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兜兜转转,又被姜星火带回了原点。
重工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让异族不再成为威胁?朱棣微微蹙眉问道。
他隐约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关键到能让大明的军事实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事实上,朱棣不是无法理解,火铳与火炮在未来有可能会彻底改变战争的模式,只是旧日的荣耀,让他无法放弃骑兵至上的理念。
尤其是这种理念帮助他经历了四年血战,用一次又一次的高组织度骑兵大迂回,决定了皇位的归属。
但当姜星火说出伤亡不到百人的意思是死了五个后。
朱棣不得不重视起,在未来的时代,火铳和火炮所起到的作用了。
重工业,就是制造工业的工业。
包括了钢铁工业、冶炼工业、机械、燃料、化学等工业,为轻工业提供原材料、燃料、技术装备。
而轻工业,就是我们之前所讲的纺织、陶瓷,除此之外还包括造纸、印刷、家具等等。
姜星火顿了顿,复又说道:而重工业对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军事武器的制造。
毕竟陛下你也知道,田地里连个刀把子都种不出来。
而一旦建立了重工业体系,则可以源源不断地批量制造出收割性命的武器,它们出厂时一模一样,成本却极为低廉。
听到这句话,朱棣更加敏锐地认识到了姜星火的深层含义。
那就是,火铳和火炮的威力,不仅仅来自于其本身,更来自于,低廉且批量生产武器的所谓重工业体系。
而朱棣似乎也明白了,为什么可以让草原、深山中的异族老实了。
再怎么说,培养一个弓马娴熟的骑兵,所需要的时间得以数年、十数年计算。
而扣动扳机的火铳手,只需要招募一些新兵稍加训练就可以了,连弓弩手所需要的臂力条件都可以无视。
毕竟火铳组成的阵型是排枪,不需要太多精准度,全靠概率射击,扣下扳机也不费什么力气,说的不好听点,老弱妇孺上来都能发射。
所以,两者光是从成本上来算,就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而制约火铳兵发挥威力的,无非就是火铳本身的性能,以及制造火铳的性价比。
重工业体系,则可以解决目前大明依靠工匠手搓火铳的低性价比、低质量管控的弊端。
想到这里,朱棣不由地问出了一个问题。
那大明,到底应该先发展轻工业,还是重工业?朕听姜先生的意思,似乎从纺织业做起,是最容易的。
不错!姜星火颔首道:从可以吸纳大量人口且实用性极强,堪称生活必需品的纺织业,开始走轻工业路线,确实是最稳妥也是最容易的。
但这不意味着,大明不去发展重工业,二者并不矛盾。
姜星火说道:轻工业,可以主要交给民间,但重工业,大明需要握在自己手里。
虽然姜星火没有点透,但朱棣是什么人?帝王心术几乎下意识地就明白了姜星火的意思。
制造刀把子的能力,总得握到自己手里,才觉得放心。
那么未来的战争,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什么莺歌蓝和发郎溪,靠着火铳手,组成一个什么空心方阵,就能让蒙古精骑不得寸进?朱棣对于这种军事变革的问题,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兴趣。
至于女真人统治下的国家,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又为什么会被莺歌蓝和发郎溪入侵,两人都极有默契没有提及。
不单单是有些话姜星火不能说。
就连朱棣,也猜到了问题的答案。
毕竟在此之前,姜星火曾经讲过,发展工业,就必然需要原材料产地,和商品的倾销市场。
而这个过程,一定是称不上多么仁慈的。
当然,此时的朱棣,是一定会改变这个结局的。
别说建州女真了,就是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大明都有办法立下国策,通过漫长的时间灭绝其种,垦囤其地。
毕竟,如果以后大明人口增长的过多,往山海关外移民,也是个好办法。
