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老在一个满是书卷的屋子里翻阅先生们递给他的试卷,这是已经分好类的,都是每个班的优秀试卷。
俞老挑挑拣拣,大部分还是放到原位,只有几个被放到另一边。
直到看到王安则的试卷,俞老皱起眉头,别的倒是尚可,这诗赋是怎么回事,毫无灵气可言。
俞老,王安则的诗赋虽然不算过于优秀,但也算的是平仄相对。
先生替王安则说话,按他这个年纪来说已经算好了,这也是他把王安则的试卷也拿过来的原因。
虽然不知道俞老要做什么,但总归没有坏事。
俞老轻轻的瞥了他一眼,这可是要给韩孟阳送过去的,他打算收徒了。
先生惊讶的瞪大眼睛,他难以置信的问道:可是北海方世玉,南山韩孟阳?俞老点头,正是他。
先生顿时羡慕起来,这北海方世玉和南山韩孟阳是指当世的两个大儒,这两人除了自己的学问出彩外,还教出了许多学问人品都上乘的学生。
能有他们中的一个做老师,不说学问如何,光说未来的官场之路简直可以说是平步青云。
但想到这次韩孟阳要从他们书院选弟子,先生又觉得幸好这次是从他们书院选,而不是别的书院。
俞老压了压笑意,他自然也是希望书院更好的,能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出自书院这才是书院之幸。
先生想到韩孟阳可是以诗赋扬名,顿时觉得王安则的诗赋确实不行,他说道:俞老,那还是把王安则的试卷拿掉吧。
俞老迟疑片刻,他摇摇头,算了,就放到这吧,能不能看上就不是我们能管得了了。
王安则此时还不知道俞老他们的纠结,他正在书坊看书,不知道蜀地的书和他们那里会不会有些不同。
见着每个书院编的书册,里面是书院选出来的学子的优秀文章,其中也有白鹿书院的书册,王安则拿起来看了几眼。
书坊的掌柜见他看这些书册便开始极力推销,小公子,这可是各大书院自己编的书册,里面都是最新的文章。
像这位赵公子的诗赋便次次榜上有名,还有这位林公子的算术,那可是白鹿书院首屈一指的,还有……王安则仔细翻阅,果然这位赵公子便是他的舍友赵枝东,而林公子便是林春禾。
书院掌柜见王安则对这两人感兴趣,连忙小声对他说道:小公子,你不要看他们两只是秀才,他们的学问可是很多举人都比不上的。
王安则:哦?掌柜怕王安则不信,继续说道:这位赵公子可是赵将军的侄子,赵将军你知道吧,那可是镇安候手下的一大猛将。
赵将军为了这个侄子可是从小就请了国子监的大儒启蒙,国子监的名声你也应该听说过。
王安则自然知道国子监,那是官方设立的学府,又名国子监。
他好奇问道:那他为什么会到白鹿书院?掌柜苦笑道:小公子,你这就为难老朽了,赵将军的家事旁人能知道多少。
王安则点点头,这倒是的确。
掌柜见王安则感兴趣,继续说道:而那位林公子,听说他父亲是户部侍郎林大人,但这个只是传闻。
不过如果是真的话,倒也有些道理,林大人也是师从俞老,让自己的儿子继续在白鹿书院读书也的确有这个可能。
王安则听了会儿八卦后,爽快的给钱买下了白鹿书院编辑的书册,还买下了其他书院的书册。
掌柜立马乐了起来,小公子慢走,常来看看,我们这里拿到的书都是最新的,别的书坊可比不上我们。
王安则点头说道:下次一定。
等回到书院,便有书童来找王安则,说是山长要见他。
王安则放好东西,疑惑的跟着出去。
孟阳,这些你看着如何。
俞老坐在韩孟阳身边,看着韩孟阳来回翻看。
韩孟阳指着王安则的挑眉说道:这份可不如其他的。
俞老解释道:王安则,之前跟你说过那个小孩,他虽然学问不如其他人,但年纪尚小,而且很是努力。
韩孟阳想起了那天和俞老吃饭时候遇到的那个小孩,原来是他,这我倒是得见见,这个被你夸奖的小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已经叫人把他找来了。
俞老松了口气,起码先见一面,如果不行那只能说两人没有缘分。
韩孟阳对王安则更加好奇了,看来您老倒是更看着他。
俞老没有否认。
俞老,王安则来了。
书童在门外说道。
请他进来。
俞老高声说道。
等王安则进来后,他才发现不止是俞老,还有一个人,似乎是上次和俞老一起吃饭的人。
王安则没有露出多余的表情,俞老好,请问您找我有什么事?俞老为王安则介绍,这位是韩先生。
