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内存占用,联调开始时,系统初始占用值只不过40gb左右,现在的占用则超过1tb,虽然距离物理上限——12tb还比较遥远,但这种程度的内存占用提升,还是与一般计算机程序、甚至ai的行为迥异,也引发了研发组的关注。
另一方面,系统运行时占用、调用的存储空间,虽然也有增长,却只不过是从12tb提升到17tb,远未触及450tb的硬件上限。
一般的计算机系统,运行时,占用的内存总是小于存储空间,数学领域的专业程序尤其如此,况且在某种程度上,内存与存储空间的占用还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单纯研究一个ai的运行时内存与外存占用,意义并不大。
但强ai初号机还是引人瞩目,是因为其特性,与一般的人脑思维模型有很明显的差异。
人脑的运行机制,直至今天,还没有被人类认识的很透彻,但相关模型、假说则浩如烟海,这些模型、假说背后的理论一般都认为,倘若将人脑的运转与计算机相比拟,其占用的内存应该相对较小,此外则应包含规模很大的存储空间。
人脑的思维过程,无须解析,但凡审视一下自身,便大概就明白这种猜测的由来。
具体而言,当一个人意识清醒时,大脑始终在运作,但同一时刻所思考的念头却很狭窄,至多不过应付很具体的一件事,或者处理很简洁的一段讯息,这种特质,在人类的语言里时常被称为专注,也是意识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与每时每刻的思维相比,人脑的记忆,容量之大则令人印象深刻。
不同的人,大脑的记忆能力各有差异,将模拟式系统直接与数字式系统比较,也很粗糙,即便如此,学术界仍认为人脑的存储能力超乎想象,估计其能够存储相当于1pbytes、一千万亿字节的数据。
即便考虑到人脑的特性,这1pbytes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含义模糊、未必能被称为数据的模拟讯息,人脑至少也能存储若干tbytes、几万亿字节的数据。
思维活动所涉及的信息量,在tbytes级别的信息规模面前,显然十分渺小。
综合起来,旧时代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基本上都认为人脑是一种单线程、占用较少内存、同时具有超大容量外存的模拟式系统,大量意识仿真,乃至于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也都以此为指导。
站在旧时代的认知水平上,这一做法,其实也可以理解。
经过很多年的尝试,算力超强的巨型机+人工智能程序,都未呈现出任何意识活动、自主思维的迹象,而人脑却天生具备这一令人惊叹的能力,两相比较之下,自然会让研究者产生某种猜测,人脑的结构、运行机理等特质,是否才是意识诞生的关键。
这种猜测,今天的方然已了然于胸,显然是一种难以避免的歧途,徒然耗费时间精力。
计算机,人类研发出来的数字式电子计算机,不论技术原理、底层架构还是运行方式,与人脑几乎没有相似之处,产生自主思维的方式,也必然迥异。
以人脑的意识运行方式,去揣测计算机的意识,会是什么样子,显然太不靠谱。
至于另一条路,nep791地下建筑里的初号机,则是划时代的成就。
联调取得成功后,很快,研发组就在初号机的基础上,制定二号机的总体规划,相比于探索、试验性质的强ai初号机,二号机的定位则是——力争实用,规模比前一阶段的试验机组大得多。
研发组的设想,方然没找出什么隐患,在确认nep787与830研究机构的强ai进展顺利、初步展现预期功能后,就原则上批准了这一计划。
至于二号机的研究领域,斟酌再三,他还是选择了数学与相关基础学科。
在完全确认强人工智能的能力和风险之前,不消说,任何让其涉足it领域研发的想法都是极端危险的,除此之外,贸然投入一般的科学技术研发领域,又会引起科学家群体的普遍焦虑和紧张,并不利于当前的计划。
相比之下,专注于数学及相关基础学科,虽然无法直接对东北太平洋大区的全产机等体系产生帮助,长远看来,却可以在另一方面有所助益:便是指挥暴力机器、执行战略计划的通用型ai。
通用型ai,一直没有正式的名称,反正在一人之国般的东北太平洋大区,除自己外,并没有任何人直接与这系统打交道,方然也懒得为其命名。
总之这套系统的功能,是运筹帷幄、纵览全局,作为nep大区的中枢而存在。
既然是中枢,地位,可想而知会有多重要,自从在北大陆的一片混乱中杀出,执掌偌大的nep,借助旧时代的超算、管理中心、节点等组织起通用型ai,多少年来,方然始终没计划、也没能力升级这一浩大的体系。
新时代的世界,人类文明在it领域的进展,相当缓慢,管理员的选择几乎一模一样,一时间倒还没有很紧迫的威胁。
但这种情形,一望可知,并无法长久的持续下去。
如何维护、升级现有的通用型ai,很显然,让研究机构里的it专家插手是自寻死路,但一切全都自己应付,也根本就不现实。
从旧时代一路走来,时至今日,当了六年多管理员的方然,it领域的技术虽然一点没丢,却也没时间精力去应付nep大区那庞大、复杂到令人窒息的自动化、智能化体系。
倘若不是一大堆如asa、asaig这样的人工智能,在通用型ai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处理五百万平方公里之上的一切事无巨细,小到碱性电池尺寸规格的优化,大到下一年度的大区能源生产规划,照料阿达民、科学家与一千万民众的生活,整个东北太平洋大区早就会遍地狼藉,化为混乱之极的人间地狱。
第502章 第五〇〇章 阴云(auzw.com)如此庞大的体系,别说逐一维护、升级,就算只面对其中枢,工作量也远远超出一个人类程序员的能力。
所以这种事,方然只是想一想就会放弃。
而且他也知道,其他管理员面临的局势也一样,大家彼此彼此,倒也还好。
但现在,眼前出现了强人工智能的一道曙光,尽管对这划时代的新事物还有些忐忑,了解相当有限,并无法确定其是否绝对安全,还是如莱斯利*兰伯特所忧虑的那样,迟早会爆发出奇自我意识并反噬人类,方然还是动了一些心思。
假如,在验证强人工智能的能力后,将其改造为nep大区的中枢,是否便可以拥有一具自主思维、自主演化的空前强大之机仆呢。
这一设想,现在想来还很惊悚,方然却难以将其抛诸脑后,而是认真的考虑。
毕竟,不论怎样注意保养,防范任何威胁,时间流逝,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一条铁律:西历1496年的钟声敲响,不过几月,平淡无奇的日子来临,nep大区的管理员迎来四十三岁的生日,意识到自己又老了一岁。
距离死神的镰刀,不知不觉,也又接近了一步。
死亡,似乎何其遥远,年过四十的阿达民一时半刻还无须多虑,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却时常在不经意间让方然意识到,脚下的路,还很长,身后的阴云,依然如影随形。
四十三岁,一个无甚特别的年纪;对盖亚表面的绝大多数人而言,人生的大半,却已一去而不复返了。
寿限,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乃至不同性别与生活条件,因之而有极大的差异,远古时代的人类平均寿命不过二、三十岁,即便竭尽全力将生育率拉高到两位数上下,在漫长的蒙昧时代里,也始终无法提升种群的个体总量。
而在不久前的旧时代,西历1474年,某些高福利、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女性预期寿命就达到惊人的八十七岁。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男性稍逊,但也有八十一岁的预期寿命。
用男性的八十一岁预期寿限,对照自己的年龄,方然便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紧迫感。
紧迫的感觉,并无新意,过去多少年一直都是这样活着,早该习惯,但现在,意识到强人工智能这样的东西,真的存在,看待问题的立场就与之前不太一样,直白的讲,现在的自己,比过去更怕死,更担心从疾驰的时间列车上坠落。
但办法,对策,一时间却又到哪里去找呢。
生命科学,医学,乃至其他相关的领域,nep大区的研究机构,对应这些方向的专家,学者,科学家,数量与质量都还可以。
自从掌控nep以来,便重点支持这一系列领域,不论经费、材料还是其他需求,优先级也很高,方然很清楚在对抗死神的战争中,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况且他本人也根本无暇顾及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必须借助同类们的智慧。
