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文当场愣住。
老太太在过世前就和她说过了, 她儿子的亲事必须慎之又慎,一定要娶个官家小姐,还要让方瑜同意。
可她也不好意思就直接拒绝三妹的意思。
这可是她亲妹妹, 八百年都不和她张一回嘴的, 她要是把话直接这么说了, 以后她也不好意思见舒怡了。
舒怡见二姐为难的面色,心里就沉了下去,脸发起烧来。
二姐,我没有强迫的意思,就是问一嘴。
舒怡嗫嚅道:都是我不好, 今儿这话就当我没提过。
那什么,我、我去看五妮来没。
舒怡像火烧了屁股, 使劲站起来就想往外小跑。
宜文赶紧追着拖住三妹。
不能让三妹就这么离开, 要不然她心里难安呐。
左不过就是娶个媳妇,官家小姐是好,可以后嫁过来兴许还和她不对付呢。
没有姻亲帮衬就没有吧, 一家人和和睦睦才最重要,宝珍这孩子也是她看着长大的, 心地善良还听话孝顺, 和她这个二姨也亲近,以后成了婆媳肯定更好。
宜文终究还是心软了。
她在家时就和三妹感情最好, 三妹都这样了,她要是不应也忒不讲亲情了。
舒怡被二姐拉着, 走不了, 就急着说:我没有别的意思, 姐咱俩谁跟谁, 我不是因为这个有什么想法, 你放心。
宜文连忙说:行,你说得对,我也不放心宝珍这孩子外嫁,她和我们家方明确实挺配的。
我去看看五妹——舒怡这时才反应过来,有些惊喜,还有些不确定地问:姐,你刚才说什么!宜文笑了,揽住三妹笑道:我说,等孝期过去,咱们就给两个孩子办喜事吧!舒怡脸上的笑立刻扯开了,但她还是要说一下:姐,你别因为我就直接答应这事。
这么着,你今天晚上先和小彦说说,看他是个什么心意,要是小彦真不愿意,你就悄悄告诉我,这事就当没发生。
宜文拍拍妹妹的手,笑道:婚姻大事,我们家方明一定是听我这个当娘的话啊。
三妹你就放心吧!对了,你女婿不喜欢别人叫他程彦之,你以后喊他方明,他说这才像方家人呢。
姐妹两个亲亲热热地牵手言欢,待到小半个时辰后,舒怡才高高兴兴地带着宝珍回了家。
宜文心里也挺高兴,儿子都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
小娟,去把少爷叫回来。
宜文支使丫鬟。
不一会儿,方明就从前院的书房回来了,问娘叫他有什么事。
宜文把订亲娶亲这事说给儿子听,还问儿子有什么想法。
方明还没想过成亲这事,他现在正全身心地为和熙十年的会试做准备呢,哪有其它的闲心。
他十分干脆利落地说:儿子的婚姻大事自然是由长辈说了算的,娘看好宝珍妹妹做儿媳,儿子自然也是乐意。
宜文听儿子这么说,心里也高兴。
她语调轻快地说:你乐意就行,等会儿吃晚饭时我告诉你舅舅和小美姑,他们肯定也会欢喜的。
母子俩又商量一番,说好成亲前先在附近买个宅院,到时候住到那边去成亲。
方府到底还是小舅舅的家产,小舅舅不在乎这些,可他们母子也不能总占着住啊。
等到了吃饭的时间,娘俩才一起去了方瑜住的屋子。
美臻已经坐在饭桌前,她在小口小口地吃玫瑰馅的甜点心。
宜文坐到美臻身边,伸手拍美臻的胳膊,又把点心盘子端起来让丫鬟赶紧拿走。
宜文快语念叨着这个不让她省心的八妹:都多大个人了,还馋零嘴,饭前不能吃点心,会坏胃口的,对牙也不好。
安成都知道这些道理,你个做姑姑的还用人看着啊!美臻没结婚没孩子,日子过得精致还有钱,心态自然年轻。
她就抱着二姐撒娇道:哎呀,我就是偶尔一吃。
好姐姐,我在京城当着孩子们的面儿也不敢犯戒,好不容易回了县城,你就可怜可怜我呗。
以后不许了啊!宜文没再数落美臻,让丫鬟下去,然后就把话题直接带到了方明和宝珍这俩孩子的婚事上。
美臻听到后也是一愣,想起她哥之前在家里说过的话,就对兴兴头的二姐打了个预防针:我哥说表亲之间绝对是不能通婚的,会对未来的孩子不好,所以我哥应该会反对这门亲事。
宜文没听方瑜提过这事,她游移地说:嗯,表兄妹之间通婚的事很多啊。
远的不说,云妹夫的弟弟娶的不就是亲表姐妹嘛,他们家的孩子也没少生啊。
