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臻想都没想, 直接道:精明强干,强势厉害。
方瑜又问:那你和奶奶之间的感情如何?美臻这回沉默了两息,才回答:她是个好奶奶, 对我们孙辈都不错, 就是有些偏心。
还有就是, 嗯,对娘不好。
那你对奶奶有埋怨吗?会因为这个影响你对奶奶的感情吗?方瑜探究地问。
美臻缓慢地摇摇头,心里有些沉重,说:我会可怜和心疼咱们娘,但当时却不会觉得奶奶做错了什么。
很奇怪, 不是吗?方瑜心里也涌着五味杂陈,他想了更多, 可又不知道该怎么用言语表诉出来。
老太太就算是没缘由地苛待孙子孙女的亲娘, 只要她能掌握住家里的权力,再对孙子孙女好些,老太太照样能获得尊重和风光, 几乎不会受到一丁点的惩罚。
像方老太太这样的婆婆,从父系氏族社会开始, 也不知延续了多少代, 真是经久不衰,却又经典永存。
能如方老太太这般精明强干的, 在其他方面都还不错的婆婆都不算多数。
方瑜有些悲伤地问:美臻,如果你有儿子, 以后又有了儿媳和孙辈, 你会像咱们奶奶一样对待儿媳妇吗?美臻严肃地构想了一会儿, 然后摇头:应该不会吧, 我不想变成那样。
嗯, 我也不确定,谁能知道没发生的事情呢。
不过我能肯定的是,咱们大姐一定会和奶奶一样的,她现在对她家大小子的媳妇就那样了,把孙子都抱过来养着,还没事就挑剔她大儿媳妇。
至于二姐嘛,我觉得是一半一半。
人都偏心眼,方明是她亲儿子,以后做了婆婆肯定就会向着儿子啊。
是啊,人都偏心眼。
就算在自己的问题上女性开始觉醒追求独立,但等到老了,有了儿子孙子,说不定就会忘了她的觉醒,又重回到苛责压迫女性的封建道路上,不断地循环往复。
美臻沮丧地说:哥,我感到压抑和悲哀。
咱们现在做的事,会不会是白做工啊?我也不知道。
方瑜看不到前路,只能小心尝试。
不做点什么,情况永远也不会变好。
我们在村里小规模试验一下,也许就会有用呢。
美臻喃喃道:是啊,总要试试的。
既然聊起了这辈子的娘,方瑜就问美臻从前和爹娘的相处情况。
美臻说:还能怎么样,就那样呗。
你成天长在奶奶屋里是不知道,咱们那个爹你回屋后就和大爷似的,脾气大得很呢。
他在咱们小家房子里就是在炕上一坐或一躺,手一下都不动,那都要靠咱们娘或四姐伺候。
要是爹心里有气了,就阴沉着脸,对我们娘仨骂几句,偶尔还会打两下。
我小时候在咱们爹跟前都不敢大声说话。
唉,我就可羡慕大姐二姐他们了,咱们大伯父就挺好的,还会给姐姐用剩下的木料做点小玩具,平时也很少打老婆孩子。
咱们三叔就不行了,和咱们爹一样,对三婶她们也没个好脸,没事就怨哄哄的。
方瑜安慰地拍拍美臻的后背,低声说:对不起,我之前居然都不知道这种事。
美臻笑了,对哥哥说:你就这样,什么事都爱往身上揽。
其实也没什么的,你已经把我从村里拯救出来了。
要不是哥哥你读书厉害当了官,我十五六岁就得嫁给和咱们爹差不多的男人,再过和咱们娘差不多的日子了。
所以啊,哥你就是咱们家所有姐妹的救星啊,我们都要感谢你的!说得我怪不好意思的。
方瑜也跟着美臻笑了起来。
美臻的困劲儿上来了,捂着嘴打了个打哈欠,说:哥你赶紧睡觉吧,要不然明天该没精神了。
美臻回去睡下了,方瑜的思绪还在翻涌,回想起这辈子的娘,继续作画。
一个儿子偷偷来到母亲屋里,拿出在县城买的糕点,孝敬给母亲,母亲激动得直哭。
过了几日,宜文和美臻终于写完了话本。
方瑜再把诗词插入其中装订成册,然后和他的两幅画装在一个锁好木箱里,交给镖局快马加鞭地送回京城。
二十六天后,冯婉才收到这个包裹。
她先读了信,然后派管家把写完的话本拿到自家的印刷作坊去排版,先印出来几本精装的,她下次进宫一起带进去。
皇后很喜欢方家女眷,这次冯婉又带来了新的话本,皇后就更欢喜了。
皇后从宫女手中拿起精装本的《杜小秋实干记》,先看到文名就觉得新奇,接着又扫到作者名。
双方笔?皇后看到新的笔名,问冯婉是哪位。
