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王安则度过了艰苦求学的三年,从《三字经》到《千字文》,甚至连四书五经也稍有涉及。
王安则也抵抗过,觉得小孩子不需要这么刻苦,但都以被带去私塾而乖乖听话为结局。
最严重的一次,王安则大哭大闹,娘和祖母心疼过后,不知道爹和她们说了什么,就再也不管了。
可能是前几年被气恨了,他爹向来不纵容他,这可让王安则吃了一段时间的苦。
后来他便想开了,自己瞎折腾什么呢,反正也改变不了结局,还不如安安心心读书省事,自此也就收了别的心思。
则弟,明天你是不是会与我们一起去私塾?迎面走过了一个抱着书的小郎君,这是村长的孙子,也是王安正的表弟,一同在父亲的私塾读书。
王安则摇摇头,诚实的说道:我不知道,爹还没有告诉我,但按照往年惯例该是这样。
王安则今年已经六岁了,也到了该去私塾的年龄,但这次爹却没有早早提及,这倒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他还以为爹会迫不及待的送他去私塾。
张不琢想了想说道:这可不一定,先生也许会送你到县里面读书,以你的天资合该有更好的先生来教导。
王安则满脸问号,他指着自己询问:我的天资?张兄你在开玩笑吧,在爹的口中我可是愚笨之人。
王安则也郁闷过这一点,他以为凭借自己多出来的二十年经历不说天才,怎么也能说的上一句聪明,但在王云鹏口中自己却成了懒散愚笨之人。
最后王安则只能感叹,还是不能小瞧古代人的智慧。
张不琢有些意外,他没想到神童本人却不知道自己是神童,我听说有些人家为了防止子孙骄傲自满,所以会在后代子孙没有明辨是非能力之前贬低子孙,期望让子孙成为一个谦虚的人。
王安则质疑道:这种方法难道不会让他们的子孙变得自卑没有自信吗?张不琢给王安则解释:但的确有例子表明,本来顽劣的子孙通过这样的方法慢慢沉稳起来。
王安则深吸一口气,他那根本就不叫慢慢变沉稳,他那是变内向了。
什么是内向?张不琢满脸疑问。
王安则解释道:你可以理解成沉默寡言。
张不琢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沉默寡言?君子慎言行,这是好事啊。
王安则一口气差点没上来,他深刻的感觉到了他和古代人的代沟,他反问道:如果村长每天都贬低你,说你没有读书的天赋,你会怎么样?张不琢想了想那个场景,古人有云,天赋有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
既然我没有生而知之的天赋,自然要加倍努力读书。
王安则深深的看了一眼他,你一定能考上的。
满嘴的之乎者也,这种人都考不上简直天理难容。
张不琢一愣,不知道话题怎么突然跳的这么快,但他还是真心实意的拱手感谢,承你吉言。
二弟,表弟,你们也在啊。
王安正走过来冲两人打声招呼。
张不琢点点头回话:表哥好,我正要去找先生,在路上遇到了则弟,便多聊了几句。
王安则询问:大哥,你这是要去哪?王安正说:是二叔叫我来找你回家,说有重要的事情告诉你。
重要的事情?王安则猜测是关于私塾的事情,他点点头示意知道了,那我们快走吧,张兄也一起来吧。
三人顺着小路回到院子,见到王孟芸、彩娘、王老太正坐在院子里说笑,连忙请安,三人见状笑着招呼他们。
则儿回来了?你爹在屋子里等你。
正儿快过来坐,不要每天都待在屋子里。
不琢也来了,是要问云鹏读书的事情吗?你和则儿一起进去吧。
王安则和张不琢走到屋内,王安正被几位长辈留了下来。
王云鹏听见敲门声音,抬起头喊道:进来。
王安则和张不琢规矩请安:爹/先生好。
王云鹏点点头,先询问张不琢,不琢,你是有什么问题吗?张不琢将怀里的《论语》拿出来,小心的摊开其中一页询问: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里学生不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王云鹏话音一转,询问在旁边无聊走神的王安则,则儿,你怎么看这句话?啊?突然被点名的王安则满头雾水,哪句话?王云鹏不悦的重复了一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王安则心里泛苦,这便宜老爹是又恼了啊,谁能想到他会突然问自己。
