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勉强科举日常 > 第131章 胡搅蛮缠

第131章 胡搅蛮缠

2025-04-02 01:20:45

方瑜最近挺忙的。

用现代的时间来算, 他五点起床,喝杯热乎的养生茶,就要去练字。

六点时, 安成也起床了, 方瑜带着她和美臻、乐妍一起晨跑。

锻炼半个小时, 大家各自回屋洗漱换衣裳,然后再齐聚堂屋用早膳。

吃完早饭,方瑜还要检查美臻的小说写作,女儿和妹妹的功课,还有冯家小哥俩的功课。

以上步骤都完成后, 方瑜才会出门去翰林院开始一天的工作。

到了翰林院,方瑜通常会先看一会儿邸报, 再和几个走得近的同僚聊天, 交换京城里最新的资讯,再说说官场上的风言风语。

这种小团体的八卦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方瑜不大喜欢, 但也要像打卡一样每天都做。

京城的官场变化极快,局中人一不留神就容易踩雷。

方瑜身在局中, 又是天子近臣, 实在是要时刻小心警惕,绝对不能在面圣时触犯一丁点禁忌。

今天张之青来得比往常都早, 一看到方瑜就把他来到僻静处,耳语道:宫里的白淑妃坏了事, 听说已经被禁足了。

宫外的白家人也都慌了神, 正在四处托人打听情况呢, 只是大家都不爱搭理他们家, 都躲开了。

方瑜谢过张之青的消息, 赶紧叫自家小厮回家传话,让冯婉守好门户,今天都别出门,有人来上门拜访也不要见。

过了几日,皇帝才又派太监来召方瑜进宫赏画。

方瑜带着他最近的新画,打好腹稿,又细细过了三遍,生怕有哪个标点符号刮蹭到白淑妃的事。

见到丹青公公,方瑜塞过一块上好的玉佩,笑着打听道:公公最近过得可安泰啊?丹青公公自然是知道方瑜在问什么,他也乐意为皇帝跟前的红人行个方便:这几天的雨都下完了,可不就安泰了嘛。

方瑜谢过丹青,心里有了底,脚步轻快地走进殿内。

京城的秋天短,总是很快就有了寒风,随之而来的还有雪花。

方瑜和冯婉早就买好了充足的炭火,皇帝这几日也给近臣赏赐了一批内造的炭火。

另外还有年货的采买。

今年送回家乡的年货就足有四大车,方家和冯家对半分。

方瑜还特地为老太太画了副全身像,为了表达他对祖母的尊敬和看重,想来这肯定能让老太太开心。

到了收礼这方面,方瑜就不用多操心了,只是看看冯婉记好的账目,合用的留下,不合用的就送给别家或发卖出去。

其中,皇商鲁家送过来的年礼就很晃眼了。

之前方瑜帮了他们家的大忙,鲁家想要立刻报答,方瑜却让冯婉通过夫人社交婉拒了。

鲁家也是知趣的,没有立刻贴上来,而是按耐住性子,等到年末大家都走动时才表了心意。

方瑜正在看宅院,打算买一个三进的,趁着冬天收拾好,等到来年春天搬家。

鲁家就把早就准备好的宅子转了一手,让自家手下的掌柜借口卖房和方家搭上,然后又以很实惠的价格卖给方家。

方瑜去新买的宅院转了一圈,发现里面都收拾齐整了,几乎可以直接搬进去住了。

冯婉十分高兴,立刻就着手开始规划起新家屋舍的用途来。

这个宅院建造的比她娘家的京城宅子还好,地段也要好上一些,屋里屋外的装潢也都是当下时兴的。

冯婉心中欢喜,看着前途似锦的丈夫,她既崇拜爱慕又怕被别的女人夺走。

又想起之前太婆婆说过的话,觉得她还要更努力一些。

自从有了老三,方瑜就有意识地减少了与妻子的亲密接触。

他不是不喜欢这些,只是怕连续的生育对冯婉的健康不利。

冯婉也感觉出来了,心里有些失落。

可是见丈夫平时待她如初,也没对别的女人有想法,就没有说什么。

毕竟这种事哪有女子主动求欢的,再者说了,都是老夫老妻的,也许到了年纪就会这样吧。

就这样平平淡淡过完和熙三年,冯婉在过年时收到家乡的来信。

她二嫂新生了个女儿,四嫂生了儿子。

太婆婆那边来信说梁珍珍初秋才生下个儿子,现在就又怀上了。

冯婉知道太婆婆信里的意思,她也觉得自己有些落后了。

于是乎,和熙四年的第一夜,冯婉就对丈夫开展了婉转的追求。

方瑜刚开始还挺享受的。

忙了一年,好不容易放了年假,家里进项又多,孩子也康健,他本身也是洁身自好很久了。

现在妻子有意,他也很欢乐啊。

不过方瑜还是乐而有制的,也就亲香了几天,然后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诗书画艺上。

