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点+++++ > 第208章 自有道衍为姜圣辩经

第208章 自有道衍为姜圣辩经

2025-04-03 05:12:49

须臾。

一身黑色袈裟的道衍和一袭羽衣道袍的张宇初,便联袂而至。

诏狱挑了间干净屋子,朱棣摆了个四方桌,朱高燧带着甲士侍立在外。

这次是朱高炽动手煮茶,四方桌上茶水已然煮沸,冒出袅袅热气。

道衍大师,张真人,请坐!二人走近,朱棣笑容满脸地邀请二人落座。

道衍与朱棣相交数十年,哪还不知道朱棣怕是已经晓得了万有引力的事情,也明白对方应该是对万有引力会冲击天人感应理论而心生忌惮,所以才找他俩来探讨如何应对。

道衍学通三教,而张宇初则是道门鸿儒,都对儒学十分了解。

毕竟,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对手.尤其是在不太好战胜的情况下,对手更是会竭力学习研究你。

道衍微微颔首:多谢陛下盛情相待。

比较从心的张宇初则是恭谨地向朱棣行礼。

拜见陛下。

朱棣也点头回应了声,示意他们可以落座了。

道衍和张宇初这副扮相,一个黑金袈裟,一个白色羽衣,倒都是一副世外仙佛模样,飘逸仿佛凌空虚度,不食人间烟火般,让人只能仰望。

二人落座后,朱棣又吩咐宦官奉上糕点。

随即,朱棣举起茶杯:今天朕寻二位前来,确有一件急事,不过二位不妨先喝口茶定定神。

说完朱棣率先抿了口茶水,坦然放下。

朱高炽与道衍、张宇初,皆饮了一口手中茶水,各自放下。

道衍端坐如山,淡然说道:不知陛下召老衲与张真人前来何事?朱棣朗笑一声,旋即话锋一转:这次召两位前来,是有一桩要事与伱们商量!陛下但说无妨。

道衍眉毛一挑,却是觉得今天的朱棣,好像有点不一样?就像是解开了什么心结一样,显然比往常肆意洒脱了几分,要是按攻入南京登基称帝后这几个月朱棣的精神状态来看,这种情况,可是挺少见的。

毕竟朱棣不是忙着杀人、镇压内部反对力量,就是处理政务,每天说是焦头烂额也不为过。

像今天这么放松自在的样子,可是不太多见。

至于朱棣为啥今天这么客气,倒也不是不好理解,毕竟张宇初这个外人还在这呢,朱棣与道衍便无法像私下场合里那样言谈无忌了。

张宇初则默默注视着皇帝,等候着皇帝的问题。

对于皇帝会问什么问题,张宇初的心中,自然也早就有了答案,刚才出发之前,他和道衍就已经对于万有引力会推翻天人感应观念这件事,从儒家理论的角度,思索了一番对策。

他俩一番坐而论道,也确实思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解决方案。

朱棣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此间确实有一件要事发生,乃是涉及到国家根基之事,想来道衍大师是知道的不过还是让老大跟你们说说吧。

随后,朱高炽便把今天关于讲课时的万有引力、日心说,以及刚刚做了好几次都验证无误的扭秤实验,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朕欲封藏姜先生的这套说法,以免天人感应受到动摇,不知两位觉得如何?朱棣端起茶杯,看着两人问道。

张宇初眼睛眯起:陛下不可!道衍也神色平静:老衲觉得不妥!他俩几乎同时反对。

朱棣顿时一愣。

虽然朱棣只是先试探一下,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他以为自己提出的建议都很合理,毕竟换哪个皇帝来,恐怕都是这个想法,然而却被两人没留面子地当场否决。

不过朱棣并未因此动怒,仍旧笑呵呵地看向张宇初、道衍。

那依二位所见,又当如何呢?朱棣又道。

朱高炽帮腔道:是啊,若是不封藏姜先生所言的日心说,万有引力是如此地容易证实,恐怕传播开来,会招致人心动荡,使得社稷不稳。

天人感应。

道衍轻笑一声:陛下信吗?道衍这话说的不客气,但朱棣倒也不以为意,毕竟事实大家都知道,要真有天人感应这种东西,自己怕是当不上皇帝的。

但事实归事实,不信归不信,朱棣却还有一层最关键的顾虑,这也是朱棣召两人前来的根本原因。

没有了天人感应的枷锁,朱棣固然可以肆意施为,说得不好听一点,就像是昔日的隋炀帝杨广一般威福自专穷兵黩武,也不是不可以。

反正朱棣本来就不信天人感应,如今通过姜星火所提的万有引力和扭秤实验一证实,更是对天人感应半点敬畏也无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天人感应也不仅仅是通过星象和天灾来限制皇权的枷锁,这个枷锁,同样也是某种保护。

