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的制作就不能假手于人了, 哪怕给他们打个样,也不是光照着比对就能依样做出来的,康乾认命的摆开阵势, 在一长条案板前坐了下来。
条件简陋,没有专门的工作台,是姚建舟从家里抬的块门板, 两边搭的砖做腿支撑,上面零星放着几团揉好的胚泥,高岭土和紫金土的都有,依次整齐的放了一堆。
前头的杯啊蝶啊罐的, 他能当甩手掌柜随便他们练习, 哪怕做坏了也可以重新来过, 但壶不行, 起码现在没有给他们试错的时间成本, 且一把壶从捶胚到成型的整个过程,工序复杂,每一步都需要做到严丝合缝, 坏一处地方, 壶就废了, 那之前的所有工序也都废了, 康乾就是再心大散漫,废一把壶的心路历程他还是不想体验的。
那种揪心到滴血感,算了, 不能回想。
六把壶的品类,康乾并不想搞太复杂, 桌案上的工具是他几次下山从五金店里淘出来的, 小锤子小刻刀, 还有一些镊子毛刷磨砂纸之类的,看着跟小孩玩具似的,然而,那都是做精细器具的必备工具。
有一双巧手,还得搭配一套巧具,壶的开端就带着繁杂的精工技艺,看是看不会的。
康乾决定做两种壶,提梁壶和西施壶。
前者周石岩曾拥有过,后来被胡卫金的儿子给碎了,找他做过鉴定,虽然是个赝品,仿胎却是不错的,他当时就产生了想要动手做一把的冲动,此时种种案头工作准备就绪,自然就给提上了日程。
后者出在简良手上,还是胡卫金领来找他做的鉴定,然后被他一顿挑火架秧子,隔空给三叔康守松添了一回赌,西施壶有功,他决定让它早点面市。
同样的两种胚泥他做了区分,高岭土泥胚出两把西施一把提梁,而调了紫金土的胚泥,他则出两把提梁一把西施,就个人而言,他其实是喜欢做提梁壶的,就像姚建舟偏好的那样,提梁壶因为型制规格就大,做起来大开大合没有束缚感,且壁厚梁高,让人很有发挥余地,特别他想做的两种花型都不用拘泥小节,心态上就很容易放轻松。
换了西施壶可不行,这玩意小巧精美,型制浑圆掌中娇,是托手上欣赏大于实用的一种摆器,跟醉美人似的,是需要精茶养小心护的,如果说提梁壶是糙汉型男的话,那西施壶就是仕女图中仕女,再呵护小心都不为过,两者配一对,嗯,有种猪八戒娶媳妇观感。
当然,这说法是康乾胡诌的,目的就是告诉几个围观的小徒弟们关于两把壶的型制区别,当然,你也可以把提梁壶做成迷你状,把西施壶搞成大肚罐,能不能卖出去不说,至少招师傅一顿打是能够的。
都是从古传至今的经典器型,规格早就在古藉里定了调,你要挑战权威,就得做好挨捶的准备,自娱自乐不算,但要敢传外人眼里丢人,哼哼,师门家法伺候。
还有一点没说,西施壶一般人养不起,它不像提梁壶糙的什么茶都能泡能煮,它挑茶,红茶养黑线,白茶、绿茶都养金线,茶品质越好,养出来的茶线越美,如美人身着金缕衣般灿灿生辉,可有的人不拘小节,总爱去检验西施壶的耐受力,什么红茶黑茶普洱岩茶的都往里泡,结果,好好一把古典仕女壶,被养成了浑身铁黑的金钢芭比。
这种傻冒古今中外都有,康乾很荣幸的参与了一回,将他爷爷的一把西施壶养成了铁筋,招了一顿竹笋爆炒肉。
害,往事不提也罢,康乾这么一说,自然是招了几个小徒弟一顿笑,笑过之后,那隐形的尴尬与不和就散了,牛果主动牵了康桃的手靠上前,与姚建舟一起挤在康乾身边近距离观摩,她之前捶的胚泥块被利用上了,因为提梁壶的壁厚,做壶体是不可能的,只能做壶盖壶嘴之类的搭头,另外就是一些壶身上的装饰。
康乾边用裁刀分切捶好的长条胚泥,边将规矩给徒弟们立上,免得他们瞎发散思维搞创新,到时候丢的可就不是他们个人的脸面问题了,人家是会质疑他师门的教授方法的。
姚建舟是万分喜爱提梁壶的规格的,从康乾起模开始,就蹲旁边不动了,眼角极快的替康乾递工具,只要康乾停下来往桌前方摆工具的地方扫,眼神落哪里,他能立马把东西捡来递到康乾手上,旁边学习的劲头十足,且隐隐还有动手一试的想法。
康乾将边角料裁下来,想了想,用小锤子加篾片快速的做了个叶子出来,然后又用两股泥扭成麻花藤状的长条,将做好的叶片往上一戳,眼神示意姚建舟,试试?提梁壶上的装饰花架,最后都要往壶柄上缠的。
姚建舟兴奋的头直点,问康乾,爷爷,你这把壶看起来做的很复杂?康乾点头,提梁壶是统一的规制名称,所有这类型的都叫提梁壶,但如果加上点缀的花饰,提梁壶前面就可以加上卖点形容词,比如我做的这把,上面会缠上葡萄藤,有叶有硕果累累的紫葡萄,寓意百子千孙无穷尽,那你说,我这把壶该叫什么名?姚建舟挠头,与牛果和康桃对眼商量,叫……葡萄壶?子孙壶?百子壶?康乾笑骂了他一句,在几个徒弟的围观上呵呵道,叫寿喜提梁壶。
