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结果的过程都是很煎熬的。
方瑜恨不得每天晚上都会做上两个内容完全相反的梦境, 弄得他心里一会儿激动不已,一会儿失落无比,好悬没落下心脏做过山车后遗症。
太阳出来时, 方瑜就很理性且正常。
每日里练字吟诗, 偶尔感觉上来了还会即兴赋诗, 没事就给家里寄信,几乎天天画画,端得是一派文人风流。
这就很对冯晋的胃口了,毕竟他是个中年文艺略有油腻的男人。
冯晋爱带着小舅子出去以文会友,通俗地讲, 就是半文言版本的喝酒侃大山。
方瑜这时心里正慌着,不乐意自己一个人待着瞎想, 就很乐意跟着大舅哥出去交际。
冯晋也算靠谱, 他来往的人家都是京城里那种规矩的小官人家,平时都很少出去喝花酒的,毕竟天子脚下权贵无数, 出去了也要小心,哪有自己家里舒服自在。
而且还死贵, 他们虽然不差钱, 可家里条件也不大富裕。
所以,冯晋的圈子大都是轮流在各家请客吃酒, 既经济又实惠,比外面也差不了多少, 就算是想听小曲儿, 不是还有家里的姬妾献艺的嘛。
方瑜仪表堂堂, 年轻风趣, 举止得宜, 是冯晋的内弟,又是解元,这个圈子里的人很快地就接受了他。
方瑜就这么地混过了一个多月。
是的,一个多月。
京城的会试就是这么的有排场,判卷子十分郑重,需要经过层层审查,每张卷子都要有数个饱学之士进行批阅,然后才能确定最终成绩。
到了三月末,京城贡院大门初的金榜贴出。
这天,方瑜和冯晋相携而出,到地方时天还没亮呢。
金榜也还没张贴出来。
不会不是今天出榜吧,是不是咱俩太着急记错了啊?方瑜擦着头上的汗,新丝帕已经半湿。
冯晋也是浑身冒汗,他用外衫的大袖子随便划拉两下,这时也不在意什么文人风度了。
不会吧,你嫂子也说是今天,还有这人多多啊,肯定是今天吧。
这时,几个宣北的考生看到方瑜在这边就都凑了过来,心不在焉还要寒暄着:方解元,冯举人,你们也来啦。
方瑜回了一礼,连忙问:是今天出榜,没错吧?是今天,应该没错。
那几个考生七嘴八舌道。
等到天大亮时,那几个奉命来张贴金榜的衙役才在壮硕的兵丁护卫下慢悠悠地走来。
等着看榜的举人老爷和他们的家人一窝蜂地都涌上前去,比菜市场抢菜的大爷大妈们还没素质。
要不是官兵们拉手围出了个人墙,说不准这金榜就被谁给抢飞了。
第一张贴完,方瑜立刻就在第一列上看到了方瑜两个字!方瑜激动了,手脚都不听使唤地颤抖起来,靠在跟着的小厮身上,顺着往后看。
第五名,方瑜,宣北同宁府乐平县人士。
是他!没错!他从没听说乐平县还有哪个举人叫方瑜的,除了他!恭喜方解元!其余几个人刚看完第一张榜单,没有他们自己,在第二张榜单张贴的过程中,他们头也不回地大声恭喜着。
看榜的人群好生热闹,其中偶尔夹杂着诸如,我中啦!我儿子中啦!我爹中啦!我家老爷中啦!的高昂喊叫声。
方瑜被两个男仆掺扶着,呆呆站在原地边乐边看金榜上他的姓名,直到冯晋高兴地扑到他身上。
老弟啊,我也中啦!哈哈哈哈,我也中啦!冯晋抱起方瑜,原地转了三圈,把方瑜都给转晕了。
然后他又大笑着手舞足蹈地跑了半里地。
不怪冯晋这般奔放,他实在是没想到能考上这事,毕竟之前失败了那么多次,他都不敢再想成功这件事了。
而且他像这样喜极而奔的人还有三四个,并不算太出格,大家也都能理解。
毕竟好几十年的寒窗苦读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还不许人家平时稳重的大老爷失态一回了。
这都是雅士风范,以后说起来也算是美谈一桩,只要您不是嗨到要脱光衣裳裸~奔,大家都很宽容。
方瑜现在是不喝酒自醉,晕乎乎地被众人抬上马车,靠在车窗旁向外面看去,入目皆是美好有趣的风景。
路边的小摊小贩,挑扁担的贩夫走卒,举着风车被父亲扛在肩膀上的小男童,还有头发花白满脸泪跑到石桥上跳河的老举人考生。
所幸那河并不深,跟着的家里下人把这位给捞了回来。
旁边还有小贩们在聊天:每次都有几个来跳河的,这是今年的第一个,我赌啊今年会有三个。
今天,京城的冯宅简直要喜上天了!家里出了两个贡士老爷,这谁能受了!一时间,冯晋家门庭若市。
附近平时不太来往的邻居,只见过一两面的人,熟人和真正的亲友,还有慕名而来的,全都蜂拥而至。
