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
太师、上柱国、定安伯、中极殿大学士拱称病不朝。
皇帝、两宫遣太医探视,拱谢,回以年老体弱,春秋有常,请罢。
帝怜高拱事文繁重,乃共议内阁。
免去高拱吏部尚书之职,嘱咐高拱好生修养。
同日,因内阁庶务积重,遣使召回休沐外出的大学士高仪,命其即刻回内阁办事。
并由内阁议,升吏部右侍郎陆树声为吏部尚书。
以大学士张居正之议,升,礼部右侍郎申时行,为吏部左侍郎。
以大学士高仪之议,复起,原湖广布政司左参政温纯,为吏部右侍郎。
是日,管中军都督府事,左都督武进伯朱承勋,久病而卒。
帝会同内阁午朝,从大学士张居正、大学士高仪、大学士吕调阳三人议。
复起镇远侯顾寰,掌中军都督府事。
六月二十一日。
管中军都督府事,右都督宁阳侯陈大纪,卒。
从大学士杨博议,复起原兵部尚书霍冀,为右都御史,视京营、五军都督府事。
诏书到日,即刻从山西赴京。
另升詹事府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马自强,为礼部右侍郎,协理尚书张四维修撰世宗实录。
同日,以礼部部议、内阁廷议,上奏曰,两宫恩德之隆,概无有间,尊崇之礼,岂宜差殊,当为李太后上二字尊号。
帝孝心触动,乃尊生母太后为,慈圣皇太后。
又赐例银及帝东宫旧物与延庆公主。
六月二十二日。
是日,太师、上柱国、定安伯、中极殿大学士拱以疾愈甚,不能任事。
上疏请帝疏通言路,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推览数人,其中以,复起故右佥都御史海瑞,最引瞩目。
帝欣然认同,遂下廷议,廷臣泰半不允,未通过廷议。
同日,大学士拱,上疏乞罢。
皇帝、两宫,留中不发。
内阁午后再度廷议,乃议复起海瑞,升左佥都御史。
帝勉从之。
六月二十三日。
距离先帝驾崩,正好二十七日。
同时也意味着替前任君父守孝的日子,结束了。
是日,上御宣治门缞服视事,百官行谢颁恩诏礼,百官服除。
朝鲜国王李昖,遣陪臣礼曹参判、朴民献等,正从三十八人,谢恩;朵甘思宣慰司,番僧剌麻温等,二起共一十六人,进贡,俱赏赉如例。
而后,皇帝始更素翼善冠、麻布袍、腰绖,分赏诸臣瓜果。
散会之后,按理来说,朱翊钧要么去日讲,要么廷议。
但如今既然事情已经办完,也没必要一直去廷议坐着受罪了。
有事开小会就行了——突然有些理解世宗了。
至于日讲,因为要开经筵的缘故,日讲官也要重新选拔。
某些日讲官为太子讲读,资历或许还够,但如今太子既然登极选拔皇帝讲官,那就有人该挪位置了。
当然,他也不是全然无事。
因为,孝期结束之后,便要重启御射的学习了。
虽说按理应该下午才开始,但朱翊钧还是提前来到了校场。
说是校场,其实就是一片位于景运门外的大平地。
朱翊钧到的时候,蒋克谦和顾承光已经穿好甲衣,在原地等候了。
二人如今算是近卫,皇帝要御射,自然需要陪同。
除他二人之外,还有一些半大小子,都是京卫武学中选拔出来的。
恩,当然不是靠武艺选拔,而是看家世。
不过至少能选到皇帝跟前的,也不至于太羸弱蠢笨。
基本素质不行,惹上厌恶,反而是祸不是福。
朱翊钧示意无关人不要靠近,这才走向蒋克谦跟顾承光。
好奇地看了看两人:怎么就干等着?闲来无事,你二人不妨比试一番,给朕开开眼?锦衣卫过招什么的,听着就很带感,上辈子还只在电视上看过,如今自然想过过眼瘾。
就是不知道这二人谁更润。