古人讲究兆头,匠师投其所好,在寿星宴上送献此壶,既能讨得宴席主人家高兴,还能显示礼物的贵重,是当时礼盒中的佼佼者,做多少都不够卖的那种抢手货。
当然,放在如今,也一样抢手。
康乾开始做壶嘴,见姚建舟上手做葡萄叶和葡萄架,捏的小心翼翼的样子,摇摇头,真是难得肯这么耐心的弄这种精细配件,接着眼光一转,就见两个小姑娘站一边羡慕的看着姚建舟,显然也想上手练。
长条案上摆满了东西,康乾看了看,把要用的工具捡了放自己腿上兜着,扫出一块空地方,招手让两个小姑娘坐上前来,你们会搓泥团吧?那就帮我搓葡萄,从小到大搓五十个左右,最大的不能大过小指甲盖,最小的对比着米粒搓,不用正圆,椭圆就行。
老话不是说么,一人嘴动十人嘴酸,到学习新事物时也一样,一个有了活计,别人就也眼馋的想要试,康乾懂这心理,干脆个个给安排了活计,除了撵鸡玩的小石头,三个小徒弟都沉浸在了学习的氛围里。
康乾:……幸亏开始就做的提梁壶,不然哪有活来安抚人呢!真机智。
提梁壶的前身就是大茶壶,粗糙简陋,多农人喜欢,田间地头提一壶去,整一天都不用续水,后来到了冬天,文人墨客嫌小茶壶续水麻烦,没倒两盏不是茶凉就是水缺,老饕餮苏东坡先生就突发奇想的将壶往小火炉上放,结果自然是烤炸了壶,泼灭了火。
绿蚊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意境不是那么好创造的,文人引领着潮流,同时也创造着鲜物,是肯为了一个想头下功夫研磨的。
至少苏老先生就很有恒心,非要做出一个能在火炉上煮茶的壶来,理由竟是配他拿手的肉菜时没有热茶怎么行?当然,煮酒更美,酒香肉香,神仙日子。
就为这么个想头,于是找了老匠师,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的一顿造啊,真就给他捣鼓出了一把能在火炉上烧的壶,而造那么高的壶梁把手为何呢?后世美学说是老先生审美高端,夸的那叫一个天才想法,然而,照康乾理解,搞那么高的壶把手,只是因为隔热不烫手,总不能一梆子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结果倒盏茶还得拿块布巾子垫着,多不美啊!有违他们雅的意境。
提梁提梁,就是这么个提来的,满月弯弓样,搭着壶体前后沿,做的时候难做,烧的时候也难烧,是最容易烧塌的一种壶型,故此,梁的重要性,在制作过程中就需要格外注意,胚泥的韧性取决了梁的结实度,等到上面缠上葡萄枝叶等装饰,更要讲究个重量平衡,别枝架缠完了,梁却承不住重量的弯塌掉,那就搞笑了。
因此,这一道工序,康乾是不敢放手让姚建舟他们做的,只得自己一点点修,抓着放大镜往上面嵌枝叶,那个小心精细,让旁观者们都摒住了呼吸,生怕一口气就把梁吹歪了。
这一天功夫,基本就耗在了提梁壶上,到往壶盖上嵌提溜时,基本已经宣告了壶体制作的成功,康乾连着坐了上下午,到最后收尾时腰都快直不起来了。
太久没这么高强度制壶了,尤其他现在身体不比以前,没有姚建舟跟后头扶着,他可能连脚都抬不动,还是太心急了,不该想要一口气吃成个胖子的,三把提梁壶,搁人家慢功出细活的,至少三天花在精工细雕上,他上午一个下午一个,要不是身体吃不消,连晚上时间都要全利用上。
姚奶奶喊了两回吃饭,这边才堪堪收了工,康乾把准备好的匣钵预先给壶罩上,这样就不怕有虫往泥叶泥葡萄上撞了,等明天晾到八成干,还要用砂纸小磨一遍,将不圆滑的地方铲平补泥,这也是救壶的老操作了,毕竟不可能为了一点疙疙瘩瘩的地方就推倒重做,壶又不是杯盘碗蝶的能信手捻来,只要保证在进釉料桶前的完美度,一切素胚上的小瑕疵都可以在烧制的过程中消化掉。
高温瓷的胚胎烧到最后只有纸薄,看着又高又大的壶胚,实际上等烧出窑后,会至少缩小1.5个尺寸,再鸡蛋里挑骨头也不可能挑到瓷胚上,所以,壶是最能考验匠人们手艺的高低标准。
康乾,别想了,少好高骛远,先把手上的蝶盘鼎罐做完美了再说。
姚建舟被看破心思,只得焉焉一声应道,噢~!好想立马上手试一个呀!康乾摇头,又一个当自己是看了就会的天才,得,明天让你试试西施壶,丢脸了可别哭!吃饭!作者有话说:感谢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