成果,撇开就时代的遗产,从西历1490年至今也陆续有了一些。
从传统的肠道菌群调整,到出于临床试验阶段的端粒修复疗法,一系列的研究,确乎可以延长人的理论寿限,假以时日,不说一步登天、触碰永生,突破一百二十岁的大限应该是没有问题。
那么是否要接受这一系列的治疗呢,在这方面,方然既无法完全自决,又不敢完全相信研究机构里的那些白大褂。
他所能做的,则是监控研究机构中的一切,审核所有的实验报告。
借助asa进行分析,对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方然并不担心被篡权,他一方面借助实验过程资料,分析诸多研究项目的可信度,一方面则对研发者进行调查,防备其中混有思维古怪的危险分子。
在这样一个时代,阿达民,管理大区的上帝,在普通民众眼里是什么样的存在,方然根本就不关心。
但是在研发人员眼里,阿达民的形象,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是否会有旧时代的激进分子,潜藏在nep大区的研究机构里,表面规规矩矩,暗地里却在策划一场针对阿达民、也就是自己的阴谋呢,方然可说不准,虽然他自己对现状、乃至人类文明的境地看得十分透彻,旁人的看法却未必与自己一致。
说不定,在某些研究人员眼中,阿达民这种人,正是全人类的公敌呢。
坐拥12,500,000具战斗机器人,在nep,反抗者的威胁微不足道,就算治下的千万民众一起发难,按asa的估测,机器大军只需四十五分钟,就能将他们灭绝。
但是对研发机构里的潜伏者,带来的威胁,就不是长轨电磁炮、高斯步枪便能解决掉。
为杜绝这样的风险,机构成立伊始,方然就对进驻的一切科学技术研发人员,进行过全面彻底的核查。
任何有it技术背景的研究者,不论才能如何,都被干掉,以免后患。
现在,要验证一系列的延长寿限之技术,是否有效,又会不会有阴谋家、反叛者安插的陷阱,方然便放手让研发机构的项目组安排实验,观察各种疗法的临床时效,并记录、分析一切相关数据等资料。
总之,只有在确保100%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尝试其中的一些疗法。
不论肠道菌群调整,还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端粒修复疗法,对照旧时代的医学,无疑都是一些意义重大的成就。
这些疗法,倘若尽数应用到一个人身上,乐观估计,asa给出的预期寿限长达180320年之久,对死亡恐惧渗透骨髓的方然而言,这的确是极大的安慰,知道自己暂时还无须直面死神的镰刀,时间,暂时还算宽裕。
但与此同时,关于寿限,关于一个人的存活,却也有些棘手的问题,时不时跳出来困扰着他。
借助医学,延长一个人的理论寿限,这些固然都是惊人的科技成就,但,凭这些手段,究竟能否将一个人的身体,乃至意识,延续到无限远的未来呢。
第503章 第五〇一章 凋亡(auzw.com)已有的生命科学手段,或者,还包括未来将研发的一系列技术,能延长人体的寿限,这是确定的事实。
但所有这些技术,是否能将身体维持的时间,推移到无限长呢;答案恐怕是不言自明的。
现有的技术,根据自己的生命科学知识,不难做出判断,源自人类长寿有限公司的端粒修复疗法,是比较有希望大幅度延长寿限的一种手段。
具体而言,是通过人为注入某些化学物质,采用反应诱导的方式,让体细胞在适当时机,暂时恢复端粒修复酶的活性,进而在细胞分裂后,修复被磨损的端粒,避免其在一定次数的分裂后发生凋亡。
这种手段,显然存在一个极大的问题,多年未涉猎生物工程的方然也看得出来。
细胞的凋亡,在绝大多数物种、绝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是一个生命体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人行将就木时,身体内的细胞还完全可以运作,并没有成片凋亡的迹象,这说明死亡的原因,并不能直接与端粒磨损殆尽划等号。
即便如此,将端粒磨损视为一种导致死亡的间接原因,学术界则几乎没有异议。
那么在此基础上,修复过度分裂细胞的dna端粒,使其(至少在形式上)恢复活力,便可以期待会对延长人类的寿限有一定帮助。
具体的提升幅度,目前,尚未有条件进行全程试验,毕竟谁也等不到第一批实验对象寿终正寝,才真正采用这种技术区延续自己的生命,只要通过这些试验,确认该疗法没有严重的健康风险,就可以加诸于自身。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类手段,可以很肯定的讲,只能延长人的寿限,而无法召唤出永不下车的神迹。
人类的血肉之躯,五十万亿个细胞构成的复杂整体,其运作机理,直到今天也仅能凭借生命科学、医学而窥见一线,距离完全彻底的掌握其内在规律,还差得远。
这种情况下,仅仅能修复细胞dna端粒,进而让细胞年轻化,只是一种应当有用的手段,而无法奢望庞大的身体构造也能一并返老还童,永远年轻下去。
道理,站在生命科学的立场,似乎极端复杂,其实也可以阐述的很简单:设想一栋大厦,构造,必然是极端复杂的,倘若有某种技术手段,能够轻易的替换其内部的所有零件、单元,假以时日,破旧的零件和单元不断被替换,这大厦的矗立时间,显然可以大大超出同类建筑,但能这样一直替换下去,直到永恒吗。
能,倘若替换的手段,天衣无缝,这座大厦的确可以一直矗立到时间尽头。
然而人体的修复,却不可能做到这种程度,一般而言,总是旧的细胞、组织凋亡,继而被周围组织吸收,与此同时,新的细胞、组织则按基因密码生长,填充凋亡组织的空间。
这种新旧的更替,在人体,每时每刻都大规模的进行着,从胃粘膜表层细胞,到红细胞,再到偶然损伤处的骨质,甚至于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身体尺度的一点点提升,全都是在一系列受控的破坏——建设过程中,逐步完成。
在这其中,有一些破坏与建设的过程,质量较高,典型例证就是身体的成长。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发育完毕的成人,身长,从几十厘米一点点增长到一百多厘米,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什么时刻,会由尺寸更大的骨骼、器官,直接替换掉小一号的旧部件,而是原有部件的逐渐生长,这是很自然的。
深究这一过程,细节,则极其精妙,令人不能不惊叹。
坚硬的骨骼,如何一点点生长,长骨内的破骨细胞与表层的成骨细胞,共同完成这一过程,以近似于3d打印的方式,内部消融,外部增添,连续不断的进行。
逐渐让小块的骨头,在保持形状大致不变的基础上,渐渐的拉大尺寸,直至完成。
身体的其他部分,也是如此,乃至于神经细胞,一整条轴突会随身体的成长,逐渐拉长,甚至可以超过一米,对比细胞本身的渺小,不得不说,这种精确而协调的过程,完全彰显了自然演化的鬼斧神工。
但也正因如此,身体构造的修复,便不太可能是一种天衣无缝,完美无瑕的过程。
简单粗暴的外科手术,自不必说,身体因各种原因受损后,自发的修复过程,也没办法像一开始的完美扩建那样,不留任何瑕疵。
这种情形,无须艰深的学科理论,从身体遭遇的大大小小伤害,便能看出端倪。
一般皮肤擦伤,只要没有损伤真皮层,便不会留痕,只因为皮肤表层的损伤实在太常见,演化过程中,对这部分的修复功能有较高要求,倒也还好,但一旦伤及真皮层,尤其烧伤、烫伤,就必然会留下难看的疤痕。
至于更严重的损伤,骨折,即便表面上一如既往,骨折部位的修复却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复原,更不用说肌腱、肌肉等部位的修复,都无法做到整旧如旧。
再譬如说,一些渐进性质的损伤,如慢性心力衰竭,当旧的心肌细胞因过劳而死亡,却无法补充,身体的修复机制只能填充以胶质细胞,维持形状,胶质细胞却没有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因而无法出力。
患者心脏肥大,泵血能力却严重下降,最终因心力衰竭而身亡。
凡此种种的例证,无一不在说明,血肉之躯,自我修复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
即便dna端粒能够被端粒酶所修复,让身体在细胞层面焕然一新,也无法让身体作为一个整体,恢复到开端的理想状态。
至于说,端粒酶的作用,能够让身体的衰老延缓、甚至暂时倒退到生么程度,当前的研究并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方然却没在这上面纠结,他关注的是,这样一种看似强大的技术,其实并无法直接触碰到永生。
如果无法永生,寿限,是一百二十岁,还是二百四,三百六,本质上也都一样。
