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不下 > 第171章 变迁(auzw.com)

第171章 变迁(auzw.com)

2025-04-03 05:14:58

历经近一年的策划、行动,为彻底隐匿身份,方然前后付出了逾三百万马克的代价。

在这之中,大约二百万马克,用于波士顿和费城的两座末日避难所,另有近百万马克的巨款,则用来分批支付、收买联邦庞大网络体系中的若干名管理员、项目开发者和运维工程师,为自己大开方便之门。

每一次的交易,价码都不算低,方然倒并不太在乎,反而是交易前后的安全措施更重要。

以联邦的三亿人口之巨,活跃在it领域的开发、运维人员也有上百万。

按方然的推测,如果一位追寻永生者没有误入歧途,必定会投身it,那么可想而知,联邦的绝大部分同类就潜藏在这百万人之中。

基于这种考虑,在和同行们打交道时,方然很小心。

因为他没办法在每一次交易前,都进行完全、彻底的背景调查,确认对方不是同类再合作,而只能相信这样的判断:绝大部分同类,都会很低调,除非自身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否则一定不会先动手。

除此之外,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种交流、利用系统漏洞的行为,每一天都在大量发生,仿佛高分贝的背景噪音,也很好的掩护了自己的行为。

西历1476年,踏出不归路上的关键一步,方然的身份替身打造完毕;托马斯*安生,在人类世界的旅途,就此结束。

但是以联邦社会的视角、从公开的渠道去观察,那么,托马斯*安生却仍然活着:是方然的远程操控,接替了他,继续着每一天的生活。

发达的信息时代,人的行为,社会的运行模式,都在不知不觉间嬗变,一点点偏离数千年来形成的轨迹,每一点微小的变化,并不起眼,但是长年累月的积聚起来,蓦然回首,就会让人恍若穿越了时代,置身于一个茫然不知所措的异世界。

这样的变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其中,也分明能感受得到。

但要说利用这样的变化,来做些什么,就需要足够缜密的头脑,和相对超前的眼光。

今天的联邦,绝大多数城市,乃至乡村,居民之间彼此熟悉、频繁走动的光景早已不复存在,街坊邻里的密切联系,随着老一代人的陆续辞世、或住进敬老院而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则是基于网络的、更频繁也更浮躁的肤浅交流,每一个人都能控制自己对外界、他人所展示的内容,同时,也仅仅只能通过这样一种被控制的渠道,去窥看对方的人生碎片。

虚拟社交的出现,发展,乃至极端繁盛,对托马斯*安生这样的大多数年轻人来讲,都是如释重负般的轻松。

和一般人的印象相反,人类,至少绝大多数人类,即便在名为文明的大集体中度过一生,他们的祖先,也早在数百万年前就习惯于群居生活,潜藏在dna深处的独来独往特质,却没有被完全湮灭。

本质上讲,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生命体的独行是一种优势策略。

但是对人类的祖先——古猿而言,自身的孱弱体质,又迫使他们抱团取暖,直到演变出今天高度复杂的人类社会。

沉浸在同类构成的社会中,人的思想,早已习惯于这样的生活状态,叛逆的因子却未消亡。

结果就是,在物质资料与生产技术近乎极大发达的今天,凭借人类文明积累起来的,庞大而高效的生活维持体系,绝大多数人已不再需要频繁与外界互动、与同类们打交道,也照样能维持舒适、至少是凑合的生活。

生活带来的压力一旦缓解,公众很快会发现,以外向、热情为标签的联邦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其实也只不过是在随波逐流。

不同于所谓黄金时代成长起来、逐渐老去的那一代人,诞生在理想联盟轰然崩塌、资本仿佛大获全胜时代的联邦年轻一代,他们所看到的,所见闻的,在每一天沉浸其中的社会现实,都充满了变化,迷惘,紧张与彷徨。

他们眼中的资本,曾为了对抗理想联盟而虚情假意,对内披上温情脉脉的面纱,现在却一下子粗暴扯掉,向曾经拉拢的底层民众张开血盆大口;经济表面繁荣,基尼系数却也随之一飞冲天,马克越赚越多,债务却膨胀的更迅速,个中原因,即使还看不透,每一个人也会朴素的感受到,人心不古,意识到这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冷酷。

不同于四肢发达的上一代人,新生代的头脑,足够冷静。

他们知道,交际,人脉,不过是资源的变现手段,他们也渐渐明白,外界,未必值得去接触,人际交往,也并不是什么头等大事。

在联邦社会中生活,冷眼旁观,用不着亲自体会,方然也能清晰的观察到一桩桩世态炎凉。

最近若干年来,随着联邦社会形态的变迁,元旦的节日气息,越来越淡,媒体荧屏上歌舞喧天,大多数普通民众却意兴阑珊。

曾经隆重的元旦,现在也不过是一连几天的假期,普通人,一边窝在家里吃喝玩乐,一边围观那些仍抱着陈旧思维的遗老遗少,傻呵呵庆祝着他们臆想中的元旦,仅此而已。

元旦,冰天雪地的跨年节日,原本就是沿袭自联邦农业时代的习俗。

在漫长的农业时代,生产力极不发达,一旦寒冬降临,农作物的生长趋于停滞,人类活动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在相对最闲、最无事可做的冬季安排跨年节日,顺便召唤一下在古人眼中未必注定会来的春天,就顺理成章,而寒冷季节需要提前储存食物、也有条件长期保存食物,让元旦平添了诸多规矩,和热闹的忙碌。

然而时过境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元旦,就越来越成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存在。

