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点+++++ > 第257章 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257章 帕累托最优状态

2025-04-03 05:12:49

讨论剩余如何在社会各阶层中流动时,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不同的人钱袋子会有差异?姜星火的眼眸中,闪烁出了一丝寒意。

社会阶层与国民财富在不同历史时期(农业时代与工业时代)的不同构成,不仅反映了制造力的巨大变化,这恰恰也是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最为显着、容易理解的特征。

所以,分析农业国的制造力时,用严谨的逻辑拆解出循环-剩余的论证过程,看起来跟直接套用《鬼谷子》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没区别。

可其中的差异,却无疑就是朴素经验主义与科学推导论证之间的巨大鸿沟。

而华夏此时最不缺的就是一句话概括的朴素经验主义,最欠缺的就是大胆假设,逐步论证的科学推导。

为什么不同的人钱袋子会有差异?朱高煦思忖了片刻,倒也没觉得自己厉害,就是因为自己厉害,而是觉得若是他爹不是燕王,恐怕生下来也就是山中猎户、江湖豪客的出路。

毕竟穷文富武,习武这东西,少年时没有得到不计代价的培养,后面几乎不可能成才了,而这种不计代价的培养,无疑是父母给予的。

所以朱高煦捋了捋大胡子,答道:是因为生下来爹妈就没钱、没能力、没教育?而一贯主张自我奋斗的郑和,虽然经历了之前姜星火的再教育,但此时还是倔强地认为:穷人会穷,大概是不够努力吧,若是个健健康康的汉子,真的肯玩命干不偷懒,无论是上战场当兵,还是种地、放羊,总该是搏一个,亦或是攒一个富贵出来的。

说罢,郑和还特意给姜星火举了一个例子。

我幼时还是个娃娃的时候,便亲眼见过村里一个汉子,每日起的都比别人早,照料起田地来也分外用心,赶上了连续几年丰收,靠着卖的谷物换来的钱,又东拼西凑了一些,多买了几亩地靠着勤奋肯干,又过了没两年,便成了小地主了。

而卓敬则给出了另一个答案,他那苍老的面容上,写满了人生阅历。

穷人会穷,是因为认识不了财,也守不住财。

听了卓老头这话,朱高煦没抬杠,而是颔首道:穷人想富贵,需得付诸于汗水与毅力,但富贵了以后呢?富贵使人堕落,让人失去了进取心,忘记了当初怎么努力的.而骤然富贵后,又往往伴随着惦念钱财不怀好心的人纷纷靠拢过来奉承,只要中一个套,便千金散尽了。

耐心地听完了三人对于为什么不同的人钱袋子会有差异?这个问题的不同角度解答,姜星火方才开口。

你们说的都对,爹妈的给予,自己的努力,对富贵的认知。

但也都不对。

为何?三人纷纷诧异。

因为你们还是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答案依旧浮于表面。

那是因为国民财富流量在‘循环-剩余’的过程中不是均衡流动的。

此言一出,卓敬顿时就捻断了一根胡须。

啪地一声轻响,在这静谧的午后里显得尤为突兀。

卓敬抬头,目光严肃地盯着姜星火:你是说,其实在大明每一年的农业生产过程,这一切,都有刚才说的‘循环-剩余’这个看不见的过程,而剩余不是均衡的?是。

姜星火点点头。

那为什么会失衡?卓敬连声问道。

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能归咎于更高的阶层拥有庙堂权力、军事暴力,而是一种世界运行的规律。

卓敬隐约觉得,他抓住了这个世界运行的某种规律,而这个规律,注定是从未有人发现过的。

回答伱的问题之前,我需要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大明所生产的总财富是存量,还是流量?姜星火同样认真看向卓老头。

无论是存量还是流量,都是字面意思,卓敬几乎一剎那就明白了。

卓敬答道:在整体来看的时候,自然是存量,但如果放到某一年来看,就是流量。

为啥?朱高煦有些摸不着头脑。

郑和给他解释道:大明田地有总数,生产的农产品也有总数,所以总财富是存量,但每一年都在变化,而且农产品剩余也在流动,所以是流量。

喔喔。

朱高煦也转过弯来。

你们离最终的答案,其实已经很接近了。

姜星火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

剩余如何在社会各阶层中流动?为什么最底层的阶层注定获得最少的分配?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呼之欲出。

农业国社会,从剩余分配角度看,有三个主要的社会阶层。

姜星火终于开始揭晓铺垫了这么久的谜底。

他一边说,一边拿着树枝在地上写着。

农产阶层:负责产出剩余农产品这个农业社会的主要财富地主阶层:提供田地给农产阶层耕种,获得剩余农产品手工阶层:工匠与手工业者,用手工品换取剩余农产品对于农产阶层来说,剩余农产品是支付给他们耕种劳动的报酬;对于地主阶层来说,剩余农产品是支付给他们田地的报酬;对于手工阶层来说,剩余农产品其实也是对他们劳动的报酬,只不过是通过了交换这一形式。

