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点+++++ > 第231章 海的那边有玉米

第231章 海的那边有玉米

2025-04-03 05:12:49

哎。

姜星火叹了口气,说道:刚才忘了给你解说一下你心心念念的地球仪,又让你原封不动拎回来了,委实是我记性不好了。

郑和一怔,旋即脸上浮现了出了笑意。

这便是说,刚才皇帝在旁边,虽然出去放风听课的时候他拎了地球仪,但始终没用的上。

郑和倒是想问姜星火关于地球仪的事情,毕竟这是他从甫一入狱,看了一眼就忘不掉的东西。

而直到今天,他才获准看看,自然是心头痒痒的不行。

可皇帝在旁边听课,听的还是用来治国的《国家管理学》,他郑和敢插话打断皇帝的思绪,改让姜星火给他讲地理吗?没那个胆子,知道吧。

甚至于,摄于朱棣的压迫,郑和也不好意思走神去看身后放着的,盖着一层麻布还用麻绳从下面扎起来的地球仪。

别怪姜星火藏得严实,这东西确实不太好给别人瞧见。

之前姜星火是想着等死,所以才会留下《狱中绝笔》,才会留下刻好的地球仪,现在情况略有不同,姜星火自然要注意一点。

而姜星火现在主动提到给对方看地球仪的目的也很简单,如果对方真的是郑和,那么一定会对探索世界有着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必定远超常人!这一点,在这个世界是只有姜星火知道的秘密。

预知知名人物命运的事情,唯有他这个穿越者才能做得到。

所谓投其所好,便是如此。

大航海时代的西方人靠着几艘性能并不算强悍的木船,就能完成环球航行,没理由在大明有着吨位更大、补给更充足的宝船舰队的郑和不行。

既然对方之前就已经认识到地球是圆的,那么自己只需简单介绍一下各大洲的地理条件和洋流循环,顺便送个六分仪设计图,在技术条件上来讲,十五世纪进行环球航行已经没有了任何阻力。

至于船帆、船体的改进,则是稍后的问题了。

想看就看看吧。

姜星火从稻草堆里摸出地球仪,又解下束缚着麻布的麻绳,露出了地球仪的全貌,举到了监牢的栅栏中瞧给对方看。

姜星火看着同样趴在栅栏上目不转睛的对方,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思绪。

西方在地理大发现前,东方在郑和下西洋前,在国家层面上(非民间航海与贸易往来)对除了自己认知范围以外的世界,可以称得上知之甚少。

因此,这个时代的有志之士对世界充满好奇,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郑和忽然发现,在他刚刚入狱的那一晚,因为姜星火给他指的是马尔地夫,所以他只看到了这地球仪有大明和西方诸国的那一面,而一看不要紧,他现在看到了另一面。

郑和诧异问道:有两块比大明还大的大陆,我们从未发现过?郑和的诧异是极有道理的,因为对于西方诸国,无论是现在的帖木儿汗国、莫卧儿帝国、马穆鲁克王朝、奥斯曼帝国,亦或是更遥远的匈牙利、波兰、神圣罗马帝国、条顿骑士团、挪威、瑞典、诺夫哥罗德,乃至莺歌蓝、发郎溪、脖颈低,好歹还勉强算是认知范围内的。

当然了,这种认知,只是说大明的有识之士,可以通过蒙古人西征留下的资料,知晓极西之地的一鳞半爪。

知道个国名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至于更多的,则是指望不上。

但这些西方诸国,再怎么说,也是大明认知范围内的。

至于姜星火的地球仪上,突兀地出现的两块大陆,则是根本就认知不到的事情,所以诧异自然是在所难免的。

当然了。

姜星火的笑容,仿佛是一个等待着大鱼上钩的钓鱼佬。

姜星火指着非洲大陆说道:麦加左下角的那块大陆名叫非洲,早就有人发现过,只不过其地多沙漠草原,居住在其中的多是未开化的蛮荒之民。

因为叫着顺口,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到改成什么名字,姜星火继续按前世的说法称呼着这两块大陆。

姜星火又把地球仪转动到了美洲的位置上,让美洲冲着郑和居中。

至于地球仪上另外一块联结在一起的南北大陆,名叫美洲,在南曰南美洲,在北曰北美洲。

北美洲此时恐怕还处于蒙昧时代,但南美洲中倒有已开化的王国,物产更是丰富,遍地金银不说,还有数种高产农作物,那种能亩产上千斤的高产农作物.至于为何无人发现,便是南北美洲与其他大陆都隔着大洋的缘故了。