第504章 第五〇二章 滑坡(auzw.com)单凭现有的生物工程之手段,无法一劳永逸的达成永不下车之成就,对此,方然有心理准备。
但是另一方面,要完全杜绝下车的厄运,仅仅延长寿限,是不够的。
西历1496年的夏天,接受每个月的例行体检,查看报告,四十三岁的男人略微松了一口气,自己的运气,迄今为止应该说还不错,报告的各项指标里,并没有罹患严重疾病的迹象,但很多指标的滑坡趋势,却已经开始显现。
年过四十,对一具保养良好的身体而言,巅峰时期也已经过去。
接下来的时间里,倘若没有一些技术上的手段,单凭养生,从饮食,锻炼到睡眠,休息的凡此种种,充其量只能延缓身体的衰老,却无法终止、更无法将其逆转,而只能一天天度日如年,体会着死神逐渐迫近的气息。
身体指标的滑坡,对其中某一些检测项目而言,是早就开始的过程。
衰老,究竟从生命中的哪一刻开始,站在不同的分析视角,答案也不尽相同,严格来说,生命从配子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不可逆的衰老,但这种咬文嚼字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一般认为,人类身体的衰老,是从青春期结束的1618岁开始。
但不管采用哪一种定义,对四十三岁的男人而言,衰老的迹象,其实无须体检也能发现,已经十分显著了。
肌肤,第一眼就能看到的表象,审视自身,方然很容易找到衰老的迹象。
表皮不似年轻人那样光洁,不仅如此,最近一段时间,还有两处鉴定为良性组织的色素沉积点,俗称的痣出现。
除此之外,由于肌肉活动而频繁挤压的面部、关节处,也出现了细弱却不难觉察到的皱纹,即便舒展一段时间,由于真皮层纤维、胶原的流失,与细胞排列的改变,也无法消退,始终在提醒观察者,眼前的这具身体,已不再年轻。
相比于视觉上的征兆,体力,是平时难以觉察、却下降明显的另一组指标。
自然选择的塑造,让人类身体素质的巅峰出现在青春期之后,直白的讲,就是在繁衍机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对一具四十三岁的身体而言,这种任务已基本不存在,各项身体机能的滑坡,从肺活量到肌张力,最近若干年的检测指标都在一路下降,就是很自然的事。
无需详细对比数据,日常生活中,不论在泳池中奋力向前,还是与alice、sara深入交流,方然都能明显的感觉到这一点。
时间流逝,衰老来袭,体力不复以往,这是一个人无法回避的现实。
但,怎么说也还好,这种渐进式的衰老过程,一时半刻,还无法将自己送进坟墓,寄望于端粒修复疗法来暂时逆转,也并非奢望。
相比之下,反而是另一方面的威胁,疾病,更让方然心生焦躁。
疾病,包括外源性疾病与内源性疾病,在前者,身为nep大区的管理员、上帝,自己的生活条件、卫生与生化安全有完全的保障,方然一点也不担心身染恶疾,这种概率基本上就是零。
出于这种考虑,对nep大区的研究机构,呈报的传染病、病原体方面的研究,他并不怎样热心,批复预算时十分吝啬。
毕竟这些研究,对自己,几乎没有一点实用价值,只要待在绝对安全的地下世界,就无需担心从核弹到埃博拉的诸多威胁,治疗乃至预防这些疾病的手段,从疫苗到特效药,有,还是没有,都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追寻永生的最高目标。
仅仅是出于对民众的一点怜悯,或者说,利弊的权衡,他才允许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治下大区的定居点内,一千万民众,其中是否有爆发流行性传染病的可能,当然有,即便定居点内民众的流动性极差,几乎不可能有外界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侵入,既然与毗邻大区彼此敌对,就不能排除明里暗里的生化战之可能性。
但,从冷酷无情的现实考虑,定居点内的疫情,却又是一种无关紧要的琐事。
哪怕疫情爆发,没有疫苗与特效药去力挽狂澜,作为阿达民,其实也只需要关进大门、增派机器守卫,让民众在定居点的高墙电网内自生自灭。
只要别传播到其他定居点,假以时日,哪怕这一座定居点变为死城,时间的流逝,自然会让所有细菌、病毒销声匿迹,再派遣机器人洗消队伍进驻,用环氧乙烷乃至火焰喷射器横扫一切,就可以将威胁消弭于无形。
草菅人命,是的,方然一点也不想为自己辩解。
身处这样一个时代,被草菅的人命,何止亿万,做出这等行径的自己,根本也别无选择。
他所能做的,无非就是祈祷nep大区的定居点内,别爆发严重的疫情,姑且拨款进行的相关研究,也能控制住局面,仅此而已。
和莫须有的细菌、病毒等威胁相比,内源性疾病的隐忧,则是阿达民也无法回避。
在这方面,方然有一些既往的调查研究,他很清楚随着身体年龄的增长,内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会逐渐上升。
根据旧时代的研究,这一上升趋势呈现很怪异的6080现象,在六十岁到八十岁之间,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到达顶峰,再往后反而有所下降,但存活到这一年龄段的老人,数量太少,最终仍不免被一百二十岁的大限扫灭。
不管怎样,对四十三岁的自己而言,内源性疾病都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那么应对的手段,却又如何,时至今日,人类在医学领域的研究,是否足以应付从脑卒中到恶性坎瑟的所有疾病呢,稍加调研,方然就知道这是痴心妄想。
nep大区内的医学研究机构,不论数量、还是质量,其实一点也不差,在信息匮乏的今天,无法与毗邻大区的医疗水平想比,但相较于旧时代的联邦,nep在很多领域的医疗能力会更高一筹,诸多疾病的存活率也还相当不错。
但对永生追寻者而言,一定的存活率,是远远不够的。
第505章 第五〇三章 治疗(auzw.com)面对某种致命的疾病,最好的策略,是具有一种百分之百的治愈手段,否则总令他寝食难安。
这种要求,今天的人类医学研究与临床体系,并无法满足。
在某些特定病症的治疗上,如胰腺坎瑟,脑胶质丢莫,效果还很不理想,让方然每念及至此都会有些烦躁。
事情是明摆着的,一旦罹患这些疾病,医学又无能为力,永不下车的目标就会顷刻瓦解,宣告彻底失败,自几岁时起一直到今天的全部努力,也将化为泡影,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将被洗白,变得毫无意义。
恐慌,多少难免,在和业内专家交流时,方然会不自觉的流露一丝异样情绪。
而医学专家的话,也毫不客气:阿达民先生,对您在预防医学、传染性疾病防治等领域的冷漠,我本人持明确的反对态度,但说这些也用。
倒是在坎瑟的预防、检测与治疗这一领域,拨款堪称慷慨,恕我直言,您是否在担心,即便养尊处优而完全避免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的侵袭,也无法完全杜绝罹患坎瑟的风险,因此而心生不安?所以,才急切的想找到一种包治百病的手段,否则便无法高枕无忧。
没错,我的想法就是这样。
自一群治下之人面前,这本来就没有遮遮掩掩的必要。
人皆有一死,说到这里,方然难免会心中一颤,却又都不想去死,怎么,本人身为人类中的一员,贪生怕死,这想法很难理解?倒是你们这些研究人员,多年来,始终无法找到一种对抗坎瑟的通行之策,提交的研究报告、实用成果,还是那些苟且偷生的靶向药,要么就是改进的重离子轰击方案,至于外科手术,哦,那就更不用谈了,这些手段能对付所有种类的坎瑟吗。
我原以为,阿达民先生,您对‘坎瑟’这一疾病有起码的理解,没想到————别出言不逊,詹森博士;所谓术业有专攻,我对坎瑟的理解肯定不如您专业,透彻,如果不是这样,还招募您待在研究机构里搞研究么,本人早就亲力亲为了。
是吗?那您应该清楚,‘坎瑟’只是一大类基因紊乱疾病的统称,就人体而言,目前发现的坎瑟已经有几百种,具体到每一种,坎瑟细胞的基因突变也往往有若干类别,对付这样难缠的疾病,传统的不分青红皂白之地毯式轰炸,譬如化疗,效果必定差强人意。
我们需要更精细的手段,更有针对性的药物、疗法;而符合这些要求的手段,特异性都很强,譬如靶向药,根本没办法一下子包治百病。
詹森博士的话,没有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方然也一早就知道,现阶段,人类对抗坎瑟的主要手段还是那几类:物理攻击(放射疗法),化学攻击(常规化疗),精准化学攻击(靶向药)。
其他手段如基因诱导、免疫激活等,前景是有的,但因为一些技术上、甚或原理上的缺陷,目前还无法应用。
道理是这样讲,但,身为阿达民并无法一直等待下去,谁知道恶疾哪天就会来敲门:包治百病,那是白日做梦,但,博士,关于坎瑟的深层次机理,难道就无法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吗。