所以。

姜星火在地上写了一个文字公式。

农业国国民财富总量=农产阶层剩余农产品+地主阶层剩余农产品+手工阶层剩余农产品刚才你们也认识到了,大明生产的总财富,也就是国民财富,从整体上看其实是存量,因为剩余农产品的总量受到总田地规模限制,是固定的。

然而,虽然从某一年看,剩余农产品在三个主要阶层间产生了流动,变成了流量,但总量依旧不变或变化几乎无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总量不变、阶层不变,那么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分配状态的变化中,无法完成——在一个阶层享有剩余的情况不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阶层变得更好。

事实上,这就是经济学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位义大利经济学家在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最早使用了这个概念。

卓老头若有所悟道:也就是说,汝之所得,必是吾之所失。

朱高煦亦是指着地上的公式说道:所以为什么不同的人钱袋子会有差异?便如姜先生所说,是因为国民财富在存量状态下,不同阶层享有的农产品剩余是冲突的。

树下的几个人沉默了片刻,更是让郑和本人恍惚间想起了什么。

道衍师父在发疯的时候,曾经说过你们都是吸血虫!郑和回想起那位修习闭口禅的慧空师兄,曾在他回到南京时,这样用纸笔跟他说过。

那时,郑和还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只是单纯地以为道衍师父犯了癔症。

但现在想想,恐怕道衍师父这种当世无双的顶尖谋士,早就隐约领悟了这个世界的一切运行规则。

所欠缺的,不过是一句拨云见日的点拨而已。

对了?道衍师父和慧空师兄这两天去哪了?郑和微微蹙眉,为什么最重要的最后一节课,道衍师父没有来听呢?不过卓老头接下来的话语,很快就让郑和无暇思考这个问题了。

那么姜小友为什么说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就能从根子上解决人地矛盾?农业国有三个主要社会阶层,工业国又有几个主要社会阶层?工业国的制造力,跟农业国有什么区别?卓敬连珠箭似地问出了埋藏在他心中的一连串问题。

第258章 剪刀差与比较优势学说【求月票!】显然,卓敬已经隐约抓住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所在。

面对卓敬的疑问,姜星火不急不缓地逐一答道。

工业国与农业国相比,多了一个半阶层。

一个半?三人纷纷好奇起来,毕竟郑和与卓敬没有读过《哲学通信:异化、新贵族与大明未来社会各阶层精神分析》,而朱高煦也是在六部尚书快要读完信才赶到内阁现场的,并不清楚信件内容。

姜星火继续说道:为什么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就能解决人地矛盾,是因为工业国的生产力,或者说创造国民财富的能力,与农业国生产剩余农产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而这种概念上区别,我们依旧要用之前分析农业国生产力时提到的‘阶层分析法’来解释。

——————陛下,此人假托谪仙之名,行颠覆社稷之事,臣请斩之!密室中,黄福勃然变色。

而郑赐此时也犹豫了片刻,委婉地对皇帝说道:臣以为若是这个‘贫穷的本质是阶层剥削’的说法流传出去,广为天下人所知,恐怕会引起江山动荡毕竟,实在是有些一针见血了,甚至臣想了半天,都无法从所谓的剩余农产品分配这个角度,找出一星半点的可反驳之处。

这相当于为庶民造反提供了依据,陛下请三思。

黄福从座椅上起身,直接行礼不起。

朱棣面色,此时也不太好看。

但他沉吟了许久后,终究还是缓缓地摇头,语气平静道:爱卿的担忧朕明白,不过,这件事,暂且先搁置吧。

闻言,两位尚书同时一愣,旋即纷纷低垂眼帘。

郑赐心中冷笑不已,嘴巴张了张,却又将到口边的话吞咽回肚子里。

因为他突然发现,此时此刻的皇帝陛下,似乎比自己印象里的更加宽容。

若是换了旁人来说这种动摇江山的诛心之语,恐怕族谱都不够朱棣撕的。

罢了,既然陛下不予追究,那么就暂且饶了此人只不过,陛下切莫忘记臣方才所说的,此人言语,真有颠覆社稷之虞,不可轻视。

良久之后,黄福叹息一声,再次拱手道。

郑赐听到此处,微微一怔,随即目光闪烁,隐晦地扫视了皇帝一眼。

他没有想到,自己刚才准备说的话,结果却被黄福说了。

朕心中有数。

朱棣淡漠地瞥了黄福一眼。

随即,他站起身,走向墙边,望向这堵看起来不太结实的扩音墙。

朱棣望了几息,仿佛透过墙体,窥伺墙对面另外一个世界般。

姜星火,如果能提出根治人地矛盾的办法,那么朱棣对于他一切出格的言语,都可以既往不咎。

毕竟,人地矛盾是王朝周期律的核心,而如果真的能解决人地矛盾,大明帝国是真的有可能成为打破王朝周期律的伟大存在,这也将成为朱棣本人确立在史书上地位的重要功绩。

日月有明,千秋万代!——————刚才我们说过,农业国的主要社会阶层有三个,农产阶层、地主阶层、手工阶层。

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相比,多了一个半阶层,指的便是手工工场主阶层,与被改变的手工阶层。