美臻也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只是说:等会儿你问我哥吧,他能讲清其中的道理。
姐妹俩正说着,方瑜就从书房过来了,坐在主位上和家里人说话。
宜文又把方明和宝珍的婚事说了一遍,直接把方瑜手上的筷子都惊掉了。
不行!绝对不行!方瑜很坚决地说:你们不懂,近亲结婚,就是三代以内的血亲通婚,会让隐性有害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从而导致后代残疾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方瑜一急起来现代词语就直接往外蹦,直接把古代亲属说迷糊了。
他赶紧换了种说法:方明和宝珍的血缘太近了,他们身上有一半的血都是一样的,会发生溶血,这样他们就不容易生出来健康的孩子,还很有可能会生不出孩子来。
宜文还是觉得弟弟这话不靠谱,就把刚才和美臻说的例子举了一下,然后又扩大了范围,把村子里表亲通婚顺利生孩子的例子也说了一下。
那是幸存者偏差。
方瑜苦口婆心道:再者说了,那云天成的弟弟家一共才活下来两个孩子,还有村里刘老三家那不是生出了个傻孩子。
宜文叹气道:舒怡也是不容易,爱女心切,我都答应她了,总不好反悔的吧。
方瑜说:也没外人知道,就咱们自己家人,这都没什么。
方瑜不放心,直接喊人驾马车去把舒怡和关秋茗接过来,他要当面说清楚。
然后他又对方明说:好孩子,你的婚事舅舅也替你看着呢,你别着急。
你今年周岁才十七,正是专心科举的时候,别这么早成亲啊。
方明看了眼母亲,点头道:我全听舅舅的。
宜文还想再挣扎一下:正常算,他都十八了,也该成亲了。
你要是实在想让方明娶亲也行,但不能娶表亲。
方瑜严肃地说:而且方明的婚事也要我这个做舅舅的同意才好,你不是答应过奶奶的话了。
宜文这下再也没了借口,只能干坐着等三妹夫妻俩过来。
舒怡家正在吃晚饭,突然听到敲大门的动静,弟弟家的小厮过来传话让他们快去方家。
这一下子可把他们夫妻吓了一跳,路上都在猜家里到底出了什么大事,心里很忐忑。
等见了面,舒怡和关秋茗才知道方瑜叫他们过来是什么事。
关秋茗看着舒怡,眼神里带上了询问:我们之前不是说好不提这事了嘛,你怎么还私自去和二姐说了。
舒怡愧疚地对丈夫解释道:我也是心疼女儿嘛,想着嫁回自家来,宝珍过得也好嘛。
关秋茗生气地说:女儿的终身大事,难道不应该和我这个做父亲的知会一声?舒怡低头认错。
方瑜出来打个圆场,然后又向他们说明近亲通婚的危害。
关秋茗也不想在外面给妻子没脸,就没再说这事,反而听进了小舅子的话。
还是小鱼有见识,我弟弟娶的就是我娘的亲侄女,他们俩一共生了八个孩子,最后只活下来一儿一女,原来我们不知道还有近亲不能通婚这么一说,只以为是他俩明不好呢。
方瑜没想到,家里这么多人,最后能快速接受这个理论的居然是关秋茗。
如此一来,方明和宝珍的婚事就作罢了。
舒怡虽然还想再求求情,可她弟弟和丈夫都不同意,她只能垂头丧气地认了这个结果。
方瑜不想舒怡心里不痛快,毕竟舒怡的想法在古代不是错的,她也真是有一腔子的爱女之心。
他温声对舒怡说:宝珍才十五岁,你也舍得她这么快就出嫁嘛。
好三姐,我这个做舅舅的也想着宝珍呢。
你和姐夫在县城没找到心怡的女婿,不如让弟弟我替你们找找。
舒怡听弟弟这么说,心里又生出来了希望,她热切地说:弟弟,你姐夫和我也没有太多要求,宝珍只要能找个人品好、对她也好的姑爷就行了,其他的我们都不挑的。
方瑜心里立刻就有了人选,他想起了家里一直培养的善书。
这孩子人品不错,知道感恩,还算有读书的天赋,考个秀才不成问题。
善书之前跟着家里孩子进进出出的,在京城见过一些人,以后也不好再回京城。
现在正好了,可以送回县城读书考个秀才,然后顺理成章地和宝珍成亲,以后也就算是自家人了。
作者有话说:晚安喽,明天争取早早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