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说着,朱高炽指挥跟他来的两个贴身太监开始操作。
扭秤实验的流程很简单,就是将两个小铅球放在器材的同一水平面上,然后让两人在扭秤两侧放上一定重量的更大铅球,直到两个小铅球的引力平衡被打破,再通过观察金属线上小镜子所反射光点的移动,来判断实验是否成功。
而关键就在于,要等距地把两个大铅球贴在小铅球旁边,却不能触碰,也不能离得太远。
朱高炽的两个贴身太监动作十分轻盈,在朱棣的注视下,不断调整着大铅球的位置,经过几次尝试,他们终于成功地实现了两个大铅球贴近小铅球,并且保持平衡状态的目标。
然而随着两个太监从扭秤两侧移开,小铅球立即开始不正常的扭动,不断地来回晃动,而金属线上小镜子所反射出的光点也随着小铅球的运动不断移动。
朱高炽的心一沉,他意识到自己的计划出了问题。
朱高炽立刻叫来几个眼神好的锦衣卫,让他们观察小铅球的运动轨迹,并记录下每次运动的时间和光点的位置,经过一番研究,朱高炽得出了一个结论:小铅球的运动轨迹是不规律的,肯定有干扰因素出现,他们需要重新设计实验方案。
或者说,因为有人的干扰因素,导致了地面的波动,暗室里的器材架子稍稍颤动,两个小铅球就会跟着不正常摇晃。
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也许真相另有隐情。
比如,这个金属线本来很稳定地悬挂着,但由于受到两个太监活动时带起来的气流影响之类,导致变得不稳定了,进而以至于使得两个小铅球的运动轨迹也跟着发生了改变……总之,想搞清楚事情原委,还要找到那个干扰因素才行。
接着,朱高炽又做了一点改进测试,他指挥锦衣卫们将其中一颗较大的铅球,用一块板子固定在小铅球附近的位置上,然后又在另一侧也如法炮制。
然而,两个大铅球固定住了,小铅球却毫无动静,金属线上铜镜所反射的光点也是如此。
见状,不管是朱高炽还是朱棣,都觉得这个所谓的万有引力实验,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毕竟如今虽然不是完全按照姜星火所说的实验步骤来,可两个大铅球、两个小铅球、金属线、小镜子,一应俱全,而光点纹丝未动。
所以说,很可能这个所谓的万有引力压根就不存在。
想到这里,朱棣和朱高炽的心情,却有些趋同地复杂。
两人作为大明的统治阶层,是坚决维护皇权的存在,当然不希望有个什么万有引力、日心说蹦出来,把传统的天人感应观念给动摇,以至于影响皇权。
但同样,还有一层微妙的心态,那便是两人其实同样也不太愿意去相信,从来没有出错过的姜星火,这一次会出错。
而实验的成败与否,无异就是验证这个结果的直接体现。
旁边的三皇子朱高燧看了半天,又见父兄都不言语,不禁忍不住对朱高炽说道:大哥,这是在搞什么名堂?看不懂就别管!看不懂就别管!朱棣和朱高炽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朱高燧缩了缩脖子,躲在了他爹后面。
朱棣双手拢在袖口里,没好气地瞪了一眼傻儿子。
老大能文,老二能武,老三能吃。
朱高燧除了这张嘴不吃饭的时候比吃饭的时候还严实,显得有几分守口如瓶办事牢靠以外,单论脑子怕是跟他二哥一个水平。
小时候勋贵子弟凑到一起上学堂,这俩一个倒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二。
等朱高煦不念了,朱高燧就成了永远的倒数第一。
看着讪讪的三弟,因为实验失败而稍有急躁的朱高炽一时反而觉得有些懊恼,转而耐心对朱高燧解释了片刻。
大哥,你这法子虽好,可是板子上的大铅球放在固定的地方不动,不就没办法起到你说的效果了吗?毕竟,小铅球的什么引力移动,就是大铅球引起的啊。
听了大哥的解释,朱高燧努力睁大眼睛说道。
那怎么办?朱高炽站了半天,此时体态痴肥的他稍有急躁,便有些头晕目眩了起来。
见状,两个服侍他多年的太监,连忙一左一右地架住,随后又有锦衣卫送来椅子让他坐下歇息。
朱高炽也是有些无奈地指着两个贴身太监道:他俩已经是最灵巧的,平素走路办事都是轻手轻脚的,饶是如此,只要人进去,这暗室里不流动的空气都会扰动起来,地面也会有轻微的震动只要有这些动静就测不准了,而若是换了其他的锦衣卫进去,恐怕动静更大。