姜星火稍稍将《哲学通信:异化、新贵族与大明未来社会各阶层精神分析》的内容给他们说了一下。

三人听完后,消化了片刻。

姜小友且等一下,老夫有一事不明。

卓老夫子请说。

姜星火自无不可。

卓敬率先问道:你说手工工场,能够吸纳人口,老夫是相信的,关于手工工场主阶层的出现,老夫也认可.但是唯有一点,人地矛盾的根源,其实是需要吃饭的嘴和种出来的粮食之间的矛盾。

卓敬愈发疑惑:就算你把人放到了别的地方,那这个问题也没解决啊?反而会随着农产阶层进入手工工场,导致粮食产量进一步减少。

不错。

郑和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表面上农产阶层进入了手工工场,转变为了新的手工阶层,可总要有人种地生产粮食,供给所有人的嘴啊。

你们想的,确实很有道理,但是我之所以说工业国和农业国的生产力不同,就在于此。

姜星火缓缓道:工业国生产力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机器、农业技术进步上,更是体现在工业品海外贸易的工农业剪刀差上!工农业剪刀差.一个全新的词汇,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什么是工农业剪刀差?卓敬忍不住好奇问道。

姜星火直接在地面上画了四条线,分别代表工、农业品的价格和价值。

工农业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它表明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量交换。

伱看我这个线,像不像剪刀?三人一看,还真是如此,长得就像是两把交叉在一起的剪刀似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朱高煦有些难以理解。

姜星火解释道:正如我刚才给你们讲解那封信所说,从南宋开始,招募数百人一同劳作的手工工场,跟之前的小作坊相比,就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效率优势,我将其称之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约化优势。

即便没有我之前跟你们说的【铁马】出现,这种依靠人数进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譬如纺织业,也足以利用这种巨大的效率优势,生产出成本更低、产量更高的纺织品,这种纺织品在海外贸易中,卖的价格是不变甚至更高的。

.而如果元代就已经普遍应用的水力大纺车得到了升级改进,这种贸易优势,将变得更加的巨大,这就形成了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的第一把剪刀。

说着,姜星火用左手比了个邱胖子的经典手势,剪刀手。

你们要知道,华夏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而言,是拥有比较优势的。

郑和觉得新奇,口中喃喃道:比较优势?对。

姜星火给他们解释了一下这个新名词的原理:田忌赛马总听说过吧?说说田忌赛马是怎么赢的?被姜先生示意的朱高煦老实答道:便是田忌与齐王赛马,田忌一方的上、中、下三等马,每一等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

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拥有优势的上、中马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结果取胜。

这就是比较优势。

譬如,我们以大明和安南的贸易举例。

姜星火阐述道:安南的稻米和布匹这两种商品,跟大明相比,在单位产量和质量上都处于劣势,没问题吧?没问题。

卓敬点了点头,安南虽然光照水文条件好,也跟大明的江南种着同样的占城稻,但由于其地农民缺乏精耕细作,耕种相对粗放,跟大明的江南稻米相比,无论是单位亩产量还是颗粒饱满程度与口感,都处于劣势。

至于纺织,那就更别提了,绝大多数安南妇女只能纺织出用以遮蔽身体的土纱土布,同样的劳动,最后得到的布匹,跟大明的产量和质量都差得远。

安南的稻米和布匹跟大明比都处于劣势,但只要处于总体劣势的安南在稻米和布匹这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总体优势的大明在稻米和布匹这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那么安南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就具有比较优势,大明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姜星火笑着说道:那么问题来了,安南的稻米和布匹,哪种商品劣势较轻?自然是稻米,因为安南的稻米虽然跟大明略有差距,但差距并不算大。

这就对了。

姜星火继续说道:大明和安南,如果这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国际贸易里比较优势的原理。

也就是说,大明出口布匹,安南出口稻米,那么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获得利益。

而大明的布匹手工工场,是所谓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提高了效率,所以出口时跟过去不同,还有工农业剪刀差?朱高煦眼神一亮。

非止如此,这只是刚才说的第一把剪刀,还有第二把呢。

姜星火轻声道:安南是农业国,既然是农业国,那就有剥削农产阶层和手工阶层的地主阶层,你们猜猜,在这种国与国的国际贸易发生后,安南的地主阶层当权者,通过出售稻米获得了优质且相对廉价的布匹,这些地主阶层的当权者,会做什么?朱高煦忽然打了个哆嗦。

会通过政治或经济的手段,迫使本国效率低下的手工业阶层里的布匹生产者,转变为农产阶层,生产更多的稻米!而原本就生产稻米的安南农产阶层,也会被迫以更低的价格向安南的地主阶层当权者出售稻米!不错,跟大明相比处于比较劣势的国家,必然会利用手中的政治、军事、经济权利,低价向农产阶层收购农产品,用以换取大明的手工业产品,乃至机器制造的工业品。

这就是第二把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