但蒋克谦却苦笑告罪:陛下,顾指挥佥事上过沙场的,臣恐怕受不起他两三拳。
朱翊钧失望地摇摇头。
果然,外戚勋贵只能干干工程,欺负欺负贪官污吏,真要动真章,看得看武勋。
他拿起来架上一张大弓,尝试性地拉了拉:顾卿,是当真上过沙场,还是跟镇远侯在后方运筹?压下高拱之后,朱翊钧说话都随性了不少。
好奇就顺口问了出来。
顾承光虽是顾寰的子侄,算是新秀,但如今也有四十余。
宽肩粗腿,显得很是孔武有力,像老电视里的武松。
他听了这话,有些拘束道:伯父提督两广时,带臣上过沙场,跟着中军冲了几次,没有斩获,却也见了血。
朱翊钧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
没想到还真上过战场,还以为只是刷履历呢。
他放下手中纹丝不动的大弓,挑了个小的。
略过这事,又问道:朕托付镇远侯的事,他怎么说?顾承光正要躬身答话,朱翊钧制止了他:校场着甲就别来这套了,直说。
皇帝发话了,做臣子的自然从善如流。
顾承光直接回话道:伯父说,他确实有些家底,但,中军都督府……朱翊钧直接打断道:暂时的,等八月我皇考入葬后封赏,朕会让他重掌京营。
五军都督府和卫所都烂成什么样了。
早晚要全部推倒重来,如今也没必要缝缝补补了。
反倒是京营,总归是实打实的军权。
顾承光却还是有些为难:那也至多给陛下操练二百精兵。
这么少?朱翊钧皱眉:又不需要全用镇远侯的私兵家将,用来搭个架子,其余用京营的人便可。
届时独列一营。
私兵自然是违法的,不过在明朝讨论这个就有些好笑了。
但凡名将,手下都多多少少有私兵,具体数目不一样罢了。
小到县令千总,大到什么李家军戚家军,都是这般。
这也是有国情在的。
你朝廷欠饷都按年算,不领饷的正规军,哪有什么战斗力。
要做事,自然得另想办法。
其一,就是雇佣兵,多见于少民客军。
其二,自然就是私兵家将了。
他要重整京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旷日持久,涉及到十万大军,这种事,是要钱的,大把大把的钱。
根本急不来。
如今迫在眉睫的,反而是组建一营明面上属于顾寰,实际属于皇帝的私军。
不多,几百人就够了,目前急着用。
两淮盐课是为了清厘盐税,过程中必然少不了又是民变。
当初海瑞去找徐阶麻烦,就是中了这一招。
如今请人出山,哪能不把该有的东西配齐?该利诱的要给权限,该威逼的要给人手,总之,让人办事要有这個基本的态度。
反正漕运总督王宗沐,也提督军务,届时让顾承光带着挂在名下就是。
顾承光吞吞吐吐道:人手倒是够……不过,京营也欠饷多时了。
这就是缺钱了。
总不能掏空家底出人操练,还要贴补银钱吧?公忠体国也不能这样薅羊毛。
这下到朱翊钧为难了,大家都缺钱,户部没钱,内帑自然也没钱。
他沉吟片刻道:至少要八百人,银钱的问题,朕来解决。
顾承光松了口气,拱手行礼应下这事。
朱翊钧拉了半天弓也没拉开,不由气恼。
招呼一声让二人先教他骑马。
一边让张鲸替自己更换穿戴,一边看向蒋克谦:宁阳侯陈大纪的事,查清楚了吗?前几日,左都督武进伯朱承勋,久病而卒,他便趁机复起了顾寰,掌中军都督府事。
结果诏书刚拟完,后脚右都督宁阳侯陈大纪,猝亡了。
给杨博拿着这个借口,复起了晋党的霍冀,盯着顾寰。
有这么巧的事,他都不信邪了。
蒋克谦点了点头,显然是有所准备,立马回道:除了太医院,还寻了些外面的郎中。
不过……确系是病逝。
朱翊钧一愣:果真病逝?蒋克谦斟酌了一下,回道:目前暂无外人暗害的迹象。