不论什么样的坎瑟,本质上,无非是体细胞的失控分裂,否则,就算细胞的dna已乱作一团,只要不疯狂分裂,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影响,那么怎样将这些细胞识别出来,你的团队,有没有一些新的设想。
识别?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但,并不是现在的关键。
意识到眼前的阿达民,或者说,阿达民的替身,背后之人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独裁者,暴君,至少此人对坎瑟还是有些理解,詹森博士摇摇头,告诉阿达民,现在人类的医学研究,对如何识别坎瑟细胞,其实已十拿九稳。
但问题在于,即便能从样本中识别出坎瑟细胞,要对它们做一些什么,譬如将其杀灭,就完全是另一码事。
人的身体,是一台极其精密的机器,对付坎瑟,并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手段。
这世上有无数种办法,可以杀灭培养皿里的坎瑟细胞,但要根除体内的坎瑟,除非手术,否则只能投药,而前述手段里的百分之九十九,甚至九十九点九九以上,都不具备这样使用的条件。
更可行的办法,是动员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把被坎瑟细胞‘钝化’的免疫系统重新激活。
但这一疗法,成功与否完全是运气:坎瑟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实在太小,甚至有一些种类的坎瑟,其坎瑟细胞除分裂更频繁之外,与正常组织的细胞几乎毫无区别。
面对这些潜伏的叛徒,免疫系统钝化、失效的概率很大,十分棘手。
对应这种局面,詹森博士向阿达民说明,治疗坎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自体免疫疗法,上,具体的讲,是在发现坎瑟迹象后,用人工方式提取坎瑟细胞、分析其表面识别特征,然后尝试将这些信息导入患者的免疫系统,利用自身免疫系统去打击坎瑟。
这种做法,当然有一些可取之处,缺陷则在于,只有当坎瑟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目标区域聚集起上亿失控细胞后,才有可能被医疗机构发现。
至于说,免疫系统在接到警报后,如何对付坎瑟细胞,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化学战。
复杂的阐述,让方然有一些头昏脑涨,他暂且撇开细节:筛选化合物,或者坎瑟细胞的识别,这一切人工智能都可以胜任。
詹森博士,您和您的团队,任务是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而非监督ai的运行,对坎瑟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的。
原因,细胞dna的突变,又哪里能区分深层与表象的原因呢,方然很清楚这一点,他只是抱有些渺茫的希望。
第506章 第五〇四章 生态(auzw.com)dna的双螺旋构造,联系两条螺旋线上大分子的,每节只有两、三个氢键,但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深藏于真核细胞之细胞核内的dna仍十分稳定。
否则,任何盖亚生命也无法长时间的稳定存在。
然而另一方面,倘若dna的稳定性超出限度,如黄金般难变,生命演化也会随之成为一种不可能。
正因dna具有最低限度的稳定性,与这最低限度相对应的一定演化概率,生命,才能从原始的单细胞、甚至细胞之前的时代,一步步走到今天,直至出现人类,从这种角度,方然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这双螺旋的受益者。
但是现在,身为一个不断老去,保守衰老煎熬的人类,他却又无可奈何。
要改变这一切,让dna双螺旋的稳定性极度提升,只能改变其架构,而这是迄今为止的人类科技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这便意味着,无论投入多少资源对抗坎瑟,都无法将这巨蟹的狰狞肢体,斩尽杀绝。
坎瑟,一切生命都无从逃避,生而为人,方然心如明镜,这只不过是自己终将沉浸其中的,人生宿命之一线。
既然如此,在这里质问詹森博士,和他的团队,又有什么意义呢。
沉默,眉头蹙起,男人的声线有些沙哑。
的确如此。
那么,詹森博士,我们也许能达成一种这样的共识:识别坎瑟迹象,分析坎瑟细胞的类型,然后采取一切措施将其剿灭,终究也不过是一些亡羊补牢的权宜之计。
如果您有兴趣,很快,我将着手部署一项新的研究计划,人类,是否可以找到这样的手段,通过改变自身的微观构造,一劳永逸的击败坎瑟,揪出dna里潜藏着的魔鬼,将其完全而彻底的消灭掉。
永生,不论怎样思考,都是一桩艰难之极,艰难到几乎注定无法达成的愿望。
如果不是完全无法达成的话。
坎瑟的威胁,对照自己的年龄,让四十三岁的男人心下不安。
不过死亡的使者,并非只有坎瑟这一头,心情平静后,方然的行动仍与之前一样,他所能做的无非是设立新的研究项目,探索改造生命基本架构、规避坎瑟的可能性。
改造,针对盖亚生命的基本架构,等于就是说,要抛弃四十亿年演化的一脉相承之dna。
这种设想,难度显然极高,以生命科学的现有水平而言,是很不现实,身为管理员当然不能将希望寄托在这上面,预计的研究经费,资源,也只是勉强可以纠集几个擅长头脑风暴的研究者,做些铺垫性、探索性的试探。
在规划这一项目时,方然脑海中,是否可以让‘强ai’去尝试的念头一闪而过,随即就被掐灭。
且不论强人工智能是否有能力完成这一研究,目前,nep791的项目还处于测试阶段,目前制定的强ai基础架构,究竟是否正确,其能力上限又怎么样,这些还都不能确定,贸然将其投入实用是不明智的。
对血肉之躯面临的威胁,所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一些而已。
启动强人工智能的研发,成果,最快也要若干年后才能呈现,一开始为强人工智能的出现而紧张,时间一长,这种忐忑不安的感觉也逐渐淡化。
继而,日复一日的繁重事务,还是无时无刻让管理员压力深重。
日理万机,asa呈交上来的事项,几乎都要严肃对待,但时不时也会有一些不那么枯燥乏味的例外。
东北太平洋大区物种多样性报告,就是这种不合时宜的存在。
环境保护,从掌控nep的第一天开始,方然就浑不在意,基于严峻的安全形势,大区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实力为考量,充其量在确保全产机体系运转的基础上,略微顾及大区内的自然环境。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很大,环保则要投入巨资,经济上并不划算。
但,阿达民的立场、视野,旁人则不一定会赞同,编号nep844的环境保护研究机构,才会因此而三天两头呈交紧急报告。
紧急,或者不紧急,一切全看当事者的立场。
很多呈报上来的事态,仅凭知识储备,方然也能明白其严重性,但也无能为力。
您好,阿达民先生,上周提交的紧急报告,不知您看过没有、是否可以批准我们提出的一揽子紧急措施?照例是远程连线,只不过,在nep844并无替身可用,方然坐在休息室里,百无聊赖般看向投影屏幕,一边让身旁的sara滑动屏幕,姑且瞧瞧第844号研究机构的专题报告,以免交流变成各说各话。
报告已阅,但,关于这一方向的研究经费,恕不能随意更改。
但现在情况危急,先生,前一批次抵达哈瓦伊岛上的同僚,刚刚查明情况,岛上的生态系统被战火严重破坏,抢救出来的样本弥足珍贵,但现在研究机构内的生态环境,亟需更新,否则没办法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方然有点头昏,他勉强抓住报告者的言辞之重点:打断一下,劳伦斯教授,对吧?您能否先说明一下,供养贵机构专家千里迢迢抓回来的当地蜗牛,还有那些五颜六色的热带植物,对nep大区有何实打实的收益。
否则,以当前的严峻形势,我很难找到一个理由来说服自己,提升这方面的预算。
蜗牛,阿达民是这样讲的吗,果然这家伙一点也不明白盖亚、乃至人类面临的危局。
想到这里,提交报告的劳伦斯教授忽然间来了勇气:阿达民先生,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饲养蜗牛’之问题,而是盖亚的生态系统,从北大陆到其他大陆、群岛乃至海洋,现如今已濒临物种大规模灭绝,继而因连锁效应,而发生一场严重生态灾难的前夜。
