,接过了孩子。

好孩子,好孩子。

连连搂着儿子,说了这话儿。

这时候,刘之烨瞧到了女儿玉娘的渴望小眼神,他就上前,抱了女儿在怀里。

来,伯玉,这是祖母。

荣娘搂着儿子小伯玉,指了婆母刘王氏的方向,连唤了两声,想让儿子跟着唤了话。

小伯玉望了许久,似乎又愣了片刻后,才张嘴唤道:祖……母。

那两个字,是分开着,停顿了一下后,才唤了出来。

即便是这样,刘王氏也是笑着点头,说道:伯玉唤了祖母,祖母高兴。

话落后,刘王氏更是又拿了一个荷包,往大孙子伯玉的怀里塞。

里面自然是刘王氏这个祖母给的私房钱。

喊了祖母,自然不能省了姥姥赵春花。

小伯玉就这般唤了一屋子的人。

当然,喊话时,伯玉那稍稍慢一些的反映,屋中人都瞧了出来。

可谁都没多讲什么。

毕竟,孩子开口了,会喊话了,会认人了。

这说明着,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就是学习慢些,那总归能学了东西。

大不了,就像是荣娘讲的那样,多花了功夫,笨鸟先飞,勤能补拙。

这会儿,刘之烨笑道:玉娘,瞧瞧,弟弟会说话了。

往后,你跟弟弟多说话,让他能讲了多更的话,可好?好。

刘玉娘使劲儿的点头。

玉娘也是好孩子。

荣娘这会儿,也是夸了女儿。

她笑说道:咱们家玉娘、伯玉,都是好孩子,都是聪明的好孩子。

玉娘笑得开心。

伯玉瞧了大家都笑了,良久后,也是扬了唇角,跟着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