朱棣想了半晌说道:不管朕信不信,可天人感应这个东西,毕竟是涉及到皇权的根基之所在,轻易动摇不得。

道衍亦是摇头反驳说道:姜圣所言乃是天地至理,如今又经证实,陛下光是想着封藏,老衲以为是不妥的。

张宇初不敢明面上继续反驳皇帝,但是不碍着他默默地跟着点头。

朱棣似乎早料到二人的态度,倒也没急着发怒。

朱棣悠然自得喝了口茶,才继续道:其实朕也认为,姜星火所言是有道理的,但还是如刚才朕所说的那般——天人感应,朕对此颇有顾虑。

陛下思虑周全,老衲佩服。

道衍拍了个有些敷衍的马屁,随后说道:但老衲以为,天人感应,却非是真的与皇权互相捆绑,永远不能解开的绳索。

在一旁没说话的朱高炽则皱着眉头,目光闪烁。

他心里隐约觉得不妙。

果然——朱棣语调陡变:二位的意思是想要推翻天人感应,接着把皇权的天授也一并推翻吗?非也非也。

道衍忙摇头,解释说道:陛下英明神武,文韬武略无人能比,绝世英雄之姿冠绝古今,乃大明千秋伟业之象征,自然是上苍所托付给陛下大明江山。

拍了一通彩虹屁,道衍复又说道:但是陛下,老衲要说的意思便是,陛下且仔细想想,天人感应这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朱棣理所当然地说道:天人感应,自然是西汉初年董仲舒所提出的,献给汉武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这套理论,从此以后,才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当世唯一显学,延绵至今。

那便是了。

道衍转动手里的念珠笑道,那陛下再想想,没有天人感应之前,秦始皇、汉太祖高皇帝等等英雄的皇权,便不是天授的了吗?那倒也不是。

朱棣眼眸微微一亮,显然顺着道衍的思路,似乎找到了新的解题方法。

是呀陛下,便是这个道理。

道衍亦说道,您乃是千古一帝,统御天下亿兆百姓,汉武帝能用这套理论,如何您就不能改这套理论?朱棣闻言,却指着道衍哈哈大笑起来。

老和尚,却是藏了心思罢?且说来听听!道衍亦是笑了笑,反而不言语,而是示意张宇初开口。

张宇初晓得道衍这是给了一个他在皇帝面前表现的机会,递给了道衍一个感激的眼神后,张宇初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

不敢欺瞒陛下,其实在来时,道衍大师便与贫道说了这个问题,贫道与道衍大师探讨片刻,也确实有了一些思路,现在便说与陛下参详。

张宇初缓缓道:其实破解此天人感应面对日心说和万有引力必然出现的崩塌倒也不难,只需要参考儒家荀子的那套东西就可以了。

荀子?朱棣微微蹙眉。

不错!张宇初缓缓朗诵道: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

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

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

夫恶有蔽矣哉!朱棣还没明白过来什么意思,而熟读经史子集的朱高炽则是闻言一怔。

这是《荀子·解蔽篇》的内容。

翻译过来便是说——要做到清虚就能进入道,知道道而明察,知道道而实行,就是能体会道的人。

做到清虚统一而平静,就能到达非常清明透彻的境界。

看万物,没有什么形状是看不见的,没有看见而不能论说的,没有论说而说错的。

人坐在室内,可看见四海;身处现在,可以论说久远的事情。

通观万物而知道万物之情,考察庙堂的治乱而明白法度,治理天地而管理万物,掌握大道理而宇宙得到大治。

这时人心的境界就变得恢广深远,广大无边,不知德行何其深远;活跃纷杂,不知万物有多少形状。

人心的光明可参配日月,广大可充满八方,这就叫作大人了。

又怎会有所蒙蔽呢?朱高炽几乎剎那间便脱口而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父皇,我明白了!朱高炽惊喜地对朱棣说道:用先秦儒家的理论,足以破解天人感应,并且无缝融合日心说!朱棣的脑袋上,仿佛缓缓升起了一个问号。