如果我们仍无动于衷,放任这一切发生,不出多久,盖亚生物圈就将损失百分之九十的现有物种。
生态环境的毁灭性打击,后果将怎样,更无法预料!第507章 第五〇五章 保护(auzw.com)先生,阿达民先生,您或许并无兴致去关注‘蜗牛’,遥远哈瓦伊群岛的生态环境。
但、至少也该关注一下东北太平洋大区的情况!退一步讲,即便您不支持我和我的同事们,对这世界上的濒危、极危物种采取保护性措施,至少也浏览一下过去若干年来提交的报告,就在最近四年来,nep大区的昆虫种类、群落密度与活跃性,都呈严重的下降趋势,脊椎动物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教授,本人看过之前提交上来的每一份报告.但您能否回答,假如,毗邻大区的机器大军越过边境,对nep大区发动袭击,您和您的蜗牛、热带植物,能提供些什么样的帮助,让我们免遭屠戮?如果不能,那么,就应该理解本人目前的处境,明白这一切抉择,完全是情非得已。
您的处境,我们并非一无所知;但,既然身为管理员,您就应该着眼于nep大区的未来说的好,但又该怎么做呢,方然看着屏幕里的白大褂,说真的,他很想开口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却也知道,这种诘问并无任何意义。
大区的生死存亡,正如科学家所言,还真是阿达民一个人的事,被asa遴选出来的专业人才,肯定都不傻,都能想明白阿达民与治下民众的关系,继而,像劳伦斯教授这样有责任感的科学家,才会对现状深表忧虑,乃至愤愤不平。
然而这些科学家,又有几人能看的更透彻一点,明白人类、乃至盖亚的现状,根本与每一个人的主观意愿毫无干系,而是文明演化的必然。
要不要与科学家辩论,方然还在踌躇,劳伦斯教授则喋喋不休:糟糕透顶,过去五年里,我们已累计确认三百多个物种的野外灭绝。
一旦被确认‘野外灭绝’,按理说,接下来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就应该以人工环境下的种群保持与繁衍为重,但机构844得到的拨款,实在太杯水车薪,研究机构也不具备一下子维持这么多物种的现实条件。
结果就是,在三百多个物种的基数上,用不着再到野外调查,我们仍‘收获’了七十五条‘xx物种已灭绝’之记录,哼,真是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反而令人绝望。
即便如此,阿达民先生,我和我的同事们完全可以想象,你们这些管理员脑中盘桓的,仍然是怎样称霸世界,怎样将毗邻大区吞并。
至于说,经过一番你死我活的恶战,最终的胜出者,将接手一个什么样的盖亚,遍地残骸,死气沉沉,这些完全都无所谓,反正就像现在这样,阿达民,你的真身必定会在哪儿的地下掩蔽所里,外面的世界,到底变成了什么样的人间炼狱,也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唉,简直荒谬,真希望你们这些家伙、赶紧决出胜负。
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真的不多————差不多得了,劳伦斯教授。
还是说,您打报告申请连线,是为了试探本人对言语攻讦的忍耐度?希望我们早点决胜负,是吗,方然在线路另一头面露冷笑,自己身为阿达民又何尝不希望如此呢,但,倘若没有必胜的把握,麻瓜才会先动手。
但,冷笑的表情,也并没有持续多久,想到劳伦斯教授刚才的话,方然的确受到了一些触动,毕竟,倘若站在那个人的立场上,胜出后要面对怎样的一个世界,接管什么状态下的盖亚,这问题的确不容忽视。
然而又能怎样呢,保护环境,维护物种多样性,这样做是很有一些千秋功绩,对眼前的艰难时势,却终究毫无帮助。
对教授的尖锐批判,方然大致理解,他也无意和眼前的科学家打嘴仗:言归正传,教授,保护盖亚生态圈的物种多样性,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身为阿达民,我并非不清楚这一点。
任凭科技如何发达,迄今为止,人类仍未掌握从基因恢复物种的技术;如果我们想要保护一个物种,就得连物种、带生存环境,甚至还要带上相关联的其他物种一起保护,难道不是吗,博士?这也就意味着,单纯抢救某一个、某一类物种的努力,效果真的很有限,保护盖亚才真正当务之急,但是我不讲,您也应该很清楚,以人类文明当前的这种态势,这根本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
‘管理员尽快决出胜负’,是啊,如果这一天很快到来,对盖亚,对盖亚生物圈,倒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身为管理员之一,本人就必须得自缚手脚,把宝贵的资源和经费投入到环境保护、物种保持这样的‘伟大事业’上。
难道甘当园丁,只待毗邻区的机器人大军一到,便拱手相让、引颈就戮?本人没有那样的觉悟,相比失败,还是更倾向于动用一切资源、想尽任何办法去争取胜利,成为盖亚的接管人,而不是匆匆的过客。
但,阿达民先生,难道您就从来没想过,到那时,盖亚表面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当然设想过,前景,也并不美妙。
这种设想,早已在脑海中巡梭过无数次,方然的语气很平淡,却隐含着一丝不易觉察、油然而生的伤感:但,再美好、再恐怖的人间图景,如不能亲身经历,也没有任何意义。
世界,盖亚表面的生物圈,当那个人一统盖亚的时刻来临,究竟会变作了什么模样。
方然并想不真切,毕竟,连管理员之间的竞争,会因何种关键因素,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分出胜负,现在都还不得而知,遥望那或许十分久远的未来,就更加无意义,而更像是一种好高骛远的蠢行。
科学家,研究者,这一群体的忧虑,也因此而有些虚无缥缈,是这样吗。
无暇思考这种仁者见仁的问题,对话结束前,方然还是授意asa计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数值,向nep844追加12pjoe预算,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及物种多样性。
虽然他也说不上来,这些投入,会不会有哪怕一星半点的回报。
第508章 第五〇六章 复原(auzw.com)先生,阿达民先生,您或许并无兴致去关注‘蜗牛’,遥远哈瓦伊群岛的生态环境。
但、至少也该关注一下东北太平洋大区的情况!退一步讲,即便您不支持我和我的同事们,对这世界上的濒危、极危物种采取保护性措施,至少也浏览一下过去若干年来提交的报告,就在最近四年来,nep大区的昆虫种类、群落密度与活跃性,都呈严重的下降趋势,脊椎动物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教授,本人看过之前提交上来的每一份报告.但您能否回答,假如,毗邻大区的机器大军越过边境,对nep大区发动袭击,您和您的蜗牛、热带植物,能提供些什么样的帮助,让我们免遭屠戮?如果不能,那么,就应该理解本人目前的处境,明白这一切抉择,完全是情非得已。
您的处境,我们并非一无所知;但,既然身为管理员,您就应该着眼于nep大区的未来说的好,但又该怎么做呢,方然看着屏幕里的白大褂,说真的,他很想开口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却也知道,这种诘问并无任何意义。
大区的生死存亡,正如科学家所言,还真是阿达民一个人的事,被asa遴选出来的专业人才,肯定都不傻,都能想明白阿达民与治下民众的关系,继而,像劳伦斯教授这样有责任感的科学家,才会对现状深表忧虑,乃至愤愤不平。
然而这些科学家,又有几人能看的更透彻一点,明白人类、乃至盖亚的现状,根本与每一个人的主观意愿毫无干系,而是文明演化的必然。
要不要与科学家辩论,方然还在踌躇,劳伦斯教授则喋喋不休:糟糕透顶,过去五年里,我们已累计确认三百多个物种的野外灭绝。
一旦被确认‘野外灭绝’,按理说,接下来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就应该以人工环境下的种群保持与繁衍为重,但机构844得到的拨款,实在太杯水车薪,研究机构也不具备一下子维持这么多物种的现实条件。
结果就是,在三百多个物种的基数上,用不着再到野外调查,我们仍‘收获’了七十五条‘xx物种已灭绝’之记录,哼,真是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反而令人绝望。
即便如此,阿达民先生,我和我的同事们完全可以想象,你们这些管理员脑中盘桓的,仍然是怎样称霸世界,怎样将毗邻大区吞并。