冯婉笑道:是我家的二姐,这个话本主要是她写的。
皇后说:你们方家人都很有才华,本宫还听说你们家剧院现在演的历险记都是小侄女写出来的呢。
冯婉谢过皇后的夸奖,说:我家大人特别鼓励我们这些女眷学习写作,刚开始不会时也是他来教导和鼓励我们。
过了一会儿,冯婉退下出宫。
皇后交待女官晚膳要多做几道陛下爱吃的御膳,又派人去请陛下,说方瑜夫人送来了新画作。
忙完这些,她就让识字的女官为她读这新话本。
乐平县城,方瑜和美臻刚从凌河村考察回来,云天成陪在旁边,笑着说话。
方瑜对族学的建设情况和入学进展都比较满意。
有方瑜这个京城大官在,村里人自然不敢不配合。
再加上对女孩入学的补贴和优惠办法,村子里大多数人家就心甘情愿地孩子来念书了。
有几家不乐意来的,方瑜也不勉强,反正到时候读书的孩子能赚钱了,一对比,所有人就知道以后该怎么选了。
美臻却有些忧虑:男孩子还好,以后读书好的可以走科举的路子,就算是差些的也能进城来靠着识字算术的本事找活儿干。
那女孩子学成后也不能出来科举做工,还是嫁人生孩子的,旁人也就看不出差距来了。
方瑜说:我要在宣北经营一份家业,先从咱们这边的县城府城开始,等过几年就会需要不少人手了,可以直接招咱们村里读完书的女孩子。
还有一部分可以学医。
虽说郎中只收男徒弟,但咱们可以花钱请郎中来教女孩子嘛,到时候咱们家再开几个医馆也不错。
美臻听到这就十分高兴地说:咱们家里的马郎中就不错啊,他还有三个徒弟呢,到时候都能来帮忙。
原来,美臻这次回来在靠近乐平县北边的清波山脚下捡到了一个郎中。
这郎中四十多岁,是上山采药时不注意摔下来的。
因为右腿骨折,马郎中只能慢慢往回爬,幸好遇到美臻这位好心的小姐,直接把他带回了乐平县。
马郎中的医术不错,我刚回来时奶奶的病情很不好,多亏马郎中开药针灸才拖住了,要不然你也赶不回来见奶奶最后一面了。
方瑜到家后就一直在忙,还真没注意到家里多出来一个人。
当然了,这也肯定和方府如今有很多院子有关。
美臻说马郎中的腿还没完全养好,方瑜就直接去了马郎中现在居住的院子看人。
马郎中的长相普通,但通身的气质就很和善,一看就知道是那种治病救人的好郎中。
马郎中和赶过来照顾他的大徒弟见到美臻,就喊恩人小姐,见到方瑜,就喊方大人。
他们经过交谈,他们都十分乐意为方家效劳,并且不收任何报酬。
马郎中说:恩人小姐救小人一命,小人就要效犬马之劳。
他大徒弟接着说:恩人家救了我师父一命,小人这条命就是恩人家的了。
方瑜问马郎中愿不愿意和他回京城,他想让家里的孩子都学点医术。
马郎中说他愿意跟着恩人一家去京城,只是家中还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还没有出师,不知道能不能一起带去京城。
方瑜说:没问题,你的家眷徒弟都能带走,到时候我在京城开一家小医馆,你就带着人去那里生活,晚上时来我家教孩子就行了。
之后,为了保险起见,方瑜还派人去了马郎中生活的县城去打听了这人的生平,确定这人可信,医术和人品都不错,方瑜才彻底放了心。
这天下午,舒怡又带着大女儿回娘家,然后拉着二姐说了不少话。
宜文还不了解亲妹妹的性子嘛,一眼就看出来舒怡心里有事,就让妹妹别不好意思,直接和她这个二姐说。
方舒怡其实不大好意思张这个口,她丈夫关秋茗都说这事不成,说出来就是为难二姐,但她为了女儿还是要腆着脸说出来。
二姐,我家宝珍都十六了,平时我和她爹都把她当珍珠一样养着,是真不放心把她嫁到外人家去。
所以,所以,你家小彦今年也不小了,又和我家宝珍年纪相当,你又是宝珍的亲姨,以后肯定能对宝珍好的。
我就想着,要不然你就让宝珍做你儿媳妇吧。
作者有话说:亲上加亲,你怕了吗?另外,我家边边又学会了一个新的演技流派!就是,批判她,她就装听不见,然后低头吃狗粮,再抬头装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