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那时,不论计算机(无意间)对人做了什么,是当做有趣的东西豢养,还是当做碍事的垃圾清除,对人而言,决定生死的际遇,在计算机而言却只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里的——水,连鱼都算不上。
城门失火,因灭火而取水,最终导致鱼的死亡,人至少还看得到这一点。
然而人类开路劈山,挖矿掏洞时,会有这样的思想觉悟,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正在颠覆、灭绝矿物分子的大千世界吗。
当然不,在(自以为是)的人眼里,矿物,岩石,根本就是没有思想的物;那么在计算机眼里,人,很可能也是一样的物。
这,才是某意味深长之句的真正意味:毁灭你,与你何干。
梦中醒来,耳边是闹钟乐声,黑暗中的男人抬手抹一把额头,冷汗涔涔。
起床,洗漱,坐下来食用高级肥皂,准备投入新一天的忙碌,吃早饭时的片刻闲暇,方然还是忍不住想起那一切。
事态,比自己之前所想,还要更严重。
事关计算机,人工智能,乃至计算机ai的自我意识,原本他一直以为,只要不主动研发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对人而言就是安全的,永远只能作为一种工具、而不会成为一种威胁。
但现在,不经意间的深邃思考,却让方然窥见了其中的莫大危机。
当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许是出于创造性研究之目的,或许是出于其他动机,计算机的算力、能力突破了上限,继而达到能完全取代人的程度,不管这系统一开始的目标有没有包含自我意识,那样的计算机,其行为都将彻底失控。
那时的计算机,庞大体系内的算法,究竟是在进行一些什么样的运作,恐怕是人类绝对无法洞悉的深奥。
继而,对那样的存在,一切人类已有的概念与手段,都未必会起作用。
借用教义的词汇,在自己一手创造出的神祇面前,人的手段,又怎可能还会有任何的用处。
只因到那时,那样的计算机系统,将会是盖亚表面的一种前所未有之存在,是生命演化链条被人为截断之后,藉由完全不同之另一条路线而诞生的,更高等、更先进、更强大的新物种,演化天梯上比人更高一阶的存在。
面对那存在,人类对抗计算机,恰如猴对抗人类,又哪会有一丝一毫的胜算。
危险,莫大的危险,潜藏在计算机的发展脉络之中。
并非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断言,此时此刻,置身于天堂镇的地下世界,恒温恒湿的房间里,方然却有点浑身发冷,很不舒服。
他头一次意识到,若干年前流传于联邦、乃至世界的那些警示,确有意义。
虽然在自己看来,危机的实质,与发出警讯的诸多名人所言并不尽一致,但指向的最终结局却大同小异:人类的灭亡。
警讯,关于计算机、ai的警讯,曾在人类世界广为流传,也引发过巨大争议。
包括联邦it巨头microsoft总裁比尔*盖茨在内,许多业界精英人物都曾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对人工智能的忧虑,提醒世人要谨慎面对人工智能。
这些警讯,自然引发了业界热议,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系列经久不衰的讨论。
但这一切警示与热议,在方然看来,却太肤浅,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
围绕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危机感,是很容易产生,而正如他此前的一段思考那样,真正的威胁并不是所谓自我意识,而是当计算机算力、能力强大到一定程度,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需要创造性的时候,就必然会出现。
只要追寻能力越来越强大的计算机系统,这一威胁,迟早都会在盖亚降临。
而与人类是否警惕,是否开发有自我意识的ai毫无关系。
这一认识,是如此的深刻,在西历1489年的这一个早晨,方然顿悟到了关键。
要防备计算机、ai,仅仅是拒绝研发计算机的自我意识还不够,或者说,这做法并未抓住问题的关键。
避免危机的关键,在于适度,在于永远不要企图用计算机去取代人的一切。
一旦迈过红线,尝试让计算机完全替代人,替代人去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事态就将失去控制,这绝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在计算机能力突破阈值、彻底失控后,必然会发生的空前绝后之浩劫。
诚如自己之前所想到的,那种危机中,计算机的角色并非屠夫,或者恶魔。
而是创造性思维的无限延拓,迟早会让计算机+ai的存在,变成某种人类根本无法掌控、甚至无法理解的东西,继而在其(或许并非恶意)的行为中深受其害。
就像孵化的寄生蜂幼虫,吞噬寄主,其无非是按基因编码行动,却会导致寄主的灭顶之灾。
景象令人不寒而栗,匆匆吃过早饭,在房间里踱步休息,方然强迫自己不要再思考这一问题,而将其推延到遥远的未来。
否则,稍加思考,他就难免会头痛万分。
办法似乎是有的:要避免计算机失控、成为新的神祇,就不要开展计算机科研的研究。
可这样一来,对那个人而言,情形就会变得极其恶劣,需要单枪匹马、充其量以计算机为工具,独力面对客观世界,去尝试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个人研究科学,推动进步,这样做的难度会有多高呢,简直就是不切实际。
但由于计算机失控的风险,这,却是那个人唯一可行的策略。
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人类消亡而无以为继,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但,问题还不止于此。
倘若不进行计算机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探索,毋庸讳言,也就断绝了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意识的可能。