那该咋办呢?朱高燧道,难道就这样搁着不弄了?朱高炽叹了口气,苦笑道:先让我想想,然后待会再试一下吧,若是还不成,我再想别的法子。
朱高炽说完就摆了摆手,那两个太监赶紧退了下去,走到暗室前,等待大皇子的命令再继续按照之前的步骤操作。
朱棣则在旁边慢吞吞地踱步思索,脸色微微有些阴晴不定,显然也正在烦恼。
片刻过后朱棣突然停了下来,看向朱高炽道:姜先生当时,做的步骤是不是并非如此?这两个大铅球,该说如何处置才妥当?似乎不是用人来弄吧。
朱高炽点了点头答道:回禀父皇,姜先生当时说的是在两个放平滑的导轨,让两个大铅球缓缓抵达两侧相等距离的位置。
那为什么不这么做呢?朱棣看着自己的好大儿问道。
朱高炽解释道:之前试过,做不到,只要是有坡度的导轨,因为铅球的重量太大,都会对中间吊着金属线和小镜子的平衡仪器造成震动这种震动,甚至比人轻手轻脚弄的动静还大。
没坡度的呢?朱高燧刚忍不住问出口,便大约知道结果了。
没坡度大铅球根本不滑动。
朱高炽答道。
闻言,朱高燧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
既然几人都没什么好办法,那也只好继续再试一次人工搬运大铅球。
两个太监甚至脱了有些累赘的外袍和鞋子,光着脚穿着中衣,捧着两个大铅球,轻悠悠地放到小铅球旁边。
在暗室外观察的父子三人,不由地聚精会神地看着第二次实验的结果。
毕竟,这两个大铅球,其实动摇的不是镜子,而是皇权啊!那两个太监双手拿起大铅球,竭力轻柔地往前伸了伸,然后调整角度对着垫着的木板,开始用手臂为支点,托住大铅球往小铅球那边挪动。
这种方式虽然耗力更大,但胜在安全,毕竟小铅球是被固定的,只需要尽力让大铅球保持平衡即可。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太监必须一边挪动大铅球一边留心周围的环境,免得让大铅球位置错误或者碰撞金属架,以防发生意外——这种操作的确是极考验臂力和耐心的。
朱棣和朱高炽死死地盯着镜子和铅球的变化。
大铅球放在了事先画好的位置。
然而两个小铅球依旧纹丝不动。
两个太监不甘心,再一次用手臂推动大铅球,往小铅球那里稍微挪了两寸,这次总算有点动静了。
不知道是不是受力不均,然而两个太监努力的结果却是金属架上小铅球动了起来,在原本的位置上打旋,而且在金属丝和镜子摩擦,发出细密刺耳的声音,但实验仍然没有任何结果,显然没有产生丝毫的万有引力。
这让主持实验的朱高炽有些泄气。
朱高炽记得清楚,姜先生说这个实验很简单来着,但他自己做起来,竟然这般艰难。
若是不能平衡大铅球两侧的力度,估计很难真正地测试出小铅球受引力产生的波动。
朱棣见两次实验失败,倒是反而放下心来。
没有什么劳什子万有引力,对他而言反而更好。
毕竟,如果万有引力不存在,日心说解释不了,那么天人感应的传统观念就不会被动摇,皇权也不会受到威胁。
而就在此时,朱高燧皱眉沉吟许久,忽地抬起头道:大哥,父皇,我倒是有一个想法。
喔?朱棣惊奇看向自己的小儿子,说说看。
朱高燧挠头道:我看人家造房子,有的时候是从二楼到一楼之间栓根绳子和索轮,把二楼的废木料之类的,直接递下去。
一楼的如果想往上运东西,同样也是如此.我们何不如用索轮呢?这样只要对准位置,就免得人力导致暗室里的地面、空气扰动了。
索轮?对。
朱棣听罢眉头舒展开来,露出了笑容,说道,就依老三的法子了,可以在暗室的房梁上吊个索轮固定住,然后在两侧开孔的地方拉绳子,如此一来人就不进去了,位置也对的准,只需绳结打个位置拽住就好,碰到下面固定的木板,自然能稳住如此一来,若是还不成,那便说明这劳什子‘万有引力’根本就不存在。
朱高炽也举着粗胖的两根手指,比了个V形说道:也可以用两个木板钉死,正好能卡住大铅球。
去做吧。
朱棣挥了挥手,锦衣卫们连忙下去执行。
而朱棣父子三人,也开始等待这最后一次实验的结果。
如果这次实验还是失败,那么就证明,姜星火第一次说错了可是姜星火真的会出错吗?朱棣的心头,忽然跳出了这样一个令他自己都有些诧异的疑问。
第207章 打破内心枷锁的朱棣【求月票!】暗室里,拿着斧头锯子等物的锦衣卫们开始了一阵改造。
很快,房梁上对准了下方位置的索轮吊索就安装完成,从外面墙壁牵引绳子的孔洞也凿了出来。
两个负责廷杖打板子的锦衣卫大汉将军,被纪纲从北镇抚司特意召了过来,用来操作索轮吊索。