而只需要定期出动军队清剿,再配合民间发布的悬赏令,不出百年,恐怕山里的女真人就被清的彻底干净了。
面对朱棣的问题,姜星火也从椅子上起身,干脆蹲在地上,画起了图。
——————丨炮炮丨丨炮炮丨——————同时,姜星火不光给了示意图,还给了空心方阵的人数计算公式。
空心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x层数x2+(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x2)x层数x2朱棣是这个时代军事天赋最为耀眼璀璨的将星,姜星火画的这个空心方阵,他几乎是瞥了一眼就看懂了。
但下一瞬,朱棣的话反而是让姜星火呆了呆。
这咱大明也有啊,只是骑兵放中间了而已,四角留空门,可供骑兵出击。
这便是说,空心方阵还真不是什么高端战术。
毕竟,从上古时代开始,华夏就是喜欢玩阵型的。
从最简单的方阵/圆阵,到后世校长最爱的一字长蛇阵,再到复杂点的鱼鳞阵、锋矢阵、鹤翼阵、偃月阵、雁行阵、衡轭阵乃至诸葛亮的八阵图,赵匡胤乐此不疲的锦囊阵图。
只要是理论上能摆出来的阵型,早就有人研究过了。
而且,空心方阵这种东西,在不久后的未来,明代总兵王鸣鹤的《登坛必究》、三边总督叶梦熊的《决胜纲目》都会清晰地记载,乃是明代边军的步骑混合常用阵型。
这就是姜星火也非全知全能了。
不过此时却也不用片刻尴尬的姜星火多做解释,朱棣反而照着姜星火给出的公式,详细推演起了阵型。
不仅如此,大约是觉得姜星火画的太粗糙,不够细致,朱棣自己开始动手画图。
看着穿着龙袍的皇帝蹲在地上,以一种小儿数蚂蚁的认真态度比划著名,姜星火不禁感叹,还是术业有专攻。
朱棣突然回头问了一个问题:火铳手靠什么自御?火铳上加细长的匕首。
姜星火随口答道。
片刻过后。
喔姜先生果然高明,竟是这般说法,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朱棣抚掌大笑道。
姜星火板着脸问道:所以,你明白了?虽然姜星火也不明白,朱棣到底明白了点啥,但这时候,这么问就对了。
当然!多谢姜先生指点。
朱棣兴致勃勃地抓着姜星火的袖子,给他指点起了新画的阵型。
看着眼前密密麻麻,以某种具有几何美感构造出来的阵图,姜星火觉得有点晕。
原来的空心方阵,是以长枪兵为核心构筑的,弓箭手和骑兵居于长枪后面,而步弓的射程虽然略长于骑弓,但寻常军队的有效抛射水平,也就是一百步,这就导致了,骑兵一旦决意冲击空心方阵,那么我方的弓箭手部队,远程投射能力是不够的.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如果弓箭手多了,那长枪兵就保护不过来了。
而如果火铳手可以在火铳上加细长的匕首,就相当于把长枪和火铳合二为一了,继而彻底不需要空心方阵保留弓箭手不不不,弓箭手,换成了更加便携的火炮?朱棣狠狠地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
姜先生改良的空心方阵果然神妙无比!姜星火:.朱棣继续说道:火炮,完全解决了传统空心方阵里,弓箭手和长枪兵的比例难题,以前弓箭手少了没用,多了长枪兵保护不过来,而火炮则可以取代弓箭的抛射,并且不需要太多数量!如此一来,火铳手既可以靠火铳远程御敌,又可以化身长枪兵组成枪阵近战,中心的火炮比弓箭手威力更大,再配合一定数量的骑兵用以斥候侦查、屏蔽战场、出击收割,这简直是完美的阵型!接下来,就是什么四哨三列线、一二字变阵之类姜星火听不懂的话语了。
若是看过《纪效新书》、《开原图说》,姜星火或许还能理解一部分,但仅凭他的军事知识与悟性,想要与朱棣讨论,差的还有些远。
所以,眼看着朱棣完全沉醉在了自己的军事世界中。
姜星火干脆不说话装高手。
而朱棣的眼中,这种充满了几何美感的阵型,在他看来是如此的美妙,以至于颇有些恋恋不舍。
好久过后,姜星火都站累了,朱棣方才抬头说道。
莺歌蓝和发郎溪,就是靠着这套东西,侵入我华夏的吧?朱棣不担心未来结局会再次出现,历史在他听到姜星火讲课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改变了。
作为当世第一名将,朱棣更关注的是,未来战争模式的嬗变,以及这种嬗变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只要深刻地理解这种军事变革。
