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万历明君》作者:鹤招 > 第54章 广开言路,竖眉瞋目

第54章 广开言路,竖眉瞋目

2025-04-03 05:14:48

皇帝在西苑的日子,莫名其妙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还未亲政,先享受内退生活。

上午去文华殿经筵,跟经筵官们探讨经学。

会后则是与几位辅臣学习政事。

午膳则是要么在文华殿,与诸位辅臣参食分膳,要么则回到西苑,与两宫共膳。

下午则是学习骑射。

穿插一些课后作业,或者练练字。

傍晚后则会处置一些奏疏——大部分还是内阁跟两宫处理,只有少数会送到万寿宫来。

主要是关于王宗沐、海瑞这一类两淮的奏疏。

以及京营顾寰也会越过兵部,直接给他上奏。

其余还有一些关于新学府、工部朱衡造船、张楚城在湖广发来的奏疏等等。

事物不多,半个时辰就能处理完。

晚膳后,则是会绕着西苑运动一番,学学游泳、打打拳、射射箭之类的。

等天彻底黑下来之后,就会回到万寿宫,洗漱就寝。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自从西苑热闹起来之后,想面圣的人也愈发多了起来。

得知内廷清宫,遣散了不少宫人,便有不少勋贵想送家生子和婢女进宫。

朱翊钧自然不能照单全收,才清理了一番,哪里能又乱收人,更何况还是身边的。

最后一番斟酌,只留下了少数几人。

譬如成国公府上一片心意,送了两个三服内的庶出子,为示信重,自然没有赶回去的道理。

还有吏科都给事中栗在庭,将自家侄子都扔进了宫,朱翊钧在吓了一跳后,开恩让那小子再耕耘了几日,勉强同意送去了净房,算是代餐。

其余还有两位国丈家,给两位太后送了几名宫女,也照单全收了。

这只是政治信号,其余勋贵想送都没这个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朱翊钧觉得骑射的场地,设在宣治门外有些远了,便想改到紫光阁前面的平台,结果引来无数反对的声音。

说是皇帝经筵御射,都应当在众臣视野下进行,否则容易造成君臣隔阂。

朱翊钧本是想追忆一番武宗皇帝在此处检阅亲兵的风采,见反对声音过大,无奈只能作罢。

但由于路途稍远,为了更加合理地安排御射课业,朱翊钧不得已,从陪练的京卫武学子弟中,挑选一些出色之辈,作为近卫,来往内宫与西苑。

京卫武学是勋贵学院。

得势的勋贵有荫官,大多看不上京卫武学。

所以京卫武学大多是些破落勋贵,吃过苦的破落户,总体质量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废物。