至于说,经过一番你死我活的恶战,最终的胜出者,将接手一个什么样的盖亚,遍地残骸,死气沉沉,这些完全都无所谓,反正就像现在这样,阿达民,你的真身必定会在哪儿的地下掩蔽所里,外面的世界,到底变成了什么样的人间炼狱,也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唉,简直荒谬,真希望你们这些家伙、赶紧决出胜负。
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真的不多————差不多得了,劳伦斯教授。
还是说,您打报告申请连线,是为了试探本人对言语攻讦的忍耐度?希望我们早点决胜负,是吗,方然在线路另一头面露冷笑,自己身为阿达民又何尝不希望如此呢,但,倘若没有必胜的把握,麻瓜才会先动手。
但,冷笑的表情,也并没有持续多久,想到劳伦斯教授刚才的话,方然的确受到了一些触动,毕竟,倘若站在那个人的立场上,胜出后要面对怎样的一个世界,接管什么状态下的盖亚,这问题的确不容忽视。
然而又能怎样呢,保护环境,维护物种多样性,这样做是很有一些千秋功绩,对眼前的艰难时势,却终究毫无帮助。
对教授的尖锐批判,方然大致理解,他也无意和眼前的科学家打嘴仗:言归正传,教授,保护盖亚生态圈的物种多样性,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身为阿达民,我并非不清楚这一点。
任凭科技如何发达,迄今为止,人类仍未掌握从基因恢复物种的技术;如果我们想要保护一个物种,就得连物种、带生存环境,甚至还要带上相关联的其他物种一起保护,难道不是吗,博士?这也就意味着,单纯抢救某一个、某一类物种的努力,效果真的很有限,保护盖亚才真正当务之急,但是我不讲,您也应该很清楚,以人类文明当前的这种态势,这根本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
‘管理员尽快决出胜负’,是啊,如果这一天很快到来,对盖亚,对盖亚生物圈,倒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身为管理员之一,本人就必须得自缚手脚,把宝贵的资源和经费投入到环境保护、物种保持这样的‘伟大事业’上。
难道甘当园丁,只待毗邻区的机器人大军一到,便拱手相让、引颈就戮?本人没有那样的觉悟,相比失败,还是更倾向于动用一切资源、想尽任何办法去争取胜利,成为盖亚的接管人,而不是匆匆的过客。
但,阿达民先生,难道您就从来没想过,到那时,盖亚表面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当然设想过,前景,也并不美妙。
这种设想,早已在脑海中巡梭过无数次,方然的语气很平淡,却隐含着一丝不易觉察、油然而生的伤感:但,再美好、再恐怖的人间图景,如不能亲身经历,也没有任何意义。
世界,盖亚表面的生物圈,当那个人一统盖亚的时刻来临,究竟会变作了什么模样。
方然并想不真切,毕竟,连管理员之间的竞争,会因何种关键因素,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分出胜负,现在都还不得而知,遥望那或许十分久远的未来,就更加无意义,而更像是一种好高骛远的蠢行。
科学家,研究者,这一群体的忧虑,也因此而有些虚无缥缈,是这样吗。
无暇思考这种仁者见仁的问题,对话结束前,方然还是授意asa计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数值,向nep844追加12pjoe预算,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及物种多样性。
第509章 第五〇七章 结论(auzw.com)小到一个个体,大到一个物种,其特质不仅由基因直接塑造,还会受到从外界环境到发育环境的一系列间接影响。
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便会明白,保存某物种的基因,并不等于就保存了该物种本身。
基因,从辨识的角度,的确是该物种区别于盖亚表面其他物种的唯一标签,但仅有这标签还不够,若想在物种灭绝后,准确复原出该物种的个体,乃至群落,还需要十分准确的个体发育环境、群体生存环境等信息。
而所有这些信息,可想而知,保存的难度比一堆dna数据高得多。
不同于数量、容量与编码形式皆可知的dna,影响一个物种的外来因素,边界太模糊,究竟要将信息采集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完全复原该物种的要求,这问题几乎无法回答。
唯一准确的回答,是未雨绸缪,根本就不要让物种陷入濒危、极危的境地;同时也是一句毫无用处的废话。
物种多样性的维护,困难重重,曾经在这一领域长期钻研,方然对此心知肚明。
他更清楚的是,今天,就在盖亚表面的广袤大陆,乃至浩瀚大洋,无数极危物种,每一天、甚至每一刻都在灭绝。
而应该对此负责、也应该行动起来的人类,却忙于内斗,即便本身并没有恶意,客观上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而没有余力去稍加干预,更不用说洗心革面、改弦更张,进而扭转盖亚生物圈的宏观进程。
能做的太少,那么,也只能量力而行,做到一点就算一点了。
物种灭绝,趋势照这样持续下去,总有一天会突破盖亚生物圈的承受极限,到那时,世界会变作什么模样,阿达民眼下并无暇关注。
身为一介管理员,要分神的,又何止这样看似不疼不痒的消息。
回首过去,记忆,容量与准确性终归有限,往往是借助asa的庞大数据库,方然才能厘清思路,继而感慨自己走过的这一段崎岖道路:从西历1489年8月19日起,这世界,便充斥着各种坏消息,纷至沓来,令人窒息。
这一片铺天盖地的压迫之中,强人工智能,便好似一根救命的稻草。
掌控nep,日理万机,表面上管理一大片井然有序、实力强横的一人之国,忙碌的男人心里却比谁都更清楚,这种表象,注定无法持续到永远。
现如今,完全是因一人治下的架构、与编制14,310,000的暴力机器,暂时得以维持,畸形的残存文明,怪异的大区对峙,种种光怪陆离潜藏之下的矛盾,总有一天会如火山爆发,岩浆横流,将这世界焚烧殆尽。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这也是方然决定研发强ai的初衷。
自西历1453年,一直走到今天,眼前,已不再有前人看透、铺垫的路,从今往后的每一步,只能自己决策,自己承担。
通往的是天堂,还是地狱,一切也都只能独力承受。
一人独行,完全无法指望任何同类,即便治下研究机构里的专家,学者,也只能供驱策、而无法共疾苦,研发强人工智能的动机,是否也包含着对这种绝对孤独、绝对寂寞的某种畏惧呢,自己也说不明白。
决策,继而行动,不惜代价的巨大投入,终归有所收获。
西历1497年的某一天,用餐时,方然接到nep791机构发来的报告,呈报的特殊事件节点,让他看后为之一振。
兴奋,当然是有,与此同时也感到深深的紧张。
怎能不紧张呢,毕竟,这可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某种程度上,创造出了超越自身的存在。
强人工智能二号机,项目代号混沌,该系统在持续70小时的运行后,开始向存储器中增添数据,直到今天,上电运行后的第693小时14分45秒,系统提取的刷新数据,显示其推导出的某条结论,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也就是人类未曾知晓的、崭新的数学知识,是这样吗。
简单浏览报告,方然明白了这想法不一定正确,以nep大区的数学研究机构,并不太可能掌握这世界上的所有数学知识,fscim体系里的数学领域相关知识,也远没有完成100%的定义,所以这断言为时尚早。
不过,基于fscim体系的解析,强ai二号机推导出的结论,是nep大区内的数学家们未曾得见,这倒是一个基本确定的事实。
西历1497年3月23日,历史上头一次,人类借助ai得到了某定律的证明。
定律的具体形式,身在领域之外,方然一时间还没办法理解的很透彻,总之是数论中的某个命题,其冷僻程度,并没有形成猜想、并以提出者进行命名,看到结论后,包括nep705、706等机构里的数学家们,也多少有些意外。
当然,他们中的所有人,并未被告知这是一份来自ai的证明。
nep791研发组的成员中,也有数学专家,因为知道这一份看上去平平无奇、至多挺有技巧的证明是来自于谁,而抱有极大的兴趣。
但他们研究之后,并说不出,这条看起来有点意思的性质,究竟是迄今为止无人发现、无人问津呢,还是作为一个没有显明价值的小结论,曾经被数学研究者们发现,并随意的放置在一边,没有格外关注。
这一情形,在旧时代的技术条件下,有点不可思议,但在新时代则实属寻常。