遍地金银倒也罢了,日本也是遍地金银而且离大明还很近,跟遥远未知的美洲相比,更容易大明据而有之。

但是,高产农作物?能亩产上千斤的高产农作物?!而且还不止一种,是数种?!郑和闻言心中有如掀起滔天骇浪一般震撼不已。

三保太监到底是极为接近大明帝国决策中枢的人物,当然明白这些资源对于大明来说意味着什么。

民以食为天!在华夏封建时代,粮食就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没有商人没有金银,大家可以以物易物,可没有农夫种田,没粮食吃老百姓就会造反。

这才是朱元璋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

都跑去做想着投机取巧做生意赚差价,谁来老老实实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生产粮食?反之,如果粮食足够吃,那么为了更好的生计,社会上的风气则会更趋向于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贸易。

这就是由制造力因素所决定的社会现象问题,再简单不过。

而姜星火之所以要说出南美洲有数种高产农作物这个秘密,也是有他自己的几重计较的。

第一重,自然是为了试探对方反应,来确定对方是不是郑和。

第二重,则是说如果对方是郑和,那么提前告知对方这个消息,对方就有更大可能抵达美洲,带回大量的土豆玉米红薯。

毕竟姜星火是魂穿,又不是事先准备好了土豆玉米红薯带着穿越,而且在姜星火看的很多穿越小说里,对于明初找西洋人买土豆玉米红薯这件事,姜星火认为压根就是不可能的。

道理很简单,现在是公元1402年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而西方探索美洲新大陆的第一人哥伦布,直到1492年8月3日才会奉西班牙统治者伊萨伯拉与费迪南德之命,携带给大明皇帝的图书,率领三艘船和九十名水手从巴罗斯港出航,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

还有足足九十年的时间差呢,西洋人自己手里都没有,上哪找西洋人买去?第三重,便是说假如姜星火的点拨起效果了,对方真的是郑和,而且真的带回了土豆玉米红薯,那么工业变革,才算有了最重要的基础。

高度发达的农业,才是发展工业的基础。

而土豆玉米红薯这三件套,在填饱肚子上面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其实并不需要多说。

只说姜星火盛世饥民的那一世,也就是我大清潜龙末年。

不算太上皇时期,潜龙帝在位共六十年,而我大清嗷嗷待哺的子民数量,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呈现爆发式的增长的。

潜龙六年,华夏人口一点四三亿人,潜龙五十八年,姜星火穿越之时,华夏人口已有三亿人之多!翻了整整一倍!不过是几十年的光景。

明清时期是华夏历史上自然灾害非常频繁和严重的时期,这对于几乎靠天吃饭的古代农业来说显然不是好事,这一时期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就是土豆玉米红薯的引进。

而郑和,自然也明白农业粮食产量对于大明帝国的重要性。

如果真有亩产上千斤的高产农作物,那么论起农业增收效果来,可比自己辛辛苦苦地去万里石塘,吭哧吭哧地挖鸟粪来的快多了!于是郑和连声追问道。

那我大明岂不是可以向东横穿据而有之?姜星火看了一眼这位有些激动的狱友,不由地有些感慨。

还真是对大明很有归属感呢这都被下诏狱了,还琢磨着怎么给大明开疆扩土。

所以,这么激动,伱就是郑和吧?不过姜星火还是摇了摇头,说道:你想多了。

郑和托着长髯一时不知自己错在哪。

这边是因为之前讲洋流的那节课,是张天师和李景隆他们听的,郑和那时候还在泉州监督造船呢。

嗯,也可能是在海上剿灭倭寇。

姜星火缓缓说道:虽然我之前讲课的时候提到过,但是现在的航海技术条件,往东跨过太平洋的难度更大,远不如向西绕过非洲,再横穿大西洋来的简单.向西这条路,沿途补给点更多,而且除了横穿大西洋,其他都可以沿着海岸线航行,更加安全便捷不易迷路。

当然了,不管如何安全便捷不易迷路,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趋势,大明与这块新大陆无缘便是了。

为何?听了姜星火这话,郑和深深蹙眉,感到大惑不解。

这条海路,看起来确实不难走啊?第232章 为什么大明与新大陆无缘?【求月票!】这便是要说说‘为什么大明与新大陆无缘’这个问题的根子所在了。

姜星火拍了拍囚服,放下了手中的地球仪,从容地在囚室中站了起来,一边揉着手腕一边说道。

自秦统一六国以来,历代王朝,无数君王,对老百姓行的就是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之术,目的就是让老百姓饥一顿饱一顿的挣扎在温饱线上,从而没有能力和意愿去造反,去威胁君王的统治。