也算屎里淘金了。

但此举同样引来朝官的不满。

认为这是幸进之道,于国家有害无益。

可惜皇帝居住在西苑,这些奏疏入不了皇帝的耳。

此时吏科都给事中栗在庭,挺身而出,言称内臣隔绝内外,又有勋贵环绕,蒙蔽圣聪,不是长久之道,劝诫皇帝亲贤臣,远小人。

朱翊钧听了之后,勉为其难,听从了这位直臣的谏言。

而后又下诏。

防止内臣、勋贵隔绝内外,不再用内臣传话,特以翰林学士值万寿宫,交通外朝。

又以翰林院编修陈经邦、翰林院检讨沈鲤随侍左右。

同时,拔擢隆庆四年进士中优异者。

授郑宗学为直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授邓以赞为中书科舍人,值万寿宫文书。

朱翊钧亲文臣,远宦臣的拳拳苦心,得到了朝臣们的认同,几日后,朝臣们便弹劾陈经邦、沈鲤等人阻隔奏疏,阻拦朝臣面圣。

随后,内阁也上奏,疏请皇帝广开言路。

翌日,上御文华殿讲读,出御书盈尺大字,赐辅臣居正曰柱国,仪曰师保,调阳曰辅政,博曰硕德。

呵斥陈经邦、沈鲤等人隔绝辅臣,亲谕内阁辅臣,面圣不必通传,直入西苑。

辅臣谢恩,诸臣皆言,陛下乃纳谏之君。

同夜(戊戌日),望夜月食于时,阴云不见。

翌日,又有流言四起,言称此前有星辰异象,如今又有月食作祟,或许是什么征兆。

也有人借此,请求赦免胡涍等人死罪,换取天意宽恕。

随后,都给事中栗在庭,奏曰:陛下圣德日新,圣功日起,虽周成王弗能及,宗庙、天地岂不爱也?星异月食,不过万物运转之现,天行有常,非奸人、流言、谶纬可撼。

伏望陛下善承绥祐之休,益励忧勤之志。

圣心既定,真念不岐,邪謟之徒,奸无繇售,则奚啻弭灾消变已哉!……朱翊钧拿着栗在庭的奏疏,忍不住赞了一声:好一个圣心既定,真念不岐。

栗在庭坐在皇帝对面,屁股蹭了个矮凳,笑道:这是受陛下德言‘不忘真心’所启发。

两人此时正在万寿宫的偏殿中,对座饮茶。

当然,说是对座,栗都给事中半蹲着的恭顺模样,显然不太自在。

朱翊钧看他这样子,忍不住调笑道:现在外朝可都在说,栗卿现在有严嵩的风采。

皇帝只是调笑,但栗在庭却听进去了。

他郑重起身,肃然道:陛下,臣有话说。

朱翊钧难得见到栗在庭这模样,遂危坐起来,示意他请讲。

栗在庭表情极为认真道:陛下,严嵩是奸臣,也是能臣。

能臣,是严嵩自身才智高绝,才有此一得。

而身为奸臣之事,不是严嵩一人能决定的,乃是世庙有所需,严嵩有所求,二人共决之。

世宗所求不在百姓,才有严嵩逞奸,若世宗真念不岐,一以贯之,严嵩或不失为贤臣。

张璁与严嵩,根本之别,在于世宗,请陛下明鉴!朱翊钧不由上下打量这位内外都暗讽的严嵩再世,他本是觉得用得顺手,又能压制住,严嵩也无妨。

却没想到,此人竟然是抱着这种觉悟来的。

朱翊钧板着脸,佯道:如何敢当面贬损朕的皇祖父!栗在庭请罪一礼,口中却毫无自觉:陛下,非是贬损世庙,只是用世庙与陛下对比,高下立判,才显得有些不敬。

如今陛下,斯保命凝图,迓无疆之休,有纯一之德,陛下大放异彩,自然显出世庙潜光隐耀。

若是陛下一以贯之,发扬德行,必能成就不世之伟业。

朱翊钧瞥了栗在庭一眼,做奸臣得要天赋的,连谏言都说的人这么舒坦。

显而易见,栗在庭这是变着法进谏呢,无论是奏疏中的圣心既定,真念不岐,还是如今的一以贯之,半途而废,都是在劝诫他不要学世宗,中途退缩。

朱翊钧叹了口气。

皇帝要励精图治,这块金字招牌一打出去,固然有乱臣贼子放火勒颈,却也有这些忠臣贤良蜂拥而至。

谁说大明朝没有忠臣的,只要皇帝有个人样,这些忠臣真的是会死死团聚在皇帝身边,只看会不会发现和使用罢了。

朱翊钧摆了摆手,示意栗在庭坐下。

嘴里感慨道:这些话我听进去了,不过说你类似严嵩的流言,朕也不能不管,你们的名声坏了,朕的名声也保不住。

这就是一损俱损。

要是他的心腹是六贼,朱翊钧自然也是昏君。

朱翊钧继续说道:这事,我让锦衣卫去民间逮流言了,栗卿也别唾面自干,再有朝臣这么说,就直接弹劾,朕给你做主。

栗在庭行了一礼,缓缓坐了下来。

他给皇帝倒了杯茶,口中说道:陛下厚爱,臣省得了。

二人又随意说了说朝中的事情。

而后栗在庭终于说起正事,开口问道:陛下,那定安伯这份奏疏怎么回,圣上将内阁的票拟打回去了,是否有别的章程?朱翊钧听了这话,呷了口茶。

定安伯高拱拖家带口,九月份到的松江府。

高拱这种人物,到了地方自然也不会闲着。

一到地方,就跟松江府要皇帝赏赐的那一万亩良田。

诏书都是空头支票,承诺给高拱的府邸要现建,一万亩良田,自然也要现垦。

但遗憾的是,松江府的良田都被垦完了,知府亲自带高拱去看了几处地方,都被高拱以不肥沃,非良田给拒绝了。

府衙还要拉扯,高拱直接以没有落脚之地,住进了府衙里,搞得府衙鸡犬不宁。

又拖了几日,高拱公然质问府衙,索要良田。

府衙露出难色,高拱便质问其圣旨不遵,是不是要造反。

府衙无奈,只能求助徐阶。

徐大善人很懂息事宁人,连夜就划了二万亩良田出来,要赠与府衙,好作为定安伯的落脚之处。

奈何高拱不知好歹,说这是民脂民膏,他受不起,当场就给拒了。

知府夹在两头,一个人都惹不起,最后实在处理不来,只能无奈致仕。

等着补缺的宋之韩,当即拿出了内阁和吏部画押的任命文书,无缝衔接地坐上了知府的位置。

随后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解决定安伯的疑难,知府宋之韩决定重新梳理松江府的田亩。