旧时代的人类文明,凭借发达的通讯手段而联系在一起,数学领域的绝大多数成果,都会迅速传遍整个学术界。
哪怕是那些没多大价值、探索难度低的结论,迟早也会被录入位于联邦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基础信息数据库,作为全人类的知识财富被保存下来。
但在第三次盖亚大战爆发后,准确地讲,战争爆发前的一段时间,世界就已事实上被分裂。
数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国际交流,也逐渐变得不可能。
故从那之后,一直到今天,nep大区的数学研究者们并无法判断,这结论是否已被人类发现、并证明过,也实属寻常。
第510章 第五〇八章 费马(auzw.com)小到一个个体,大到一个物种,其特质不仅由基因直接塑造,还会受到从外界环境到发育环境的一系列间接影响。
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便会明白,保存某物种的基因,并不等于就保存了该物种本身。
基因,从辨识的角度,的确是该物种区别于盖亚表面其他物种的唯一标签,但仅有这标签还不够,若想在物种灭绝后,准确复原出该物种的个体,乃至群落,还需要十分准确的个体发育环境、群体生存环境等信息。
而所有这些信息,可想而知,保存的难度比一堆dna数据高得多。
不同于数量、容量与编码形式皆可知的dna,影响一个物种的外来因素,边界太模糊,究竟要将信息采集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完全复原该物种的要求,这问题几乎无法回答。
唯一准确的回答,是未雨绸缪,根本就不要让物种陷入濒危、极危的境地;同时也是一句毫无用处的废话。
物种多样性的维护,困难重重,曾经在这一领域长期钻研,方然对此心知肚明。
他更清楚的是,今天,就在盖亚表面的广袤大陆,乃至浩瀚大洋,无数极危物种,每一天、甚至每一刻都在灭绝。
而应该对此负责、也应该行动起来的人类,却忙于内斗,即便本身并没有恶意,客观上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而没有余力去稍加干预,更不用说洗心革面、改弦更张,进而扭转盖亚生物圈的宏观进程。
能做的太少,那么,也只能量力而行,做到一点就算一点了。
物种灭绝,趋势照这样持续下去,总有一天会突破盖亚生物圈的承受极限,到那时,世界会变作什么模样,阿达民眼下并无暇关注。
身为一介管理员,要分神的,又何止这样看似不疼不痒的消息。
回首过去,记忆,容量与准确性终归有限,往往是借助asa的庞大数据库,方然才能厘清思路,继而感慨自己走过的这一段崎岖道路:从西历1489年8月19日起,这世界,便充斥着各种坏消息,纷至沓来,令人窒息。
这一片铺天盖地的压迫之中,强人工智能,便好似一根救命的稻草。
掌控nep,日理万机,表面上管理一大片井然有序、实力强横的一人之国,忙碌的男人心里却比谁都更清楚,这种表象,注定无法持续到永远。
现如今,完全是因一人治下的架构、与编制14,310,000的暴力机器,暂时得以维持,畸形的残存文明,怪异的大区对峙,种种光怪陆离潜藏之下的矛盾,总有一天会如火山爆发,岩浆横流,将这世界焚烧殆尽。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这也是方然决定研发强ai的初衷。
自西历1453年,一直走到今天,眼前,已不再有前人看透、铺垫的路,从今往后的每一步,只能自己决策,自己承担。
通往的是天堂,还是地狱,一切也都只能独力承受。
一人独行,完全无法指望任何同类,即便治下研究机构里的专家,学者,也只能供驱策、而无法共疾苦,研发强人工智能的动机,是否也包含着对这种绝对孤独、绝对寂寞的某种畏惧呢,自己也说不明白。
决策,继而行动,不惜代价的巨大投入,终归有所收获。
西历1497年的某一天,用餐时,方然接到nep791机构发来的报告,呈报的特殊事件节点,让他看后为之一振。
兴奋,当然是有,与此同时也感到深深的紧张。
怎能不紧张呢,毕竟,这可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某种程度上,创造出了超越自身的存在。
强人工智能二号机,项目代号混沌,该系统在持续70小时的运行后,开始向存储器中增添数据,直到今天,上电运行后的第693小时14分45秒,系统提取的刷新数据,显示其推导出的某条结论,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也就是人类未曾知晓的、崭新的数学知识,是这样吗。
简单浏览报告,方然明白了这想法不一定正确,以nep大区的数学研究机构,并不太可能掌握这世界上的所有数学知识,fscim体系里的数学领域相关知识,也远没有完成100%的定义,所以这断言为时尚早。
不过,基于fscim体系的解析,强ai二号机推导出的结论,是nep大区内的数学家们未曾得见,这倒是一个基本确定的事实。
西历1497年3月23日,历史上头一次,人类借助ai得到了某定律的证明。
定律的具体形式,身在领域之外,方然一时间还没办法理解的很透彻,总之是数论中的某个命题,其冷僻程度,并没有形成猜想、并以提出者进行命名,看到结论后,包括nep705、706等机构里的数学家们,也多少有些意外。
当然,他们中的所有人,并未被告知这是一份来自ai的证明。
nep791研发组的成员中,也有数学专家,因为知道这一份看上去平平无奇、至多挺有技巧的证明是来自于谁,而抱有极大的兴趣。
但他们研究之后,并说不出,这条看起来有点意思的性质,究竟是迄今为止无人发现、无人问津呢,还是作为一个没有显明价值的小结论,曾经被数学研究者们发现,并随意的放置在一边,没有格外关注。
这一情形,在旧时代的技术条件下,有点不可思议,但在新时代则实属寻常。
旧时代的人类文明,凭借发达的通讯手段而联系在一起,数学领域的绝大多数成果,都会迅速传遍整个学术界。
哪怕是那些没多大价值、探索难度低的结论,迟早也会被收录到位于联邦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基础信息数据库简单浏览报告,方然明白了这想法不一定正确,以nep大区的数学研究机构,并不太可能掌握这世界上的所有数学知识,fscim体系里的数学领域相关知识,也远没有完成100%的定义,所以这断言为时尚早。
第511章 第五〇九章 异样(auzw.com)小到一个个体,大到一个物种,其特质不仅由基因直接塑造,还会受到从外界环境到发育环境的一系列间接影响。
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便会明白,保存某物种的基因,并不等于就保存了该物种本身。
基因,从辨识的角度,的确是该物种区别于盖亚表面其他物种的唯一标签,但仅有这标签还不够,若想在物种灭绝后,准确复原出该物种的个体,乃至群落,还需要十分准确的个体发育环境、群体生存环境等信息。
而所有这些信息,可想而知,保存的难度比一堆dna数据高得多。
不同于数量、容量与编码形式皆可知的dna,影响一个物种的外来因素,边界太模糊,究竟要将信息采集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完全复原该物种的要求,这问题几乎无法回答。
唯一准确的回答,是未雨绸缪,根本就不要让物种陷入濒危、极危的境地;同时也是一句毫无用处的废话。
物种多样性的维护,困难重重,曾经在这一领域长期钻研,方然对此心知肚明。
他更清楚的是,今天,就在盖亚表面的广袤大陆,乃至浩瀚大洋,无数极危物种,每一天、甚至每一刻都在灭绝。
而应该对此负责、也应该行动起来的人类,却忙于内斗,即便本身并没有恶意,客观上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而没有余力去稍加干预,更不用说洗心革面、改弦更张,进而扭转盖亚生物圈的宏观进程。
能做的太少,那么,也只能量力而行,做到一点就算一点了。
物种灭绝,趋势照这样持续下去,总有一天会突破盖亚生物圈的承受极限,到那时,世界会变作什么模样,阿达民眼下并无暇关注。
身为一介管理员,要分神的,又何止这样看似不疼不痒的消息。
回首过去,记忆,容量与准确性终归有限,往往是借助asa的庞大数据库,方然才能厘清思路,继而感慨自己走过的这一段崎岖道路:从西历1489年8月19日起,这世界,便充斥着各种坏消息,纷至沓来,令人窒息。
这一片铺天盖地的压迫之中,强人工智能,便好似一根救命的稻草。
掌控nep,日理万机,表面上管理一大片井然有序、实力强横的一人之国,忙碌的男人心里却比谁都更清楚,这种表象,注定无法持续到永远。