这里便是要说,明代锦衣卫打板子的工夫真是一绝。
这些负责行刑的锦衣卫大汉将军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先在一块砖头上打,打出本领了,在砖头外面包上薄薄的宣纸,再练功夫.练到怎么样才算到家呢?就是一板子下去,砖头碎了,宣纸没坏,所以朱元璋时代有一些官员被廷杖活活打死也就不奇怪了。
这两个大汉将军乃是朱元璋时代就负责廷杖的了,锦衣卫解散后调到了别的卫所,如今下岗再就业上岗,经历了一轮对建文文臣的手感恢复训练后,如今已是重回巅峰状态。
手里的劲道,比朱高炽的两个贴身太监拿捏的可稳当多了。
再加之两人配合多年,可谓是默契无间。
调试了几番后,两名大汉将军同时缓缓抽动绳索,大铅球亦是从索轮吊索上慢慢坠下,下坠的速度甚至平稳到让人惊叹。
只能说,这是个手艺活。
这种办法能够确保大铅球平稳降落在一个极小的固定区域内,而且扭秤实验的相关器材不被外界因素影响,而在固定区域内,则需要分别用两个V形板子固定住,避免两个大铅球跟其他地方产生碰撞。
最后一次实验,便是检验姜星火所谓万有引力到底是否真实存在的一次。
因此,无论是朱棣还是朱高炽、朱高燧,全都屏息凝神,丝毫不敢眨眼地看着暗室里正在下坠的大铅球。
悬挂着大铅球的绳索,在两名大汉将军的手里,以某种令人惊叹到叫绝的操控水准,稳稳地降落在了预定位置。
可是。
镜子还是纹丝未动。
姜星火第一次出错了吗?朱棣的心头,忽然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朱高炽亦是怔了怔,反而松了口气。
如此一来,既然万有引力这东西证明不了其存在,那么自然也就谈不上威胁天人感应,继而动摇皇权了。
然而,就在下一剎那间。
琉璃镜所反射的光点,瞬间变远!看着眼前的一幕,几人顿时有些发愣。
这……是怎么回事?这世上难道真的有所谓的‘万有引力’存在?朱高燧有些惊讶地问道。
父皇,我觉得这便是姜先生所说,两个大铅球导致小铅球的引力不平衡,继而使得小铅球的平衡状态被破坏了。
朱高炽缓过神来道。
而朱棣的脑海里,则划过了《姜先生讲课记录》里面的那段话。
如果万有引力存在,那么铅球之间互相吸引,必然导致这个三角形的‘扭秤’发生微微偏移。
只要‘扭秤’发生了偏移,哪怕非常微弱,只动了微不可查的一点点,那么韧性很好的金属线也会带着镜子同样发生偏移,镜子所折射的光,就会移动出较大的距离。
眼前的实验,毫无疑问地向他们证明了这一点。
毕竟,两个大铅球根本就没有挨上小铅球。
而放置小铅球的‘扭秤’和放置大铅球的‘V’形木板之间,也存在着距离,两名大汉将军的手非常稳定,并没有观测到一丝一毫的波澜,甚至刻意放在上面的沙土,都没有产生振动。
这就是数十年如一日,隔着宣纸打豆腐练出来的手活。
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夸张的描述,在姜星火的前世,哪怕科技如此发达,很多工作,反而依旧是人手比机器还要稳定。
譬如在航天领域,有个特殊工种叫做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修理工,0.5毫米是航天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所允许的最大误差,而车床和机器人手亦或是特殊机械,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手活极稳的大国工匠们用金属刀具,将火箭或飞弹发动机内装填好的固体火药一点一点地削切、修整至设计要求的型面,以满足火箭及飞弹飞行的各种复杂需要,整个过程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疏忽和纰漏。
所以,眼前的实验结果,已经是这个时代能在排除所有误差和人为因素,得出的最靠谱的结论了。
——万有引力,存在!再试几次!朱棣忽然吩咐道。
两名大汉将军自无不可,随后,又开始了几次扭秤实验。
然而在众目睽睽之下,全都无一例外地成功了!琉璃镜上的光点,每次都会小铅球被大铅球所接近,而产生晃动。
而小铅球以及扭秤,明明纹丝未动,甚至在投进暗室的光线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连浮尘都未曾飘起。