王安则冲韩孟阳打招呼,韩先生好。
韩孟阳点点头,不用多礼,这篇文章是你写的?王安则点点头,难道是这篇文章有了纰漏,但是自己用词很是保守,并没有写什么太激进的语言,那是哪里出了问题。
虽然王安则心里已经想了很多,但他面色平静的说道:这的确是学生写的。
韩孟阳意味不明的说道:你倒是看了很多杂书。
王安则立在原地没有接话,按理说并不禁看杂书,只是很少有还要科举的考生会看杂书。
韩孟阳接着问道:你有没有看过《水源记》?王安则说道:略看了几下,并不精通。
我看你可不止看了几下。
韩孟阳说道:你觉得这本书是在讲什么?王安则很官方的说着,这也是人们都认同的看法,学生认为,这本书介绍了不同河流水道的特性,它们的涨落时间、当地的预防手段、以及治理方案。
语言辞藻也皆为绚丽,让人一看便仿佛身处其中,是一本极具可读性的书。
韩孟阳不满的说道:除了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是如何想的?王安则咬牙说道:学生私以为这本书更是一本游记。
俞老瞪大眼睛,你瞎说什么?这可是在正主面前瞎编排,早知道就多提点几句了。
韩孟阳笑了笑,无事,接着说吧。
王安则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说道,这本书是沿着渭水一路向东,到了两河交界处又沿着涝河一路向南,到了河道尽头又转向橘河一路向北,然后便是浐河、泾河。
很明显这本书是沿着交通要塞所写,而不是单纯的写各个河流,因此学生斗胆猜测这本书是一种另类的游记。
俞老听了王安则的话冷静下来,听着是有点道理,只是不知道韩孟阳怎么说。
韩孟阳点点头,你说的的确有礼,你知不知道我叫什么?王安则迷惑的看着他,学生不知。
韩孟阳说道:我就是韩孟阳。
见王安则瞪大双眼,他继续说道:就是写这本书的韩孟阳。
王安则这才知道俞老为何这样说,搞半天自己这是瞎说到正主面前了,这下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
只要能自圆其说,他就不信韩孟阳能抓着自己不放,大不了也就是说几句自己无知。
果然,韩孟阳说道:你知不知道光凭你自己胡说那几句,可足够人批评了。
王安则作出自己就是那么想的样子,顶着韩孟阳的视线说道:这不过是学生的拙见,如果错了还望韩先生指正。
韩孟阳失笑,这坚持自己的模样和自己还真有点像。
行了,你也不用太过紧张,你说的本来就是对的。
俞老倒真有点惊讶了,你当时不是说天下苦水害已久,所以你要写一本治理河流的书。
那个啊,骗你们的。
韩孟阳想了想才想起还真有这回事,他无所谓的说道:我不这样说哪还能出来。
俞老了然,要知道陛下可是一直想要韩孟阳教导三皇子和四皇子,毕竟方世玉可是方家人,在朝中干系重大。
如果让他教导两位皇子,很有站队的嫌疑,也会加快夺嫡的争斗。
但陛下也是人,人之常情便是要为孩子寻到最好的,所以便只能找韩孟阳这个在朝中没有直接势力的人来教导几位皇子。
可惜韩孟阳并不想参与朝廷的斗争,尤其几位皇子渐渐长大,夺嫡之争已经在暗中开始,这时候卷进去恐怕自身难保。
俞老拍拍韩孟阳的肩膀,韩孟阳没有在意,在他看来这都不叫事。
陛下在意皇子但更在意他的皇位和百姓,所以自己只要能一直做利民的事情,陛下也不会强迫自己的,更何况这本就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收敛思绪后,韩孟阳问道:你可愿意拜我为师。
王安则反应过来刚才应该是拜师的考验,他立马跪下来,学生王安则拜见师父。
好,起来吧。
韩孟阳受了他一拜,以后你便是我的弟子了,我没有那么多规矩,你依旧还在学院读书,有事可传信于我。
俞老看了韩孟阳一眼也没有反驳。
王安则明白了,他这新师父是打算放养。
韩孟阳说:明日行拜师礼,可有其他问题?王安则摇摇头,弟子没有问题了。
韩孟阳说:好,你就先回去吧,明日准备好我找人叫你来。
王安则行礼告退。
作者有话说:书是编的名称,没有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