无法在科研领域替代人的ai,是不可能与人脑相提并论,进而,也就无法研发出这样的计算机系统,其能够承载人的意识。
换言之,一旦顾虑失控风险、拒绝让计算机成神,也就断绝了计算机中永生的路。
第392章 第三九〇章 胜负(auzw.com)永不下车,征途何其漫长,由计算机承载人类意识的一条路却就此断绝。
所思所想,并无百分之百的把握,前景,却令方然战栗,让他意识到自己和千千万万it从业者走出的,是一条怎样艰难而凶险的路。
放眼望去,那个人诞生的世界,孑然一身的盖亚之掌控者,单凭一己之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获得对抗死神的手段,希望何其渺茫,而借助计算机的强大力量,甚至使其具备科学研究、探索的能力,却又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进退两难,没有一种可行的策略去推进科学技术,这,让方然想起了自己与理查德*费曼教授的那次谈话。
当科学技术被锁死,发展迟缓、直到停滞,死神便迟早有一天会来敲门。
几十年的艰苦跋涉,在文明消亡的滔天巨浪中殊死拼搏,直到掌控盖亚的全部,这一切,倘若仍旧无法改变命运,无法抗争死亡的宿命,但只在盖亚苟延残喘,对这样活着的那个人来讲,死亡,会在几十年,几十万年,还是几十亿年、几万亿年后到来,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一个人,脱离人类文明的孑遗,哪怕活得再久,当真能扛起科学的旗帜,永远向前吗。
方然并没有这样的信心,相反,他现在觉得很恐慌。
但,恐慌也没有用,自从踏上这一条追寻永生的路,便再也不能回头。
对未来忧心忡忡,工作,暗中铺垫篡夺控制权的一切,便成为了方然缓解焦虑的手段,和唯一的精神依靠。
躲在天堂镇一百五十米的地下,每天,都在控制室待上十小时左右,他勉强压制对计算机系统的莫名恐慌(万幸还不严重),继续完善新ai,一边利用看门狗系统搜集北大区各节点的运行情况,以便审时度势。
在i两分化的今天,联邦的网络环境、信息渠道,都不如以往那样通畅。
倘若还懵然不知、埋头工作,或许哪一天核弹临空,在爆炸冲击波来袭之前,自己都未必会知道。
远方的战况,消息,既零碎而真假难辨。
通过asa进行初步筛选、分析,方然才隐约得知,就在西历1489年的头两、三个月,联邦支持之下的尤洛浦联军,就越过传统边境线近两千公里,前锋已迫近了沙罗首府茅斯考。
理联解体后,经历了失去的四十年,今天的沙罗实力早不复以往,溃退并不意外。
前线进展神速,中大陆的地面战快要分出了胜负,在方然眼里,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信号,再结合太平洋上的形势,征兆就更明显。
西历1489年,第三次盖亚大战,已经快要在两线分出胜负。
与前两次盖亚大战相比,现代化的武器,与随之而产生的全新战争节奏,让一场席卷盖亚的战争进程大大加快,双方宣战还不到一年,损失巨大、实力却仍然雄厚的联邦,就在大洋上击溃了束棒斧列强的海空主力。
一旦进入战时体制,联邦,当世最强大的超级大国之一,战争潜力便迅速爆发。
进入大战的第三个年头,联邦的、乃至全国的生产部门已完成深度调整,作战平台的产能爬坡至历史最高点,东、西两海岸线的船厂,每周下水一艘重型航空母舰,航空工业的无人机产量则超过了每周一千架。
规模庞大的联邦战争机器,在大战爆发后,屡次激战而遭遇沉重损失,但在大后方源源不断的平台与物资补给下,总编制仍膨胀到两千万之众。
自然,这里的两千万编制,活人所占的比重还不到千分之一,99.95%都是机器。
从无人战斗机到武装机器人,凭借过去若干年来的积累,完成度接近75%的体系逐渐发挥出强大实力,从资源采掘到战场指挥的若干环节都从中受益,短短两、三年时间里,按nemesis估算,联邦武装力量的战力就提升了三倍多。
进一步估算,如将战略核武器排除在外,联邦与西大陆列强的战力之比已接近3:1。
实力对比之悬殊,用不着ai,但凡对现代战争有所认识的人,也能看出联邦一方已稳操胜券。
战争之胜负,在今天,已几乎无关于人口,意志与正义。
而是彼此死斗的双方,谁的生产体系更坚韧、更庞大,谁手中的科技更高一筹,谁牢牢把持的资源更丰厚。
科技与资源,两者叠加在一起,就能产生出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料与动力能源,继而,获得强大的算力,最终将所有这一切整合成战争机器,组织起一支悍不畏死、不辞辛劳、绝对忠诚而永远警惕的机器大军。
在这样一个时代,战争的结局,早在爆发前就已注定。
正是对这一点了如指掌,联邦与尤洛浦,才会放任西大陆与中大陆的对手,一步步走向必然对外扩张的束棒斧主义。
时至今日,战争进行两年有余,在联邦与尤洛浦的两面夹击、围堵之下,列强与沙罗一方的战略态势在持续恶化,直观的表现,是战场失利,根本原因则是在联邦的海上包围、封锁之下,难以获得足够多的战略资源。
西大陆与中大陆,一眼望去,极其广袤而资源丰富,列强与沙罗似不应感到资源匮乏。
但是与海空力量独步天下、事实上掌控盖亚四海的联邦相比,列强、沙罗的困局,一方面在于无法从海外获得自身紧缺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背负广阔大陆上的几十亿人口,哪怕消耗巨大,也始终无法实现兵力上的均势。
西大陆列强,与中大陆的沙罗,开战后一直在四面扩张,尽可能用广大占领区来弥补海上交通断绝的劣势。
随着这一过程的进行,自然而然的,其所背负的人口拖累也越来越重。
自身的庞大人口,再加被占领诸国的大量难民,倘若只从战争胜负的角度考量,灭绝,是一种最简单的策略。
但一方面列强生产体系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仍需要相当数量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从长远考虑,彻底消灭平民阶层会让人口更替无以为继,这些都是掣肘。
故,至少在彻底失败前,列强并无法像在星港战役中那样,直接将平民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