他想了想说道:这句话是在说只有心中有仁德的人才能发自内心的用仁来衡量一个人的好恶。
而一个没有仁德心的人只会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评判的标准,根本谈不上好恶。
以你现在的年龄,能理解到这里就很不错了。
唯有内心仁爱的人,才能一视同仁的看待所有人。
王云鹏满意的点点头,他看向张不琢,你懂了吗?张不琢若有所思,先生,弟子明白了。
自己这个学生虽然不算聪敏,但极为好学,也是难能可贵的好品质,想到这,王云鹏和蔼的问道:还有别的问题吗?张不琢摇摇头,先生,暂时没有了,学生先告退了。
王云鹏点头示意他离开。
张不琢离开后,王云鹏看向王安则,你也六岁了,是该找个私塾了。
王安则打起精神来,爹,我多会去你的私塾?明天吧。
王云鹏却说:我给你在县里找了一个夫子,他虽为秀才,但有举人之才。
只可惜当年意外破相,没能再科举。
县里?王安则难以置信的望着王云鹏,爹,我就在你的私塾里读书不行吗?王云鹏摇摇头,我教你是浪费了你的天资,可惜我们只是普通人家,不然爹都想请进士来教你。
王安则感到不安,我有那么厉害吗?进士是不是太夸张了?你爹什么时候骗过你?王云鹏不悦的看了一眼质疑他的王安则。
可你不是说我懒散愚钝吗?王安则试探询问。
你的确懒惰散漫。
王云鹏恨铁不成钢的看着王安则,这样的天赋多少读书人都求不过来,你却将聪明劲儿都用在逃学上,你觉得我不该说你吗?王安则看见王云鹏又有生气的趋势,讪讪的笑了笑,该说,该说。
好了,今天你先跟我去县里拜访俞先生,我已经让你娘准备好了束脩,我们走吧。
等王安则和王云鹏到了的时候,正遇到刘秀才带着刘小子来给俞先生赔礼。
刘秀才拱手替旁边的刘小子道歉,俞兄,我知道这样让你很为难,但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我不能不管他,他还小,他会改的。
俞先生扶住刘先生,叹息道:刘兄,你这不是在逼我吗,不是我不想教,是我实在不能教了。
跪在地上的刘小子不以为然的左右乱看,正好看到了被门童领着进来的王安则和王云鹏,他怒视二人。
刘先生和俞先生听见门童的声音,都收敛了神色。
俞先生无奈说道:这是最后一次了,刘兄。
刘先生高兴点头,多谢俞兄,我回去一定好好教训他。
俞先生点点头,刘先生带着刘小子离开,路过王安则和王云鹏时候,王云鹏带着王安则冲他行礼,刘先生带着刘小子回礼。
等人走后,俞先生上下打量王安则,这便是令郎?长的倒是一表人才。
王安则乖巧行礼,俞先生好。
俞先生询问了王安则几个简单的问题后便收下了束脩 ,每天卯时上堂,酉时放堂,我不喜欢迟到的人。
王安则点点头,学生明白。
俞先生又多提点了几句便让他们离开了。
出来后,王云鹏有些意外,倒是难得你这么乖顺。
尊师重道,这不是您教我的吗?王安则反问。
王云鹏没有计较,以后都这样表现,俞先生和刘先生一样都是极其重视规矩的人,你到了那里万万不能像家里一样胡闹。
王安则点点头,我当然不会像刘小子那样,他怕是又闯祸了。
王云鹏皱起眉头,他虽是个烂人,但你莫要无故招惹他,反惹得一身腥。
王安则抬头看他,那如果他来招惹我呢?王云鹏:我自然是站到你这边的,但你记住你是个读书人,他不过是为了有个地方读书,切记要爱惜羽毛。
读书人的方法?我懂了。
王安则恍然大悟,不就是打嘴炮吗。
王云鹏怀疑的看着他,真的懂了?这小子不悄悄搞小动作?王安则不满的说道,爹,你得相信你儿子。
王云鹏想了想觉得也是,再怎么说他也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虽然在家混不溜秋,但在外面还是要脸的。
就像今天来见俞先生,表现得还是很好的,应该没有事情。
作者有话说:里面用的古文并不完全和原文一样,有些句子为了服务剧情稍加改编,不是写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