与此同时,热心的乡人们,见高拱给脸不要脸,当即换上了百姓的服饰,没日没夜地咒骂高拱,堵塞出行的道路,恐吓女眷。

同时,南直隶言官张焕等,上疏弹劾高拱、宋之韩等人,称这一对师生勾结,戕害百姓,鱼肉士绅。

随之一同到的,还有高拱的奏疏,称徐阶占据了松江府大半良田,松江府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兑现圣旨中的良田万亩。

同时还说,徐阶靠着良田欺压百姓,公然喊出有闺女的种水浇地,有好媳妇的种好地,有烂媳妇的种烂地,没有女人的开荒地!横行至此,天人公愤,决请圣裁。

此外,还附上了松江府画印的田亩数,其中,松江府徐阶,占据田亩二十七万八千四百三十一亩。

两日前内阁票拟,给皇帝的意见是派遣御史去查,以及勒令徐阶归田,被皇帝给否决了。

栗在庭就是为这事来的。

一提起这事,朱翊钧就忍不住感慨道:哎,定安伯这么好的脾气,能被气成这样,朕都不知道他到底受了多少气。

栗在庭也附和道:徐阶好歹是元辅老臣,怎么能这么欺压百姓呢?臣听闻,徐阶致仕之前,家里人就是这般鱼肉百姓了,百姓们都以为他不知情,盼着他回乡。

徐阶致仕时,乡人夹道以迎,向他陈述冤屈。

臣都想象不到,这些百姓见识到徐阶的真面目后,会是多么绝望。

两人对视一眼,再度叹了口气。

朱翊钧这才说起为何驳回内阁的拟票:内阁说,派遣御史去查,以及要徐阶直接将一万亩给定安伯,朕觉得不好。

栗在庭竖耳恭听。

朱翊钧沉吟片刻,开口道:首先这田亩,既然是百姓投献的,那终归是税太高了。

若是平白将田给了定安伯,百姓既无田,又无依附,朕觉得不好。

而且无端要徐少师归田,师出无名,朕不取也。

栗在庭神色一动,有了些猜测。

直接还田都不收,这是非要给徐阶定罪的意思啊。

他忍不住问道:陛下的意思是?朱翊钧想了想,开口道:其一,让松江府理一理税,苛捐杂税都梳理一番。

记住,只有松江府,别的地方不要动。

栗在庭点了点头,这里面的利害关系,自然都懂。

其二,直接索要徐少师的田亩也不好,还是赎买吧,让户部出个几百两,别让徐少师受了委屈。

至于良田上的佃户,让定安伯好好安置一下。

高拱的爵位都不世袭,别说这些良田了,他自然明白该怎么做。

将高拱嗣子留在了国子监,就是两人的默契。

栗在庭应道:臣稍后转达给元辅。

朱翊钧继续说道:二人的纠纷,派遣御史不好。

两名前首辅,又是三孤又是伯爵的,御史恐怕压不住。

栗在庭迟疑道:那陛下的意思是,让海瑞办这事?恐怕有些分身乏术吧。

朱翊钧摇了摇头:哪能这般过度策用。

他看着栗在庭,突然笑道:朕让朱希孝和陈名言,领北镇抚司去了,算算还有六七日就到松江府了。

栗在庭眼皮一跳。

都快到松江府了,那不是一个月前就出发了?眼下奏疏才刚到呢,这是演都懒得演了!而且,连朱希孝都派去了,未免动静有些太大了。

朱翊钧看他这样子,有些好玩,开口解释道:跟海瑞一块走的,到了两淮再分道。

栗在庭掐起了时间算着,海瑞是十一月五日走的,如今是十一月二十九,那也就四五日的路程了。

想着,他便感慨道:还是太远了,也不知道某些人什么反应。

……朱希孝正站在甲板上眺望风景。

水面在夕阳下,映照出粼粼波光,好似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霞衣。

许是快要靠近渡口的缘故,两岸的人烟也多了起来。

偶有渔舟唱晚,悠扬的歌声随风飘来。

朱希孝的思绪随着波浪起伏,这是他第四次下江南,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突然听到身后一道声音:朱少保。