冯婉见方瑜如此,等了几日,也不见丈夫的亲近,就稍稍放下点端庄的姿态,开始主动投怀送抱。

每到这个时候,方瑜也会关爱妻子,就是贴贴亲亲抱抱那一套,把妻子当成刚结婚那时去哄。

冯婉憋气了几回,最后忍不住质问丈夫:你在外面养别的女人了?听到这话,方瑜大吃一惊,不知道冯婉怎么会怀疑到这事上去。

那要不然你怎么会对我这么冷淡,你原先可不是这样的。

冯婉抽抽噎噎,十分委屈又羞愧地哭诉:你正当壮年,却常常独寝,要不是厌烦我这个妻子年老色衰,你怎么会如此冷淡。

方瑜连忙抱住妻子解释清白,哄她。

冯婉听了丈夫的解释,不能说不信,但觉得很不能理解。

谁家夫妻不是想多生几个孩子的,谁家健康的妇人不是每年都要怀孕生子的。

冯婉这个古代女人就想多子多福。

方瑜就知道冯婉不会同意他的看法,所以才没有事前和她商量。

冯婉现在知道了丈夫的想法,就打算说服丈夫:我身体好得很,而且和熙二年生完顺成都休养一年多了,现在正好可以再怀一个。

这道理也说得通,方瑜也不再坚持,就推说等开春搬完家,到时候咱们在专心造孩子。

冯婉不干,就哭唧唧地磨丈夫。

说什么她比方瑜还大四岁,马上都要三十岁了,再不生就费劲了,她一刻都等不下去了。

冯婉胡搅蛮缠起来方瑜根本就招架不住。

冯婉就抱着丈夫不撒手,反正都是正经夫妻了,再亲近也不犯法。

就这么左缠右缠的,春天刚搬完家,冯婉如愿怀上了第四个孩子。

京城的会试考完了,新科会员也出炉了,方瑜他们这届的进士也成了昨日黄花。

翰林院里,旧的庶吉士们都有了去处,只有两个顺利留下当了翰林院检讨,剩下有许多去了各部当了主事,还有去御史台的,最次的就是派去地方当官。

京城繁华,外派简单,调回就难了。

方瑜也脱离了官场菜鸟的阶段,开始被翰林院上层所接纳,逐渐接触政事,开始为皇帝起草诏制。

其实,为皇帝起草诏制本是中书舍人的专职。

可是这样并不利于皇权集中,故而很多急诏都不再通过外朝的中书省,反而启用翰林院。

方瑜本就是探花出身,文采出众,又经过快三年的考察和锻练,翰林院的掌院对他也放了心,才算是真用起他这个人来。

方瑜这下是正经忙了起来,入宫面圣的次数更多了起来。

方瑜很好地把握了其中的分寸。

参政时他就是殿内资历最浅的一个,要多听多记少说话,站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就好。

等到陪皇帝玩时,那就要风趣幽默带点个性,没事还要在绘画上弄出些新的创意来,要不然皇帝也会腻了他这个人的。

乐平县,方府,天刚亮。

一个少年人利索起床,脚步轻快地跑去花园,围着池塘开始晨跑。

他问过太奶奶和母亲了,他的探花舅舅少时就是这么求学的。

程彦之长相八分随了母亲,又是从小在方家长大的,虽然姓氏还没改,但他从心里就是把方家当本家的。

程彦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本人也是把小舅舅当成了人生榜样,立志要金榜题名,成长为栋梁之材。

他跑了一炷香的时辰,又打了套拳,然后回房把湿衣服换了,再喝点暖和的红枣茶,又去书房背书练字。

这时候,他娘和妹妹也都起来了。

一家子齐聚书房,也不多说话,就各干各的,专心读书写字,学习气氛浓厚。

等到吃早饭的时候,他们三口才放下笔,一起往老太太的正屋去。

老太太在县城方家的地位很是崇高,属于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存在。

彦哥快坐到太奶奶这里来!方老太太最看好程彦之这孩子,觉得程彦之以后就是方瑜第二,就把他当成了亲曾孙养,地位与小时候的方瑜一样。

程彦之自小就长在太奶奶膝下,自然与太奶奶亲近。

太奶奶,我昨天在外面买到了好蜜枣,您尝了嘛,吃着可还顺口?程彦之十分孝顺对他最好的母亲和太奶奶,有什么好东西都想着她们。

老太太笑得欢快,她总算是又体会到了天伦之乐,搂着好曾孙就不撒手。

作者有话说:还有一更哦!等晚上来看吧!好饿啊,中午还没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