方瑜考了第五名,冯晋则考了二百一十五名。
今年金榜总共写了二百二十三人。
与前朝不同,本朝殿试不会进行淘汰,属于等额录取,只要成了贡士就是铁定的进士了。
会试的第一名叫做会员,与上届相同,还是江南的学子,叫张之青,今年才二十五岁,家中世代为官,又是江南极有盛名的文人世家,考取会员可谓是众望所归。
前十名中,有八人都是官宦富贵人家之后。
其中五十多岁有两人,三十岁以下有四人,年纪最小的就是咱们小鱼,今年虚岁二十。
是的,我们小鱼还没过二十整岁的生辰,他是秋天的生日。
方瑜傻乐了几天,才算是静下心来,然后又开始准备起殿试来。
相比于方瑜的刻苦用功,冯晋就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了。
他现在沉浸在无上的喜悦中,每天都要出去和友人相会,顺道听听人家的恭维和贺喜,怎么都听不厌。
冯晋也想过复习这事,可他清楚自己实力,再学进步空间也不大,这次能考上就是吉星高照在他脑瓜顶上冒紫烟了,他并不再有其他的奢求。
至于提高最后名次的事,实在是太难了,考上的贡士无一不是全国最优秀的那批读书人,他冯晋学识还行,但精力实在有限,所以就这样吧。
反正殿试也不淘汰人,他只要规规矩矩的,就能通过,至于最后的名次,反正都是倒数十名里头的了,再低还能低到哪里去。
方瑜的情况就正好和冯晋相反了。
冯晋清楚地了解这些,特意为他神一般厉害的小舅子营造了最幽静的复习环境,每天趁着方瑜吃晚饭休息的片刻替他加油打气,顺道再说说时下京城里最时髦的新闻。
方瑜很感谢大舅哥为他做的这些,每次都很捧场,然后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古代没有护眼亮堂的台灯怕什么,方瑜在书房里围着他的书桌高低错落地摆了二十多面铜镜,外加上五十多支蜡烛,离远一看,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要登台作法呢。
殿试是在四月中下旬,方瑜还有二十多天的准备时间。
乐平县,方家人和冯家人都在掐算日子,等到方瑜殿试这天,正好收到方瑜考上贡士的消息,整个县里都沸腾了。
本朝算起,乐平县还没有出过一个进士呢,方瑜算是实现零的突破了。
冯骞读着长子一道送回来的信件,不禁激动得老泪纵横。
我家大儿子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冯骞对着从小就跟着他的管家呜咽道:还有小瑜,真是佳儿佳婿啊,我们老冯家真是祖坟都冒了青烟儿啦!父子两进士,翁婿同是金榜题名,这是天大的美谈啊!这位老管家原是冯骞的邻居,后来成了书童,现在又是冯家的大管家,本人也是识文断字,恭贺的祝语就很别致。
方老太太喜不自胜,大笑的声音传遍方家的二进小院。
有一次,她去看还在坐月子的冯婉时,欢喜过了头,一时不察地对孙媳妇说:咱家现在什么也不差了,就差你给福娃多生几个大胖小子了,到时候也和他们爹一样读书出息,给咱们老方家争气长脸。
冯婉并不多心,太婆婆说这话正常,她也笑着应下:郎中说我身子已经养好了,现在也在进补呢。
等夫君殿试后锦衣还乡时,我就能全好了,到时候再多生几个不成问题。
天刚亮,方瑜就站在贡士的队伍中,庄严肃穆。
今日是殿试,这届的贡士都穿着一样的衣袍,按照排名站好,等候天子的传召。
方瑜的心很热,却不冒汗,脑袋发空,却不急切。
他在这小一个月的备考中已付出全力,所以他此时只有安心和期盼。
不得不说,我们小鱼在古代十多年的学习考试中锤炼出了金子般坚定稳健的心。
一个穿红太监站在台阶上,朗声高宣:陛下口谕,传新科贡士入内!方瑜跟着前面几人,缓步前行,终于踏上高高的汉白玉石阶,一步一步登上古代文人学子的巅峰。
方瑜殿试的座位极其靠前,抬眼就能看见皇帝宝座的底部和盘着金龙的大靴子。
作者有话说:恭喜小鱼!大家嗨起来!格尼格尼,看看看,我这次对小鱼很好吧,哈哈哈哈哈!还有就是,全勤到手!我上个月立的旗子做到啦,啊哈哈哈!请大家为本云和小鱼鼓掌欢呼+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