你们在说啥?第209章 吾乃人皇,而非天子【求月票!】父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荀子·天论篇》里的内容。

朱高炽的神情依旧带着几分难掩的惊喜,他给朱棣勉力继续解释。

荀子,朕知道,先秦百家争鸣集大成者嘛。

朱棣抿了口茶水,缓缓道:朕便是晓得,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还培养了几个很了不得的弟子.朱高炽连忙道:秦朝的丞相李斯、汉朝的丞相张苍、还有著名的韩非。

道衍听到朱棣这么说,眼中闪过了然之色。

既然朱棣还记得荀子的这些历史,想来接下来要说的话,就方便沟通多了。

朱棣看向了身边的道衍和朱高炽、张宇初,问道:怎么?你们都觉得此等解释必然可行?道衍点头笑道:陛下所言极是!那便与朕说说,你们打算怎么解释这个万有引力和日心说?朱棣亦是掩藏着内心的几许悸动,慢言问道。

便应是从《荀子》的天论篇和解蔽篇入手。

朱高炽顿了顿,伸手示意请道衍和张宇初来说道说道。

道衍不言,自然是张宇初接过话茬。

张宇初弹了弹羽衣后认真道:陛下容贫道放肆,斗胆谈一谈《荀子》的这两篇,来破此局。

张真人但说无妨。

朱棣显得很大度。

张宇初略微沉吟剎那,便说道:其实说来也简单,先说这句大皇子殿下刚刚提到过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的意思,陛下一定晓得,那就是说,其实天道的运行是恒定的,不是因为尧的贤明而存在,也不是因为桀的暴虐而消亡.换言之,其实《荀子·天论篇》的开篇第一句,就已经否定天人感应了。

不然的话,按照天人感应的理论,天道早就因为尧的贤明而降下恩泽,也会因为桀的暴虐而施加惩罚。

这里便是说,荀子作为华夏古代主张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在重视社会人事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维和当时战国时期的自然科学成果,建立起了他自己的一套唯物主义自然观。

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从根本上,就与传统的天命决定人事和君权神授的唯心主义观点相悖,按照荀子的观点,人事的吉凶和社会的治乱,完全决定于统治者的治理措施是否恰当,它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

朱棣的脑海里,似乎也回想起了小时候大哥朱标给他讲的那些先圣的故事,对荀子的观点,逐渐回忆清晰了起来。

朱棣点了点头,示意张宇初接着讲。

看到皇帝没有为此而生气,从心的张宇初松了口气,继续道。

这一段接下来便是: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大略翻译便是说,君王以治理天下回应天就是吉,君王以扰乱天下回应天就是凶,人如果能够加强根本节制使用,那么天也不能使人贫困;人如果存养具备充足,运动合乎时令,则天也不能使人患病。

人如果专一于修道而不二心,则天也不能加祸于人。

所以大水或大旱也不能使人饥饿,寒天暑天也不能使人患病。

干好自己的,老天爷算个屁?在门口守卫的三皇子朱高燧忽然道。

闭嘴!朱棣虽然呵斥了一声,不过却对自己小儿子的总结能力感到很满意。

一句话的事,直接这么说不就完了?张宇初非要罗里吧嗦讲一大堆,听得朕脑阔疼。

张真人。

朱棣略微警告道,说的简练点!贫道明白!张宇初是何等从心,知道皇帝不爱听废话,那话语马上就精炼了起来。

荀子还说过,天道的职分便是不会因为人的努力而成功、也不会因为人的努力而获得.这也就意味着天道这种东西,跟人是没什么关系的。

天道虽大,人不必因此增加思虑;天道虽妙,人也不必因此太过费心琢磨这些就就叫做人不与天争,因为毫无意义。

为什么毫无意义?朱棣好奇问道。

荀子的解释是,天有天的时令,地有地的财富,人有人的治理,这就叫作天地人三者并列。

并列的意思就是互相不去干扰,而如果人舍弃人之所以能够与天并列的(也就是治理万物能力)来试图干扰天道的职能,那就是愚蠢至极了。

朱棣:.朱高燧:.以前其实他们因为没有读那么多的圣贤书,尤其是关于在儒家体系里被刻意屏蔽、淡化的荀子的书,所以他们所接受的观念,就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那一套。