朱棣怔然片刻,扭头看向自己的两个儿子。
也就是说,姜星火所说的这个‘万有引力’是真的存在,太阳就是靠这个东西吸着我们脚下的大地,我们脚下的大地也是靠这个东西吸着我们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天人感应,理一分殊也是彻底错误的?虽然戎马一生的朱棣,乃是从死人堆里打过滚出来,连皇位都是靠着自己手中的钢刀和手下的骄兵悍将打出来的,压根就不信有什么天命之类的说法。
不管怎么说,就按靖难之役时候的普遍舆论导向,天命怎么可能眷顾燕逆呢?可是不信归不信,在鼓舞士气稳定军心的时候,天命在燕王这种说法,还是被道衍通过各种宣传手段用了出来,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再加之朱棣到底挣脱不了这个时代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朱棣对所谓的天人感应,哪怕不太信,但依旧是心怀几分敬畏的。
可眼前的扭秤实验,却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他。
天人感应,不存在!天体围绕的运转,与所有天体现象的发生,譬如什么金星凌日、荧惑逆行,都不是上天预示人间有了灾难而君王失德,只是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天文现象而已!也就是说,星体的任何变动,其实与他这个人间帝王的所作所为,并无任何干系。
一念至此,朱棣的内心,反而有些悸动。
这种悸动,就仿佛是内心有什么枷锁被打破了一样。
朱棣仰头看着天空。
在过去的岁月中,朱棣觉得自己从来没能看清天空中那些星辰的样子,因为它们距离自己太遥远了,以致于他觉得自己永远触摸不到这些星辰。
但今天,朱棣终于可以仔细观察它们了。
因为朱棣知道,这些星辰和大地上的所有事物一样,都在受到万有引力的支配。
朱棣很快意识到,白日的天空中,微小星辰确实就像是恒河沙数般多得令人眼花缭乱,而且更加奇妙的是——当他盯住一颗星辰时,会觉得这颗星辰非常亲切,好像它本身,就是跟脚下的大地一样的存在!朱棣忽然开口问道:炽儿、燧儿,你们说,在那颗星辰上,也会有人此时此刻,在看着我们吗?两名皇子闻言略微恍神。
父皇的问题,他们从来都未曾想过。
是啊,既然天上的星辰和自己脚下的大地一样,一同受着万有引力的支配,那么谁能确定,在那颗遥远的星辰上,没有人在像他们看向那颗星辰一样,看向他们呢?朱棣的心头,升起了一个令他都觉得有些骇人的念想。
天人感应既然不存在,那么人间帝王也无需向难以揣测的天意负责这也就意味着,从此以后,作为大明皇帝,他朱棣想做什么,都不用再担心上天的惩罚!本来,程朱理学就是使用道德观念来限制皇权的,藉此让基数愈发庞大的士绅阶层壮大起来。
而眼下遇到朱棣这么一个杀神就罢了。
最关键的是,现在朱棣知道,天上压根就没有什么天意!没有任何东西,从此以后能限制朱棣了!要知道,即便他是皇帝,拥有整个大明最高的权势和最多的财富,对他来说,渺茫难测的天意,依然让他心生畏惧。
但今天,朱棣却感受到这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让他觉得格外畅快,他甚至想要伸手去碰触星辰,去感受它们的存在。
然后,朱棣真的伸出手指,朝着天空中的一颗星辰戳过去。
朱棣当然什么都没碰到,但心头无可遏制念想,犹如野兽出笼一般的强烈冲击,甚至让朱棣的脸庞都涨红了,呼吸急促地喘了两口气。
父皇,您怎么了?朱高燧见状,赶紧走近几步询问道。
朱棣深深地望了眼面前暗室里的琉璃镜,又环视四周。
无妨,朕有些激动。
朱棣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开口道:宣道衍大师前来觐见,朕有急事找他。
朱棣想要找道衍,自然是打算咨询一下这位神秘学专家,确认一下自己的想法。
顺带问问,什么西天、天庭之类的,到底存不存在?天庭?喔对了。
朱棣叫住了老三,把龙虎山张真人也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