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族学要用的教室已经大体盖完了, 是方佳丽和云天成夫妻两个,再加上大妮具体负责的。
方瑜提了些不太专业的建议。
比如说为了冬天保暖,沿着有窗户的墙边弄出来一长条的窄炕, 就类似现代靠窗户的暖气, 平时可以坐人还可以放东西, 还不占太多的地方。
方瑜还特意重新抄写了《三字经》和《千字文》,寄回来让云天成去找好工匠将他写的书法都镌刻出来,然后依次摆到族学旁边,到时候就可以省了孩子买书的钱。
云天成特别乐意为方瑜这个昔日同窗兼小舅子效力,这小半年一直都在跑这件事, 就希望方瑜能不计前嫌,像看关秋茗一样看他。
但是, 方瑜还是更看重关秋茗, 族学先生的人选就是问了关秋茗的推荐。
方瑜为族学雇了两位教书先生,一个三十多岁,一个二十多岁, 都是刘家私塾考出来的秀才。
方瑜是这么计划的,两个教书先生轮班, 每人轮流在村里教五天, 家里的马车负责接送。
每月还要有一次月考,男孩女孩一样考。
关秋茗或云天成负责出题、监考和判卷。
月考的前五名有奖学金, 从五十文到十文依次递减。
每半年还要有一次期考,期考前五名同样有奖学金, 从一百文到五十文依次递减。
美臻把商议出来的规定写成条目, 先定下来, 以后再慢慢完善。
方瑜最后总结道:最重要的还是监管, 我在这边待的时间短, 族学还是要靠大姐、三姐、三姐夫和五姐、五姐夫来费心看管。
那用不用把咱们方氏的族长提拔成里正啊?大妮说:方族长他婆娘和儿媳妇总来找我嘀咕这事,我没接话,但咱们方姓这么厉害,里正换成我们家的人也应该。
方瑜想了想,摇头:赵里正和方族长有对立才好,两家可以相互监督,不会一家独大。
咱们家的人只有大姐你一个常回村里,要是权力集中到方族长手上,他肯定会从族学里中饱私囊的。
方瑜不相信人性。
人性也禁不起考验。
凌河村里留下来的方姓族人其实和方瑜方瑾这支离得比较远,都快出五服了。
而且方姓本身在凌河村里就算不上大姓。
方瑜可不愿意让方族长那家人打着他的名义在村里横行霸道。
到了中午的时候,大家在一起用了顿素斋,然后各自离开都去忙了。
快到傍晚时,方瑜收到了京城的来信,是冯婉和乐妍写来的。
冯婉在信里写了孩子们的情况,还有京里最近新发生的奇闻怪谈。
冯婉特意问方瑜和美臻什么时候启程回来,说宫里的皇后和公主派人来问过了,说美臻不在就催她写新话本,她又实在没法独立完成一部作品。
看完妻子的信,方瑜都能想出来她苦恼皱眉的小模样。
他把美臻叫来看信,然后又打开乐妍的信。
乐妍的信里写的就都是启明星大剧院的事了,结尾处还特意夸了方华这孩子一大段,说方华写的新剧本是又快又好。
美臻看完信,说:二姐写了半个不错的话本,就是不知道该怎么收尾了,我倒是可以把后半段编出来,算作我俩的合写。
二姐写了话本?方瑜从来没听说过这事,一下子就来了精神。
美臻说:二姐怕写不好惹咱们笑话,就偷偷在晚上写。
要不是我前几天临睡觉之前找她去聊天,还发现不了呢。
对于家里姐妹们的进步,方瑜是极其喜闻乐见的。
他当下就忍不住了,带着美臻直接跑去找宜文要来话本仔细看。
弟弟在读她写出来的故事时,宜文有些坐立不安,还有些不自信。
宜文没白抄写那么多的话本子,她写出来的句子段落虽然没有太多的文采,但都十分流畅,也没有语法错误。
这就已经很难得了。
宜文写的故事几乎就是她前半生的自传。
主角是个叫小秋的农家姑娘,出嫁后刚开始的新婚生活很甜蜜,后来才发现丈夫是想占她娘家的便宜,然后就是娘家长辈怎么对付婆家人,再然后就是丈夫逐渐不养家,女主角怎么靠着娘家帮衬织布抄书赚钱养自己和孩子。
方瑜从这个故事里看出了女性独立思想传播的可能性。
他兴奋对宜文说:二姐,我都忘了你的经历了,你的故事才最有可能激发启迪女性读者呢!方瑜和宜文、美臻讨论了两个时辰,最后才敲定后半段的故事走向。
方瑜为了给剧本加戏,让女主角直接生一对龙凤胎(这样女主的丈夫不赚钱养家才会更令读者气愤)。