朱希孝回过头,只见海瑞朝他行礼,他也回了一礼。

船只稍后停靠,清河清口渡,我与少保就在此分道吧。

朱希孝愣了愣:海御史不直接去淮安吗?淮安府淮阴渡也就在前面了。

漕运总督衙门就设在淮安,总督王宗沐和海瑞要办的案犯王汝言,也在总督衙门。

海瑞摇了摇头:恐怕已经有不少人在淮安等我了,这段路走陆上,也好避开耳目。

朱希孝皱眉,心中疑虑,追问道:海御史要甩下这一营精锐跟锦衣卫?微服私访,那是话本的说话,真这么干,就太轻佻了。

海瑞会意,笑着解释道:自然不能如此,这一营留在船上,锦衣卫随我上岸,一同去总督衙门。

朱希孝放下心来,拱了拱手:那海御史一路小心。

他还要去松江府,自然不会跟着海瑞去淮安。

海瑞回礼,转身回了舱中。

他朝跟在身后的骆思恭吩咐道:稍后伱先去一趟漕运总督衙门,提前知会王宗沐一声。

这是知会,也好让王宗沐心里有个底。

骆思恭年纪轻轻,却喜欢板着脸。

闻言反驳道:海御史,陛下让我只跟着您。

海瑞无奈,只能让顾承光挑个靠谱的锦衣卫去。

船只再度行了半个时辰,猛然感觉晃了晃,众人立刻知道这是到岸了。

海瑞看向焦泽:焦副总兵,你随着船到淮安渡,直接去漕运衙门报道,我带锦衣卫先行一步。

焦泽应声领命。

海瑞看了看身边的骆思恭跟陈胤兆,这才朝顾承光吩咐道:走吧。

不多时,在纤夫的拉拽下,大船稳稳停靠在了渡口边。

海瑞领着一行人下了船。

清口渡在清河县城东五里,地滨淮河,因为淮水荡噬,这个渡口人不算多,能补给物资也见少。

大船一般不会在此停靠,而是直接到前方的淮安渡。

此时往来的行人稀稀零零,大多是本地人,见一条官船靠岸,怕遇到麻烦,连忙避开。

海瑞出了码头后,扫了一眼,泥泞的土地,四周有些堂、厢、库、橱,五脏俱全。

没有要在这里呆的意思,让锦衣卫牵来马匹,就准备直奔漕运衙门。

恰在这时,突然就有一人拦在了面前,拱手作揖:敢问可是海御史?海瑞刚看过去,骆思恭已经二话不说,一个箭步冲上去将人按在地上。

人群惊慌,不知发生了何事,狼狈鼠窜。

顾承光如临大敌,身后锦衣卫默契展开一个圈子,将众人围在中间。

海瑞摆了摆手,示意不用紧张。

皱着眉头看向不速之客:你是何人?来人是个中年模样,八字胡,透露出一丝精明。

他即便是被按在地上,也不失恭谨,温吞道:海御史不必紧张,是我家主人想见您。

海瑞点了点头,不再理会他。

朝骆思恭吩咐道:扔水里去。

骆思恭立马抓着来人腰带,将人提溜了起来,就要往河里扔。

那人终于有些慌了:海御史!当真!是我家主人见你!就在前面的酒楼等着!海瑞头也不回:本官躲的就是你们这些藏头露尾的苍蝇!本官现在去漕运衙门官署,若是想见我,不妨到此处找我!噗通一声,河水四溅,八字胡狼狈往岸上爬。

好容易游了回来。

他双手扒在岸堤上,探出头。

只见海瑞跟锦衣卫已经绝尘而去。

远处微微露缝的窗户,有些恼怒地摔地关上了。

(本章完)成绩汇报暨更新说明说一下成绩,虽然不理解为啥这么多人关心成绩,挠头。

首订是5400+,不到5500,具体多少忘了。

成绩很好了,毕竟当初预估的首订连这一半都没有。

成绩好,自然会好好写的,争取打下个好基础,下本书十二天王!然后是更新说明。

存稿是没有的,要保质量太慢了,所以都是写多少发多少。

这样更新时间就会有些不太稳定。

就像前天有事,只更了一章,昨天赶了三章出来一样。

但我还是想把时间固定一下,留一章存稿。

所以,我的意见是,就不按章节数了,按照字数吧。

每天两章4K,换算下来,这个月还有27天,那就是21.5万字。

再加上欠盟主(id:八年前)一章4K。

本书目前是31万字,那就这个月结束到53万。

然后,今天缓更,只一章,今天剩下的时间我写了先不发,好把时间固定下来,每天早上10点一章,下午5点一章,如何?中途有某一日请假,往后补会提前说,总之这個月的字数不会少。

这样如何,诸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