既然是莫名其妙,客观上并没有任何坚持下去的动机和必要,当经济寒冬降临时,人们最先放弃的,正是诸如元旦这般、意义已不复存在的劳碌。

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一方面是参与个体的身心俱疲,元旦的淡化,也就是必然。

第172章 第一七〇章 告别(auzw.com)在今日的联邦,替一个人活着,尤其这个人还是半辍学状态、几乎没什么社会联系的宅男,对方然而言并不困难。

凭借此前的周密计划,每天连网工作,这只花费他一小时左右的时间。

但即便如此,长期通过网络模拟托马斯*安生的日常生活,抛开东窗事发的巨大风险,时间精力的开销也是难以承受的。

新身份的平日生活,一言蔽之,相当单调而容易应付。

托马斯*安生租赁的居所,位于波士顿近郊、远离其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看来在签合同时,这位年轻人就没打算再正常履行一名学生的职责。

租下来的住宅是长期合同,由网络中介公司打理,只要按时付账、偶尔应公司要求上传一些照片和视频记录,就根本不会有房东来登门。

何况即便是登门,没有搜查令,方然也只需假装自己不在家即可。

哦,事实上他就是不在家,这用不着假装。

除此之外,为维持一名成年人的生活,水电之类好说,食物等必需品则每隔一段时间,由网络超市的自动化配送系统直接送到住宅储藏室,然后方然就会操作之前订购的多臂机器人,将食物破碎处理、冲进马桶,维持一种正常消耗的假象。

至于生活垃圾,则由机器人处理过的食物残骸和杂物来制造。

不仅如此,渗透共享汽车公司内网,方然还策划过不止一次略有风险的行动,让并不存在的安生外出,甚至伪造过前往医院检查、看病的全过程。

这一切,在基于人与人联系、人与人打交道的过去,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但是在沉浸于自动化、智能化系统的联邦,则完全两样。

不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任何周密的计划,也不可能一直毫无瑕疵的运行下去。

时间越长,出岔的概率越大,即便自忖有能力逃避追查、让托马斯*安生成为联邦调查局名单上的失踪人口,方然也不想因此而损失几百万马克,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一次计划失败,他恐怕就不会再有时间、更不会再有机会去推倒重来。

正因如此,在解决掉目标后,他就开始着手第二步,不留隐患的,让自己消失。

消失,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是计划中的必须环节。

要藏匿自身,借用托马斯*安生的身份融入社会,固然是一个稳妥的选择,但也必须考虑到,倘若很突兀的从现有身份人间蒸发,直接跳脱到安生,那么在不远的将来,他就得承担一种额外的风险:以方然这身份的过往轨迹,任何同类,只要稍加调查,也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个永生追寻者。

继而,要说这样的家伙,会在一场意外中丧生、甚或因教义而退场,就是天大的笑话。

永生追寻者,最畏惧的就是死亡,只要还有任何一线可能性,哪怕竭尽全力、不择手段,也要拼着命活下去,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要说这样的人,居然会遭遇什么意外,甚至还会因教义而退出竞争,如此低劣的把戏又能骗得了谁。

为隐匿身份,方然之前做过铺垫,假扮虔诚的目标却不为愚弄同类,他知道这根本没用。

相反,真正的规划则是,在同类眼中营造一种更精致的假象:借笃信教义的画皮,隐藏自己建造末日避难所、企图隐姓埋名潜伏的事实,然后再留下一些精心伪装的线索,让潜在的调查者,在今后某一天想要揪出人海中的自己时,被误导到完全错误的方向。

这样做,原则上仍没可能万无一失,但已是他能力的极限。

西历1476年冬天,经过周密准备,再三确认一切条件都已具备、也规划了切实可行的三条路线,方然借助asa3.0的改进版本评估了行动的风险,帮助他排列三条路线的优先次序,一切妥当后,就向罗伯特*布朗教授打了招呼。

对教授这样的聪明人,无需遮遮掩掩,方然直言相告,他准备就此遁出联邦社会。

手下的得力干将,今后可能一下子失去联系,布朗教授看上去不太开心,但也正因如此,他完全相信方然的话,这正符合自己长期以来的观察:这家伙,既然对世界如此悲观,迟早会有这一天。

好吧,我尊重你的选择。

如果有可能,我是说,如果这不影响你的计划,我希望今后还可以继续合作;毕竟,即便遁出人类世界,一个人要单枪匹马在浩劫中活下来,也不能奢望自己是‘鲁滨逊’,马克,你总归还需要么。

的确如此,我一直在考虑这件事。

教授的话,让方然心生一丝怅然,即便理由并未让他完全认同。

今后的行动计划,资金,肯定还需要很多,但既然要彻底摆脱方然的身份,可想而知,与罗伯特*布朗保持联系,就是极端危险的事。

但即便如此,他还真的有此计划,动机却和教授所想迥异:思来想去,虽然这几年一直攻读生命科学,现在能来钱的本事,还就真的只有‘这兼职’还可以。

所以我觉得教授,我们应该还会再合作的,虽然现在,我没法给出像样的承诺。

哦,这可以理解。

那么祝一切顺利,年轻人;望能再联系,我想,我大概会怀念你我之间的闲谈罢。

话语里有几分真诚,看着眼前表情平静、眼神却深邃之极的年轻人,罗伯特*布朗伸出手,他觉得自己一定会时常回忆,那些颇有见地的闲谈。

这世界上,真正有脑子的家伙,大概只会是越来越稀少了而伫立的方然,则在一瞬间的犹豫后,伸出手,和教授握在了一起。

并非出于师生的情感、或友谊,他心知肚明,自己和教授都是聪明人,他们之间根本没有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而是忽然间,难以抑制的内心一阵触动,意识到从今往后很长的时间里,他都不会再有机会,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与不光生物、更是社会意义上的同类,有这样的交流。

甚至,踏上不归路后,这体验身为人的机会,永远都不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