老百姓没见过光,没享受过温饱富裕的生活,你觉得有多少有才华的人,只因生不逢时便老死于田垄之间?这话,郑和不太赞同。

因为郑和本来就是靠着自身努力奋斗爬到高位的典型,郑和更相信努力,而不是命运。

再加上从小读的也是那些帝王将相的史书,总觉得只要是英雄豪杰,乱世一起,自然会有翻身之地。

郑和黑红的脸膛像是拧在了一起,看了看四周空荡荡的牢房并无囚徒后说道:若论出身,太祖高皇帝出身便不是老百姓吗?若是真有盖世英雄,造时势也未尝不可。

姜星火更是大胆,轻笑一声道:别跟我说只要有能力就能出头,元末便是时势造英雄,天下反元如烈火烹油般,没有太祖高皇帝,难道就不会有别人驱逐鞑虏建立新朝吗?郑和一时语塞。

姜星火言语愈发激烈,却用不温不火地语气问道:再者说,同样是太祖高皇帝,为什么大汉的沛县就全是天下精英,为什么大明的淮西就能出那么多名臣大将?这个问题,郑和并没有想过,只觉得按传统的说法,便是云从龙风从虎,对于天命之君自然是有一班从龙之臣的。

容不得继续郑和思考答案,姜星火继续说道。

这些人起来造反前都是干什么的?商贾、小吏、贩夫、走卒!如今不是都成了朱门权贵?郑和一时语塞,不说别的,只说燕军中那些如今在新朝封侯列公的,以前也只是北平行都司出身的低级军官、街头无赖、蒙古降将罢了。

便是他自己也是燕王府中的宦官,如今一朝登天,真的是老天安排吗?如果这样细细思考下去,岂不是普天之下的每一个城池里,都有一班只要时势到了,就可以一跃而起封侯拜相的能人?只不过这些人,或许此时正在田间地头耕作,正在温饱线上挣扎,只因没见过富裕平等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所以都成了那些不被光所笼罩的人。

时势造英雄,神州原本尽尧舜!只是因为历代君王为了一家之天下,历代统治集团为了门户之私利,不让百姓看到光。

提到光,郑和莫名地想起了之前的那个话题——吃苦耐劳是一种美德。

似乎一切,都早有预兆。

姜星火继续从容说道:若是有哪位君主在大乱之后治平天下,百姓稍得温饱,便是仁君圣主了,如此而已!而接下来,则是姜星火更扎心的问题。

哪怕新大陆上遍地金银,有无数高产作物,你觉得哪位君王,会鼓励百姓自己扬帆出海去寻求财富?如果人人有冒险之心,弃故土而远洋,天下不就大乱了吗?郑和有些默然,因为他很清楚,姜星火说的是对的。

大明的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所以颁布禁海令,除了防备陈友谅张士诚旧部以外,也有杜绝百姓出海导致国家秩序不稳的考虑。

不能让百姓出海。

郑和说道:那便不能由大明官府来做吗?郑和本想说,姜先生您可别骗我。

第一节课,您就说了大明要下西洋的。

如今怎么又说不行了?但姜星火的用意显然不止于此。

那我问你,大明官府是由什么人构成的?姜星火反问道。

郑和想了想后答道:自然是由官员和小吏构成的。

这些人都是什么人?不用思考,我告诉伱答案,这些人基本都是大中小地主!姜星火冷笑问道:便是新大陆真有高产农作物,你以为他们会欣然鼓舞?错!第一个反对高产农作物的就是地主!姜星火看着脚下骯脏的囚室地面,语气莫名低沉。

只需要一小块田地把种子撒下去农民就能人人吃饱,谁会在灾年贱卖自己的田地?谁会在青苗时借下利滚利去租赁农具和种子?若是人人如此,这些地主的利益岂不是被连根撅了?耕读传家,耕是为了有田产,读是为了获得权力维持增加田产,你以为地主真是自己耕地?姜星火深深地叹了口气。

见不到光的农民,没有被逼到绝路上,既不敢也没有能力,官府也不会允许他们远洋出海扰乱国家秩序;而见过光的地主,世世代代想的就是循着光,继续走耕读科举这条路维持自己的富庶,根本不愿意去冒险。