现如今,完全是因一人治下的架构、与编制14,310,000的暴力机器,暂时得以维持,畸形的残存文明,怪异的大区对峙,种种光怪陆离潜藏之下的矛盾,总有一天会如火山爆发,岩浆横流,将这世界焚烧殆尽。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这也是方然决定研发强ai的初衷。
自西历1453年,一直走到今天,眼前,已不再有前人看透、铺垫的路,从今往后的每一步,只能自己决策,自己承担。
通往的是天堂,还是地狱,一切也都只能独力承受。
一人独行,完全无法指望任何同类,即便治下研究机构里的专家,学者,也只能供驱策、而无法共疾苦,研发强人工智能的动机,是否也包含着对这种绝对孤独、绝对寂寞的某种畏惧呢,自己也说不明白。
决策,继而行动,不惜代价的巨大投入,终归有所收获。
西历1497年的某一天,用餐时,方然接到nep791机构发来的报告,呈报的特殊事件节点,让他看后为之一振。
兴奋,当然是有,与此同时也感到深深的紧张。
怎能不紧张呢,毕竟,这可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某种程度上,创造出了超越自身的存在。
强人工智能二号机,项目代号混沌,该系统在持续70小时的运行后,开始向存储器中增添数据,直到今天,上电运行后的第693小时14分45秒,系统提取的刷新数据,显示其推导出的某条结论,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也就是人类未曾知晓的、崭新的数学知识,是这样吗。
简单浏览报告,方然明白了这想法不一定正确,以nep大区的数学研究机构,并不太可能掌握这世界上的所有数学知识,fscim体系里的数学领域相关知识,也远没有完成100%的定义,所以这断言为时尚早。
不过,基于fscim体系的解析,强ai二号机推导出的结论,是nep大区内的数学家们未曾得见,这倒是一个基本确定的事实。
西历1497年3月23日,历史上头一次,人类借助ai得到了某定律的证明。
定律的具体形式,身在领域之外,方然一时间还没办法理解的很透彻,总之是数论中的某个命题,其冷僻程度,并没有形成猜想、并以提出者进行命名,看到结论后,包括nep705、706等机构里的数学家们,也多少有些意外。
当然,他们中的所有人,并未被告知这是一份来自ai的证明。
nep791研发组的成员中,也有数学专家,因为知道这一份看上去平平无奇、至多挺有技巧的证明是来自于谁,而抱有极大的兴趣。
但他们研究之后,并说不出,这条看起来有点意思的性质,究竟是迄今为止无人发现、无人问津呢,还是作为一个没有显明价值的小结论,曾经被数学研究者们发现,并随意的放置在一边,没有格外关注。
这一情形,在旧时代的技术条件下,有点不可思议,但在新时代则实属寻常。
旧时代的人类文明,凭借发达的通讯手段而联系在一起,数学领域的绝大多数成果,都会迅速传遍整个学术界。
哪怕是那些没多大价值、探索难度低的结论,迟早也会被收录到位于联邦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基础信息数据库简单浏览报告,方然明白了这想法不一定正确,以nep大区的数学研究机构,并不太可能掌握这世界上的所有数学知识,fscim体系里的数学领域相关知识,也远没有完成100%的定义第512章 第五一〇章 盘古(auzw.com)小到一个个体,大到一个物种,其特质不仅由基因直接塑造,还会受到从外界环境到发育环境的一系列间接影响。
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便会明白,保存某物种的基因,并不等于就保存了该物种本身。
基因,从辨识的角度,的确是该物种区别于盖亚表面其他物种的唯一标签,但仅有这标签还不够,若想在物种灭绝后,准确复原出该物种的个体,乃至群落,还需要十分准确的个体发育环境、群体生存环境等信息。
而所有这些信息,可想而知,保存的难度比一堆dna数据高得多。
不同于数量、容量与编码形式皆可知的dna,影响一个物种的外来因素,边界太模糊,究竟要将信息采集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完全复原该物种的要求,这问题几乎无法回答。
唯一准确的回答,是未雨绸缪,根本就不要让物种陷入濒危、极危的境地;同时也是一句毫无用处的废话。
物种多样性的维护,困难重重,曾经在这一领域长期钻研,方然对此心知肚明。
他更清楚的是,今天,就在盖亚表面的广袤大陆,乃至浩瀚大洋,无数极危物种,每一天、甚至每一刻都在灭绝。
而应该对此负责、也应该行动起来的人类,却忙于内斗,即便本身并没有恶意,客观上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而没有余力去稍加干预,更不用说洗心革面、改弦更张,进而扭转盖亚生物圈的宏观进程。
能做的太少,那么,也只能量力而行,做到一点就算一点了。
物种灭绝,趋势照这样持续下去,总有一天会突破盖亚生物圈的承受极限,到那时,世界会变作什么模样,阿达民眼下并无暇关注。
身为一介管理员,要分神的,又何止这样看似不疼不痒的消息。
回首过去,记忆,容量与准确性终归有限,往往是借助asa的庞大数据库,方然才能厘清思路,继而感慨自己走过的这一段崎岖道路:从西历1489年8月19日起,这世界,便充斥着各种坏消息,纷至沓来,令人窒息。
这一片铺天盖地的压迫之中,强人工智能,便好似一根救命的稻草。
掌控nep,日理万机,表面上管理一大片井然有序、实力强横的一人之国,忙碌的男人心里却比谁都更清楚,这种表象,注定无法持续到永远。
现如今,完全是因一人治下的架构、与编制14,310,000的暴力机器,暂时得以维持,畸形的残存文明,怪异的大区对峙,种种光怪陆离潜藏之下的矛盾,总有一天会如火山爆发,岩浆横流,将这世界焚烧殆尽。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这也是方然决定研发强ai的初衷。
自西历1453年,一直走到今天,眼前,已不再有前人看透、铺垫的路,从今往后的每一步,只能自己决策,自己承担。
通往的是天堂,还是地狱,一切也都只能独力承受。
一人独行,完全无法指望任何同类,即便治下研究机构里的专家,学者,也只能供驱策、而无法共疾苦,研发强人工智能的动机,是否也包含着对这种绝对孤独、绝对寂寞的某种畏惧呢,自己也说不明白。
决策,继而行动,不惜代价的巨大投入,终归有所收获。
西历1497年的某一天,用餐时,方然接到nep791机构发来的报告,呈报的特殊事件节点,让他看后为之一振。
兴奋,当然是有,与此同时也感到深深的紧张。
怎能不紧张呢,毕竟,这可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某种程度上,创造出了超越自身的存在。
强人工智能二号机,项目代号混沌,该系统在持续70小时的运行后,开始向存储器中增添数据,直到今天,上电运行后的第693小时14分45秒,系统提取的刷新数据,显示其推导出的某条结论,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也就是人类未曾知晓的、崭新的数学知识,是这样吗。
简单浏览报告,方然明白了这想法不一定正确,以nep大区的数学研究机构,并不太可能掌握这世界上的所有数学知识,fscim体系里的数学领域相关知识,也远没有完成100%的定义,所以这断言为时尚早。
不过,基于fscim体系的解析,强ai二号机推导出的结论,是nep大区内的数学家们未曾得见,这倒是一个基本确定的事实。
西历1497年3月23日,历史上头一次,人类借助ai得到了某定律的证明。
定律的具体形式,身在领域之外,方然一时间还没办法理解的很透彻,总之是数论中的某个命题,其冷僻程度,并没有形成猜想、并以提出者进行命名,看到结论后,包括nep705、706等机构里的数学家们,也多少有些意外。
当然,他们中的所有人,并未被告知这是一份来自ai的证明。
nep791研发组的成员中,也有数学专家,因为知道这一份看上去平平无奇、至多挺有技巧的证明是来自于谁,而抱有极大的兴趣。
但他们研究之后,并说不出,这条看起来有点意思的性质,究竟是迄今为止无人发现、无人问津呢,还是作为一个没有显明价值的小结论,曾经被数学研究者们发现,并随意的放置在一边,没有格外关注。
这一情形,在旧时代的技术条件下,有点不可思议,但在新时代则实属寻常。
旧时代的人类文明,凭借发达的通讯手段而联系在一起,数学领域的绝大多数成果,都会迅速传遍整个学术界。
哪怕是那些没多大价值、探索难度低的结论,迟早也会被收录到位于联邦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基础信息数据库简单浏览报告,方然明白了这想法不一定正确,以nep大区的数学研究机构,并不太可能掌握这世界上的所有数学知识,fscim体系里的数学领域相关知识,也远没有完成百分之百的定义。