朱翊钧若有所思点点头。
话虽如此,但锅还是按在晋党头上好了!心中记下一笔。
穿戴好后,朱翊钧没急着上马。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回忆着上辈子的保健操做了做,防止明日起来腰酸腿痛。
随后又让两人,乃至于太监张鲸都上马试了试,确认是匹温顺的马。
这才在众人鞍前马后下,学起了马术来。
虽说全程就是蒋克谦在前面牵马,顾承光在他身后小心挡着。
但总归是骑了个五六圈,倒也让朱翊钧稍微掌握了些技巧。
就这样间或马术,间或跟着京卫武学的教习,打打拳。
上午很快便要过去。
朱翊钧正脱了木甲,让张鲸小心擦汗,李进突然出现在他视野里。
他看着李进一路小跑过来,便挥退了张鲸。
不一会,李进走到面前,平复了一下气息,开口道:陛下,定安伯与众辅臣求见。
朱翊钧一怔,疑惑道:今日廷议定安伯没奏请致仕吗?用高拱拿捏廷臣,让海瑞复起,可以说戏就唱完了。
今日高拱就应该致仕,然后皆大欢喜才对,怎么还要求见?李进迟疑道:确实奏请致仕了,不过定安伯说,要当面辞别圣上与圣母。
朱翊钧皱眉片刻,很快就反应过来。
这是陈太后几日没出现,廷臣有些不放心,才来了最后这么一下。
朱翊钧无奈点点头:让他们先在乾清宫偏殿等候,朕拾掇一番就请两宫一同来见。
现在大局已定,是该让大臣们见一见两宫。
免得又有什么奇奇怪怪的流言。
……李进向皇帝禀报完,又接了个知会李太后的差遣。
当即便马不停蹄赶去了慈宁宫。
李太后正在逗弄二儿子朱翊镠。
见李进来了,才让宫人抱开。
听李进一五一十把事情说完,李太后才冷哼一声:辞别?还有脸辞别!?本宫不去。
你去转告高拱,就说致仕之后立刻赶赴松江府,不得在京城闲住!李进无奈,只得应是。
他正要退出去的时候,李太后又叫住了他。
只听李太后有些吃味道:还有,跟皇帝说。
别忘了他还有个亲娘,整天往慈庆宫跑,三四日不见人了。
李进连忙解释道:这才大赦大赏了,圣上忙着召对百官谢恩,着实分身乏术。
李太后瞪了他一眼。
咕哝道:自家人还不如冯保贴心。
旋即又赶人:去吧去吧,记得把话带到。
李进擦了擦汗,小心退了出去。
没请到人,自然也不能强请。
李进便要回皇帝面前随侍。
走到半途,便看到张宏请着陈太后的仪驾,也往乾清宫的方向。
双方打来个照面,李进躬身候在路旁,等太后先行。
一行人走过,陈太后才回头看了一眼,状若不经意问道:这是李进吧?张宏小心应了一声。
陈太后将怀里的狸奴抱给一旁的宫人,懒散道:妹妹可以不来,却非要将本宫请来。
外朝这是怕我遭了毒手罢?张宏这两日伺候这位,多少有些体悟。
笑着道:哪有的事,是定安伯说,娘娘当初偶有与先帝一同听讲,也算有些师生之谊,如今致仕,想与您当面请安。
陈太后不置可否。
突然坐直了身子,居高临下看着张宏:去,跟我儿说,延庆公主年岁稍长,明年就需启蒙了。
被软禁就罢了,还要出来卖吆喝。
不趁机给女儿讨点好处,反而说不过去。
张宏苦笑领命,快一步往乾清宫赶去。
……朱翊钧清洗了一番,换好装束。
这才从侧殿绕到御座上。
几名辅臣早已等候多时,连忙起身行礼:问陛下躬安。
朱翊钧颔首:朕躬安。
一面招呼太监为几位辅臣赐座,一面开口问道:诸位肱股之臣,何故联袂来见?吕调阳当先起身道:本是定安伯求见陛下。
但方才廷议,大行皇帝尊谥我等议定了,便一并前来聆听陛下德音教诲。
先帝死得不是时候。
正是暑伏天气。
如今停灵在宫中,已经有些味道了,如今尽快议定,也好全了仪注,快些入葬。