那么朱棣,自然会把在另一个时空里,华夏所遭受的苦难,如数奉还到现在的莺歌蓝、发郎溪的身上。
大明的工业品,未来也缺倾销市场,这不巧了吗?第275章 这日不落,我大明就做不得?【求月票!】以装备了【铁马】作为动力的船只,配合数十上百门火炮,只需要一艘,就足以成为海上移动的炮台,而且可以做到部分无视风向条件。
强大的机动性和火力,就如同海上的蒙古游骑兵一般,随时可以把敌人的陆上机动力量绕的晕头转向,进而撕扯开任何国家的沿海防线。
而一旦获得登陆场,运输船队所装载的大批装备了胸甲与燧发火铳和刺刀的步兵军团,将如同一根尖锐的箭矢般,指向敌国的重要城池.而此时,敌国的主力机动兵团,还被远远地甩在身后,在陆地上艰难行军着。
姜星火叹了口气,道。
陛下,这就是下个时代的战争。
朱棣闻言,眉毛微微一挑。
作为超一流的军事天才,朱棣很轻易地就从姜星火的话语里,领悟到了这种海军战术的精髓所在.确实跟蒙古人的战术极为相似,先利用超高的机动性进行拉扯,随后一击致命。
蒙古人的战术之所以具有毁灭性,是因为他们在一开始,并不着急击溃严阵以待的敌人,而是选择用弓箭等远程手段不断袭扰,一旦敌军发动进攻,就迅速撤离,在远处集结起来,直到敌人的阵型被彻底拉扯开,或是陷入精疲力尽,才动用重骑兵发动决定性的进攻。
把西洋人的海军战术里,炮舰比喻成蒙古人的轻骑兵,装载了火铳军团的运输舰比喻成蒙古人的重骑兵,那么就相当于先用炮舰舰队这个轻骑兵拉扯敌人,当敌人疲于奔命露出破绽时,再动用火铳军团这个重骑兵登陆给予致命一击。
不错!朕也很期待,这样一支舰队,能够给敌国带来什么样的震撼?朱棣沉声说道。
但前提是,【铁马】和改良后的火炮、火铳,必须要摆在朕的眼前,朕要亲眼看到它们的性能,是否真的可以推动新一轮的军事变革,形成.代差。
姜星火补充道。
但陛下要知道,这一切,无论是铁马、火炮、火铳,都源自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体系,莺歌蓝就是在轻工业饱和后,大力发展了重工业,方才成为了靠着舰队和精锐火铳军团殖民世界的日不落帝国。
工业是独立于传统手工的,在加工原料产出工业品这个过程,人可以通过机器控制所有因素,一切都是被设计好的,有着严格的操作流程和生产标准,只需要这么做,就一定能生产出标准化的火铳和火炮乃至【铁马】。
兵仗局的工匠们,所从事还是手工业,而真正工业,是以机器驱动,而非人驱动的。
人会犯错,机器则几乎不会犯错。
相对能理解的、较为直观的军事工业革新,让朱棣陷入了沉思。
这便是所谓对症下药了。
跟朱棣去讲轻工业里的纺织业能吸纳多少人口、创造多少就业、卖多少钱,远不如告诉他,重工业能为大明批量制造多少划时代的武器,能帮助他如何让大明变得更加武德充沛。
之前隔着一堵墙,朱棣并不能深切地理解,工业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他现在领悟了。
工业,能制造更先进的武器!工业,能让大明扬威于全球!工业,能让他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帝王!跟之前的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原来只是种植粮食、供养人口,然后通过增加的人口基数和粮食产量,组建规模更大的军队。
但在工业时代,逻辑则彻底变了。
土里刨食的农业内部循环,不再是占据主导地位。
相反,全球外部循环则扩大了交流的规模,只需要生产工业品,卖出去获得利差,大明就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而在怎么卖出去这个问题上,如果对方不配合,则需要动用一下大明的军队,来一点小小的划时代打击。
朱棣望着天穹中高悬的冬日,心中涌现出一股豪迈感。
这日不落帝国,莺歌蓝做的,我大明就做不得?姜星火静静地看着朱棣。
具体要怎么做才能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姜星火在刚才和过去的讲课里,已经完全告诉朱棣了。
那么接下来,只有发展工业方面的具体问题了。