他还让宜文把故事里女主角娘家的经济条件降低些,不能给女主角提供太多的帮助,女主儿子读书的费用要由女主来承担。
这样才好引出来更多的市井故事,同时衬托出女主养儿的不易和艰辛,展现出女主的高尚品质。
为了供养儿子读书,女主光织布和抄书赚的钱还不够,女主还要养鸡进城卖鸡蛋。
女主在教育女儿上也要和普通老百姓不一样,要鼓励女儿读书写字上进,还要教导她独立自主、自尊自爱和加强体育锻炼,告诉女儿遇到危险能跑就跑。
宜文对这点改动没有异议,完全听弟弟的意思,当晚就和美臻一起进行小范围的改动。
之后的几天里,美臻和宜文合作写后半段的故事,方瑜也时常过来一起讨论故事情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写小说这种事有时也是如此。
三个人在讨论中获得许多灵感,又轮流执笔赶着写,一个白天能写出一万多字,这速度真是令人羡慕。
最后他们还在后半段加入了女主丈夫的家暴问题,还有女主在丈夫死后的第二段恋情。
这么写能行吗?宜文有些担心地说:现在不都说寡妇不能二嫁嘛。
美臻撇嘴道:为了那种破男人守什么啊,凭什么不能再嫁啊!话本到底还是要给人看的,不能太不合外面的情况。
宜文看向弟弟,说:小瑜,你说呢?方瑜说:姐,你要是能遇到喜欢的人,我是支持你追求个人幸福的。
宜文红了脸,跺脚道:我说正经的呢!你不是说还要把这话本送回京里给皇后公主看呢嘛,要是写得不合贵人心意可就是天大的祸事了。
我说的也是正经话。
方瑜见宜文这般也不逗她了,正色道:我考虑到这点了,所以女主的这段感情是发乎情止乎礼的,都是对彼此的欣赏,虽然最后互相诉了衷肠,但女主不是最后也没同意这门婚事嘛。
啊?为什么结局不是这俩人在一块儿啊?美臻不干了,她写这段感情写得有点上头。
方瑜敲敲这傻妹妹的脑袋,然后问她:你为啥不成亲啊?那自然是因为嫁了人就要去看婆家人的眼色过日子,丈夫不好也得忍着——美臻反过味来了。
我们在这里讨个巧。
方瑜勾唇道:女主拒绝二嫁不是因为守节,而是因为不想再被婚姻所束缚。
哥你太厉害了!这个结尾一写瞬间就提升了这个话本的品味。
美臻精明地说:只是这层意思不能写得太明显了。
希望这样可以忽悠一些脑子不太灵光的老迂腐,老迂腐们只看到女主不二嫁就满意了,省得到时候真有人大骂咱们的话本。
而真正能读懂咱们文意思想的女子也许会受到启发和鼓励,我们的目的也就算达到了。
宜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可咱们话本的第一个读者就是皇后娘娘啊,人家皇后娘娘总不会是个看不出来的人吧。
我觉得皇后娘娘是个开明的人。
美臻很喜欢皇后,心里也很崇拜皇后的品格。
要不然她也不会很喜欢咱们之前写的《庸俗姻缘录》和《读书人家》,这两个故事说到底也很有些与当下不同的思想。
方瑜和当朝皇后的接触就不可能多,他选择相信美臻的判断。
若是皇后说了不喜欢,大不了咱们再把结尾改一下呗。
二姐你放心,我们很变通的。
宜文听弟弟和妹妹这么说,也就不再担心了,只是抓紧时间和妹妹按照商量出来的故事大纲继续往下写。
方瑜这段时间很有创作的灵感,他给宜文的半自传体小说创作出了三首诗和五首词,正好可以增添文本整体的文采。
方瑜还没落下绘画的创作,他最近总是在梦里想起他初到卫朝时的生活。
凌河村的老房子,大爷爷家的书房,还有每日放学时的夕阳。
一日半夜醒来,方瑜提笔作画。
画纸上出现了一老一小,老妇人替孙子提着书篮,又牵着孙子的手,在夕阳下回家。
美臻不知怎的也睡不着了,她看隔壁哥哥屋子里的光亮,便穿戴好衣裳过去了。
方瑜正在追忆,他问美臻:你觉得,咱们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有话说:咕咕,我把专栏的头像改成我家边边歪吐舌头的照片啦!超可爱!我家边最近还会演戏了……她咬塑料袋我说她,她就装大喘气的模样,弄得比我还生气委屈……这个戏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