当然,这只是看得过去的理由,张居正和他还是想来看看陈太后有没有缺胳膊少腿。
另外两人见大家都来,也不好落下,便一起来了。
朱翊钧点了点头:吕卿不妨稍后呈与我母后,她们的意思,就是朕的意思。
做皇帝也要学会摸鱼。
这种没什么用又耗费精力的事,便扔给两宫最好。
朱翊钧又看向高仪:先生风寒可曾好些?恩,高仪休假跑去什么水涧游玩,取了个沧浪之涧的名头,下水濯足,结果给自己整病了。
有点像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后发高烧的某人了。
高仪忙起身回道:还要谢陛下的恩,太医开的药甚好,昨日就愈得差不多了。
他一面回话,一面抬头打量这位弟子。
这才离开几日,朝中就局势大变。
虽说大家都默契地跟自己云遮雾绕,但好歹沉浮多年。
回来第一日,接到那道次辅的封赏,他立马就看出了门道。
再通过高拱三缄其口,陛下支支吾吾的样子。
结合冯保莫名身死,高拱却被封勋极。
高仪很快便得出了答案。
显然是元辅行事太过激烈,不仅要罢免司礼监,还用非常手段打杀了冯保。
结果却引得两宫猜忌,要罢免高拱。
陛下不得已,只能极尽封赏,作出补偿。
哎,听说这弟子还跟吕调阳暗示,要再起凌烟阁,全了众臣的身后名。
果然是言出必践。
众人一一被皇帝聊过,寒暄了一阵。
最后才到高拱。
朱翊钧奇道:定安伯又是所为何来?几日不朝,本应该休息得不错,可今日入对,却肉眼可见地面容衰老了不少。
朱翊钧暗自感慨,简直像极了他的前同事,进秦城不过一天,就已经形销骨立。
高拱叹了口气,回道:老臣近日实感不支,特来向陛下致仕。
朱翊钧起身,缓缓走到跟前。
情真意挚道:定安伯果真要弃我而去?高拱摇摇头:臣在庙堂之高,可以忧民,在江湖之远,亦可忧民。
朱翊钧力挽不能。
便在这时,张宏绕了进来,在朱翊钧耳旁说了两句。
朱翊钧起身道:是母后来了,朕先去迎一下。
说罢,便往殿外走。
几位辅臣哪里还能老神在在坐着,也一并跟了出来。
见到陈太后由远走进,朱翊钧明显能看到高拱、张居正、吕调阳齐齐松了口气。
朱翊钧摇头失笑。
忙上前搀扶住陈太后:母后,是定安伯以疾致仕,要与您辞别。
说着就点了点头,暗示延庆公主启蒙的事,他会放在心上。
陈太后满意地嗯了一声。
这才面朝几位辅臣,回了一礼。
而后看向高拱:陈先生前年刚走,不意如今高师也要致仕。
陈太后口中的陈先生指的是陈以勤。
若说当初最替裕王府遮风挡雨的,首推陈、高二人。
高拱喟然一叹:春秋有时,老臣已经不当时了。
二人相顾无言。
朱翊钧见状,招来张宏:去,到内帑为朕取五十两例银,朕要亲自为定安伯准备盘缠。
张宏应声而去。
陈太后看向皇帝:陛下,可否让陈名言替本宫送一送定安伯?高拱也是个穷鬼,别看一身尊荣,但山高水长,遇到什么匪盗,也就一刀的事。
护送和轻驰自然有区别。
朱翊钧点了点头:这是自然,朕稍后就遣人去知会。
陈太后不说他也要这样做。
高拱这一身名头要去南直隶,不知道多少人坐立难安。
不护送,说不得路上就病故了。
几人又寒暄了一阵,见天时快午膳了,陈太后便离去了。
朱翊钧邀众辅臣午膳,纷纷推辞。
高拱也告辞离去,只说收拾一番便要赶赴松江府。
朱翊钧便执意要亲自送到皇城外。
随后,皇帝与首辅,执礼相送,一路沿着紫禁城中轴线,相送到了午门外。
三人依依惜别。
皇帝领着首辅登上午门城楼,远眺目送。
朱翊钧双目盯着走远的高拱,以及他有些佝偻的背影,开口道:元辅,考成法大概什么时候有个章程?张居正也在城楼上居高临下地看着高拱离去,神色复杂道:估摸着九月了,如今的吏部还要淘撤一些人。