相当于,被人为地制造出了信息茧房。

而朱高炽比较好学,同样是跟朱高燧一块上学,朱高炽学完了教书先生布置的课业内容,还会去学其他的书籍,所以朱高炽知道这些。

但是知道,也不代表朱高炽就会去拿来说。

所以一来二去,导致了朱棣到现在才意识到,原来天人感应这套东西,并不是什么自古以来就天经地义的说法。

相反,比董仲舒还早好几辈的儒家圣人之一的荀子,早就提出了反驳批判的观点了!而且最妙的是,荀子的辈分,可比董仲舒大多了!还有吗?接着说。

张宇初见皇帝脸色阴晴不定了好久,心一直提着,直到皇帝让他继续说,张宇初方才小心翼翼地接着说道。

有,而且接下来就是从《荀子》里面,直接解释姜先生的这套‘日心说’。

你说什么?朱棣大为迷惑。

在朱棣已知的信息里,‘日心说’,是姜星火刚刚提出来的说法,而且必须要通过扭秤实验来证明万有引力的存在,才能推导证明日心说。

可是张宇初却告诉他,《荀子·天论篇》竟然能够直接解释日心说?这怎么可能?难道这世间,还真的存在一种玄之又玄的天道,并且早就被荀子所认知不成?陛下,臣是说《荀子》是可以解释日心说的。

张宇初忙躬身拜道。

朱棣皱了皱眉头,终究是没继续说下去,而是吩咐旁边的宦官给张宇初扶着坐下。

伱继续说,朕想知道的更详细。

朱棣轻声道。

张宇初拱了拱手,道:那贫道便献丑了,如有表述不当之处,还请陛下恕罪。

张宇初缓缓将《荀子》中,可以用来解释‘日心说’的一句话复述说了出来。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说,天上群星互相跟随而旋转,日月互相交替照耀,四季轮流控制气候,阴阳变化万物,风雨普遍施予万物,万物各自得到天的和谐而出生,万物各自得到天的滋养而成长,不见天有什么特别行事.人人都知万物之所以生成要有天,而不知天是无形的,这就叫作天道。

前面的,朕能听懂。

朱棣微微蹙眉道,最后一句话,唯圣人为不求知天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圣人不能求知于天道?张宇初本想说,一般的理解,便是说因为天道是不可知的,以人的理性很难了解,有节制,了解自然不如了解自身,所以荀子才会这么说。

咳、咳。

但道衍忽然轻咳了两声。

张宇初剎那醒悟,几乎是福至心灵地说道。

因为圣人是人皇,人皇无需求知于天道,人皇本身就是天道的化身,是天道的一部分!此言一出,满室皆寂!朱棣的心脏剧烈跳动起来,面色波澜不惊,唯有一双虎目微凝,死死盯住张宇初。

朱棣从来都没往这方面想过,甚至在一瞬间都要怒斥张宇初是在胡说八道!可张宇初的样子看起来却十分镇定,丝毫没有半点慌乱的迹象,这令朱棣的内心产生了动摇,这家伙真的是在胡说吗?或者说,真的可以如此解释。

哈哈!好一个人皇啊!陛下果然不愧是天道所眷!道衍忍不住拍掌笑道。

道衍刚才一直在观察朱棣的反应,他发现朱棣虽然脸色平静如水,但实际上双拳紧握,手背青筋暴起,眼眸亦是绽放精光,显示出朱棣内心并没有像表面上那样平静。

周朝以前,无天子!夏商乃至更古老的时代,君王乃是人皇!《春秋纬命历序》载:人皇出旸谷,分九河。

《三五历纪》载:天皇、地皇、人皇并列。

人皇的意思,便是与天道平齐的人间帝皇。

而到了周朝以后,方才有了天子的称呼。

什么是天子?天之嫡长子。

君王早就没了人皇的霸气,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从此以后,人间的帝王,就从跟天道平齐的存在,变成了天道的儿子。

吾乃人皇,而非天子!朱棣的心头,骤然冒出了这样一个令他激动的想法。

这与他刚刚观察白日星辰时心中所思所想,几乎别无二致!朱棣看着眼前的龙虎山天师张宇初,缓缓说道:朕,还要问你一件事。

陛下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