朱棣给姜星火大略讲了一遍《变法八策疏》和意图将南北直隶作为两块变法试验田的事情。
所以,姜先生认为,大明到底该如何发展工业,如何推动变革?朱棣的目光,死死地盯着姜星火。
此时此刻,朱棣的自我感觉,仿佛就是茅庐前的刘备,昆明池旁的宇文泰。
恨不得当场来一句,朕遇先生,如龙得云、如鱼得水,从此后便是摔破玉笼飞彩风,顿开金锁走蛟龙。
这便是狱中对的节奏了。
虽然姜星火没打算跟朱棣玩明主贤臣这一套,但此时终归是到了双方交底的时候。
朱棣,已经表露出了明显地,进行改革的决心。
这显然是姜星火日复一日地讲课,所造成的结果。
而姜星火的最终目的,也是尝试着用自己的力量,彻底改变历史的走向。
所以在某种层面上来说,姜星火和朱棣双方的目的,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增强大明的国力。
只不过,朱棣是为了完成自己超越古人的千古一帝之功业。
姜星火,则是为了挽救华夏遭受西洋人欺辱的那个未来。
但在不知道是否会分道扬镳之前,总是该同心协力的。
没有朱棣的皇权支持,姜星火做不成革新大明这件事,反过来说,没有姜星火的理论指导,朱棣对于如何实现工业化,也是野猪吃刺猬,无从下嘴的状态。
关于大明工业化之我见,主要有以下两点。
姜星火正色说道:第一点,在轻重工业分布规划上,要有前瞻性,这是决定了日后工业布局的事情,往后再动,就难了。
朱棣出声道:对此,朕也有一个想法,不知道是否与姜先生想的一致?陛下不妨说来。
还是朕与姜先生一起写出来吧。
姜星火一怔,总感觉这个剧情有点熟悉。
不过眼下倒也不碍事,姜星火干脆拿起那半截树枝,在地上写了起来。
两人分别写好,站起来一看,顿时相视一笑。
——轻工业在南,重工业在北。
还是殊途同归啊姜星火的心头默默想到,这一次,又是两人的出发点不同,但得到的结果相同。
朱棣所考虑到的轻重工业分布,一定是因为,能制造先进武器的重工业,需要放在他的北方老巢,他才安心,而能够分化瓦解江南士绅的轻工业,则是放在南方人多地少的地方,更有利于他的统治。
姜星火则是完全基于制造要素条件所考虑的,毕竟,有前世的经验可供参考。
重工业,第一,需要煤炭,第二需要铁矿石。
前世德国的鲁尔区,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而对于大明来说,南方不是没有煤铁资源,如果只是追求初步的重工业发展,也足够用了,但就像姜星火刚才说的,这种东西,一旦决定下来,以后就不好大动了。
重工业,自然放在煤铁资源无比丰富的北方,更加合适。
在北方,山西的优质煤炭,如果通过新式道路运输,从井陉道出来后,可以上船走真定府的滹沱河水道,直接运抵天津卫。
而此时的北直隶水系,跟前世还略有不同,从宣府柴沟堡汇聚的西阳河、东阳河,会形成西北-东南的洋河水系,在卢沟桥分流,形成洋河与卢沟河,最终在天津卫西北的三角淀汇聚,经由卫河流入大海。
这就相当于,走滹沱河水道抵达天津卫的煤炭,可以继续走水道到北京,北直隶的水运条件,是相对完备的。
而辽东的铁矿,同样可以走渤海,抵达天津卫,再用同样的办法进入北京。
第二点,我认为南北直隶,作为两块大的试验田,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在南北直隶率先推行制度革新.但工业化,即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展开,同样需要需要两个小的试验田。
姜星火缓缓说道。
这便是说,譬如摊役入亩、考成法、改科举等等,都是制度方面的事情,是可以在南北直隶这十八个府里进行的,而且是步调一致地同步进行。
但工业化,却不能在大的试验田里同步进行,必须挑选出两块小的试验田,一块进行轻工业的尝试,另一块进行重工业的尝试。
那么姜先生以为,该如何挑选这两块小的试验田呢?朱棣目光幽深。
这个问题,姜星火甫一提出,朱棣心中就已经有了几分计较,但他还是想听听,姜星火的思路,跟他是否一致。
在南直隶,开展轻工业的试验田,最好的地方。
就是松江府!姜星火斩钉截铁般说道。
听到了这个答案,朱棣满意地笑了。
在几个月前,朱棣亲自率领大军,深入江南,考察了那里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