下个月再让申时行把架子弄出来,内阁也还要议一议详细。
朱翊钧点了点头。
如今吏部的职权被一分为三。
吏部尚书陆树声是个橡皮印章,此人邀名养望,往往一得官就称病回籍。
之前一个吏部右侍郎的职司,一天班也没当过。
说白了就是占坑,方便内阁直接领导,又随时能收回到自己手里。
吏部左侍郎申时行,是新党的人,吏部此后就是他来配合张居正行考成法。
吏部右侍郎温纯,是高仪好友,也是个忠君爱国之人。
当然,同时也没什么本事和脾气,大概只有皇帝有意见,他才会说话的角色。
张居正余光看了一眼皇帝:陛下给定安伯支了什么差遣?高拱走前还举荐了海瑞,他不信这是单纯恶心朝臣的。
朱翊钧连连摇头:没有的事,定安伯既然致仕,如何还能过度策用,朕只让他好生休养。
张居正撇撇嘴,一个字不信。
只听皇帝很自然地转移话题:户部现在还有多少银钱?张居正迟疑片刻道:不好说,得等张守直致仕,才能核算一番。
朱翊钧叹了口气:给冯保家抄了吧,应该多少有点。
张居正面色古怪看了一眼皇帝。
朱翊钧迎上他的目光,无奈道:别这般看我,也是定安伯私德无亏,家中窘迫。
元辅信不信,若是定安伯也像张守直那种煊赫之家,丞相世孙,他现在已经下狱了。
不得不说,高拱高仪这批人着实奇葩。
若是什么四世三公,几代人的努力之流,他抄家肯定不手软。
反倒是这种私德无亏的穷鬼,还真是官场无缝的蛋。
张居正觉得这话有些内涵,不自然地别过头去,说道:国家财用大亏,哪里是抄家能止住颓势的。
朱翊钧点点头,表示受教。
见高拱背影彻底消失,才感慨道:往后辛苦元辅当家了。
而后转身就要下城楼。
张居正拱手行了一礼,也在皇帝身侧。
大日凌空,正是当时。
恰将二人投射出一大一小的影子,联袂并行。
陛下该开经筵了。
让内阁议吧,把申时行也加进来。
所以陛下复起海瑞是想做什么?那不是定安伯的意思?元辅莫要乱说。
对了,顾寰的事……二人边行边说,逐渐听不到声音。
(第一卷,完。
)三江感言&下周三上架码字写到一半突然有些话想说,干脆提前感言吧。
一、关于作者。
开门见山,不是什么大神马甲,这是我第二本书,第一本玄幻脑残跟风文。
写了四十万字,虽然成绩不错,但因为身体问题,无奈切了,回过头的时候,追读已经掉完了,于是无限期停更了。
之后便构思了这本历史文。
作者看网文很早了,第一本书忘了那一年看的了,名字叫天辰,被开后宫收女惊讶坏了。
之后好像是斗破苍穹,那时候的我看的浑身颤抖,第一次感受到网文的魅力。
后面基本上每一本爆火的小说我都看过,历史文更是某短时间的最爱,从新宋、宰执天下、临高等等。
以至于大学的时候一度动了写小说的念头。
可惜,那时候忙着考插班生,后面又在刷绩点,终究没能动笔。
也就到了这两年,工作年限上来了,有了变动后,清闲了很多,平时除了开开会没什么别的事。
作者又是一个表达欲比较强的人,恰好我对象在抖听书,我不屑一顾。
她说那你写一本,我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个开头内投起点。
有些意气用事,却也开了扇门。
上本书断更的时候,我还在住院,就想着下本书写点自己喜欢的,哪怕没什么噱头也没关系。
然后就写了这本书。
很开心有这么多读者喜欢。
二、关于成绩和感谢。
这本书能有现在这个成绩,我是万万没想到的。
毕竟内投几次都没过,说是没噱头。