我曾讲过《国运论》,可惜你没听过,便是说,直到耕者无其田而地主阡陌纵横,开始新一轮大乱,一部分农民成为新的地主,如此循环往复内耗无止,不可能有内生的动力和勇气去探索海外的新大陆,明白了吗?郑和内心深受震撼,甚至在透过囚室小窗照射进来的冬日暖阳下,脊背都有些发寒。

他沉默良久,始终无言以对,最后艰难问道。

那便没有别的法子了吗?按姜先生这么说,大明便是真的与新大陆无缘了。

出乎郑和的预料,姜星火却是话锋一转。

当然有法子。

什么法子?郑和急切问道。

姜星火貌似自我矛盾地说道:探索新大陆这种事,百姓做不了,官府不愿意做,但若是有一位君主自上而下地命令驱动,只要完成了抵达新大陆的过程,带回来有信服力的财富和亩产上千斤的农作物,培养新的利益群体,就能做成。

郑和微微蹙眉,显然又回到了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怪圈里。

姜星火的话语,这不是前后矛盾?既然前面说了那么多,可若是历史洪流之下,某个人并非无可替代,又为何说探索新大陆,有一位雄主英君就能做到?姜星火显然看出了他的疑惑,解释道:天下之事,从来都是时势造英雄,历史洪流浩浩汤汤,劳动者才是创造历史乃是创造所有价值的群体,英雄是离不开劳动者和时势去独立改变历史走势的。

事实上,如果按大明的内外部环境来看,大明没有任何探索新大陆的内驱力和可行性,所以,自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唯一存在的变数,便是一位‘高度集权且渴望不惜探索代价而建立绝世功业’的统治者,而这位统治者需要坚信从未发现过的遥远新大陆,能给大明带来巨大的利益并巩固他的统治。

当今的永乐大帝就符合这个条件,当然,在我预知的未来里,他最后也没有扭转时势,七下西洋之后中国将彻底与大洋绝缘。

这就是英雄拗不过时势。

预知未来这个能力,姜星火在满足对方‘是否能去麦加朝圣’时就已经展示过了,此时倒也没什么顾忌,对方也并没有质疑。

姜先生所预测出的未来,整个过程,能详细说说吗?郑和犹疑剎那说道。

姜星火轻声道:我之前也跟你说过,过不了几年,永乐大帝就会派郑和下西洋。

永乐大帝之所以能称作永乐大帝,就是因为他突破了大明内部固有利益集团的重重阻碍,做出了下西洋的决定。

而郑和下西洋最远就抵达了非洲,也就是那块满是沙漠与草原的大陆。

姜星火指了指地球仪上的那块大陆,那是非洲的东海岸,随后继续转动地球仪说道。

事实上,如果永乐大帝提前知道新大陆有无数金银和高产农作物,并下定决心获取,大明的舰队是可以沿着非洲海岸线南下,绕过好望角,从大西洋抵达南美洲的,而到了南美洲和中美洲,就可以获得新大陆的一切富饶物产。

可惜,即便是永乐大帝突破了王朝内部的层层阻碍,最后郑和也会因为认知极限的原因,在非洲东海岸止步,无缘于新大陆再往后,便是禁止下西洋,废弃庞大的船队,焚毁设计图纸,发布海禁令,从此东南沿海永无宁日。

也就是说,英雄是离不开劳动者和时势去独立改变历史走势的。

除非,能够通过制造力的进步,真正改变劳动者,才能扭转时势,继而改变历史走势。

郑和看着地球仪,内心震撼万分。

一步之隔,咫尺天涯。

如果按地球仪上的大陆模样,在姜星火预测的未来,那么自己将只差不算很遥远的距离,就能抵达新大陆。

而看着地球仪,郑和也轻易地推测出,为何在姜星火预测的未来里,自己带领着大明的庞大舰队最后会止步于非洲的东海岸。

因为那里就是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世界尽头。

事实上,郑和推测,自己过了麦加还会继续向西航行,而不是直接掉头返回,恐怕也是在麦加所在的国都获得了当地大食法教徒的提示,告诉自己西面还有大陆,自己才会进行尝试的。

而抵达了非洲大陆,不论是谁做决定,看着这贫瘠荒芜的大陆,恐怕都不会有信心在去国万里的彼处,下达继续向南探索世界尽头的决心。

所以,自己哪怕是带领大明的舰队做出了历史性的探索与突破,最后还是倒在了所谓的认知极限的范围内。

如果没有遇到姜星火,这或许,就是自己的宿命!不,我不甘心!!!郑和的内心在怒吼。

郑和猛然抬头,看向姜星火。

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