看过我第一個单章就知道,那时候试水加入库,两个推荐涨一百个收藏,四轮推荐,每一轮吸量都只有平均线一半。
好在后面来了智能推,开始给我精准推送喜欢这一类文的读者,数据慢慢就好起来了。
第四轮推荐的时候,编辑说有机会强推,我就一直没上架。
然后就是等到这一周,终于是上了三江。
这得感谢新书期所有追读的朋友。
幼苗也追读,真是苦了你们了(笑)。
三、关于剧情。
首先说一下人设,还是有很多人不认可,或者说质疑。
这里要说明的是,历史人物的人设,我自己设定了就没有讨论的余地,不可能中途更改。
如果不喜欢,不勉强强行看下去。
然后,关于高拱真的这么猛吗?张居正真的就这么无私吗?之类的话题。
我有一个很重要的创作理念: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意志力强大的角色,会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
哪怕外在表现是固执。
所以可以看到,高拱比历史上厉害,张居正也比历史上更像完人,男主也总是十岁还在那儿装逼。
都是基于这一点创作的。
关键角色,要有自己的理念、思想、动机,以及最关键的,不可动摇的意志。
至于这些人历史上是不是真这样?我不在乎,因为我是写小说的,我的第一位是把故事写得精彩。
以及,我希望他们是这中人物,而不是纳头便拜的提线木偶。
接下来要出场的人也是,海瑞、徐阶、李贽等等。
无论好坏,哪怕是徐阶,也会有支撑自己行为的理由。
这或许不是历史人物本身,但,至少是我心里的历史人物。
这一卷是男主参政的过程,下一卷大致是托政内阁,男主负责日拱一卒的改革。
过程会比较慢,动作会比较小,所以时间跨度也会相应拉长。
毕竟海瑞上一次奏疏,就顶得上这一卷的时间了。
四、关于更新说实话,我有些后悔没有分章节。
虽然是每天一章,但四千字是一章,六千字也是一章。
而别人都是两千字一章,一天两章。
同期新书没上架,基本全都是两千字一章,大家追书多的应该清楚。
所以,这一点我是很委屈的。
我也可以每章拆成2000字,然后这几天的章节,都可以拆成三章,说我爆更了。
可惜,没有回头路,最开始为了剧情完整,就会每一章写完一个剧情点,再发出来。
不论是四千,还是六千。
不过吸取教训,下本书应该2000一章了。
至于上架之后。
这本书我写得很慢,我上本脑残文,上架后一天更新一万多字一点压力没有。
这本一章我要改三次,写完一次,给懂历史的看,给不懂历史的看,自己发之前再改。
而且白天还需要工作。
虽然办公室一般不会进来人,但这个环境,相对来说是不太方便创作的。
码字的时间也相对较少。
至于上架后更新多少。
前期肯定会多一点,毕竟有点存稿。
但是后期真不好说,要么三千字两章,要么就五六千字的大章。
毕竟是赚钱的事,我也想码字机器,像老鹰一样一天两万字,可惜,做不到,摊手。
如果我要逼字数,我也可以像上本脑残文一样,一天一万四,但不可避免的,质量就下降了。
我很明白我这本书凭什么能上三江,得到大家的喜欢。
质量为王。
我不会为了赶字数降低质量,那是自杀。
无论怎么骂我慢,也没办法事,人力有时尽,要尊重客观规律。
恳求大家口下留情。
五、关于群最近又有新来的小伙伴问读者群的事。
这里再次说一声抱歉,因为不可抗力,作者要建群很麻烦,所以只能暂时搁置了。
六、最后这一层问答,作者待会开大会摸个鱼,尽量回复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